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園藝小組引發了婆婆對栽的興趣,讓她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更多機會聆聽和與溝通,大大提升她的語言能力。 生故事計劃是以「懷緬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 為理論基礎,當長者提起生命中較負面的事情,學生會積極主動邀請長者分享他們如何處理這些難關,並正面評價這些事件對他們人生的影響。 懷緬治療著重重溫過去所發生過的事件和經驗,透過回憶和分享提升個人正面感受,主要聚焦在正面的事件及感覺上,加強對自己人生的肯定,目的是創造一個更正面的心情狀態。

懷緬治療就是其中一種認知訓練,適合不同認知障礙症階段的患者。 雖然目前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一些非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延緩病情,例如懷緬治療便利用他們的舊有記憶作為媒介去刺激腦部活動。 懷緬治療應用在早期或中期的患者身上會比較合適,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並未嚴重衰退,還可以和外界溝通。 因此會以小組形式進行,透過懷緬舊事作為媒介去引起他們的興趣,製造共同的話題,傾訴當年的集體回憶和快樂時光,令他們互動起來,從而刺激患者們的腦功能,減慢衰退。

懷緬治療: 治療方法

治療亦幫助患者重整自己的經歷,學習欣賞自己,讓患者肯定自己的價值及成就。 進行懷緬治療並無地點侷限,家人既可與長者安坐家中重溫舊照片,又或重遊舊地,更可前往歷史博物館等,刺激長者回憶過去。 雖然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現時未有方法根治,但及早進行適當認知訓練,配合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延緩病情發展。

  • 他解釋,普遍長者記性都有衰退,而治療時,他們會接觸一些舊物件及相片,例如繡花鞋或舊相機,然後藉此喚醒他們的記憶,想起過往生活的點滴。
  • 「療法」已推廣至日本、臺灣、上海等地的醫院及長者服務單位,包括東華三院不同的安老服務單位。
  • 課堂上,學生學習有關老年化的知識和相關理論、與長者相處的態度和技巧,瞭解老齡化人口對社會、經濟、政治、社福、醫療及家庭各方面的影響。
  • 非藥物治療手法如:懷緬治療、現實導向訓練、園藝治療、音樂治療、記憶認知、自理能力訓練亦已獲普遍使用,以減慢長者的退化的速度。
  • 雖然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現時未有方法根治,但及早進行適當認知訓練,配合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延緩病情發展。
  • 2022年12月6日10時,江澤民的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主持。
  • 他表示,老人家接觸舊物時,一般都會顯得興奮雀躍,滔滔不絕談往事,而由於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運用腦袋,故能減慢記憶衰退;此外,如果長者回想過去成功的往事,亦能增加自我認同。

懷緬治療可以一對一或羣組的形式進行,但由於懷緬治療涉及較多個人分享,在家中一對一進行懷緬治療可讓患者更安心抒發感受。 【記者馮惠詩報道】農曆新年將至,買揮春、糖果等辦年貨活動,可喚起腦退化症患者昔日預備過年的快樂回憶,訓練腦筋。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為患者舉行「懷緬之旅」,與患者及其家人一起辦年貨。 職業治療師陳汝威表示,懷緬治療可以增強患者的認知能力、快樂程度以及改善抑鬱,對於早期患者有療效。 即使是行動不便的長者,亦可親身照料自己挑選的植物,見證它們茁壯成長的過程,享受成為「照顧者」的滿足感,發揮植物的療癒力量。

懷緬治療: 減慢長者記憶力衰退 懷緬治療刺激思維

透過觀賞、認識、種植不同植物以及乾花製作等園藝活動,協助患者放鬆心情及增加其滿足感,達到治療的效果。 我們可讓患者參與種植容易生長的植物,委派他們參與簡單任務,如修剪、澆水、施肥等,為患者帶來照顧的角色及責任,讓他們認同自己能力,得到成功感。 而患者於種植過程中,需要等待及栽培等,因有所期待,心靈亦得到寄託。 部分患者間中會表現出憤怒、抑鬱、焦慮不安,家人或服務單位可安排他們參與園藝活動,以分散其專注力,平靜情緒;另外鼓勵患者善用五官,去觀賞、觸摸、嗅聞並品嚐他們熟悉的植物,亦有助患者放鬆心情,減低負面情緒的困擾。

