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會不開心的,不過開博物館的時候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坦然接受閉館的麥師傅也有聯絡不同機構,希望能安置資料館中的紅Van。 而資料館內的其他展示,他也希望將來能找機會重新再展。 麥師傅即席示範,用毛筆堅持一筆一劃手寫,更保留寫繁體字傳統,絕不寫簡體字。 麥師傅寫紅VAN水牌已有30多年,只見他每落一筆都絕不猶豫。
- 麥錦生亦講及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店內有7、8個夥計。
- 據統計,紅 van 數目正在減少,水牌需求同樣下跌,麥師傅現時的客戶多以收藏為目的,唯盼這門有趣的工藝不會像其他老行業般沒入黃昏。
- 經營招牌生意四十多年,麥錦生對招牌上的字體相當熟悉,隨手一指店舖對面街,他竟也能一一細數哪個招牌用上了電腦字,更可以認出非電腦字是出自哪個寫字師傅手筆。
- 又或,有客人在移民前,也拜託麥師傅寫字特別的字句,帶走留念。
- 麥錦生指,現時大部分的客戶都以收藏和紀念為主,每月只有一百多宗生意,與高峯時期相差甚遠,以每塊水牌由28元至140元計算(視乎大小及款式而定),每月水牌的收入只數千元。
- 傳耆是一家由本地領先數碼營銷公司 — Fimmick於2016年孕育的社會企業,旨在推廣跨代溝通,尤其著眼於傳統一輩及數碼新生代之間的交流。
對於紅Van,麥師傅指「係我嘅全部」,「幫我創業,守到而家亦都有個價值。由1982年參與紅Van嘅工作,到而家淨返我一個,我覺得有個使命感,我唔做就冇」。 1978年,麥錦生開始自立門戶,在炮臺街街尾的樓梯舖寫招牌。 談到如何與小巴結緣,還與他租舖的位置有關,「不是我入行,是這行來找我的。」當時的炮臺街是一條非常熱鬧的街,有8條小巴路線以此為總站,直通港九新界,他的店舖門口正是小巴站,司機看到他會寫字,就請他幫忙寫小巴牌。
小巴水牌: 小巴牌系列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在小巴行業40年,麥師傅自信熟諳小巴歷史,也非常珍惜這段流金歲月。 他仍記得消失了的大丸、銀都、旺角先施、香港紗廠,當年用心書寫的每一粒字,仍然歷歷在目。
小巴水牌: 小巴
政府為求監管小巴,於是鼓勵營辦商將紅色小巴轉營綠色專線小巴,並致力為專線小巴開發新路線。 麥錦生指「因為每條綠色線都有個話事人,呢個人一定要冇案底、唔係黑社會,正當生意人。總之有啲咩事(政府)就捉呢個人,如果犯法就捉佢坐監,咁佢咪驚囉」。 起初他製作第一批鎖匙扣,只是想「縮小版」的水牌可以當裝飾品,沒料到引起的回響很大,幾個月後更有玩具公司找他合作,以合作生產的模式大量複製這款富香港特色的紀念品。 在日常生活中,小巴是香港人經常乘搭的公共交通工具,但你有否仔細留意小巴裏標示出來的「水牌」呢?
