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票務措施自兩鐵合併起已經開始實施,閘區合併後,其餘三個轉車站的收費區經已連接。 然而,由於兩鐵合併前九鐵與港府有協議,要將連接兩個站的行人隧道開放予公眾使用,不得劃為收費區。 因此尖沙咀站的收費區未能與尖東站的相連,只好保留上述措施於此站。 立案法團表示,重慶大廈的業主原本對大廈公眾地方的環境不聞不問,但在1993年發生的供電房爆炸事件,令整幢大廈停水停電10晝夜,喚醒了不少業主同心協力改善大廈的整體環境。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報告曾提及一個名為「Tsim Sha Tsui」的車站,作為觀塘綫及荃灣綫的中途站、沙田綫的總站。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彌敦道「九龍公園」巴士站,可用,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佈,或站內告示。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尖沙咀站是荃灣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方向或中環方向的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尖沙咀國都大廈: 出口數目
重慶大廈前身是一個外方內圓的市場,稱為「重慶市場」,建於1941年,[7][8]多數為下鋪上居,有絲綢行、咖啡廳、瓷器行、洋服店和象牙店等商鋪。 [9]市場由彌敦道入口一直路進入,中間是一個兩層高、的圓柱形標誌性建築物。 1956年,業主蔡天普曾通知租戶收回物業但不成功,直至1958年法庭判決業主需就收回物業賠償租戶。 [10]1959年,該址動工重建為一幢商住大樓,並於1961年11月11日落成。 這裡是歐美日揹包族的投棧首選,許多歐美出版的旅遊指南,一直將重慶大廈列爲香港廉價食宿的首選之地[6] 。
- 尖沙咀站設有12個出入口,由於車站在彌敦道地底,因此大部分出入口均鄰近彌敦道及尖沙咀區內的街道。
- 1970年發表的《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報告亦曾提及此站,作為港九綫的中途站,另連接「馬連拿站」(Mariner Station),是東九龍綫的中途站。
- 尖沙咀站於1979年12月16日啟用,而車站承建商是西松建設株式會社,當時為修正早期系統的南端終點站。
- 重慶站是香港的一個商場,位於重慶大廈之內,不過與所謂「龍蛇混雜」的商場及地庫並不互通。
工程原預計於2010年11月20日動工,最快於2014年2月完工。 但因為未能就出入口選址及建築成本與附近發展商達成共識,計劃最終擱置[27][28][29]。 2004年9月,連接尖沙咀站和尖東站的麼地道行人隧道啟用,當時連接該行人隧道的地鐵出入口被稱為尖沙咀站G出口;同年10月24日,九廣東鐵正式延伸至尖東站,而尖沙咀站並成為地鐵[8]與九廣東鐵繼九龍塘站後的第二個轉乘站。 尖沙咀國都大廈 此外,尖沙咀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使用,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4]。 車站內亦設有香港郵政郵箱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5]、「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供乘客瀏覽萬維網的內容[6],以及「會員服務站」,供乘客登記為港鐵友禮會會員、查閱獎分及換領獎賞[7]。 尖沙咀站的大堂位於L1層,為了方便乘客進出,收費區位於大堂的南北兩方,四周被行人通道及商店包圍,因此商店主要是在大堂非收費區,收費區內設有多組扶手電梯及樓梯往返月臺[2]。
尖沙咀國都大廈: 國都大廈- 香港九龍尖沙咀北京道57號
重慶大廈中出沒著形形色色意圖不明表情曖昧的人,各式招攬生意的牌匾密密麻麻,甚至連內地許多語言培訓機構都在這裡尋找可作為外語老師的揹包客。 住宿費用的低廉也超出想像,約200元港幣的標準套房就是重慶大廈中最奢華的住所,50元港幣一晚的牀鋪,也有空調、公用的淋浴間和廚房等設施。 尖沙咀國都大廈 由於尖沙咀站位於繁忙的彌敦道地底,加上處於已發展的商業中心區內,車站四周欠缺大型公共運輸交匯處,大部分的巴士及小巴主要是以中途站方式途經尖沙咀站,或是於尖沙咀天星碼頭或麼地道設巴士總站。