針對不同特性的患者,可安排不同的訓練模式,包括家居個人訓練及小組訓練。 懷緬治療是透過讓患者回想過去的事,喚起記憶中的一些行為,鼓勵患者與人溝通交往。 辦年貨是懷緬治療一個好媒介,讓患者感受節日氣氛,亦可透過購物投入生活與人溝通,重拾自信。 一般園藝活動着重能否成功讓植物開花結果,但園藝治療以人為本,視治療對象的需要和能力為考慮重點,着重參與過程。 手冊所提供與生命導師傾談的主體和方向可作參考用途,最重要的是學生與生命導師一起發掘、寫出生命導師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

懷緬治療: 記憶診所

課堂上,學生學習有關老年化的知識和相關理論、與長者相處的態度和技巧,瞭解老齡化人口對社會、經濟、政治、社福、醫療及家庭各方面的影響。 懷緬治療 懷緬治療2025 除了學術及知識層面的瞭解,莊教授特別設計了「生命導師計劃」,讓學生直接面對面與長者相處接觸,直接的溝通讓彼此瞭解雙方的生活和想法,與學習相輔相成。 在溝通的過程中,學生認識長者的人生故事、處世智慧,把長者的重要人生經驗總結並撰寫成為長者的自傳--生命故事冊。

園藝治療亦讓參加者重拾掌控自然生命力的歡愉,實踐如選擇盆栽位置,分析不同植物特性,培植種子以及施肥、修剪、澆水和排水等園藝技巧,互相分享心得,增添朋輩圈子的話題,提升自信。 懷緬治療2025 懷緬治療2025 植物是治療媒介,透過接觸和運用園藝材料,維護和美化植物、盆栽和庭園,達到預定的治療目標,例如認知訓練、紓緩情緒、促進社交、復健心靈、小肌肉訓練和專注力恢復等。 後期解說的方法有很多,較簡單的方法可以從聊天著手,利用話題引導反思的作用,例如請他們用一樣物件、一種顏色、一個形容詞,或一個主題等等去描述他們的感受,以總括整個生命故事冊的製作過程和感受。

懷緬治療: 小組物資準備(嫁喜篇為例)

腦退化症患者病徵是對近期發生的事記憶力模糊,對過去發生的事反而記得較好,以致患者與現實脫離。 陳汝威表示,約一成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會患上腦退化症,及早治療可減慢退化。 記憶練習、專注力訓練、日常生活用品應用、自我照顧能力訓練、解難能力訓練等皆是認知訓練的元素。

懷緬治療: 懷緬治療的目的與好處

課堂上亦展示計劃過去出版的刊物、沙畫片段播放;並以實務智慧分享作總結。 到現時為止,仍未有方法可根治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藥物可改善早期患者的記憶力和減輕病徵,患者亦可通過接受心理及行為的非藥物治療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延緩衰退情況。 雖然現時未有方法根治認知障礙症,但及早接受適當認知訓練,再配合藥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發展。 根據一項由美國國家衛生院資助、長達10年的研究,針對2800名65歲以上長者安排認知訓練,連續5至6星期鍛煉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處理信息的速度等;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有顯著改善。

懷緬治療: 小組工作的啟思

【明報專訊】在專業醫療護理以外,透過輔助或另類治療,也有助改善病人心理狀況,提升生活趣味,促進身心靈健康,提供更多元化的支援。 例如園藝治療,讓參加者重拾掌控生命力的歡愉,享受成為照顧者的滿足感;懷緬治療鼓勵認知障礙患者,運用長期記憶及其他尚存的認知功能。 懷緬治療強調引用過往正面的回憶,令長者有歡欣及自豪的感覺;過程中與學生深入交流,加強與其他人的互動,滿足長者心理社交需要,甚至有效減低抑鬱。 著名心理學家 艾瑞克森 (Erik Erikson) 提出人生有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皆有一個社會心理任務,長者處於第八階段的自我整合與絕望 (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年老人士很多時會反省問:「我的生命有何意義﹖它象徵什麼﹖」;懷緬治療的目的便是協助長者達致「自我整合」,在回顧過往生命歷程中,審視重要的人生事件對自己的意義,肯定自我,整合人生以正面面對餘下人生階段。 生命導師計劃中提倡以生命故事冊手法協助長者達到此人生整合任務。

