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醫生分別育有12歲、14歲、16歲的兒女,雖然母親有1000度近視,但孩子的視力都非常好,僅最小的孩子有幾十度近視。 其中關鍵是,這位好爸爸喜歡帶他們行山,多戶外活動自然減低近視風險,而更重要是紀律的生活。 「所以,香港人是一代比一代人更加勤力地去用自己的眼睛。」譚醫生幽默地說;果然是熟悉的資源、時間用到盡的獨特文化。 譚德祐醫生2025 譚德祐醫生2025 要預防近視必須瞭解其成因,這不外乎眼球太長或水晶體太肥,「兩個原因都導致光在視網膜前就聚焦,當來到視網膜時,不就會變得模糊?」他說。
近視已是代代相傳的香港「特色」,那麼就要面對遺傳的問題。 原來,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有近視,孩子患近視機會大過一半;如果有深度近視的話,孩子患近視機會飆升至12倍! 世衞過去標準為500度,2015年修正為600度。
譚德祐醫生: 小時多病立志做醫生
5分鐘的婚禮開場紀錄影片,一PO上網就引發熱烈討論,大讚「我愛上新娘了」、「新娘有粉絲專頁嗎?」新郎太幸福,看了都想婚了。 婚禮影像紀錄工作室「Red Eye Photography Studio」在粉絲團po上這段影片,主軸是新人的婚禮開場。 影片中,新娘穿著低胸俏麗白色婚紗登場,帶著四名舞者熱舞,蹦蹦跳跳進入會場,一頭飄逸長捲髮,配上甜美笑容,舞技過人動感,吸引所有賓客目光,成功炒熱氣氛。 有位60多歲的獨居婆婆常報稱家中有賊,上門後婆婆更說:「有隻鬼匿藏家中,牠正在你身後。」單位一目瞭然,並無不妥。 有一次他經過港島石澳道,一架電單車逆線行駛致撞向貨車,有市民嘗試急救,大力猛扯重傷電單車司機的頭盔。 譚見狀立即落車喝停,因男司機的頭頸部位明顯受傷,若再猛力拉扯,隨時加劇傷勢,惟司機最終仍傷重不治。
惟七人車司機撞車後,在車廂內大噴血,令圍觀路人驚慌大叫「好多血」。 他落車後先為七人車拉手掣鎖車,然後為司機進行急救。 有研究指太光,或紙張反光都有機會影響近視加深。 而缺乏戶外活動導致兒童少了接觸陽光和遠距離對焦的時間。 香港近視歷史悠久,當然與狹窄的居住環境和奮鬥文化有關。 比如,要眼睛好必須避免近距離和長時間工作,這恐怕要跟獅子山下的僱主們講。
譚德祐醫生: 香港脫毛推介
答案大家心裏有數,不就是玩智能手機、iPad嗎? 我們小時候看20吋電視機,他們卻與手機面貼面。 譚醫生提到5到17歲要多做戶外活動,每天曬一小時太陽,每週要曬至少10小時。 譚德祐醫生 「香港最離譜!小一入學時近視生約17%左右,三年級已增至40%,六年級更達53%,到入大學已是九成多。」譚醫生說。
- 經轉介至眼科醫生做詳細檢查和諮詢後,決定使用控制近視的眼藥水,每晚滴一次。
- 要預防近視必須瞭解其成因,這不外乎眼球太長或水晶體太肥,「兩個原因都導致光在視網膜前就聚焦,當來到視網膜時,不就會變得模糊?」他說。
- 他是公立醫院10名兒科眼科醫生之一,擅長治療早產嬰因發育不全致視網膜病變,一般以激光手術治療,減低嬰兒失明風險。
- 臺大癌醫中心結合各專科權威,提供團隊整合式的癌症治療,引進領先世界的創新癌症治療,並提供優質精準化的全方位照護,輔以AI智慧醫療,以醫療、研究、創新的鐵三角創造癌症治療新紀元。
- 有位60多歲的獨居婆婆常報稱家中有賊,上門後婆婆更說:「有隻鬼匿藏家中,牠正在你身後。」單位一目瞭然,並無不妥。
