大部分的路徑均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 不過郊野公園內外亦有一些路徑,由該區的區議會所籌建或翻新。 難度:★☆☆☆☆距離:約6公里 時間:約2小時鳳凰徑第十段與第十一段可說兄弟,兩者都是行走引水道主,鳳凰徑第十段起初略有坡,之後全為引水道平路,不論難度或景色都沒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港島徑橫跨香港島,由爐峯峽起點至大浪灣終點全長50公里,共分8段,標距柱以字母H為首(H代表Hong Kong Trail,即港島徑),序號由H001順次增至H100。 難度:★★☆☆☆距離:約9公里 時間:約3小時鳳凰徑第十二段是鳯凰徑最後一段,由貝澳走回鳯凰徑的起點梅窩。

唯鳳凰山終年都會有大霧,濃霧或會影響到行山的興致。 難度方面,如果順走鳳凰徑,即由伯公坳出發行走鳳凰徑到昂坪的話,雖然到山頂前都要一直上斜,不過坡幅尚可接受,到山頂後便只是一直落坡,只屬中上難度。 但如果倒轉由昂坪出發行走「天梯」上鳳凰山,上坡難度就會激增。 標距柱2025 在流動網絡營辦商的支持下,香港通訊業聯會推出「50222遠足短訊留蹤服務」(「50222服務」)。 市民在遠足時,可定時將沿遠足徑見到標距柱上的獨有編號,以短訊發送至指定號碼「50222」,報告其位置所在。

標距柱: 行山保命第三步: 標距柱

途徑魔鬼山、照鏡環山、五桂山、馬遊塘、大牛湖、澳頭村(凹頭村)及新地村,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 第二段由陽明山莊出發,經過渣甸山,再經畢拿山的石礦場、小馬山後下抵金督馳馬徑。 之後往北落山,沿鰂魚湧樹木研習徑到康怡花園和康景花園之間的水塘公園,再步行往太古站。

景色方面,於起點可欣賞石壁水塘的景色,沿途都是一直沿海岸線行走,並且途經東灣及蘿箕灣兩個沙灘,於終點亦可參觀水口泥灘,是大嶼山區一條景色不俗的低難度短途路線。 衛奕信徑(簡稱衛徑)縱走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大陸,由赤柱峽道起點至南涌終點全長78公里,共分10段,標距柱以字母W為首(W代表Wilson Trail,即衛奕信徑),序號由W001順次增至W137。 景色方面,觀音山及羌山可看到石壁水塘及大澳的景色,而龍仔悟園的荷池亦甚有特色,風景不俗。 嚴格來說,第九段途徑的山徑在香港衆多山徑中不算崎嶇難行,但由於第九段起點和終點設於海拔數百米以上的山頂,換句話說不論此段開始前還是結束後,遊人都需要額外多走一段山路。 如果順行第九段,遊人需要從大埔頭或太和邨出發沿第八段後半段登上九龍坑山頂,才能開始第九段;到達仙姑峯後,遊人亦需要繼續行走全段第十段或第十段部份路段後接駁其他山路(如八仙嶺自然教育徑)下山,才能離開。 除此以外,本段翻越新界東北部多座山嶺的山脊線,其中包括有八個山峯的八仙嶺,上落坡度極大。

標距柱: 古道

至於碗窰至太和邨的一段則因爲缺乏特別的景觀而少人步行。 此後路線接上屯門健身徑,路旁設置著各種各樣的健身設施,休憩點亦漸多。 沿著引水道,走至地圖資料牌,依麥理浩徑指示左方下走 (直走為屯門徑),最後走過村徑,按地上麥理浩徑的方向指示一直走至何福堂樓,結束麥理浩徑整段行程。

衛奕信徑的名稱是為了紀念鍾情於香港山水及遠足活動的第27任香港總督衛奕信而建[1]。 標距柱2025 難度:★☆☆☆☆距離:約5公里 時間:約1.5小時 鳳凰徑第八段全程為引水道水泥路,路程甚為輕鬆,不過起點位於山中,因此必須與鳳凰徑第七段或分流郊遊徑同遊,所以遊走時需要兩條路線合位計劃。 鳯凰徑第六段 (龍仔悟園 – 大澳)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2公里 時間:約1小時鳳凰徑第六段由於起點在山中,因此一般都是與鳳凰段第五段同遊。