懷緬治療: 相關文章:

由於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通常較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卻對舊事記憶猶新;懷緬治療利用這一點來刺激長者對往事的記憶,減慢記憶衰退。 懷緬治療在患者的情緒、認知能力、及自我價值帶來正面的影響,也被認為可促進社交、 增強自信心,提升生活滿意程度、及舒解壓力等。 懷緬治療主張透過場景、氣味、聲音等不同的感官刺激,例如音樂和食物味道,喚起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記憶。 懷緬治療透過回顧人生,協助長者整頓價值觀、理順自己的回憶和生活歷程,並重新找回生活意義和自信心。

懷緬治療: 照顧者

學生們的反應非常正面,欣賞團隊過去的努力,老師更感謝說:「團隊精彩的分享和對同學的引導,見證團隊的豐碩成果和從實踐走出來的深度體會和智慧;並希望未來能再邀請本園作分享」。 衛駿輝表示,長者對粵劇一般有情意結,觀看時有一份親切感,故她們表演的曲目,一般也選擇長者耳熟能詳的,例如《紫釵記》、《鳳閣恩仇未了情》等;此外,亦會帶備水袖,讓長者嘗試體驗穿戲服。 陳詠儀亦表示,雖然長者有時表現得較害羞含蓄,但觀看時其實很投入,不時跟著唱,更試過有長者走到臺上合唱。 如果長者只是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懷緬治療可以是簡單的對答,照顧者亦可以請長者用圖畫或簡單文字回顧人生。 九十一歲的黃紹華於三、四年前患腦退化症,常忘記已否喫飯,亦缺乏安全感,需由女兒照顧。 黃與女兒參加了該中心辦年貨「懷緬之旅」,買了水仙花、糖果等。

懷緬治療: 進行中的研究

「療法」已推廣至日本、臺灣、上海等地的醫院及長者服務單位,包括東華三院不同的安老服務單位。 根據不同國家的個案追蹤研究以及本院的成效研究顯示,患者在接受三個月訓練後,情緒及反應有顯著改善;在持續的訓練下,患者在認知功能、記憶力、活動能力、溝通能力及自我照顧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另外,社工會教導、陪伴長者及其家人一同製作生命回憶錄,有系統地記載如婚姻、事業、生兒育女、畢業和旅行等人生大事,重溫生活點滴,以懷緬治療為基礎展開正面導向,肯定長者人生價值和存在感,改善其情緒。 過程中,即使是不太喜歡表達自己感受的長者,經引導下亦可更輕鬆地傾訴心中憾事和心底願望,協助他們表達和傳遞給親屬,增加心願達成的機會,亦增添彼此連繫。 認知障礙症首先影響短期記憶,長期記憶較能保存,因此長者記憶可能會停留於年輕時。 懷緬治療較常應用於早、中期患者身上,鼓勵運用長期記憶及其他尚存認知功能。

懷緬治療: 訓練及課程

依其生前的職位等級和待遇,江澤民骨灰本應被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但江澤民生前曾表示希望自己身後骨灰撒在長江和大海[31]。 中國共產黨第一任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第二任國家主席劉少奇、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同樣未下葬八寶山革命公墓;除毛澤東的遺體被永久保存在毛主席紀念堂之外,其餘三人的骨灰皆實行海葬[32][33][34][35]。 2022年12月6日10時,江澤民的追悼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主持。 [22]追悼大會開始時首先默哀,中國人民默哀3分鐘,有汽笛的地方鳴笛3分鐘,防空警報鳴響3分鐘。 [29]哀悼後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隨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致悼詞。

