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後,在與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商討後,黃在2014年初決定提出將大浪灣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並在不可大型動工下建議村民可將發展計劃民宿,結果引起村民封村抗議[106][108]。 林鄭月娥及黃及後在壓力下將部分私人土地剔出郊野公園範圍,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環保組織司法覆核此決定,最終香港高等法院確定港府處理不當,應先向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徵詢意見[109][110][111]。 相反,黃在調查後判斷民政事務局在大埔興建龍尾泳灘的計劃符合環保要求被司法覆核一案,他獲高院判為勝訴[112]。

雖然黃在資訊科技署署內成功為港府設立電子平臺,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令港府財政惡化,因此資訊科技署被指令作轉型及重組[3][4]。 元朗舊墟2025 他決定以配合服務單位的需要為由,將資訊科技署內的技術人員分派至各個部門以節省整體行政開支[3]。 在此政策下,資訊科技署的資源及職位因而削減,在大量下屬離職的情況下,他將安撫職員視為部門工作重要的一環[3]。 最終,在完成重組後的資訊科技署與工商及科技局通訊及科技科的資訊科技工作組於2004年7月1日被改組成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角色由管理電腦系統改成為各部門引入新技術,而在港府完成聘請信息技術界專纔出任總監前,黃獲留任署任政府資訊科技總監[40][41]。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至新墟的演變

好些最古老的樓房尚未拆掉,有的荒廢多時,其中超過三十幢為獲評級的歷史建築。 「元朗舊墟路」於2002年7月通車[2],採葉庭緊接於9月入夥,專綫小巴611及611P雙雙投入服務,方便山貝村與採葉庭居民往返元朗市。 這家 元朗舊墟 47 號亦道出英龍圍與岑田(錦田)鄧氏之關係,英龍圍是由鄧洪儀二房鄧鎮之後裔分居英龍圍,據說鄧氏亦選擇於此地設立元朗墟 (元朗舊墟)。 除利益街 47 號,利益街 38 號及位於酒街的 5 至 6 間屋也屬於鄧氏家族。

  • 廟內亦有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如刻有「」(1714年)的銅鐘及製造於康熙二十四年的香鼎。
  • 值得一提的是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晉源押、同益棧外貌完整地保留下來,但大門緊閉謝絕參觀。
  • 東九龍在2005年5月9日因新蒲崗有一棚架倒塌而引致嚴重交通擠塞,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因而將早已不和的運輸署署長霍文撤換,港府逐安排遠在北京的黃志光回港後繼任[27][43][44]。
  • 這家 47 號亦道出英龍圍與岑田(錦田)鄧氏之關係,英龍圍是由鄧洪儀二房鄧鎮之後裔分居英龍圍,據說鄧氏亦選擇於此地設立元朗墟 (元朗舊墟)。

保留至今的祠堂、大宅和廟宇等歷史建築,主要集中在蕃田村和永平村。 而這建築物料本來就非常香港,成本廉宜,組件細小,操作靈活,方便鋪出弧度及彎位,並且易於修補;工序亦不複雜,考的是心機,美學水平與創意。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2025 回頭細想,那亦是當年裝修工匠送給香港人的許多幅畫,儘管沒人視作大師級,卻有大師的細膩。

元朗舊墟: 屏山愈喬二公祠

二次大戰期間,整個元朗墟停業,晉源押也跟隨其他店舖關門。 元朗舊墟2025 戰後,當舖一直作住宅之用,而同益棧曾是招待在墟期間來自各鄉的商旅的旅館。 1898年英國接管新界之前,區內名為太平公局的抗英組織成員亦曾居於此。 黃志光經歷在運輸署表現欠佳的四年任期後,被港府安排平調出任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並於2009年8月17日接替張少卿上任[46][95][96]。 元朗舊墟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在他上任甫於2009年11月3日開幕,他遂負責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申請香港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並規劃遊覽路線及改善基礎配套,以吸引旅客訪港[97][98]。 同時,身兼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總監的他亦向香港立法會提交法案將果洲羣島、甕缸羣島、橋咀洲、糧船灣及印洲塘等未劃為郊野公園或海岸公園的園區納入為特別地區並獲得通過[99]。