標距柱: 香港郊遊路徑

此外,使用可在不同頻段(包括900兆赫、1800兆赫、2100兆赫、2300兆赫、2600兆赫等頻段)操作的多頻型號流動電話亦會讓你有較大機會成功聯絡999緊急熱線中心。 因應智能手機普及,香港通訊業聯會再推出「GPS遠足留蹤服務」。 你須先安裝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郊野樂行」或保安局的「保安一站通」流動應用程式,每次遠足前啟動程式及其「遠足留蹤服務」功能,便可藉着GPS自動記錄你的位置。 有關數據將儲存於服務中心,一旦遇上緊急情況可翻查數據,加速搜救行動。 鳳凰徑(簡稱鳳徑)環繞大嶼山南部,起訖點均在梅窩碼頭,全長70公里,共分12段,標距柱以字母L為首(L代表Lantau Trail,即鳳凰徑),序號由L001順次增至L139。

  • 衛奕信徑是香港唯一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第2、3段之間相隔維多利亞港),如要算港鐵太古站至藍田站部分的話,長度另加4.5公里。
  • 第十段由八仙嶺仙姑峯開始,途經八仙嶺自然教育徑、橫山腳村、橫七古道、上七木橋、下七木橋和尤德爵士紀念亭,最終以南涌為終點。
  • 大部分的路徑均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
  • 前半段的遊客多數是從鉛礦凹下山抵達碗窰後沿碗窰路和達運路直接往運頭塘而不繞經半春園;而後半段大部份遊客爲了登上九龍坑山及八仙嶺而從太和邨開始步行第八段的後半段並連走第九段。
  • 第一段由港島南區赤柱峽道出發,介乎春坎角道與赤柱灘道之間。

吉慶橋建於1868年,50件代在興建大欖湧水塘時曾重修,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 沿路再走數步,左方的一短小橋樑便是通往昔日麥理浩徑第十段的塘畔徑;然而此部分路段已於2009年10月起已改道,現時須繼續循著大欖林道大棠段的車道緩緩上走,在標距柱M177之後轉進左方山徑。 在林務車道依照大欖湧水塘的方向行走,走經田夫仔村便可到達永吉橋。 古道為昔日連接鄉村間或墟市間的要道,由附近鄉民人手開發而成,古道多以石塊鋪設穿梭於林中接通兩地。 經過多年城市發展和變遷,昔日的古道部分已融合為各熱門郊遊路徑或道路的一部份,部分人跡罕至的古道則已漸漸湮沒於山林中。

標距柱: 鳯凰徑第三段 (伯公坳 – 昂坪) 遊記按此難度:★★★★☆ 距離:約4公里 時間:約3.5小時

鳳凰徑第七段雖說是最長一段,不過大部份路段都是平路,上落不多,即使要與接鳳凰徑第八段連走,都只是中等難度。 景色方面,鳳凰徑第七段沿海邊而行,沿路會經過分流及煎魚灣等多個海灘,風景優美,沿途亦會經過二澳及大澳的漁村景色,自然風光及人文景點兼備,景色十分豐富。 古道之名稱多為近代遠足人士以其連接之兩地或途經地點取名而成,故同一古道可能有多於一個稱呼。 遠 足 人 士 可 利 用 就 近 之 標 距 柱 說 明 其 位 置 , 以 協 助 搜 索 及 救 援 行 動。 麥理浩徑第十段的中後段可瞥見大欖湧水塘的千島湖景緻及尖削的青山。 此處豎立著一系列的指示牌,由此再沿麥理浩徑指示行走(其他路線可往圓墩、青龍頭及馬鞍崗等地)至吉慶橋的休憩處大休。

標距柱: 自然徑

標 距 柱 特 別 為 使 用 郊 遊 徑 之 遠 足 人 士 而 設 , 讓 他 們 沿 途 均 可 得 悉 所 處 位 置 。 遇 有 緊 急 事 故 , 遠 足 人 士 可 利 用 就 近 之 標 距 柱 說 明 其 位 置 , 以 協 助 搜 索 及 救 援 行 動。 由於第八段被大埔市區分割成兩段,終點在數百米高的山頂上,故一般遊人不會選擇單獨步行完整的第八段。 前半段的遊客多數是從鉛礦凹下山抵達碗窰後沿碗窰路和達運路直接往運頭塘而不繞經半春園;而後半段大部份遊客爲了登上九龍坑山及八仙嶺而從太和邨開始步行第八段的後半段並連走第九段。

