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野、香港教育同行陣線、進步教師同盟、香港人教育支援平臺向楊潤發公開信,要求撤回通識科課本政治審查及公開通識科課本專業諮詢服務審準則。 但新界校長會卻認為該服務團隊成員包括專科督學、大學學者及教育專業人員,專業上無庸置疑,且該服務「去蕪存菁」,令課本品質有一定保證,為負責任政府必要之舉,不同意該服務構成政治審查[69][71]。 《星島日報》表示有關內容修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立法前完成,認為課本亦可能存在違反《港區國安法》的內容[72]。 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核心科目通識科今日(27日)開考,共有45,879人報考。 今年卷二選答題維持三選一,試題包括:疾病與公共衛生、電子支付與創新科技,以及本港的文化和體育。

「通識科讓學生知道分析、知道從多角度去看問題,但不能令到學生上街。什麼讓學生上街?學生分析之後,做道德判斷,覺得這是不公義的,所以我要改變。」從通識科考試評分標凖來看,也是倡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政治取態不影響得分。 通識科題目2025 2018年,香港教育大學署理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及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阮筠宜及梁懿剛再進行有關研究,以「通識科如何影響香港中學生」題,有關研究載於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刊物《港澳研究》[63]。 通識科自2009年成為香港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以來,有社會人士認為通識科是導致學生「政治化」的原因。 喜歡通識科和不喜歡通識科的兩組學生,普遍都沒有參與有組織的社區和政治活動。 相反,通識科主張的多角度思考令學生更容易跳出自己的社會位置及「身份政治」的制約,以不同視角來全面審視公共議題。

通識科題目: HKDSE LS 通識 Sample Paper (SP),Practice Paper (PP) 連答案

她亦認為通識教育科不應使用課本,應該讓學生親歷其境纔不致於紙上談兵[22]。 2019年9月29日,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發表諮詢文件,建議通識教育科維持「必修必考」以免影響國際認證[23]。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臺,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 教學方面:高中通識科是最大改動的一個科目,課程內容比重會減至原有的一半。
  • [56][57]葉建源稱政府應回應民怨,而不應對教科書進行審查[58]。
  • 明報教育出版社刪除了陳方安生指中央政府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香港民心是否回歸的言論。
  • [15][16]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祕書長蘇國生表示考試要求考生「以多元化、平衡及不同角度思維答題」,評分標準不會因考生政治立場而有所不同[17]。
  • 題目問及香港故宮博物館的成立如何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題b則問考生多大程度同意,以科技呈現文物是促進人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通識科卷一共設3條必答題,今年第一題為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單元範疇,試題資料談及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不良影響、青年的網上行為及「遊戲障礙」。 題目要求就資料解釋可能引起的個人成長問題,以及就試題所提供的資料可怎樣用作支撐「使用互聯網對公共衛生構成一些風險」的相關論述。 教育評議會主席、中學前校長何漢權:過去的通識科的目標是超越、批判,而國家的內容就十分薄弱,讓教師很沉重,新的科目則可以多一些瞭解國家,「通唔到中國,好難叫通通識」。

通識科題目: 4 溫習小組

此外該書原版提到大陸「部分官員為了個人仕途,延誤或隱瞞通報傳染病疫情」、「亦有地方官員收賄,包庇不法商人製作及出售問題食品」;修訂後該書新增資料,稱中央政府加強監管,「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的總體合格率為97.6%,有關問題明顯已得到改善」。 資料A取材2018年報刊文章及2021年新聞報道,指出祭祀亦應注意環保與安全問題,以及食環署設立網站供網上祭祀;資料B同樣取自報刊文章,分別列出利是封及電子紅包的優缺點;資料C則為2019年環保團體的新聞稿,表示9成受訪者支持以更環保的方式慶祝中秋節。 通識科題目2025 題目要求考生解釋網上祭祀對香港社會的好處,並問及考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在現代社會實踐中國傳統習俗時,環保因素應獲優先考慮。 一項由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進行的調查顯示31%的教師認為學生有「弄虛作假的傾向」,有教師亦表示不少學生從網上抄襲報告[25]。 2012年,《東方日報》報導指有公司代考生撰寫通識科專題報告[26]。

根據過往經驗,卷一嘅答題時間比較緊迫,考生通常都會唔夠時間完成,所以同學更加要事先做好時間管理,適應實戰時嘅時間壓力。 一個少少嘅建議,各位考生作答卷一嘅時候,可以在三題中先答其一最有信心題目,確保答題不會超時,咁喺答其餘兩條題目時,考生就會較容易控制時間。 溫習熱門時事議題、恆常議題嘅時候,只係閱讀議題嘅表面資料係唔足夠嘅,各同學應有一步一步而且以列點方式記下,方便自己理解同埋以後嘅重溫。 答題要點:考生須理解生活素質的涵意,從不同面向,例如精神層面、物質層面等充分考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立可如何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

通識科題目: 到底 DSE 通識想考你啲咩?

