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奕信徑第一段,由赤柱峽道走至大潭水塘道(近黃泥涌水塘),沿途可欣賞到赤柱半島、俯瞰大潭水塘,風景相當不錯。 難度方面,路線要垮越孖崗山及紫羅蘭山兩大座高山,有一定上坡落坡,初手要留意體力。 由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入口的車道上走,留意左方衛奕信徑的地圖資料牌。 由資料牌左走(右走亦可接回衛奕信徑),鯉魚門已入眼簾。 及後再遇上分岔口須右走(左方水泥徑可登上魔鬼山碉堡),而下一個路口則須靠左行走。 由藍田鐵路站A出口,右轉沿著啟田道下走至迴旋處,再左走接鯉魚門道,便可一直走至高超道。
衛奕信徑是本港第四條長途遠足徑,以第27任港督衛奕信爵士(Sir David Wilson)命名,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 路線大致由香港島南部起,往北延伸至太古;轉接至隔海的藍田後,再北上至南涌畢,沿途共經過八個郊野公園。 衛奕信徑32025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 之後途經大埔頭,登上九龍坑山,終點設在九龍坑山山頂,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 標距柱:W019 – W031
衛奕信徑3: 香港總督
此名字是出自他的老師所贈的一副對聯:「德者當以道為本,巍峻應有穩定基」。 至於任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二等和一等祕書時,他的中文名字曾一度改為魏德維。 由於計劃將動用庫房上千億元的儲備,中方未幾就指這是一項企圖要花光香港外匯儲備的陰謀,並指這是英方祕密撤走資金的手段。 此外,中方又揚言不會承擔任何橫跨1997年的合約債務,表明不會「祝福」港府的玫瑰園計劃。
在1958年,衛奕信加入外交部東南亞司,最初原本被派到中東,學習阿拉伯語。 衛奕信徑3 可是中途因故,於1959年被改派到老撾永珍的英國使館擔任三等祕書。 到1960年,外交部打算安排衛奕信到中東重學阿拉伯語,可是在老撾的經歷,使衛奕信對中國文化感到深厚的興趣,因此極力要求到香港的香港大學學習中文。 外交部最初打算讓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學學中文,但得到艾惕思爵士之幫助,衛奕信終於如願以償,於1960年到香港學中文。 炮臺山交通方便,風景優美,支線甚多,而且軍事遺蹟保存完整,是九龍區行山之首選路線之一。 隨後的路口須靠右行走(左方麻石徑可下引至高超道),經過墳地,再繞行照鏡環山。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4段 東洋山
前半段的遊客多數是從鉛礦凹下山抵達碗窰後沿碗窰路和達運路直接往運頭塘而不繞經半春園;而後半段大部份遊客爲了登上九龍坑山及八仙嶺而從太和邨開始步行第八段的後半段並連走第九段。 至於碗窰至太和邨的一段則因爲缺乏特別的景觀而少人步行。 衛奕信徑32025 衛奕信徑32025 衛奕信徑第二段路線難度中等,路線需要爬過渣甸山和小馬山上兩個山頂,但上升幅度不高,每個山頂約要上升約一百米的坡度,到達小馬山山頂後,路線都以下降及平路為主,但渣甸山至小馬山沒有太多樹蔭及有相當高低差,需要注意體力。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二段渣甸山至小馬山沿途亦可俯瞰到大潭水塘及有石礦場等景色,渣甸山和小馬山山頂都有開揚的維港景色,風景不錯。
- 無論如何,衛奕信在2000年獲英女皇所授的薊花勳章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此勳章的人選是由女皇親自選定,而不是由政府提名,這反映女皇肯定衛奕信的功績[原創研究?