重慶大廈環境混雜,香港本地媒體的各種報道更使此處給人犯罪集中和黑社會盤踞的印象。 1994年,電影導演王家衛看中了此處混亂、複雜、神祕、多元的氛圍,以此爲主要拍攝地拍攝了《重慶森林》[6][15]。 尖沙咀國都大廈2025 2007年5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雜誌發表一份名為亞洲之最(The Best of Asia)的評級選舉,重慶大廈被評選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13],也是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
尖沙咀國都大廈: 國都大廈最近成交紀錄
2009年8月16日,隨著九龍南綫通車,尖沙咀站成為荃灣綫與西鐵綫(今屯馬綫)繼美孚站後的第二個轉乘站。 尖沙咀國都大廈 尖沙咀站於1979年12月16日配合修正早期系統第二段(石硤尾至尖沙咀)通車而啟用,當時為總站。 直至1980年2月12日,第三段(過海段)亦通車,此站成為修正早期系統的中途站。
- 大廈內的約4,000個住客中,主要是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不同非洲國家的人士最多。
- 尖東站、紅區中間道行人隧道與綠區白蘭軒道行人隧道緊接於10月24日啟用。
- 2008年11月10日,港鐵建議隧道縮短至180公尺,新大堂位於通道中間,Q1、2出口位於新大堂,而Q3出口則以其餘半段隧道連接新大堂。
- 九廣東鐵尖東站通車後,此站人流因轉車乘客而再度增加;九龍南綫通車後,雖令部份東鐵綫客量流失,但反而吸引新界屯門和沙田屯馬綫的居民轉車往返金鐘至柴灣。
- 中間道行人隧道伸延段2010年2月啟用後,港鐵在尖沙咀站新設更清晰的指示,車站各個出口附近均設有指示牌,顯示周邊建築物及設施列表,方便乘客查找出口地點;部份地點更附有相片顯示,方便乘客識別有關地點外貌。
工程於同年1月15日開始[19],於2016年5月7日竣工[20]。 A1出口改建後原本於海防道設有無障礙通道,但臨時出入口拆卸工程於2016年底完成後,此無障礙通道轉移至靠近九龍公園出入口。 工程期間,連接A1、A2出口之間,位於彌敦道和車站大堂之間的地下行人通道曾臨時封閉[21]。 而新出入口已於2016年5月7日啟用,工程期間的臨時出入口隨即封閉。 受工程影響,3棵樹需被砍除,港鐵會於該處重新栽種4棵新樹[22][23]。 前地鐵公司[8]於2007年6月27日宣佈進一步擴建尖沙咀站及增建出入口的計劃。
尖沙咀國都大廈: 重慶大廈
尖沙咀站於1979年12月16日啟用,而車站承建商是西松建設株式會社,當時為修正早期系統的南端終點站。 尖沙咀國都大廈 直到1980年2月12日,地鐵[8]過海段(尖沙咀-中環)啟用,當時雅麗珊郡主亦於尖沙咀站登上列車前往中環站主持通車儀式[14]。 尖沙咀站(Tsim Sha Tsui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位於尖沙咀商業中心區(CBD)的一個鐵路車站。 於2004年完成翻新工程,包括裝設了208個閉路電視鏡頭,並且聘請了保安隊伍24小時巡邏。 以前曾被人喻為“龍蛇混雜、九反之地”的重慶大廈經“改造”後,重慶大廈的治安得到明顯改善。 同年5月28日,重慶大廈業主立案法團特別舉行拜神及舞獅儀式,以慶祝第一個改善計劃竣工。
尖沙咀國都大廈: 國都廣場寫字樓租單位出租
連接大堂及月臺升降機曾於2017年6月19日暫停使用,以更換為較新型號,並於2018年3月底重投服務[24]。 使用八達通或港鐵都會票的乘客於30分鐘內在此兩站轉綫,會被視作一程車程,因此如從其他車站到達該站並由尖東站返回尖沙咀站者則會按港鐵的「車票發出條件」被徵收原站出入超過20分鐘的費用(殘疾人士或長者除外)。 而從該站出發超過150分鐘則會被收取相等於當時港鐵最高車費作為附加費。
尖沙咀國都大廈: 大廈資料:環球商業大廈
尖沙咀站以黃色為主要色調,月臺及大堂的牆身及柱身紙皮石採用黃色及深墨綠色,大堂部分柱身紙皮石,以及兩旁焗漆板牆身亦採用灰色。 現時,港鐵已把本站與尖東站合併為單一車站管理,車站控制室亦合二為一,位於尖東站,車站職員有時需要來回兩站處理站務。 因為大樓歷史較長,且人口組成多元,大樓的安全一直被人詬病。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大角咀街市源自嘉善街的街檔小販,後來因為管理和衛生問題,於1988年搬遷到位於大角咀道和埃華街交界的大角咀臨時街市。
尖沙咀國都大廈: 啟用日期
此站大堂設有2個客務中心,分別為於2個收費區部分與非收費區的交界,服務數量龐大的乘客(尤其是遊人)。 為了節省乘客輪候時間,港鐵在客務中心的玻璃上貼上了一些遊客經常問到的問題,例如前往尖東站的出口。 大堂南部有一條長通道連接E出口及往尖東站行人通道(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