麥師傅說:「小巴水牌在紅Van擋風玻璃前面,不僅僅一個牌那麼簡單,紅Van陪伴著香港最風光的時光,我覺得小巴在香港的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角色!」當招牌字一個個變成了電腦字,手寫字漸漸式微,他感到十分可惜。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入行超過30多年,一直致力推廣正在式微的「紅van紅色小巴」文化,讓公眾對小巴的歷史有更深入與全面的認識。 小巴水牌 除了傳統的小巴膠牌及小巴常用的字樣,近年麥師傅亦積極創新以小巴白底紅藍字的樣式,寫上潮語或祝福語,亦會製成鎖匙扣等其他商品以引起更多人對小巴的認識與興趣。 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從油麻地炮臺街的一間樓梯舖做起,一步步發展到自置物業,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店舖。 70、80年代正值小巴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因紅Van(紅色小巴、公共小巴)無固定路線,在未有海底隧道之前,佐敦道碼頭客流量大,載客小巴絡繹不絕,麥師傅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小巴牌)的生涯。
小巴水牌: 香港人
「以前只有用家才會買,現在差不多九成是手信。」麥師傅憶起有位女客人拿著「西環往荃灣」的專線小巴牌照片,拜託麥師傅寫一個一模一樣的,因為每次拍拖超過12點,男友都會坐這班車送她回家。 又或,有客人在移民前,也拜託麥師傅寫字特別的字句,帶走留念。 「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小巴玻璃前的車頭膠水牌,一個個或紅或藍的「小巴字」,相信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 時移世易,香港「紅Van」數量已大減,昔日親手為全港小巴製作水牌的巧佳小巴用品創辦人麥錦生,把一尺多的水牌改造成鎖匙扣或文件夾,結果推出市場後大賣,一個月內已出售2萬多個,連日本旅遊雜誌亦刊出相關產品,成功開創一個新熱潮。 小巴水牌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清晰寫上目的地的中英文名稱和車費,成為乘客的引路「明燈」。 在設計小巴水牌時,讓乘客能夠輕易從一街小巴羣中辨識出適合的路線,成為水牌重要的使命。
-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 談到如何與小巴結緣,還與他租舖的位置有關,「不是我入行,是這行來找我的。」當時的炮臺街是一條非常熱鬧的街,有8條小巴路線以此為總站,直通港九新界,他的店舖門口正是小巴站,司機看到他會寫字,就請他幫忙寫小巴牌。
- 麥師傅指,小巴水牌存在已久,最初是用紙皮和墨水製成的,後來膠片普及,絕大部分小巴水牌都改用膠片,當時很多水牌都由拍檔李其忠師傅以紅藍漆油寫上。
- 他表示,鞋舖工作常要跪着替客人穿鞋,家人不喜歡,勸他轉行、學門手藝。
- 70、80年代正值小巴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因紅Van(紅色小巴、公共小巴)無固定路線,在未有海底隧道之前,佐敦道碼頭客流量大,載客小巴絡繹不絕,麥師傅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小巴牌)的生涯。
因為紅Van的路線自由度高,70、80年代禁區少,路線、班次和行車時間都由司機決定,這也是小巴的一大特色,對小巴牌書寫的需求很大。 小巴水牌2025 默默耕耘40年,麥錦生見證著小巴行業的興衰,小巴目的地名稱轉換甚至消失,成為香港變遷的一環,「大丸」便是其中一例。 當小巴行業隨著地鐵的興建日益沒落,小巴牌的需求減少,麥師傅也靈活求變,近十年來他順應社會潮流,將小巴牌變成禮品,以另一種方式與客人見面。
小巴水牌: 手機殼回收|以3萬個回收舊手機殼 製作環保藝術品!
1969年政府曾承諾白牌車只要補錢便有車牌可合法經營,而當年只有少量禁區,紅色小巴的自由度很高。 不過現在禁區愈來愈多,加上政府開放紅色小巴可換牌做綠色專線小巴,紅色小巴數量不斷減少。 麥錦生亦講及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店內有7、8個夥計。 麥錦生第一份工是在鞋舖做雜工,自12歲開始,在店裏傳遞、收拾鞋履。 小巴水牌2025 他表示,鞋舖工作常要跪着替客人穿鞋,家人不喜歡,勸他轉行、學門手藝。 他7、8歲時同屋主曾在膠招牌行業打滾,曾到工場玩耍、知道製作膠招牌原理,因此入行,一做40年。