於三三四學制實施前,已有多名大學學者批評通識教育科內容包羅萬有過於廣泛,其中包括數學家丘成桐[32][33]。 通識科為2020年文憑試首科開考的核心科目,考評局提醒,考生須要帶備身分證、新舊準考證及文具,應考期間亦須戴口罩、遞交健康申報表及自備糧水。 試場會提早在7時50分起讓考生進入,若有發燒(體溫達到攝氏 38 度或以上)、有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徵,或正接受政府指定強制檢疫者,皆不可進入試場。 兩份資料為報道及期刊,形容網絡資訊影響大眾對健康的認知,以及HIV、沙士及伊波拉病毒等疾病對人類及經濟帶來影響。 問考生多大程度同意「醫療人員在維持公共衛生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而由於今年停課日子多,考生缺乏實戰經驗,考生喺開考之前,應該要做多啲Past paper,即使已往已經做過嘅題目都可以再做,目的是計時,控制答題的時間,做好時間分配。

考生須在以探究為主的獨立專題探究中展示不同的能力,例如解難、資料蒐集、分析和傳意。 每一考生應透過閱讀、研究及其個人經驗,在獨立專題探究報告中展示一定份量與本學科相關的題材。 通識教育科(英語:Liberal Studies)是昔日在香港教育三三四新高中課程中的四大必修科目之一,且曾為入讀本地大學之主要計分科目,自2009年起推行,2012年為首屆公開試,2023年為最後一屆公開試。 被視為香港教育史上之爭議學科,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修訂及取代,兼新科目於2024年香港中學文憑試起改制為「達標/不達標」,大幅減少影響升學[1]。 通識科除了以「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命名外,課程也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為核心內容;仍屬必修必考,但不設校本評核(即獨立專題探究),並會為學生提供前往內地學習機會。 通識科題目2025 資深通識科教師兼教協理事張銳輝形容,屬歷屆文憑試通識科考試中,對政治參與及相關知識要求最低的一次。

通識科題目: 通識分卷考試攻略

3大題均各設2條分題,其中佔12分的分題均問考生多大程度上同意一個說法。 通識科題目2025 資深通識科教師兼教協理事方景樂表示,卷二的三題均與香港相關,感覺程度沒以往般深,「見唔到觸及政治、法治精神,同卷一類似」。 因港人正面對疫症,相信不少考生會選答題一,當中考生需比較政府政策及市民個人角色在維持公共衛生的重要性。 另外,考評局表示,今日共有4.44萬名考生報考通識教育科考試,共設有482個禮堂試場、257個課室試場及674個為特殊教育需要考生而設的特別試場。

通識科題目: DSE 通識考試技巧

例如卷二需要大家「扣題」,包括留意題目出現嘅字眼、關鍵持份人物或地點指標,作答嘅時候都要緊扣,千奇千奇唔好離題,每段答案嘅主題句同總結,都要出現題目中嘅關鍵字眼,緊扣題目,甚至提及相關概念詞。 另外,各考生作答時,可以嘗試清楚闡述因果關係,由資料內容推斷論點嘅過程亦需清晰,能夠作多角度思考,甚至提出其他角度,如可行性、效率和效能等等,都會大大加分。 另外亦有題目提供資料,談互聯網及電子屏幕不良趨勢,以及「使用互聯網對公共衞生構成一些風險」;以及發達地區及欠發達地區人口趨勢。 齡記出版社將教科書中「由於內地民眾嗜食野味,卻在衞生環境惡劣的地方飼養、屠宰及處理牠們,導致『沙士』病毒在內地迅速擴散」改為「學者相信內地部分民眾有喫野味的飲食習慣,使病毒有機會經野味市場和食用而令人類受到感染,引起人們關注飲食文化所帶來的公共衞生問題」。 泌尿科醫生暨香港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沙士」及COVID-19因食野味發生在科學界及醫學界為客觀事實,直斥該修訂為政治性,扭曲事實僅追求政治正確,包庇與放任相關問題僅會令大眾忽略,若日後再有疫症因此傳播更是「好可悲」。 該課本亦將關於中國黑市販賣器官的討論改為器官買賣合法化的爭議,郭家麒稱大陸存在違法販賣人體器官是常識,他以前就動輒遇到患者等不到港人捐腎因而到大陸移植自死囚買來的腎。