懷緬治療: 小組中有趣的分享

社工與長者家屬保持緊密連繫,詳細瞭解他們居住地區、成長歷程、生活習慣、職業、家庭背景和曾旅居地方等,評估個別長者情況和需要,設計相關活動,紓緩長者的認知障礙及刺激其記憶。 經驗告知,大部分長者在接觸舊物件及相片時,例如繡花鞋、舊相機或收音機等,都會興奮雀躍、滔滔不絕地分享往事,過程中不斷運用腦袋,故能藉此減慢記憶衰退。 隨著患者的言語及表達能力上逐漸衰退,部份患者會因擔心表達不清而寧願選擇沉默寡言,減少與人交流,透過善用長者最熟悉的「懷緬」話題傾談,以舊相片、懷舊物品和懷舊音樂等勾起患者的回憶,鼓勵患者表達,能有效加強其自信心。

公告同時宣佈,依照中國大陸慣例,將不會邀請外國人士參加悼念活動[21]。 懷緬治療2025 2022年11月30日18時,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發了《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以及《江澤民同志治喪委員會名單》和《江澤民同志治喪委員會公告(第1號)》,由主播潘濤和寶曉峯身穿深色西裝播報,開始和結束時配有江澤民的黑白遺像以及哀樂[18]。

在活動設計方面, 我們可以將嫁喜主題相關的照片,製作成為拼圖,然後讓先到達的院友砌拼圖,以等待其他院友前來。 隨著患者的認知及記憶能力下降,其對當下的日期、時間、地點及身邊人物有時感混亂及較難掌握。 現實導向利用生活環境中利用一些小工具,例如超大字體日曆、時鐘及標示牌等,提醒患者當下的時、地、人、事,拉近長者與現實的距離。 東華三院早年從日本引入「心身機能活性運動療法」(下稱「療法」),「療法」著重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腦、心、身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和機能恢復,從而減慢其衰退。 透過專門的器材,包括活性溫熱板、腰安定裝置、手指棒、健康環、高爾槌球、檳果投擲、回想療法以及機能評估,並配合系統及持續性的訓練程序,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及心身機能。 每一本生命故事冊都是獨一無二,把每一個長者的生命歷程紀錄下來,包括他們的重要人生事件、決定和轉捩點、生命中一個里程碑。

懷緬治療多以小組形式進行,透過懷緬舊事引發他們的興趣和參與度,製造共同話題,傾訴集體回憶和快樂時光,提供互動機會,刺激患者的腦功能,減慢衰退。 院方瞭解婆婆的興趣,經評估後安排她參加園藝活動小組,培養栽種的興趣,並鼓勵她多做類似握匙舀食的動作,如用泥鏟挖泥、翻土、換泥和栽種等,鍛煉相關肌肉和動作協調。 經過約3個月園藝活動小組訓練後,婆婆的手指靈活度和相關肌肉的協調度都有改善,可自行進食,重拾進食的自主感。

黃俊豪表示,長者的短期記憶退化,透過懷緬治療,能讓長者運用長期記憶,回想自己的成長中開心的經歷,不但加強溝通技巧,更可以改善情緒,減慢退化速度。 雙妹嚜花露水、綠寶橙汁、西瓜波、舊式轉盤電話,這些懷舊物品不一定在文化博物館纔看到,保良局為幫助年老退化的智障長者提升表達能力、緩和抑鬱病症及手部肌肉,在院舍內設置懷舊士多,讓一眾長者邊聽徐小鳳的《婚紗背後》,邊細談往事,減慢認知退化過程。 陳汝威表示患者家人平時可利用舊照片、舊物件作為刺激媒介,讓患者講講當時的生活片段。 如憶起不開心的事亦可讓患者抒發情緒,家人可給予支持,讓患者重新面對,如患者負面情緒持續,可轉換話題或找職業治療師協助。

就算你準備咗20條問題都好,都要切記避免堅持全部都要通通問出嚟。 小組的dynamic 和自然流動是最為重要的,意思是順著參加者的對話內容,作有目的性或治療性的提問(有時候不妨多幽默一下, 輕鬆愉快的氣氛會把人的心理防衛機制鬆懈下來,潛意識的東西會更容易被顯露出來, 同時也能覺察一下自己會唔會太task)。 在臨終關懷的場域, 生命回顧與懷緬的社會工作, 也是常常使用的工作手法,在小組中總是有笑有淚,在哭與笑當中整理自己的經驗,帶著正面和有意義的信息,好好活下去。 2022年12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陪同江澤民的親屬,從中南海來福堂護送江澤民的骨灰盒前往北京西郊機場,11時05分載護專機(B-4083)飛抵上海虹橋機場,隨後蔡奇陪同江澤民的親屬護送骨灰前往吳淞軍港,登上揚州艦。 12月11日中午12時35分,在蔡奇和江澤民親屬等人的陪護下,江澤民的骨灰按其生前意願在長江入海口撒入長江大海[31]。

