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範圍是指列強在中國各自在一定範圍內劃自己享有政治及經濟權利的特殊區,他們強迫中國承認或互相協議不可將該區利益讓與他國。 當時,俄國以長城以北為勢力範圍,德國據山東,英國據長江流域,日本據福建,而法國則據西南各省。 文革影響─文化大革命是中共建國後最嚴重的動亂。 這期間無數人喪失了生命,學校停課,工廠停產,國家的政治組織受嚴重破壞,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漬的邊緣,可說是一場浩劫。 中三中史 ─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制定國家主席、國旗、國徽、國歌,定都北京。

  • 8月,毛澤東寫信給這支紅衛兵表示熱烈支持。
  • 1931年,共產黨紅軍的總數已經超過十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政府。
  • 由於得道多助,我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雖然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憑著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終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 戰爭爆發—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
  • 日艦首先擊沉清廷運兵船,向清軍進攻,兩國正式宣戰,史稱甲午之役。
  • 同年,毛澤柬發表了「我的一張大字報」,號召羣眾去「破四舊,立四新」,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
  • 日軍新策略─國軍退出武漢之後,速戰速決的計劃完全被粉碎,於是改用「以華制華」的策略─引誘國民黨汪精衞在南京組織偽政府。

他的兒子張學良宣佈歸附國民政府,於是北伐大功告成,全國出現形式上的統一。 五四運動—原因—巴黎和會處理不公的消息傳來後,舉國憤怒。 北洋政府出動軍警鎮壓,拘捕學生數十人,各校的學生全體罷課以示抗議,全國各地學生紛紛響應,發起抵制日貨行動。 北方軍閥混戰—袁世凱死後,部屬段祺瑞、馮國璋各擁一部分軍力。

中三中史: 中國歷史

另外,有時有些好用的史實都是書中沒有的,宜用便條紙則在書中相關內容旁,一是方便溫到該課題時可以一併記憶,而且用便條紙比只是書寫在書頁上易找,一時忘了也能很快地找出來。 中三中史 4月5日,民眾借悼念這位已故總理,反對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等四人幫的運動,爆發了「天安門事件」;江青認為這是鄧小平策劃的反革命運動,因此罷免他黨內外一切職務。 戰勝成果─1942年,美英等國聲明放棄在華特權。 日本投降後,東北、臺灣和澎湖羣島,重歸祖國懷抱。

  • 全國紅衛兵組織迅速發展起來,並在全國掀起奪權武門的風暴。
  • 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到此任教。
  • 黃花崗之役—同盟會成立後,1906年1911年這幾年裏,曾多次起義都未能成功,但卻喚醒了全國人民決心推翻滿清,公元1911年4月27日的「黃花崗之役」影響最大。
  • 其中「企業核心文化」、「員工自我意識」與「企業數位化」部分更高於產業平均分數 20% 以上,顯示公司與員工互動的正向回饋,以及員工對於博弘核心精神與服務的肯定與認同。
  • 合作背景—孫中山看見歷次革命失敗,決心擴大國民黨的基礎,要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必須先建立革命軍隊,唯有藉助外力。
  • 第三,考試時不會寫也會讀,至少可以寫同音字,如果不是關鍵字眼中史不會計錯字扣分。
  • 背景—庚子事變後,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境內展開,以遼河東部為交戰區,結果日本戰勝。
  • 紅衛兵─1966年5月,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些學生祕密成立「紅衛兵」組織,其後發表大字報〈無產階級革命造反精神萬歲〉,提倡造反。

張學良和楊虎城,曾多次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但都遭到蔣介石拒絕。 護法運動—復闢事件發生後,黎元洪引咎辭職。 中三中史 段祺瑞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各省,舉起護法的旗幟,在廣州組織軍政府,孫中山當選為大元帥,受到雲南、廣西軍閥的操縱。

中三中史: 重視人才深耕培育 積極培養海內外雲端人才

革命起因—甲午戰爭慘敗後,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日益嚴重。 有識之士普遍醒覺,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救亡運動。 傳統的知識份子想從政制改革方面挽救清朝,於是推行維新運動;但少數有遠見的人士則認為只有推翻清朝,纔可以挽救中國,於是掀起革命風潮。 近因—1.(亞羅號事件)1856年亞羅號懸英旗入廣州,水師發現該船執照過了期,便把水軍扣留。