這個廟來頭不少,它的“二帝廟”三字牌匾是豎直的,據説,只有皇帝禦賜纔可這樣。 另外,廟內的銅鐘上刻“康熙甲午年”(1714年)及聚寳爐上刻“乾隆十三年”的字樣,可知此廟歷史悠久。 雖雲老店,它們的歷史其實也不過是四十多年左右,但四十幾年歷史的店,也幾乎挨不住了。 譬如鄧煒堂、鄧英生等於1919年發起在坳頭籌建博愛醫院,翌年開幕,為附近村民提供醫療和施棺等服務。 1937年有十多家商號包括趙聿修、鄧伯裘、鄧煒堂等,籌組元朗商會,為成員謀求福利,促進元朗經濟。

元朗舊墟: Hong Kong – Yuen Long, Long Ping 元朗, 朗屏 2013.05.04

昔日進入南門口未遠處有一塊在1934年豎立的修橋紀念碑,碑上記載了修橋的歷史,但由於紀念碑被棄於廢墟中,現在已經看不到。 不過圍門的遺址還在,南門口再往前走,看到一個土地公神主位,這便是昔日圍門位置,從其殘缺的青磚上,可看出它年代久遠。 這一幢南門口 1 號原本是金字頂建築物,屋宇臨水而建,屋背建有高腳露臺搭建在水面上。

利益街 32 號,屋前的一個鐵鑄標誌,道出它是昔日「晉源押」的舊址,在鄰是美嘉製衣廠,跟這家 32 號有門口連接的,可能是當舖搬遷後,後來經營製衣生意。 利益街 31 號地舖 (右),比較特別是下層全部是木圍板,左下方有一個磚臺,二樓有騎樓式露臺和花瓶柱式護欄。 據說昔日是「濟眾堂」米舖(1915前),於1959 年前屬於「聯慶堂」物業,聯慶堂司理人正是元朗著名鄉紳趙聿修和他的叔父趙澤潮。

元朗舊墟: 香港楊家太極拳

黃志光離開衞生福利科後改於文康廣播科任職,在1991年1月起出任負責發展及娛樂的首席助理文康廣播司,亦在1992年中短暫署任副文康廣播司[5]。 不久後,他在1992年11月被調派至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祕書處任職副祕書長,他同亦在1993年中短暫署任祕書長一職[5]。 然而,因公務員本地化而頻繁轉職的他在1994年10月被躍升為工商科副工商司,與同為副工商司的葉劉淑儀一同成為工商司周德熙的副手[5][22]。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路

在五、六十年代,側牆印有南洋煙草公司的紅金龍香煙廣告,是村民往來元朗新舊二墟時最當眼的廣告位置,建築物的正面掛有「紅金龍服裝」的招牌,閣樓外寫有「近水閣」三個字。 跑遊元朗舊墟,經過南門口李炎記花店、麗香餅店等商舖,昔日這裡繁盛時期,還有趙日初跌打、利民診所和龍華藥局等、沿路留意其他舖面鐵閘上的刻字,可以看到老字號名稱,例如「大利洋服」、「徐成利刀莊」、「永興士多」等。 走到華記白米士多前,對面一幢民居「南門口 1 號」已經重修落成,地舖亦開設了小食士多。

元朗舊墟: 元朗各界僑胞

於陳斗六秩壽辰的一張合照中,李炎正坐在陳鬥身旁,可見其關係密切。 陳鬥在香港的祝壽活動,每次都非常熱鬧,除了陳夫人謝玉潔、陳鬥健身院員生駱蘇、蘇源、趙中一等參與、也有不少知名紅人出席,例如關德興、馬師曾、任劍輝、石堅、梁醒波、芳艶芬、鄧寄塵等。 記錄這些商號和演變,都是依靠一些居民的分享,或者一兩張舊照片去追溯它的變化,同時希望有人能夠看到這些名稱,鈎起及分享一些昔日元朗舊墟的故事。 這裡也是遊客,遊覽元朗舊墟時的主要拍攝景點,紅金龍廣告和水面塘壆,經常出現在旅遊觀光紀念照片中,曾經想過去收藏它,不過在拍賣網裡標價竟然高至 3,800 元,可能已經遠高於1934年修路的費用。 他在學期間曾擔任補習老師、工廠管倉及文員等賺取生活費,及後在1977年從中大經濟系畢業並以一級榮譽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1][3][4]。