標距柱: 新界中部(荃灣區、元朗區)

第九段由九龍坑山開始,進入八仙嶺郊野公園,途經鶴藪水塘、屏風山、黃嶺、犁壁山和八仙嶺八個主峯,並以仙姑峯作為終點。 標距柱 有關個別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網絡覆蓋的範圍,請瀏覽其網站。 請注意:網絡覆蓋情況或會因不同時間和地點而有所差異,所有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以下連結至有提供網絡覆蓋地圖的部分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的有關網頁。 香港的流動電話網絡覆蓋一般非常全面,但由於香港地勢山巒起伏,有些郊外的偏遠位置還未有網絡覆蓋。 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為熱門的遠足徑的流動電話覆蓋情況進行了調查。

標距柱: 標距柱 顯示位置免迷路

由石澳道土地灣出發,沿山脊路徑登打爛埕頂山再接雲枕山。 此段路徑高低起伏如沉睡中的巨龍,正是享負盛名的龍脊。 沿途山勢雖然險峻,但東西兩面的海灣風光優美,景色壯麗。 第十段由八仙嶺仙姑峯開始,途經八仙嶺自然教育徑、橫山腳村、橫七古道、上七木橋、下七木橋和尤德爵士紀念亭,最終以南涌為終點。

標距柱: 健身徑

前往郊外前,應認識在郊外可使用的各種通訊方法及善用通訊設備,就可以無憂無慮,盡享郊遊之樂。 應該結伴同行,避免單獨遠足;同時要確保遠足時可與外界聯絡。 標距柱2025 在出發前,你須為流動電話及手提無線電對講機充電,並攜帶足夠的備用電池。 若結隊遠足,你應關掉隊中至少一部流動電話作後備之用。 衛奕信徑是香港唯一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第2、3段之間相隔維多利亞港),如要算港鐵太古站至藍田站部分的話,長度另加4.5公里。

標距柱: 自然教育徑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 之後途經大埔頭,登上九龍坑山,終點設在九龍坑山山頂,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 再沿著車道下降至水壩,再走一段,便見右方的郊遊地圖牌。 標距柱2025 由此右轉,轉走引水道(沿車道下走可往掃管笏村)。 鳳凰徑第四段由於路徑短上落不多,中間又會穿過昂坪市集,而且要走馬路,感覺鳳凰徑第四段是鳳凰徑中間的緩衝區,但由於鳳四不太似行山,一般都會與鳳凰徑第五段同遊。

標距柱: 使用手提無線電對講機及全球定位系統器材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標距柱2025 請妥善處理使用過的口罩及垃圾,以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 每年11月的第3個週末,樂施會均於麥理浩徑舉辦毅行者。

標距柱: 郊野公園遠足安全指引

古道分岔處亦間中可見由昔日鄉民所立,簡單刻上左右方目的地的石碑,稱為「問路石/指路石」。 經過多年城市發展和變遷,昔日的古道部分已融合為各熱門郊遊路徑或道路的一部份,部分人跡罕至的古道則已漸漸湮沒於山林中。 第七段由城門水塘開始,沿著城門水塘東岸的緩跑徑向北前進,途徑城門水塘北端的半閒亭、城門標本林和鉛礦凹(於此處再次與麥理浩徑第八段相交),直至元墩下。 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途經西貢古道、大藍湖村、東洋山、基維爾軍營附近的大老坳後,沿飛鵝山道和沙田坳道直至沙田坳。

舉例說,發送號碼「M001」,表示遠足人士位處麥理浩徑第一個標距柱。 一旦遠足人士失蹤,搜救隊伍可利用在「50222服務」系統中儲存的資料,加快搜獲失蹤者。 昂坪360救援徑為香港唯一設有標距柱但不設兩位郊遊徑編號的郊遊徑。 由於此郊遊徑由私人機構(昂坪360)興建及維護,雖然設有以字母C為首的標距柱,但不設郊遊徑編號,標距柱序號由C01順次增至C30。

