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跳樁這環更是高難度的危險特技動作,獅頭與獅尾必須相互合作,才能在梅花表演。 南獅又稱醒獅或廣東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功架。 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 獅頭以戲曲臉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 跟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許多的獅頭會有LED的裝飾,可以隨意開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

另方面學員學成後也可教育下一代,將中國傳統活動薪火相傳下去。 香港舞獅2025 冀能逐步將龍獅武術運動普及化,也期望他朝會被政府認同,為龍獅界盡點綿力。 在香港的慶年活動中,一向重頭的戲是舞龍舞獅,而且都要裝飾得五顏六色,風采歡騰。 舞獅也稱為「獅子舞」,在香港不僅是傳統的舞蹈項目,而且也是民間的體育及慶典活動。

香港舞獅: 香港舞獅趣聞:

18歲已經考取到體操、武術、游泳班的合資格教練牌照。 他說沒有後悔選擇非主流學校,反而很驕傲自己是航海學校的學生。 客席策展人蕭國健表示,現時花牌一般都是平面的,而且因為時代轉變,上面的文字已改用電腦打印而非手寫。 是次展出的花牌卻沿用傳統方式製作,以手寫字體配上立體裝飾。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表示,展覽以聲音為引子,場館會播出工匠或技藝傳承人製作非遺項目時的聲響,例如慶典的喧鬧聲、雕刻木材的聲音,營造身歷其境的感覺。 早於1950和60年代,獅團與武術會和黑社會拉上關係,對立的獅隊互相打鬥,爭奪霸權地位,令行業當時聲名狼藉。

  • 在香港,夏國璋龍獅團成立於1924年,至今已有近一百年歷史。
  • 然而在南派醒獅當中也分有兩種不同的風格 ,即佛山獅和鶴山獅。
  • 1930s 舞獅從廣東一帶傳入,成為武館展示武藝的表演項目。
  • [1][2]英國、美國、馬來西亞、澳洲、加拿大的華埠,每年舞龍、舞獅都是必備的節目。
  • 這是獅子表演的最早記載,然而卻沒有說明表演的具體模式。
  • 北青舞獅(朝鮮語:북청사자놀음)是由兩個或三個舞者以服裝操縱,獅頭掛有鈴鐺,此傳統在韓國北青郡自古傳承,朝鮮戰爭時期,北青郡的舞者努力保護此傳統,並帶到南部。

上一個世紀中以前,舞龍舞獅都是在武館裏的其中一項工作,武館經常被連繫上地下組織的形象,社會一般家庭都抱持負面態度。 南獅北舞,簡單而言,即以北獅的形態舞起南獅造型的獅頭。 這種表現模式,最初在星馬一帶風行,皆因當地早年將舞獅表演舞臺化,融合粵劇表演當中。

香港舞獅: 舞獅要向警方入紙申請?

去年的賽事在馬來西亞雲頂高原舉行,吸引了15個國家共39隊獅隊參加,包括香港、印尼、越南、美國、法國、澳洲,甚至是智利的獅隊同場較量,結果主辦國的關聖宮龍獅團蟬聯冠軍。 因為「採青」是一項極具好意頭的傳統醒獅表演,所以在農曆新年期間,市民們在商業中心和社區裡面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舞獅採青表演。 成功採青之後,獅子會把利是保留而將生菜吐出來,那些拿到菜葉的人被認爲在新的一年會行好運。 首屆世界獅王爭霸賽於1994年在馬來西亞舉行,現在已成為首屈一指的競賽,來自世界各地的獅隊互相比拼,爭奪世界冠軍殊榮。 2016年的賽事吸引了15個國家共39隊獅隊參加,包括香港、印尼、越南、美國、法國、澳洲,甚至是智利的獅隊同場較量。

為了趕走野獸,確保人畜安全、糧食豐收,先民們想出了「以獸趕獸」的辦法,仿製獸中之王,鳴鑼擂鼓,舞動獅子,夜間還燃起火把,以驅趕羣獸。 相傳遠古一千多年前,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 香港舞獅 果然,在人們不斷祈求之後,有一隻神獸出現了,人們稱之為「年獸」。

香港舞獅: 「獅子」即是「師子」,是一種來自西域的動物

白居易《西涼伎》詩中有提及獅子舞是西涼舞種之一支。 [6]時至明、清,這項表演藝術經常與武術及武館相聯。 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在鑼鼓音樂下,作出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 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 再配合之南獅北舞,高難度動作,採青技術安排新頴巧妙,動作大膽、創新、驚險,令觀眾意想不到,嘆為觀止。