小巴水牌: 小巴水牌變鎖匙扣 手寫水牌師傅月入10萬元
充滿香港特色的手寫小巴牌工藝已愈來愈少,位於油麻地的「HAWK LTD 巧佳小巴用品」是香港僅餘的手寫小巴水牌店。 全港僅餘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接受《香港01》訪問時解釋,紅Van車頭膠牌底色原來別有含意。 例如小巴路線牌的底色是白色,代表該小巴司機為「個體戶」,其他顏色則表示該路線已被「控制」,「有啲地下潛規則,即係你要畀錢,先可以入呢個站載客」,即俗稱「入線費」,換言之,黃、藍、綠3種顏色,其實代表3個不同集團經營。
小巴水牌: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 即將閉館 手寫水牌師傅麥錦生:後會有期
出身貧困的麥錦生,12歲已開始打雜工幫補家計,最初在鞋舖工作,鞋舖倒閉後,他16歲開始在招牌舖做學徒,從學寫毛筆字開始,勤奮練習,寫得一手好字便是他謀生的重要技能。 「前面有落,唔該。」在離開的小巴上,聽到香港人才懂的特色高呼。 途中下車的人愈多,車上的乘客愈少,一輛紅Van,在駛向終點的路上。 年初,由於資料館原址以更高價出租於其他客戶,資料館亦宣佈將於二月中閉館。
小巴水牌: 小巴水牌變禮品
今年開幕的「小巴文化資料館」,亦圓了麥師傅的夢,透過豐富的相片和展品,展示給訪客小巴發展史,鼓勵新生代進一步認識小巴文化。 無論深夜亡命飛馳公路,還是上演內心小劇場,盤算如何不失霸氣大叫「前面有落」,紅 小巴水牌2025 van 為香港人帶來很多深刻經歷。 店內放有由麥錦生製作及手寫的小巴水牌,白色膠牌寫有或藍或紅的目的地名字,其中一些地方已經消失了,但水牌還在,例如「灣仔大丸」、「旺角先施」,一望名字,盡是回憶。
小巴水牌: 小巴膠牌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兩年前,麥師傅設立「小巴文化資料館」介紹紅Van的歷史。 小巴水牌 根據小巴商會8月份的統計,全港只剩1,117輛小巴,小巴水牌的需求只會有減無增。 麥錦生指,現時大部分的客戶都以收藏和紀念為主,每月只有一百多宗生意,與高峯時期相差甚遠,以每塊水牌由28元至140元計算(視乎大小及款式而定),每月水牌的收入只數千元。
小巴水牌: 香港巴士大典
小巴膠牌多為白底加上紅、藍字,紅色大字代表終點站,藍色細字代表途經的地方,這個你或許已經知道。 小巴水牌2025 但原來另外數款膠牌包括藍底黃字、綠底白字、黃底紅字等均蘊藏了小巴業界行規。 至1978年開店起,已售出逾萬多塊水牌,尤其以1984至1989年間的生意最好,每個月至少賣200至300塊小巴牌,每月生意額一般都可達十萬八萬。 但紅Van數目愈來愈少,麥錦生指,根據小巴商會8月份的統計,全港只剩1,117輛小巴,小巴水牌的需求只會有減無增。 麥師傅指,其實小巴水牌存在已久,最初的水牌就是用紙皮和墨水製成的,沒有所謂原創者。 後來膠片普及,絕大部分小巴水牌都改用膠片,當時很多水牌都由李其忠師傅以紅藍漆油寫上。
小巴水牌: 文化
他感慨紅Van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但養活了他一家人,還是他一生為之拼搏的事業。 除了傳統的小巴牌及小巴常用的字樣,近年麥師傅亦積極創新以小巴白底紅藍字的樣式,寫上潮語或祝福語,亦會製成鎖匙扣等其他商品以引起更多人對小巴的認識與興趣。 他憶述,公司當年最高峯的時候有近10名夥計,每月至少需要5位師傅寫小巴水牌,相比起現時的生意額只剩幾千元,小巴水牌已經風光不再。 回顧小巴昔日的黃金歲月,當時政府宣佈全港小巴在1984至1986兩年間全改為冷氣小巴。 剛轉換新車款的小巴,正是手寫小巴水牌行業的全盛時期。 三十年過去,手寫小巴水牌行業嚴重萎縮,使這一本地手工藝面臨「絕種」危機。
小巴水牌: 香港製造|小巴水牌留下的時代印記
|滿HK$300免運費(香港地區)| 如需郵寄至墨西哥及愛爾蘭,請先與我們聯絡查詢郵費。 走進麥錦生位於油麻地唐樓的小店內,小小200呎店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巴水牌,「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都有寫着,盡管有些地標已經搬遷或拆卸,但牌上的名字始終改不了,或許這亦反映出司機與乘客間的默契。 麥師傅指,小巴水牌存在已久,最初是用紙皮和墨水製成的,後來膠片普及,絕大部分小巴水牌都改用膠片,當時很多水牌都由拍檔李其忠師傅以紅藍漆油寫上。 直至1978年麥師傅正式開店,一次偶然機會下,決定向李其忠自薦批發自己的小巴牌予對方寄賣,不料對方一口答應,因而包攬全港的小巴水牌生意,一寫就49年。 走進麥錦生位於油麻地唐樓的小店內,小小200呎店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巴水牌,「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都有,儘管有些地標已經搬遷或拆卸,但牌上的名字始終改不了,或許這亦反映出司機與乘客間的默契。