懷緬治療: 相關文章:

2022年12月1日18時,新華社播發《江澤民同志治喪委員會公告(第2號)》,宣佈將於12月6日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追悼大會;不安排遺體告別儀式。 因江澤民曾是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其一系列追悼安排規格基本比照1997年前任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逝世後的追悼活動,比1995年逝世的中共元老陳雲和1998年逝世的前國家主席楊尚昆都要高,但比1976年時任最高領導人毛澤東逝世後的追悼活動規格要低。 屆時,中國大陸全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及其他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一天;追悼大會默哀時,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有汽笛的地方鳴笛3分鐘,防空警報鳴響3分鐘[22]。 2022年10月,在中共二十大開幕前夕,社交媒體上流傳兩張疑似江澤民在同年8月17日慶祝96歲生日時的照片,這可能是江澤民生前的最後公開影像[6][7]。 在2022年10月16日開幕的中共二十大上,江澤民雖然名列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成員,但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出席大會[8]。 這裡並不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廳,而是位於觀塘、為輕度及中度智障人士提供服務的保良局原馮寶添紀念宿舍。

懷緬治療: 懷緬治療的目的與好處

「懷緬治療」即是讓長者接觸舊照片及事物等,令他們憶起往事,刺激其記憶,改善情緒、認知能力及自我形象等。 頤養院註冊社工謝偉裕表示,開院時已設有懷緬治療,目的是舒緩長者的認知障礙及刺激其記憶。 他解釋,普遍長者記性都有衰退,而治療時,他們會接觸一些舊物件及相片,例如繡花鞋或舊相機,然後藉此喚醒他們的記憶,想起過往生活的點滴。 他表示,老人家接觸舊物時,一般都會顯得興奮雀躍,滔滔不絕談往事,而由於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運用腦袋,故能減慢記憶衰退;此外,如果長者回想過去成功的往事,亦能增加自我認同。 即使長者有不快往事,他補充,現場會即時有社工輔導,令他們思想走向正面,亦會盡量改善其情緒。

鼓勵學生邀請生命導師分享他們完成計劃時的感受並紀錄在內,這樣的後期解說 懷緬治療2025 (Debriefing) 對於學生和生命導師都相當重要,能夠讓整個生命故事冊的製作過程得以重溫之餘,亦能使當中對回顧過往所勾起和產生的情緒得到整理抒發,並轉化為較正面的回憶。 透過聆聽、歌唱、彈奏、敲擊、律動、即興創作等音樂經驗,舒緩長者緊張情緒,加強他們的專注力及記憶力,並表達當下感受及情緒。 懷緬治療 另外,讓患者嘗試敲擊及應用不同的樂器,既為他們帶來新鮮感,然長者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或打拍子,也是肢體運動,有助鍛鍊肌肉。 生命故事計劃是一個體驗式學習計劃,為學生提供課堂以外的學習機會。

有研究指,這種有較多感官刺激的懷緬治療可以安撫情緒,有助強化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記憶力、表達力,及集中力。 在家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除了照顧日常起居,照顧者也適宜在長者日常生活中安排認知訓練的元素。 以下,我們會介紹一種常用認知訓練方法 – 懷緬治療 ,簡述其理論基礎、好處、注意事項等讓照顧者參考。 透過居家懷緬治療,長者無須到社區中心,安在家中也能活動腦筋,延緩腦退化。 學生們反應熱烈,約近3小時的課堂,網上、網下的發問絡繹不絕,當中更涉及將理論應用於其他服務使用者上的分享。

如果認知障礙症長者病情以達至中後期階段,長者可能會變得嗜睡或容易情緒波動。 照顧者可以多訓練患者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如冷熱、痛、觸壓等感覺)。 舉例說,照顧者煮患者喜歡喫得餸菜時,可以請患者在旁看、聞味道,問問他們對味道的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