「其實近視是全球趨勢,世衞2000年研究顯示,全球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個近視;2015年上升至3個有一個,2050年估計每2個就有一個。」他說。 楊志新有超過三百篇的學術論文,影響臨牀癌症治療方向,論文被引用已超過兩萬多次,被科睿唯安公司列為全球高被引用學者之一,是臺灣臨牀醫學界唯一獲此殊榮的學者。 楊志新是國內癌症醫學權威,長期以來積極從事癌症新藥研發和抗癌藥物臨牀試驗,為臺灣建構藥物臨牀試驗的先驅,他所主導一系列跨國肺癌臨牀試驗,讓晚期肺癌病人得以接受最先進的抗癌治療。 譚德祐醫生 兒時目睹病人苦況後,他立志當一名醫生;受輔警父親影響,修讀醫科期間,加入輔警行列。 當見習醫生那年,經常要參與警隊的行動,也無減他的決心。 康仔習慣「頭耷耷」做功課,很近距離閱讀,或趴在牀上玩iPad,長期姿勢不正。
譚德祐醫生: 診所地址
眼科專科醫生鍾震宇指,近視的成因為眼球不正常增長,眼球每增長0.37毫米,近視就隨之增加約100度。 長時間近距離工作,光線太光或太暗等照明系統不當,缺乏戶外活動時間都是誘因。 擁有雙重身份20多年的他從未言倦,期間更修畢法律學士課程,並為航空青年團醫療隊成員,在不同崗位服務社會。 譚德祐醫生2025 譚德祐醫生 現年47歲的他希望考獲律師及飛機師執照,挑戰自己,也為子女作最好的身教。
醫學院課程艱辛,要求嚴謹,要成為醫生可謂過五關斬六將,同學認為他沒可能成功兼顧,他決心以行動證明,早起晚睡溫習,冒雨訓練體能。 現年47歲的譚德祐,當醫生22年,擔任輔警25年。 做見習醫生那年最難熬,上班7天沒假期,需「on call 36小時」,也要兼顧警隊的工作。 譚Sir看出婆婆有精神問題,遂向她取膠袋,作狀捉鬼,「捉到了,現在捉牠去警署」,婆婆滿意點頭。 臨走前,勸她去看醫生,婆婆答應,之後再沒報警。
譚德祐醫生: 眼科醫生X輔警爸爸再考律師:想子女勤力自己就要勤力
不過,學童大可緊記20–20–20原則,「看20分鐘,休息20秒,看看20呎外的綠色東西;夠一小時最好停5分鐘。」譚醫生說。 就讀小五的康仔今年10歲,左眼近視度數已達600度、右眼575度。 父母都有近視,父親約600度,母親則約400度。 陳太表示知道近視會遺傳,因擔心康仔的視力情況,故每年都會帶他去驗眼,也會時刻提點他注意姿勢、減少使用電子產品。
譚德祐醫生: 眼科醫生譚德祐 拆解港童普遍近視真相
但現時每日都要用電腦上課3小時,加上做功課、玩iPad和看電視的時間,至少7小時。 香港智能手機普及率在全球數一數二,家中電視機又不合比例地大,加上「用到盡」的文化對待眼睛,遲早除香港腳外,會出現「香港眼」的名號。 新娘和舞羣一路從紅毯整齊劃一路往舞臺去,青春洋溢,打動一旁的賓客,忍不住用雙手一起打拍子,突然音樂一換,新娘跳上舞臺,舞步越來越奔放,婚宴男主角新郎也登場和新娘一起共舞。
譚德祐醫生: 譚德祐醫生
記者有點不相信耳仔:「究竟他們在幼稚園做過什麼?」譚醫生聽罷聳聳肩。 現為輔警總督察的他,早上到醫院診症、施手術,中午去警署簽看文件,下午回診所工作,晚上再施手術。 育有三名兒女的他,希望以身作則,教他們鍥而不捨去追夢,貢獻社會。 譚德祐醫生2025 譚德祐醫生2025 耳濡目染下,14歲長女萌生當醫生救人的念頭,也時常幫助身邊同學。
譚德祐醫生: 專業資格
譚德祐當警察年資比做醫生長,自小對警察、醫生、律師等工作都有興趣,「覺得好正面、可以幫到人」,但職業只能選一種,最後選了當醫生。 但一心可二用、甚至三用,他修讀醫科時,已在警察學校受訓。 他坦言最難捱的日子是當實習醫生的一年,當時要返足七日無假放,每兩至三日要「On-call 36小時」,還要抽時間擔任輔警。 踏入明愛醫院眼科診症室,病人見到譚德祐,不是稱呼他譚醫生,而是「譚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