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到以上目標,我們除參與比賽外,也經常安排世界知名的音樂家、樂團或合唱團到訪書院,作交流表演,大師班及工作坊等。 近年來我們定期舉行大型音樂交流團,到訪各地知名的音樂學院、機構及教堂,讓同學近距離見識世界一流音樂家的風範。 2013年中西樂團及合唱團曾到芬蘭赫爾辛基大教堂(Helsinki Cathedral)、石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及坦佩雷音樂學院(Tampere Music 英華女校校服2025 Conservatory)等地方交流及演出。 2017年4月到日本學習太鼓、曲項琵琶並尺八製作,到訪長野軽井沢國際學校交流演出,出席東京成田太鼓祭,並於成田福音教會復活主日崇拜獻唱。 英華女校校服 本校超過一半老師具備十年以上教學經驗,四成老師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 所有中、英文老師均通過教育局「教師語文能力評核」,所有任教以英語授課科目的老師亦已達到教育局的相關要求。
- 初中科目涵蓋語文(中文、英文、普通話)、數學、綜合科學(中三級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科)、人文學科(中史、歷史、地理、生活與社會、宗教教育、商業教育(中三))、科技(電腦、設計與科技)、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及體育等學習領域。
- 此外,輔導老師、駐校社工、教育心理學家和臨牀心理學家會為個別同學提供諮詢服務,亦會安排不同的活動和計劃,如社交技巧班、性教育講座等,以助同學適應和麪對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 此外,膳食組定期監察午膳供應商食品的種類、營養價值及衞生狀況,並與其他科組推行健康教育。
- [16]於1964年接收英華書院小學部停辦學生的基華小學下午校,則接手書院舊有的牛津道校舍,並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九龍塘)」[13][17]。
- 本校對中一新生入學時的音樂能力並不設任何門檻,但除參加了體育培訓計劃的中一同學以外,所有新生入學第一年都需要參與中一音樂培訓計劃。
- 例如近年就在全港學界精英籃球、足球、手球及乒乓球等項目先後奪冠。
- 創校於1900年的英華女學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女校之一;曾為社會培育出不少傑出女性。
1911年,多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 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 英華書院復校後之校舍,曾先後設立在港島堅道、般鹹道、旺角弼街及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遷至西九龍填海區英華街現址。 總結而言,英華給人的感覺都是走低調路線,讀書氣氛濃。 雖然沒有標榜十優狀元,但入大學機率高,加上資助學校,入門「化算」。 學校著重語文發展及不講究名次,能為學生締造愉快的學習環境。
英華女校校服: 音樂
學校近年致力推動學生透過跨科目專題研習,將知識融會貫通,發展高層次學習。 為提升學生學習素質,學校透過不同渠道及延展計劃,配合加強各方面的教學支援和家校合作,培養學生對學習負責,啟發學生主動學習,追求卓越,為自己的學習與人生訂定目標。 英華書院於1818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在馬六甲成立。 書院業務除教學外,亦有印刷設備出版不同書刊,當中包括基督新教刊物、教材、報刊及小說。 書院於1843年由時任同屬倫敦會的傳教士及漢學家理雅各,連同印刷設備遷至香港,為倫敦會在香港的傳教站。 書院於1858年停止辦學,其下印刷設備亦於1871年售予王韜以成立中華印務總局及出版香港首份華人主理報章《循環日報》。
因此將書院易名為倫敦會中國神學院(The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the 英華女校校服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 但倫敦會同意在未有適合學生入讀神學院前,保留開辦基礎教育。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女學校 暫別半山 短遷深水埗
關於美術的活動,每學年基本上有4至5項,例如參觀藝術館、聯校作品展、藝術雙周、工作坊、遊學團和不同類別的比賽等;關於戲劇的,每學年則有3至4項活動,如週年戲劇晚會、聯校工作坊、聯校戲劇晚會、戲劇欣賞、社際戲劇比賽和香港學校戲劇節。 英華的重建,對校長李太來說,感受甚深,因為她既是67年第一批使用半山新校舍的學生,最後亦由她以校長的身分親手關上大門,不過她和全體學生,都是以樂觀的心情來迎接轉變。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全面重建的新校舍於2019年3月底正式啟用,我們擁有更寬敞的空間,實踐各項創新與變革。 在保存過去一直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之同時,我們將致力為新一代學子推行適時並進的教育模式。
[3] 有關教學語言的資訊是根據「中學概覽」的英文版本,僅供參考。 英華女校校服2025 各中學提供的高中科目,不一定是為學生應考文憑試而設。 最後,英華原校舍為半山羅便臣道,但因校舍不敷應用,遂於2012年重建,因此其間學校便借用了深水埗的校舍為過渡,都是在今年四月才搬回半山校舍。 無礙,在搬遷後的過渡期確實失去了不少中西區的學生,但都有學生「跟埋去」深水埗。