郊遊徑處於風景優美的郊區,長度較長途遠足徑短,惟部分郊遊徑的長度超過10公里,比長途遠足徑的分段更長,難度則按所在地點而異。 位於郊野公園內並由漁護署設立的郊遊徑[1],都設有標距柱,標距柱以字母C為首(C代表Country Trail,即郊遊徑),配以四位數字組成。 各郊遊徑擁有不同的首兩位數字,其中首一位數字以郊野公園地區劃分 (如香港島為4字頭),尾兩位則從01順次增加。 例如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的首兩位數字是26,標距柱序號由C2601順次增至C2630。 難度:★★☆☆☆距離:約6公里 時間:約2小時鳳凰徑第九段算是鳯凰徑中較為輕鬆的一段,距離不長而且沿路都是繞山腰而行上落不多。

另外,鳳凰徑第四段原本行走木魚山及獅子頭山到深屈道,後來於2008年路徑因山泥傾滯損毀而改道現時的彌勒山郊遊徑一帶,新路舊路的距離相約,不會影響到鳳凰徑全程70公里的長度。 難度方面,大東山是香港第三高山,高海拔869米,而起點南山只起約高海拔150米,有7百多米的高度要爬升,還好鳯凰徑鋪設完善,指示清晰,升幅適中,相信一般體能應可應付,但初學者則需量力而為。 在郊外使用手提無線對講機及全球定位系統器材,不但可讓你與隊友保持緊密聯繫,還可接收其他遠足人士發出的求救訊息。 全球定位系統器材雖非用作通訊,但可為你提供準確位置的資料,以便通知警方或其他團體。

標距柱: 遠足露營帶備緊急維修包

起點是大網仔路北潭湧閘口,終點原為於掃管軍營,自2009年起更改為元朗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 標距柱2025 參賽者需於48小時內行完全長100公里的麥理浩徑,最快完成時間約11小時。 第六段由九龍水塘開始,進入金山郊野公園,途經金山家樂徑後到達金山道。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標距柱 第五段由沙田坳出發,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沿雞胸山山腰往沙田方向下行至九龍水塘引水道,並沿九龍山健身徑到達九龍水塘側的大埔公路為止。 與鳳凰徑第二段相似,鳳凰徑第三段是行走鳳凰山的最基本路線,景色方面,鳳凰山與以東的大東山一樣,兩個地方的山頂同為觀看日出的勝地;另外,在秋冬之時,鳳凰山亦有芒草的美景。

標距柱: 新手注意 行山求救篇 標距柱有咩用 ? 要帶行山杖

這一段鳳凰徑路程適中,高低上落不多,而且有梅窩貝澳一帶海景,是短線輕鬆遊不錯的選擇。 標距柱是特別設於郊遊徑上以輔助郊遊人士作定位之用的柱子,其絕大部分由漁護署設立。 標距柱設計一般為一根約1米高的金屬柱或石柱頂部附以一塊向前傾的長方形平面,平面之上釘上一塊繪有所在郊遊徑圖案、編號及所在位置6位座標的金屬銘牌(亦有部分直接將銘牌釘於石坡或建築外牆上)。 郊遊人士如在郊遊徑上遇到突發事故,可循路找到就近之標距柱向救援人員說明其位置,以協助定位和搜索。 標距柱之間一般相距約500米(昂坪360救援徑除外)。 現時香港所有長途遠足徑和郊遊徑均設有標距柱。

你可透過一系列的電子地圖,查閱大部分遠足徑的流動電話覆蓋情況。 此外,電子地圖亦顯示公共電話及緊急求助電話的位置,讓你在未能使用流動電話的情況下也能致電求助。 流動電話網絡覆蓋範圍往往未能遍及郊外的每個角落,因此有時可能未能接駁到本地流動電話網絡。 標距柱 但你可以選用流動電話漫遊服務,或者帶備內地流動網絡供應商發出可用國際長途電話服務的預繳電話智能(SIM)卡。 當你身處緊急情況,而所在位置沒有本地流動電話網絡覆蓋,但可以接收有關的內地流動網絡訊號時,你便可藉漫遊服務(如使用香港SIM卡)或國際長途電話服務(如使用內地SIM卡)召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