  • 游泳校隊的他,十六歲已經考取到拯溺證書,暑期工作是救生員及游泳助教。
  • 掃掃這個二維碼,即可欣賞上期《絢麗彩翼下的故事》專題的flash短片。
  • 南獅又多以三國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等為藍本,以顏色分類,反映人物不同性格特點。
  • 原因是現時龍獅武術運動一直被社會人士忽視,只視這項運動如一般公開社團機構或節日活動表演。
  • 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5]。
  • 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

鶴山獅的風格通常是用鮮艷的獅子服裝來表示獅子的性格和年齡,白毛代表最老的獅子,金毛代表中年獅子,而黑毛表示最年輕的獅子。 香港舞獅 此外,金獅象徵生動,紅獅象徵勇氣和綠獅象徵友誼。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

香港舞獅: 香港的「醒獅」文化!

夏德建強調舞獅的基本功一定要紮實,所以以前學舞獅的人雖然學得很辛苦,但基本功十分紮實,即使過了很多年,一上梅花樁仍然記得舞法。 香港舞獅2025 反之現在的「速成」方式,若然不自律地練習,很可能幾個月就會忘記了所有動作。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雖然可以很快學會舞獅動作,但想更上一層樓,又或者要出外比賽,甚至拿到世界冠軍,就必須靠個人持之以恆的努力。 如何令觀眾受落,是夏德建思考「傳承」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要有人喜歡看,纔可以繼續傳承,所以除了形式和舞法之外,他們還突破了傳統固有的顏色。 早期的舞獅是為宮廷內娛樂用的舞蹈,而後流傳於民間,藉以增進情感交流,鍛鍊身體。 清代前的舞獅是以舞蹈方式為主,到了清代漸漸與武術結合,這是寓教於樂的方法。

香港舞獅: 香港舞獅從何說起?

二十世紀中後期,通過諸如香港邵氏電影「南北獅王」、少林小子、黃飛鴻等電影,以及舞獅的國際化而逐漸扭轉其形勢。 香港舞獅2025 韓國的傳統舞獅,同樣是農曆新年驅邪除魔的儀式,後來發展成慶祝歲旦的活動。 香港舞獅 韓國舞獅主要分面具戲舞獅和北青舞獅(朝鮮語:북청사자놀음)。

香港舞獅: 香港警隊微博

校花校草比賽期間,楊雅文出演Dear Jane歌曲《到底發生過什麼事》MV女主角而人氣急升[8]。 楊雅文(英語:Goofy Yeung;2001年12月11日—),藝名THAIMAY(中文:泰妹),香港女歌手及女演員。 試當真校花校草2022校花季軍,2023年正式出道成為歌手。 出生於首都吉隆坡的蕭斐弘創造了高樁舞獅,讓舞獅表演從平面二維移動模式,擴展至三維移動,最大化舞獅表演空閒,展現出獅的活躍與敏捷。

香港舞獅: 傳承新血需與時並進

南派舞獅起源於廣東地區,同時也是香港最突出的風格。 南派醒獅更具象徵意義,有著細膩精緻的特徵,頭部中央還有一個與「年獸」相關的角。 南派醒獅的舞蹈風格充滿個性,與北派的「武獅」形態相比,南派更加註重於模仿貓科類動物的自然動作。

香港舞獅: 馬來西亞舞獅與高樁舞獅

對部分人來說,舞獅或跟社團及黑社會等沾上關係,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社團藉着舞獅之名,兩派人馬「曬馬」為實。 未設立網上申請方法前,舞獅者往往需要在警局外排隊遞表,一般也要花上數個小時。 雪獅被藏族人所崇拜,舞雪獅是藏傳佛教的吉祥象徵。 一般的雪獅舞蹈由兩名引獅童與一頭雪獅(兩名藏族武士舞動)組成。 而新年的活動,因為客戶都不敢簽約預訂,他唯有預先拍定一些舞獅片段,讓他們在新年時候播放。

香港舞獅: 香港警隊 Instagram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 小獅一人舞,大獅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躥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雖然漢代已有獅子的足跡,然而舞獅活動卻要在五百多年後的北魏時期(386-534年)才見蹤影。 據北魏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成書於547年)卷一記載,洛陽長秋寺佛像出遊的時候,獅子作為「辟邪」靈物,「導引其前」,為後面「吞刀吐火」的雜耍伶人及佛教儀隊開路。

香港舞獅: 舞獅文化的演變

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做,舞者身備利器,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 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 第二個階段是盆青,其次是橋櫈加盆,再之後是加枱,再上是一柱擎天採高青,最後六級以上的,纔是跳梅花樁。 劉備與關羽、張飛曾在桃園結義時立下承諾忠心輔佐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不料只能空懷大志。

香港舞獅: 傳統舞獅中北獅和南獅的區別在哪?