英華女校校服: 英華女校新校舍 盡覽維港靚景
英華女學校(Ying Wa Girls’ School)係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搞嘅女子中學,1900年創立,由香港政府津貼。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侷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 學校有協助學生成長的完善計劃,全體中一生都會於暑假期間參與由學生發展主任及學生成長與支援的相關組別為中一同學們悉心設計的中一迎新活動,各班班主任會設計以班為本的班會活動和班主任課,以協助中一同學適應中學的學習和校園生活。
- 重建校舍無論對學生或校友來說,都有不捨和不開心的地方,但這亦是作為教導同學生命教育的好教材和啟示。
- 1913年,倫敦會贊同道濟堂的提議,並差曉士牧師(Rev. Arnold Hughes, M.A.)來港復辦英華。
- 無礙,在搬遷後的過渡期確實失去了不少中西區的學生,但都有學生「跟埋去」深水埗。
- 我們著重的不只是獎項,而是希望透過音樂訓練,令同學不僅有音樂能力上的提升,更培養同學的團隊精神、紀律及領導才能,以及真正地擴闊視野。
- 1972年接任校長的京力士先生(Mr. Rex King)革新課程,推廣普通話教育,鼓勵兩文三語。
- 首先,從應試角度而言,考評局於2016年重設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作為考材,並於2018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卷設甲部指定篇章題目,佔卷一全卷分數30%;又於乙部設文言文閱讀理解。
此外,根據2021年6月公佈的2024年中國語文科文憑試大綱,卷一閱讀理解佔全科總分40%,考覈內容包括甲部指定篇章及文言文閱讀理解。 英華女校校服2025 由此可見,文言文在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閱讀能力考卷佔分頗多。 另外,由多年試題所見,卷二寫作能力亦常見考覈文言及文化知識的問題,因此可以說,文言文在香港文憑試中國語文科中佔有重要地位。
英華女校校服: 歷史
英華書院與漢學、華語翻譯、新教在華傳教、香港開埠及教育、華文報刊出版及印刷方面的歷史息息相關。 英華書院有關其馬六甲時期及香港開埠初期的歷史文獻多以非華語寫成,因此書院在一些史料上亦有英華學院、英華學校等華文譯名。 創校於1900年的英華女學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女校之一;曾為社會培育出不少傑出女性。 英華女校校服 為配合未來教育所需,英華已於2012年實行原址重建計劃,校舍現暫遷至深水埗。 辦學宗旨:學校旨在提供基督化教育,著重全人發展,致力培育學生建立優良品格、高雅情操、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及責任感,面向國家及世界需要,勇於承擔,甘於委身。
英華女校校服: 教學語言
全校語文政策:除各中文相關科目、宗教教育科及體育科外,學校採英語授課,並致力於校園內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以培育學生兩文三語能力,中英兼擅。 本校設有初中視覺藝術培訓,對象為中一及中三級對視覺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同學,內容包括由視藝科老師任教的進階訓練班(例如以特別物料創作及以藝術介入校園空間等較有趣的藝術形式)、參加校外比賽和擔任藝術大使,與老師和高年級學兄一起在校園推廣視覺藝術。 為擴闊學生視野,深化他們的學習經驗,本校每年除接待海外嘉賓來訪外,亦舉辦本地及海外不同類型的遊學團,包括學術、音樂、視藝、體育、領袖訓練以及義工服務體驗,遊學團足跡遍及二十多個國家。 本校深信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生不但能體驗學以致用,同時可以提升他們的共通能力,並讓他們發揮性格強項和發現他們各方面的潛能。 本校致力培育學生成為謙厚自信、努力求進的青年,除協助學生於學業上力爭上游外,學校亦同時提供充裕的空間予同學認識自己並發揮所長。
英華女校校服: 香港學校戲劇節2022/23獎項
此外,根據文憑試的評核原則,正面的價值觀是在寫作卷中獲取上品分數的要素之一,考生如能從生命、文化、人生價值等層面作出思考,內容可被評為「上上品」。 因此,及早培養同學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以至要求同學寫作時表達正確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 總的而言,讓同學在初中打好語文基礎、建構高階思維及培養正確價值觀,相信對同學日後爭取優秀公開考試表現是無往而不利的。 本校秉持基督精神,致力提供不同機會予學生認識基督真理。 學校每天都會由校長、校園傳道、老師或同學帶領祈禱讀經。 中一至中五級均設宗教教育科,讓所有同學接觸基督教信仰,中六級則設有學生牧養及成長課。
英華女校校服: 校園
英華女學校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雖然創校於英治時期,但其多年歷久不衰的長衫校服,足以表達其不忘本的中國傳統思想。 學校主張由學生決定在課餘活動上的一切事項,以培訓學生的領導才能。 視藝科乃人文學科,除重視知識培訓,亦重視每位學生的發展,包括個人性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培養及對世界的關懷。 凡此種種,有助學生面向自己和社會,在數字主導的世界,建立人文關懷的素養和熱切追求理想的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