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抓住浮木」與「渴望在水面行走」形成彼此的倒影;如果說行走水面是神示奇蹟,喫藥的行為不也是人創造的奇蹟? 通過反面書寫的加持,倒映的影像被賦予了更複雜的內涵。 《日子》是對個人病歷/社會病歷之長期探索,演繹面對與承受「兼容相悖之物」的當代經驗,讀之令人顫慄。 光明/黑暗、愛/恨、祈禱/詛咒、親吻/鞭笞,這些二律悖反的符號/意象,在孫維民的詩篇裡經常被鎔鑄於一爐,產生鏡像對照般的詩意迴響。 <悼>是哀悼伊甸園之失,以詩的精粹形式作當代演繹。
- 羣魔聚集開會,有人主張立即再決一死戰,有人則不贊同。
- 以前,她也許還能旁觀;現在,不論願意與否,她都被迫參與。
- 筆者即使有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也無法為來求助的事主即時解決問題。
- 因此,讀者必須主動賦予這個景觀意念氛圍與想像空間,神聖性才會開顯。
- 她不屑融入,感慨這般炫耀無謂又辛苦,同事自覺「高人一等」,甚至覺得她寒酸,Manci只能獨自忍受冷言冷語。
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文學創作者不能只在藝術的領域遊走,有時必須逛遠一些,鑽研其他的學問。 所以如此,並非要在文學文本中穿插異質的理論或術語,而是藉由其他領域的知識,拓展提升文學的境界。 也可以將「在金色的陽光下快樂地,正在嬉戲的自己」,視為邀請我們的主人,我們這些失魂落魄的活死人,被圍困在註定要碎裂腐爛的紙船搖馬中。 詩人相信,對夢想的渴望能夠令我們飛上枝梢,你聽見孩童的歡笑聲了嗎?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古代文本:題辭引了唐代詩人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中一句,內文提到《聖經•約拿書》裡的約拿。
文慧詩: 成為「兒童之家」助養人 鼓勵家舍小朋友:眼光放遠去做想做的事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雖然現在投資途徑多,但蔡志忠始終認為年輕人應該嘗試以投資住宅為目標,盡力儲蓄首期,按能力上車,一來可解決自己的住屋需求,二來讓樓宇升值。 但在現今的世代,投資的方式與資訊都多元化,香港除了投資地產外,金融及科網都很發達,年輕人的投資取向會很不同,亦有不少上游的機會,有許多範疇都可以突破。 蔡志忠認為,當年香港的投資環境與概念比較單一,所以許多人以「第一桶金」買樓作為投資,而的確投資在香港樓市的贏面一直都很高,當然也不是絕對。 文慧詩2025 身兼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的蔡志忠解釋,在物業投資界中經常都會運用「化零為整」策略,即是把一些分散的物業賣出,把資金集中,再考慮投資到一些更大型項目,所以絕不是看淡後市。
雖然這是個別銀行的政策,但買家仍須特別注意,在物色當地銀行做按揭時,緊記要查詢對方的最高貸款額,以及對方可承做的按揭比例。 以本地物業而言,近期銀行的估價已沒有以往的進取,許多時都會遠低於賣家的叫價。 文慧詩 個人認為這並非賣家叫價高於市價,而是銀行的審慎保守。 由於銀行批出的按揭貸款金額乃基於銀行估價計算,故本地物業買家在決定投資前,必須先查詢銀行估價與賣家叫價有多少差距,以免在做按揭時才發現差額太大而失了預算。 疫情爆發至今為房產投資所帶來的最大風險,對本地物業或海外物業而言都是類似的,就是按揭上的問題。
文慧詩: 文慧詩:追夢宜先想後路
當時和朋友聯誼,地點幾乎次次都是我「屋企」,因我無時間無錢可以花,好友便待我收工後,帶同外賣前來陪我一起食,一起傾計一起睡。 那時,劏房雖有冷氣機,我卻從不開,她們就異口同聲:「喂,你開冷氣啦,我哋俾番冷氣費。」這一則「Manci無人性,要收人冷氣費」的搞笑回憶,現時仍是我們閨密閒聊時的笑點。 Manci於今年1月決定結束位於跑馬地的地舖。
因為相關交易的合約及細節,皆完全由原本負責的經紀掌管;經紀一旦失蹤,筆者想幫她也無從入手,連去找哪間律師行跟進也毫無頭緒。 他自己當初進入地產行業是有點隨波逐流,能夠成功雖然有些少運氣,但他覺得工作勤奮是必需的。 對於年輕一代,他不反對他們消費,但「夠膽使錢,就要夠膽賺錢」,而最重要是有積極進取、勤奮工作的心態,自然就會有很多機會。 現在為了閱讀、欣賞的需要,照顧現代人的習慣,古代的文章詩詞一般都會加上標點。 對於感官所及的外在現象,鯨向海的興趣不大,似幻如真的外界經常只是內心的投射,所謂的風景(landscape)其實是心景(mindscape)。
文慧詩: 從「海外物業」到「藝術蛋糕」
二零一八年三月,為了將興趣變成工作,她毅然辭職,而且不惜千里洋拜師學藝,希望能以藝術作為她的新事業。 詩人擺脫固定的形式限制,似乎得到充分的自由,可以任意揮灑,但完全的自由也帶給詩人另一種壓力,因為不再能夠藉助傳統形式界定詩之為詩。 文慧詩2025 文慧詩2025 對於讀者而言,「遠看一羣鵝,一棒打下河」是詩句,因其字數和韻腳基本上符合詩的外形,縱然它們是壞詩,也不能否認確實是詩。 但若讀者提問,某一首自由詩為何是詩,而非散文?