通識科題目: 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最後嘅時間,除咗熟讀基本答題技巧、清晰瞭解唔同題型,各單元嘅概念詞亦都要整理好作最後嘅溫習衝刺材料。 除咗熱門議題,一啲經常出現嘅議題都唔能夠忽略,其中例如香港嘅恆常議題包括廢物處理、環保問題等;而香港同中國有關的跨單元,則有機會出大灣區發展嘅相關議題,例如香港同中國嘅聯繫、香港政府嘅角色、發展配套等等。 值得一提嘅係,除咗六大單元,有啲「概念」各位考生都必須注意,例如「生活質素」、「可持續發展」等,都可結合不同題目出跨單元題目,因此出嘅機會亦都會提高。

通識科題目: 通識教育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科目)

1.有關網上祭祀先人對香港社會的好處, 以及討論在現代社會實踐中國傳統習俗時,環保因素應否獲優先考慮。 第3題則涉及植物肉,資料A為2021年期刊文章,列出2021年全球肉類消耗將增長超過1%,產生更多溫室氣體排放;資料B則取自2019年的網絡文章,說明植物肉的成分或不太健康。 題目問到人們抗拒「無肉飲食」的原因,另一分題則問考生多大程度上同意,推廣植物肉是達致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方法。

通識科題目: 星島教育— 通識

2.有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香港人生活素質的關係, 以及討論科技呈現文物是否促進人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齡記出版社刪除了關於六四事件的內容,而明報教育出版社則刪除了烏坎事件[81][82]。 通識科題目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田方澤認為提及中國改革開放時很難不提及六四事件,他質疑有關修訂具有政治考慮[81][83]。 重新「改革」的通識科,課程發展議會年初已成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跟進落實科目修訂及制定考評式。 廠商會中學通識科主任張素貞認為今年通識科試卷的難度與去年相若,當中義工服務屬通識科的恆常議題,而東奧及在家工作則屬於今年的熱門議題,考生較為熟悉。

通識科題目: 單元一五六 發揮或更佳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認為通識教育科並非導致大型社會運動的原因[60]。 2019年7月,前行政長官、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在2019年香港七一衝突後,指他任內推行的通識教育「完全失敗」,批評通識教育是引致年輕人變得激進的重要原因,間接導致大批年輕人反對政府的局面。 [46] [47]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亦批評教育局不檢討課程,沒教好學生品德。 《文匯報》批評通識教育科不設教科書送審制度,令教科書質素良莠不齊,容易成為政治宣傳品。

通識科題目: 溫習議題嘅方法

該局稱,今日分別有8名正檢疫及15名確診考生於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應考文憑試,2名考生因身體不適而選擇不應考。 考評局公開考試資訊中心今早沒有收到考生要求即日到竹篙灣應考的申請。 與此同時,這類考題的設計形式,也反映本科課程的跨單元和多角度的學習本質。 試題形式亦並非意味考生應追尋某些正確答案,反而強調大部分論題都可以好複雜,唔容易找出簡單嘅解決辦法。

通識科題目: 課程範圍過於廣博

曾遭《文匯報》批評的雅集出版社刪除了關於公民抗命的資料回應題[74],亦刪除了包括本土民主前線和香港眾志在內的多個政治組織的名字[67]、「本土意識」的字眼亦改為「本地意識」、「民主派」亦改為「非建制派」[75]。 該出版社亦刪除了關於三權分立的內容[76],日本《每日新聞》亦有報導此事[77]。 齡記出版社則刪除了關於新聞自由、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內容,亦刪去了一地兩檢破壞香港法治的漫畫[78],以及人大釋法衝擊香港司法制度的描述[75]。

通識科題目: DSE 通識課程基本資料

儘管教育局於2014年曾表示會研究為通識教育科設立教科書送審制度的可行性,但至2019年尚未有進展。 [48][49][50]《人民日報》曾批評教師透過偏頗的教材向學生灌輸政治觀念[51]。 通識科題目2025 前教統局長李國章認為通識教育科的理念雖然正確,但教育的質素參差,向學生灌輸政治理念[52]。

題目問及香港故宮博物館的成立如何提升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題b則問考生多大程度同意,以科技呈現文物是促進人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2011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20]撰文指出通識教育科考試的重點,在於透過真實的社會議題來設問,評估知識、概念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應用,例如推論、解難、溝通等能力。 今日的通識科筆試約於12時30分左右完卷,考生陳同學表示,今年卷一第三題的題型較少見,問法較過往稍為不同,提供的參考資料相對少,但答題篇幅相對多,而其餘兩題提供的資料相對較多,幸好其時間分配上沒有問題,因此大致能完卷。 他解釋,第三題的(b)部分問題較複雜,需時消化,過往未試過做此類型題目,亦未有料及會出「稍微敏感的題目」。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臺。 題目要求考生根據資料,描述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意見的主要特徵;要求考生就試題提供的資料及就自己所知,指出兩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闡述答案。 他解釋,對香港電子消費模式不熟悉,「望到熟,但諗深一層講唔到咩」;至於公共衛生部份則因認為與政治相關而沒溫習:「新冠肺炎同政治都有關係,以為唔會考,無咩溫書……香港發生咩事大家都知」。