元朗舊墟: Car park preview: Ping Wui Center, Yuen Long 元朗 屏會中心 entrance 入

花了半天時間走完墟內3條街及兩座古廟,在舊墟市行走有如在北京胡同中穿梭,不同的是北京胡同全為平屋頂的平房建築,而舊墟市都是兩層樓高建築。 元朗舊墟 從破爛清式舊屋依稀可見屋簷下壁畫、木雕、石雕及磚雕等裝飾,地基使用麻石。 據知,只有富戶人家使用如此建築裝飾,而墟內平民僅以青磚建屋。

元朗舊墟: 元朗墟

其後由元朗鄉紳便於 1911 年集資成立合益公司,於元朗湧對岸另建新墟,而舊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漸式微,加上 67 年火災,重建後慢慢衰落,大部份商店都已結業,並轉為住宅。 從遺留下來的建築可看到,有些是前舖後居的樓房,有些則是兩層高的商舖。 自《新安縣誌》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附峯「圓蓢」,元朗原本是一個鄉村市集,元朗大橋墩墟更早在明朝年間 300 至 400年前已出現,確實位置不太明暸,我猜測就是十八鄉大旗嶺大樹下,因為山貝河河道深可駛船,方便設闢墟市。

元朗舊墟: 大橋墩市

在強積金運作暢順後,他在2001年6月10日離開積金局[4]。 港府在1990年代後期決定推出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由於強積金的證券投資基金性質,港府將其歸納為保險業監理專員的職務,故安排黃在1999年2月2日起除保險業監理專員外,兼任職業退休計劃註冊處處長及強制性公積金辦事處處長[5][28]。 及後,港府因針對強積金而在1999年4月1日成立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取代積金辦,並同亦安排黃出任積金局的行政總監,直至積金局正式委任行政總監為止[28]。 元朗舊墟2025 隨著強積金開始推行,黃的職業退休計劃註冊處處長的職能亦由在2000年1月9日轉移至積金局[29]。 與此同時,最終港府及積金局達成協議,由2000年1月10日將黃以實任形式借調至積金局出任副行政總監,並繼續在行政總監委出前署任該職位[30]。

元朗舊墟: 美不邀特首出席APEC峯會? 港府:東道主須履行責任

這段時間正值錦田鄧文蔚族氏(光裕堂)財勢氣大之時,擁有元朗墟,並於墟中設置公秤,收益歸光裕堂。 現時,元朗舊墟屬於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光裕堂」,鄧文蔚後人為了奉祀鄧文尉,於1768年在永隆圍對面祠塘村,建立了祠堂「龍遊尹泉菴鄧公祠」,為錦田鄧氏四間祠堂之一。 祠堂外有對聯:「錦江瑞氣日邊騰甲第 宏開世守文章成世業、桂閣天香雲外發科名 繼起家傳詩禮振家聲」。

元朗舊墟: 晉源押

在2005年2月1日,港府委任前加拿大國防部資訊科技總監及助理副部長戴啟新出任總監,黃因而卸任總監一職,並在出任新崗位前先往北京大學修讀國情培訓課程[27][42]。 在南門口的是李炎記花店,老闆說,父親經營下來,到他,是第二代,已經四十幾年,現在香港類似的做花牌生意的,在新界只剩下兩三間,現在生意還不錯,接的都是新界的生意,但生意不錯也有煩惱。 ”老闆說,有生意,卻擔心沒人幫手;沒生意,卻擔心沒法維持,左右爲難。 1949年之後,南來人口激增,元朗新墟更見繁盛,由原本的鄉村市集蛻變為市鎮雛型。 元朗舊墟 踏入1960年代,政府要擴闊大馬路,開始在新墟收地,店舖遷往牡丹街新建的合益市場營業。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