─臨時政府裏有不少人都希望和袁世凱妥協,孫中山亦不願延長內戰,多受戰爭的痛若,不得已與袁世凱協議,讓位給袁世凱。 袁世凱的野心—袁世凱別有用心,派舊部段祺瑞、馮國璋南下,攻佔漢陽,顯示他的實力;一面藉助革命軍來要挾清廷,另一方面又以兵力威迫革命軍,來實現他的野心。 中三中史 民國成立—同年12月初,革命軍克復南京,籌備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正式成立。 各省獨立—武昌起義成功後,各地革命軍紛紛響應。 不少省份看到清政府大勢已去,都宣佈獨立,清廷所能控制的只剩下直隸、河南和東三省。

中三中史: 筆記

日本侵佔山東—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乘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籍口向德宣戰,派兵佔領了原被德國控制的膠州灣和膠濟鐵路,奪取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張勳復闢—黎元洪見當時情勢危急,急召與段祺瑞不和的張勳率兵入京調停。 可是張勳強迫黎元洪解散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闢。 中三中史2025 為期只有十二天的「張勳復闢」事件便告結束。

外國人自此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航行、通商、傳教,甚至購買田產;影響力深入內陸鄉鎮,清廷對內威信盡失,對外地位更加一落千丈。 查禁鴉片—外商發現鴉片有利可圖,便用走私方法輸入我國,道光初年,鴉片數量直線上升。 吸食鴉片不但損害國民健康,敗壞社會風氣,我國對外貿易變成入超,白銀大量流出,對國家經濟的打擊尤為嚴重。 道光皇帝非常感動,差他為欽差大臣,到廣東查禁鴉片。 中三中史 林彪事件─1971年,林彪密謀發動武裝政變,可是祕密洩露,於是乘坐飛機逃亡蘇聯,結果在蒙古境內墜機身亡。

中三中史: 2 筆記

孫中山見到自己的主張不能貫徹,便憤而辭職,護法運動宣佈失敗。 中三中史2025 1936年,蔣介石親自到西安督師,結果被張學良劫持,國共雙方進行調解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返回南京,事件和平解決。 成立中華蘇堆埃政府—毛澤東率領餘部輾轉到達湘贛(禁)邊界的井岡山,建立了中共第一個根據地,並積極組織紅軍。 1931年,共產黨紅軍的總數已經超過十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政府。 第二次北伐—公元1928年,國民政府復合後,蔣介石復出。 張作霖在退回東北途中,被日人預埋的地雷炸死。

中三中史: 第一冊

於是英艦炮轟廣州市,使廣州市民焚燒各國商館。 四個現代化─鄧小平在1977年復出,領導國家改革,力求在二十世紀末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的國家。 ─大躍進─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工業一向落後。 當時毛澤東提出了「以鋼為綱」的口號,希望藉著鋼鐵生產,改變工業落後的狀況。

中三中史: 學生自學資源專區

在培育人才方面,派遣學生分赴各國留學,設立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又透過「翻譯學館」,把許多西方的新知識傳給中國知識分子。 戰端引起—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迫令外商交出鴉片,在虎門銷毀;並且要各國商船保證以後不再販運鴉片,只有英國不肯。 1839年,英水手在九龍尖沙咀醉酒行兇,打死村民林維喜,義律不肯交出兇手,於是中、英關係更惡劣。 四個現代化影響─經過十多年的改革與開放,我國的經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國民的收入逐年提高,工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此外,經濟特區和開放城市的成績更加顯著,像廣東的深圳、珠海,上海的浦東,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等地,都先後成了繁榮發達的現代化都市。 初期只著重文藝批判的問題,但其後則逐漸將焦點轉移至政治路線上。

中三中史: 中國歷史

DSE中史的考試時間是十分緊湊的,想選修中史的同學就要做好這個準備了。 本網站為綜合性學習資源交流平臺,只可以作為學習用途,而非商業用途。 若本網站上載之內容涉及版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絡。 華國鋒被任命為中共主席;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等四人幫被捕,文革的十年動亂至此結束。 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本藉口上海抵制日貨,砲轟吳淞要塞,中國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日軍沒法得逞。

中三中史: 重視人才深耕培育 積極培養海內外雲端人才

二次革命—袁世凱當了臨時大總統後,同盟會的中堅分子宋教仁,聯合部分會員,將同盟會改為「國民黨」,袁世凱便派剌客暗殺他。 ─各省商民紛紛起來抗議,以四川最激烈;他們成立了「保路同志會」,四川總督採取強硬的手段鎮壓,引起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廷急調湖北的新軍到四川去鎮壓,造成湖北的守備空虛。 ─不少原是立憲派的分子,也投向革命的行列。 就在「皇族內閣」成立後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終於爆發,滿清皇朝也因此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