想必不少人好奇,醫生──而且是精神科醫生──寫出的詩,究竟會是如何。 初讀鯨向海的詩,似乎難以認定他是一位精神科醫師。 他詩裡很少使用醫學專有名詞,也幾乎從未以醫師的姿態發言。 文慧詩 他的詩作題材通常簡單且傳統,是阿諾得(Matthew Arnold)所謂的「基本情感」,它們永存於人類之中,不因時間而改變。 透過鯨向海的抒寫,這些共通的人類情感卻不時可以推陳出新,充滿驚異。
文慧詩: 文慧詩: 疫情下的本地與海外房產投資風險
而澳洲墨爾本那邊,有些地區亦有類似的地區性調整,例如濱海港區(Docklands)及南岸區(Southbank)的按揭貸款額亦被銀行調低,而審批亦較保守,海外買家大約只能做到4成至5成的按揭。 筆者就多次遇到上述的買家求助,但往往亦有心無力。 因為相關交易的合約及細節,皆完全由原本負責的Agent掌管;Agent一旦失蹤,買家猶如失去了嚮導,連去找哪間律師行跟進也毫無頭緒。 筆者即使有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也無法為來求助的事主即時解決問題。 現在流行說「成功靠父幹」,意指沒有家境便難以出人頭地,但這明顯不適用於文慧詩的個案。
文慧詩: 「兒童之家」的歲月
好景不常,其創業路未如過往般一帆風順,蛋糕店新開張初期,即遇上反修例風波。 文慧詩 她坦言「發生社運時,跑馬地好靜,冇外區人入嚟,營運好艱難。」經營僅約三個月,直至9月份已接近「收檔」,「生意完全唔夠回本,直至年底,夥計人工、貨物、租金加埋蝕左過百萬,銀行戶口「歸零」,已經交唔起租金同出糧」。 文慧詩 她創業花約30萬作啟動資金,9月舉辦發佈會以畫展形式,展示了3款以「我是香港人」作主題的藝術蛋糕,上傳至Facebook後好評如潮,生意算不俗。 遇上一班肯教肯體諒的好上司與好同事,Manci累積經驗,在業內闖出名堂。 她將所得佣金都存起來,不出2、3年便置業,購入人生第一個安樂窩,當時的她只有25歲。
文慧詩: 故事大綱
她不屑融入,感慨這般炫耀無謂又辛苦,同事自覺「高人一等」,甚至覺得她寒酸,Manci只能獨自忍受冷言冷語。 縱使身心俱疲,這份工作仍撐過1年半,她暗下決心,絕不讓自己變成這樣勢利的人。
文慧詩: 08. 2021當工作佔了人生 2/3 時間,還幸福嗎?
這註解將文學文本與現實文本交織在一起,作者彷彿要告訴讀者這不是虛構與幻覺,而是當代社會人人共享的真實。 這首詩表達敘述主體在黑暗與絕望之中被「神聖一瞥」喚醒的經驗,場景則是清晨的天空;敘述手法與前一首類似,「神聖性」的內涵以烘托的方式暗示,九重葛做為「光明使者」將閱讀者的視覺焦點往無際的天空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行「我必須為它寫一首詩」,既然文字對於「美善」無能為力,詩又如何能「為自己贖罪」? 首先,詩文字是「見證」,它能照鑑「黑暗與絕望」之心靈真實;更重要者,詩文字能「召喚」出不可見的場域:「光明的使者肅立在神座前」。 <為一株九重葛>是詩性與神聖性相互傾聽/召喚的最佳案例,詩人與九重葛是連結人天的中介。
文慧詩: 文慧詩: 投資海外物業 買家最痛 Agent玩失蹤
第一段的「他」是那條蛇,他宣稱他帶來的是光(令人想起政客的說詞),達到目的之後就不見蹤跡,形式精巧扼要。 第二段的「被多次詛咒的浪女」象徵「惡」,她披掛著美善之形貌,詩篇藉助「你」做為人間世的代稱,糊塗地接受了這場誘惑;結果「生命」,脫離了上帝造人的原始義,墮落為人類自我命名的第二義。 從詩學觀點而言,那只是一場「修辭」不是「詩」;這首詩以銳利的批判表達了對「人」的根本性哀悼。 中五畢業半工讀酒店管理文憑時,為了收入好一點,我在一間五星級酒店做侍應,但因英文差,客人完全聽不明我在介紹甚麼,大庭廣眾下,對方要求馬上換另一位侍應。 我當然感到無地自容,之後同事還補上一句:「你憑咩去逗這份人工?」然後我就被調到毫不顯眼的一角去清理刀叉。 自尊心雖然大受打擊,我卻沒有辭職,咬緊牙關,報讀part-time degree,充實自己。
文慧詩: 沒有昨日的工作狂,就沒有今日的我
孫維民一向擅長結構佈局,過去的名篇大作都是以分段詩或組詩的形式構造情境敘述一場微型戲劇,如<他和她和你與我>、<三株盆栽和它們的主人>、<動物出沒的六首詩>等皆是。 《日子》裡構思複雜的分段詩只有一首:<工作日的妄想>,其他詩作粗略閱讀都像似隨手札記或生活書信,表面看起來即興而隨意,其實嚴謹之至。 文慧詩 這說明孫維民詩學已進入另一層次,詩篇的結構佈置更加無形跡可尋,懂得以簡馭繁,<連結>與<悼>都是精彩的實例;平淡語調、反向書寫、情境對話是其具體的語言策略。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遠離仁愛的功利社會裡,人的絕望之情到處瀰漫;無論工作、散步、作夢,都難以逃脫絕望之步步追殺。 孫維民對於絕望者的面目做出了幾番素描,語帶悲憫,如11<給一位精神病患1>:「而一隻空的酒瓶竟也可能/呆坐在社區公園的草叢/沒有沿著地表滾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