小巴水牌: 小巴
然而,隨着時代變遷,越來越多人對懷舊的事物重新着迷,近年小巴水牌更以不同形式出現,例如潮語或祝福語通過小巴水牌呈現出來,亦有製成鎖匙扣等商品,讓小巴水牌得以另一種姿態重生,為香港留下永不磨滅的時代印記。 小巴「水牌」近年成為特色擺設、甚至是細細個鎖匙扣,這股風潮全因港僅餘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帶起。 麥錦生寫小巴水牌30多年,從以前為師傅寫牌、到自己開舖,見證過紅Van最風光時刻,也見證着紅Van正漸漸走向歷史盡頭。 小巴水牌 2010年,在傳媒的採訪下,開始興起手寫小巴牌的文化,後來因年輕人建議而開始嘗試製作的迷你小巴牌成為了當時城中的熱門收藏品。
小巴水牌: 小巴膠牌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近年政府慢慢把紅色小巴轉型做綠色專線小巴,現在紅色小巴已經買少見少,人手寫的小巴水牌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全面退休! 今個星期六,誠品將開設手寫小巴牌工作坊,屆時會由麥師傅親身示範和教學,傳授充滿本土特色及歷史價值的小巴書法! 參加者可親自創作一塊專屬的小巴牌,並認識當中的本土特色及歷史價值! 麥師傅希望透過工作坊可傳承紅van的文化,同時讓人瞭解紅 van 歷史,讓現代人再次執筆寫字,從而開始習字。 麥師傅寫小巴牌漸漸出名了,1982年,他從樓梯舖搬到如今炮臺街39號的舖位,有了更大的空間,也拓展了生意範圍。 他回憶,最興旺的時候是在1984至1986年間,政府批准小巴加冷氣,第一代的冷氣小巴投入服務,有4,000多架小巴需要改變車款,需要到店裏加燈箱,安裝小巴牌,一時間生意大熱。
小巴水牌: 香港人
▲工作坊以小班教學,每節十個學生,麥師傅亦會執筆示範。 不過,到自己開店,他便明碼實價,即使是藝人吳業坤為演唱會宣傳海報找麥師傅製作小巴膠牌,他亦只收「平民價」。 小巴水牌2025 麥錦生指對方帶了兩個助手來訂牌,並沒有講明是為了演唱會之用,他笑言「我(最初)唔知佢係邊個嚟㗎,(訂牌)『友情價』百幾蚊、幾百蚊係咪玩㗎,咁貴嘅?原來係演唱會嚟嘅,佢出咗張海報我先知係佢」。 其後吳業坤寄回海報,並在海報上手寫:「Dear 麥生 Thank you 手字好靚」,麥師傳亦將海報掛在店舖當眼位置,客人甫進店便會看到「坤哥」手寫字跡。 問到最深刻的工作,麥錦生未有提及小巴牌,反而指為電影《半斤八兩》所做小舞廳招牌。 小巴水牌 他憶述,當時有人到店裏自稱「我係嘉禾製作廠嘅,想做個燈箱」,當時17歲的他少不更事,有見是著名電影廠便「獅子開大口」,成本只是200元,開價1,200元成交,他笑指老闆事後亦驚訝稱「嘩!乜你收咁貴」。
據統計,紅 van 數目正在減少,水牌需求同樣下跌,麥師傅現時的客戶多以收藏為目的,唯盼這門有趣的工藝不會像其他老行業般沒入黃昏。 麥師傅樂意跟年青人接觸,他十分欣賞年青一輩的創意,他們提出的「潮語」亦令他開了眼界。 麥師傅認為,做禮品不是最重要的方向,他更重視向年青一輩介紹小巴文化、書法藝術,因此每次開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時,他都會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小巴的歷史背景,再開始示範小巴牌的製作。 麥錦生指,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寫毛筆字,學師時從小小的「請勿吸煙」、地盤圍街板、殯儀館花圈,到惠康、九港鐵路的招牌都有寫過,直至當年油麻地炮臺街(亦即公司現址)有大量小巴綫加入才專注寫小巴牌。 麥師傅坦言,寫小巴牌是夕陽行業,金錢是其次,最不甘心是看着這門手藝就此消失,所以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到可以把膠牌禮品化,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