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 歷史上的中國本身沒有獅子,由漢朝開始,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貌、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於民間。 史書中,《漢書禮樂誌》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5]。 除此之外,現今龍獅運動也發展為一項體育競技及課餘活動,無論幼稚園、中小學校、大學及長者中心都開設龍獅訓練班,與時並進。

香港舞獅: 中國舞獅子的起源

南方有句諺語:「有祠堂處,必有舞獅」,意思是只要是節假日,在祠堂、集會的地方都會有獅子表演。 1月9日,南京蘇寧總部醒獅舞動、鑼鼓喧天、京劇說唱、相聲逗樂……春節傳統節目一應俱全,很難想像這竟是一場發佈會的現場。 「醒獅」是一個行業,亦是一項運動,雖然近年多了年青人關注,但有心學師入行的還是不算太多。 常言道,傳統和創新之間是可以取得平衡的,問題在於是否有人踏出第一步。 現年37歲的李家賢(Marshal),在2005年的時候和一班志同道合的兄弟班開辦了羣兄國術公司,亦是香港羣兄龍獅體育總會的創辦人。

香港舞獅: 舞獅 南方與北方有啥區別嗎?

佛山有一個家族,在清朝年間即以扎獅為生,一直到現在,依然是獅界的翹楚,那就是黎家獅。 明中葉以後,佛山在冶鑄業發展的帶動下,手工業、商業迅速發展,很快成為一個繁榮的工商業城鎮。 傳統獅頭扎作工藝日漸式微,一頭優質的獅子眼睛和顴位要飽滿,獅頭的刀紋畫得細緻,也要注重獅子頭和身體的顏色漸變是否美麗。

到了唐代(公元618至907年),舞獅已自成一種文化娛樂,不時在御前演出。 文史記載形容當時的《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有五隻不同顏色的巨大獅子追隨「執紅拂子」的人跳躍舞動,氣勢雄壯。 清末民初,中國面對西方國家侵佔、朝政腐敗等內憂外患,人民救國心切。 當時民間流傳着拿破崙說過的一句話:「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醒來將會震驚世界。」因為興邦救國之情懷,跟「睡獅」同音的「瑞獅」,亦被改口稱為「醒獅」,寄託國家富強之願望。 農曆新年時,舞獅隊會在嘈吵的炮仗聲中每門每戶拍門求利是。

香港舞獅: 香港舉辦「百獅賀百年」活動

舞獅因為它需要的人手少,製作簡單,舞耍的場地也比較小,所以每逢過年過節,到處可見。 香港舞獅 香港舞獅2025 舞獅通常是兩個人合作,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也有三個人一組的,第三個人手執繡球在前面逗引,或頭戴笑佛面具,手執芭蕉扇,在前後逗引獅子,增加許多歡樂和熱鬧的氣氛。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完成大規模展覽更新工作,明日推出「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系列,介紹約40個香港非遺項目。

香港舞獅: 香港警隊 Facebook 專頁

1980s-90s 舞獅自八十年代起進入校園及社區會堂,成為一種從武術獨立出來的興趣班活動。 2014 政府公佈香港首份非遺清單,舞獅入選為表演藝術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分為北派和南派,這兩個派別由舞獅的風格和獅子的造型區別開來。 北派舞獅是中國北方最為常見的一種「舞蹈」,北派的獅子看起來更加兇猛,舞蹈風格更多以雜技和武術為主。

香港舞獅: 南獅扎藝 傳承不易

以南獅為例,雙眼間的小鏡旨在嚇退惡魔,額頭中央的角則是驅邪,因此這兩個位置均嚴禁閒人觸摸,以免帶來惡運。 獅角上繫著的紅絲帶,表示獅子經高人祈福,並已醒來向神明膜拜。 6月20日,以「賀建黨百年、慶香港回歸」為主題的「百獅賀百年」舞獅活動在新界鄉議局禮堂舉行了啟動儀式。 本次活動由新界各界大聯盟主辦、元朗各界協會協辦、新界青年龍獅團承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