黃志光,SBS(英語:Alan Wong Chi-kong,1955年7月25日—),香港公務員,曾出任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運輸署署長、政府資訊科技總監、保險業監理專員及元朗政務專員。 他在1979年離開太古洋行加入香港政府任職政務主任,直至2015年離任公務員,官至首長級甲級政務官。 他除了曾在布政司署、市政總署、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祕書處等多個部門任職外,亦曾被港府借調至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任職,更一度兼任行政總裁。 利益街 27 號 (左),二樓有騎樓式露臺和花瓶柱式護欄,相傳昔日是一幢兩層高商舖,自 1910 年代中舊墟沒落後始轉為住宅。 這裡的建築年份已無法稽考,但最早的土地記錄可追溯至 1912 年。

根據 1963 年元朗舊墟的丁口登記資料,利益街 12 號的業主是附近山背村的林達榮(新界養魚協會創辦人及主席)。 林達榮亦是 1950 年代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成員及博愛醫院總理。 1960 年代,一個黃姓家庭曾在地下開設麻油店,樓上則作起住所。 1980 年代黃氏移民加拿大後,整幢建築便作為住宅用途。 大王古廟(1級),於長盛街街尾晉源押旁,廟宇是一進兩合式傳統建築,相信是建於康熙年間(1662 至 1722),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廟內有一個 1731 年的鼎,廟內供奉楊侯大王及茅洲大王(洪聖),是南坪圍及元朗舊墟的主廟。

廟內亦有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如刻有「」(1714年)的銅鐘及製造於康熙二十四年的香鼎。 利益街 24 號,是青磚建成,大門用麻石門框,地下大門仍然保存清未時期的趟櫳和木門。 這裡是元朗舊墟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建築年代雖無從稽考,是元朗舊墟現存的商住唐樓之一。 塘壆對出的地方便是元朗湧(河)水門頭,在下圖便可以清楚看到,是元朗新舊墟之重要水利貨運通道,舊墟在昔日輝煌之時,擁有超過百多間山寨廠和手袋廠等。

新界西的對外交通過去落後於新界東,早年元朗只靠青山公路與九龍和北區連接。 1988年輕鐵第一期通車,為新界西的鐵路系統揭開新一頁。 1993年新界環迴公路全線通車,1998年三號幹線及大欖隧道啟用,令元朗對外交通大為改善。 加上西鐵線於2003年投入服務,大大縮減往返元朗與其他地區的時間,令更多市民遷入新界西。

元朗舊墟: YUEN LONG KAU HUI YUEN LONG KAU HUI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

此時合益公司董事會由新一代接手,包括戴權、鄧樹安和鄧乃文等,對公司業務和管理進行改革。 元朗古稱「圓塱」,早在明代已設立大橋墩墟,給村民進行貿易。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頒布《遷海令》,廣東沿海所有居民要往內陸遷徙,墟市棄置。

他在上任後改變前任專員何宣威的政策,改為支持豁免殘障人士的駕車汽油稅,並引入按月用油量上限以杜絕濫用,使到殘障人士得以享有更大的出行自由度[19]。 另外,他亦就香港經濟急速發展欠缺勞動力,使智力障礙人士就業率增加,而鼓勵更多酒店及快餐店聘用智障人士[20]。 不過,黃接手的精神病復康中心計劃在1990年遭鄰近屋苑麗港城的居民強烈反對,事件最終形成民眾質疑港府隱瞞計劃及存有行政失當的爭議[3][21]。 雖然相關投訴及後在1993年被行政事務申訴專員賈施雅駁回,但黃因事件早於1991年1月就已經匆匆離任[5][21]。

利益街 15 號(右圖) 也是相當精緻的,雖然是磚和混凝土建築物,可能是年份不夠未評為歷史建築,鐵窗框帶五瓣花紋圖案,半圖形的露臺,門口彷彿被人撬過。 利益街14號 (左圖) 的建築年份已無從稽考,而對面一棟屋 (13號) 也同樣地刷上綠色的,可跟跟它的學校性質有關,因為於1960 年代,這裡曾為一所名為「華英」的私營學校,提供幼稚園以至小學三年級的現代教育。 這座利益街14 號沒有特別的裝飾,騎樓式露臺和花瓶柱式護欄是其特色,外牆看到木窗鐵枝框,整座樓宇已經殘破。 利益街 12 號,一幢兩層高騎樓建築,外觀上沒有特別的裝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