通識科題目: 相關推薦

[15][16]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祕書長蘇國生表示考試要求考生「以多元化、平衡及不同角度思維答題」,評分標準不會因考生政治立場而有所不同[17]。 通識科題目2025 考試試題不時會涉及政治議題,例如於2019年曾問及考生對「特首不可是政黨成員」的意見[18]。 教聯會副主席、中學校長鄧飛:社會對通識科存在質疑,而公民與社會發展則不會引起誤會。 他認為通國家的知識很重要,而在香港瞭解國家的負面東西不難,關鍵是學生會否對國情問題的複雜性有低估,未來的教學應該謙卑,難以用「若干口號去教」。

通識科題目: 通識考試時間表

同學係準備溫習議題嘅時候可以製作概念圖,將有關的要點記下,有助整理思考,而且溫習起上嚟會更加輕鬆。 而各位都可以同時記低議題嘅正面&負面影響、困難/挑戰、建議等,有時亦可分析其衝突點、兩難和矛盾。 延伸回應題透過可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廣泛的層面,讓考生展示所學的各種高階能力,例如深入剖析自己的經歷,展現創意思維和以有系統的方法來表達等。 因此,考生須就多種不同形式的資料作答,例如:– 文章、新聞報道、報告、備忘錄、書函、廣告;– 對話;– 圖、表、地圖;及– 漫畫、圖片、插圖。 —要求考生(a)就資料,解釋遙距工作興起的原因;(b) 就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而言, 討論遙距工作應否在香港予以推廣。

—要求考生(a) 總結出香港人參與義工服務的現象;(b)解釋參與義工服務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帶來的好處;(c)討論他/ 她是否同意以獎勵作為誘因來推動青少年參與義工服務。 前教育局長吳克儉否認通識教育科失敗,亦不認為這此科目為學生上街示威的原因。 他認為只有小部分通識科教師選用偏頗的教材,影響了科目的中立性,影響心智未成熟的學生[54]。 隨着香港教育於2009年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通識教育科在2012年開始第一屆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開考,並於2023年為最後一屆公開試。 首先要有標示語:第一、第二、第三……這是為了讓marker知道你答了多少個point,或者你在這裡開始了一個新point。 第二:討論角度,如「從XXX方面論」,如果是在答生活質素,則討論角度可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

通識科題目: 通識4大溫習技巧

為培訓足夠人手開辦通識教育科,教育局與大學合作推出短期培訓課程協助教師轉型。 [41][42][43]有教育界人士指通識教育科內容廣泛,擔心教育即使在接受逾百小時培訓後仍未能掌握課程[44]。 不少中學均會由任教其他科目的教師兼教通識科,而非由專科老師「專科專教」[45]。 教育工作者陳美齡認為通識教育科是鼓勵學生發表意見的科目,應該不設評分讓學生能暢所欲言。

通識科題目: HKDSE Liberal Studies 通識教育 — 考覈要求

第三,段落中心論點:以一句概括段落的中心論點,如果可行,盡量在句子中包含一個概念詞。 同卷一的資料回應題唔同,卷二出的是延伸回應題,對考生個人知識及例子運用的要求比卷一高,必須真的有「就你所知」的部分,而資料常常只是用來啟發一下你。 答題要點:考生在討論推廣植物肉於多大程度上是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方法時,須對有關概念和知識有基本的掌握,例如食品安全、公共衞生、全球糧食危機、碳排放、可持續發展等。

2019年9月,教育局向出版社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有7間出版社提供共10套教科書供教育局閱覽。 完成閱覽的教科書可列入教育局的「適用書目表」[65],期間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退中途退出評核。 [66] 2020年8月,教育局向六間[67]高中通識課本出版社提供修訂內容意見後,「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公共衛生」與「能源科技與環境」單元的教科書作出大幅修訂[68][69]。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發表聲明,表示教育局的若干修訂內容意見似無必要,且不公佈刪改準則會讓教師在自編教材時無所適從,擔心誤踩紅線,但承認若干課本修訂如澄清概念、更新資料、資料注出處與提高數據準確性為必要之舉[70]。

以下是較詳細的變動的內容: 通識科題目 教學方面:高中通識科是最大改動的一個科目,課程內容比重會減至原有的一半。 首先,通識科將會換上新名,教育局提出了5個改名的建議,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家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文化科」及「社會教育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