- 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
- 此外,衛奕信又應社會輿論的要求,計劃引入《人權法案》,明確界定香港人所享的自由和權利,以增加港人對前途的信心。
- 面對移民潮的問題,時任行政局議員鄧蓮如女爵士就曾在六四事件之後公開懇求英國,不要把英國子民轉讓予「一個毫不猶疑地以坦克和武力鎮壓人民的政權」[6]。
-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
-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二段渣甸山至小馬山沿途亦可俯瞰到大潭水塘及有石礦場等景色,渣甸山和小馬山山頂都有開揚的維港景色,風景不錯。
- 衛奕信徑最有趣的一點是橫跨香港島、九龍、新界。
第五段由沙田坳出發,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沿雞胸山山腰往沙田方向下行至九龍水塘引水道,並沿九龍山健身徑到達九龍水塘側的大埔公路為止。 讓我帶你走一次吧~~~讓大自然拉近你與我之間的距離~~千島湖,大浪西灣,針草帽,這些地方,其實都藏在麥理浩徑上。 最後發現,原來香港的行山的地方都是藏在香港的四大行山徑裡。 雖然在卸任港督後離開香港,但衛奕信仍十分關注香港的事務。 自1994年起,衛奕信一直是英國的香港工商協會榮譽主席;此外,他亦不時出席香港特區政府在英國舉辦的活動,當中,香港特首曾蔭權曾在2005年11月訪問倫敦,期間出席貿易發展局的週年晚宴。 當時衛奕信也有出席晚宴,並讚揚曾蔭權是一個傑出的特首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衛奕信徑3: 衛奕信
儘管衛奕信認為自己太年輕,以及資歷尚淺,不過最後他還是接受邀請。 衛奕信徑32025 在1987年4月9日,衛奕信在皇后碼頭登岸,正式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 為了配合總督的身份,衛奕信在上任前不久獲加封為爵士;此外,他也是香港歷史上最後一位穿著傳統官服上任的港督。
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下,衛奕信在1989年10月11日宣讀《施政報告》,推出不少措施,設法挽回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例如督促大老山隧道提早於1991年下半年完成)。 當中備受關注的,有居英權計劃、《香港人權法案》,以及玫瑰園計劃三項。 然而,中方人士卻對香港落實「八八直選」抱有懷疑態度,並質疑為何港府不一早推行直選,偏偏要在主權移交前的敏感時刻推行。 衛奕信徑32025 衛奕信認為,由於中、港兩地經貿交往日益頻繁,所以要保障香港的未來,就必須與大陸政府建立起緊密的互信關係,相反,對抗並不能造就成果。 因此,他相信殖民地所有重大的轉變都應先得到中央的全力支持。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7段
炮臺山又稱「魔鬼山」,英語名為Devel’s Peak。 由於其位置俯瞰鯉魚門的港口要道,故昔年建有不少軍事設施,如炮臺及碉堡等。 從沙田坳士多前行,不久便看到有分岔路(W047),應選擇左方的馬路行往紅梅谷方向。 離開馬路,接上山徑,旁山而行,沿路有不少由晨運人士開闢的觀景位,供欣賞右方位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的水泉澳山嶺風光。 衛奕信徑32025 在此往下走,沙田一帶的屋村就像位處山谷下寧靜的小市鎮,沿路下行,在天晴的時候,這裏是絕佳的拍攝地點。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五段標距柱:W047-W060
如閣下的系統未能支援,有關字符將會顯示成空格、問號或者方格等。 如有需要,請免費下載香港增補字符集(HKSCS),以閱覽廣東話字符。 在2000年,衛奕信獲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親授薊花勳章,以答謝他對英國多年的貢獻。
衛奕信徑3: 第一段
嚴格來說,第九段途徑的山徑在香港衆多山徑中不算崎嶇難行,但由於第九段起點和終點設於海拔數百米以上的山頂,換句話說不論此段開始前還是結束後,遊人都需要額外多走一段山路。 如果順行第九段,遊人需要從大埔頭或太和邨出發沿第八段後半段登上九龍坑山頂,才能開始第九段;到達仙姑峯後,遊人亦需要繼續行走全段第十段或第十段部份路段後接駁其他山路(如八仙嶺自然教育徑)下山,才能離開。 除此以外,本段翻越新界東北部多座山嶺的山脊線,其中包括有八個山峯的八仙嶺,上落坡度極大。 這些因素都使第九段成爲衛奕信徑中最消耗體力的一段,對遊人具有較大挑戰性。 難度:★★★★☆距離:約10公里 時間:約4.5小時衛奕信徑第九段涵蓋了大部份傳統的八仙嶺行山路線,只是起點變成由九龍坑山山頂出發。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三段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 衛奕信徑32025 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峯到達鰂魚湧。 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準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2段
衛奕信徑第七段會先繞城門水塘而行,之後上山往鉛礦坳,再落山往大埔元墩下,路程有上有落,而且有城門水塘風光,是一條頗為平均的路線。 衛奕信徑於1996年正式啟用,它的名字是為紀念一位鍾情於香港山水及遠足活動的港督-衛奕信爵士而起的。 第二段由陽明山莊出發,經過渣甸山,再經畢拿山的石礦場、小馬山後下抵金督馳馬徑。 之後往北落山,沿鰂魚湧樹木研習徑到康怡花園和康景花園之間的水塘公園,再步行往太古站。 由黃泥涌水塘至赤柱峽道是此徑的第一段,路程雖然短,卻有挑戰性。 爬上孖崗山和紫羅蘭山兩座山峯,就得花掉不少體力,但兩山一帶的花海,與赤柱及鶴咀半島的醉人景緻,是最好的回報。
衛奕信徑3: 衛奕信徑第六段 (大埔道 – 城門水塘)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5公里 時間:約2小時衛奕信徑第六段與麥理浩徑第六段雖然都是由九龍水塘走到城門水塘,但兩條路線甚少重疊,可享受到不同的城門水塘風光。
不過,中方當時卻宣佈不會承認這類人士的英國護照,這類人士將仍舊被視作中國公民,但同時,由於這類人士擁有外國的居留權,所以中方不會讓他們在主權移交後出任政府要職。 由於中方規定在主權移交後的特區政府,出掌要職的人士均須為沒有外國居留權的中國公民,而立法會內的中國公民亦不可少於全體議員的百份之八十,結果居英權計劃的踴躍程度比想像中低。 然而,到1986年12月5日,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在訪問北京期間突然逝世。 經過一番考慮,英方最終認為在中、港事務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衛奕信是最佳人選,並決定以他接替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