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其實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怎麼到這麼老的,就看着它們一步一步,是在這上面度過,太快了。 尹秀珍2025 《淚器》這個作品是有次跟一個人在聊天,他說他們家有一個玻璃的「淚器」。 他們家是伊斯蘭的,那個地方有一個傳統,丈夫在離家出門的時候,就給妻子一個「淚器」,回來的時候看看裏面有多少眼淚,就能看出妻子對他有多少思念。 我覺得挺有意思:如果妻子離家的時候,她們會給丈夫一個「淚器」嗎?
今天的《H i 藝術》日漸成爲業內的頂級媒體,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H i 藝術》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得到了完善,有些更是成爲經典。 但是《H 尹秀珍 i 藝術》追求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在這個人人嚮往物質的時代,儘快從平房的生活方式換成樓房的“小區式”是很多人的夢想,“不準備搬到更方便、更寬敞的樓房裏嗎?
尹秀珍: 尹秀珍 她將別人最珍貴的東西以藝術的方式據爲己有
“當我穿梭在不同的機場中時,看見很多人都在託運箱子。 每個箱子都有名字在上面,當時我感覺每個箱子就像是一個家。 ”正如尹秀珍所描述的,每個旅行箱都有自己的個性,放置着個人有關的一切必需品。
- 補天這典故雖然來自於神話裏天破了的故事,但也可以用來形容被疫情撕裂的現世。
- 關於這種創造性的車輛,有許多細節需要欣賞和思考。
- 《衣箱》用的那個箱子蓋有一段被腐蝕的字,寫的就是這裏面的衣服都是我穿過的,上面有我的經歷、我的記憶,還有時代的印痕。
- 1987年/1990年 — Ar.Co 和 SNBA(葡萄牙)的繪畫基礎課程,並未完成該課程。
參觀者可脫掉鞋子,進入這個帳篷形狀的構築物內部,隨性斜倚在粉紅色柔軟舒適的靠墊上,聆聽輕柔的流水聲。 原本應是堅硬的建築物,給柔軟的布料勾勒出來,予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遊移推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時尚恐怖主義》其實可以算作《可攜帶城市》的一種變相的延續和嘗試,帶着一些冷幽默式的自我調侃和自我反抗,暗指在反抗恐怖主義時代人們所要遵守的規範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普世性,其最初的靈感來源於旅行中頻繁遭遇的安全檢查。 尹秀珍用搜集來的衣服制成乘飛機禁止攜帶的物品(如手槍、匕首、斧頭、洗髮水、液體物質等),將它們放入旅行箱,從北京出發過安檢上飛機到德國展出。
尹秀珍: 展覽
《我們的未來》展覽中展出的尹秀珍的《移動的城市》系列,也是其利用 舊布料創作的經典代表。 她的另一作品《我不能承諾未來》,是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空間計劃——《超級風水》的一部分,在藝術中心大廳展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居住和生活在北京。 1989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並任教於北京四十一中直到2000年11月辭職。 1994年開始廣泛地使用裝置、行爲、錄像、攝影等多媒介手段進行藝術創作,並活躍在國內和國際當代藝壇。
作爲以中國當代最爲傑出的觀念藝術家,夫妻兩人從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在各自的藝術生涯中獨立創作。 在此次展出的陶瓷裝置中,多種反常規材料在高溫窯爐中以頑強的生命力強行干預了瓷的樣貌,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對這種歷史上被視爲完美的器物進行破壞和重建。 在以瓷和金屬爲基質的新作中,她以驚人的直覺和近乎固執的力量,對各種物件進行強行破壞、粉碎,重行熔鑄和生硬嫁接,最終留下廢墟一般的造物。 它們指向一個無法承受的現實,如同一座座卑微的紀念碑。 這種隱含着的焦慮情緒,以及現代人習以爲常的快節奏,以藝術裝置的形式被具化呈現出來,藝術家將這種焦慮提煉爲時代的情緒。
尹秀珍: 作品風格
「尹秀珍:補天」可以說是香港近年難得一見的重磅式當代藝術展覽,縱使並非以回顧展的形式策劃,但也可以讓初次接觸尹秀珍的朋友比較全面地瞭解藝術家的創作命題及風格。 此外,藝術家以 CHAT 二樓 U 形迴廊設計參觀展覽的動線也可圈可點,簡潔有力,也很自然地把 CHAT 博物館部分收納為展覽一部分,讓香港本地紡織的概念和文化很好地與尹秀珍個人和紡織的繾綣做成對比,激發觀眾的想像。 尹秀珍:那大概是2011年,我和丈夫宋冬(同為裝置及多媒體藝術家)在討論一個創作概念,然後說要好好保密,女兒在旁聽到覺得有趣,主動問可否參加,並說為甚麼不能有第三者參與,我想想也是,藝術就是不能有固定思維! 在自己一貫衣服和雕塑等媒介以外也可以試試轉換一下。
- 2015年獲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和美國紐約Transart學院的創意實踐碩士學位。
- 當時那個屋子裏有一種特別的儀式感,我覺得不是像機器一樣,拿一個東西壓出來的感覺,每個淚器都是我跟它之間的一個對話。
- 在此次展出的陶瓷裝置中,多種反常規材料在高溫窯爐中以頑強的生命力強行干預了瓷的樣貌,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對這種歷史上被視爲完美的器物進行破壞和重建。
- 但可能性不就保存在這些殘碎與零散個體的連接之中嗎?
A:應該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我覺得越活疑惑越多,什麼都不知或知之很少時你會覺得知道很多、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越多。 尹秀珍 Q:你的《可攜帶的城市》和《無處着陸》等作品都或多或少體現了在鉅變的時代浪潮下、對未知的焦慮和失控的恐懼。 而這次“以終爲始”似乎暗含着某種希望與勇氣。
尹秀珍: 尹秀珍藝術成就
尹秀珍:最難的應該是我未能在現場佈展吧。 尹秀珍 其實當初我從油畫轉型至裝置藝術,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對空間特別感興趣。 這次在一個原本為紡織廠的空間做展覽,我是把整棟大樓看成是展覽的一部分。 其實我和紡織真的很有緣分,除了母親是幹這一行,我以前的工作室也設在紡織廠的庫房裏,後來搬到順義區,怎知道之前的紡織一、二、三廠合併,又搬到順義來了。 所以我相信真的有緣分這件事,世間上有些事是我們不可能左右的。
尹秀珍: 尹秀珍:補天
通過對舊物的重新拼貼、整合與重塑,她將個人與羣體之間或依存或對立的記憶與經驗交織在一起,反思著個體生命在劇烈變化的政治、社會和自然環境中的處境。 在籌備這次個展的時候,恰逢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從全球政治格局、經濟發展到日常生活、文化思想,幾乎所有一切都在經歷一場激烈的變革。 尹秀珍亦將自己在這段時間中的體驗與思考融入這次的個展。 在銀川當代美術館的幫助下,藝術家收集了500多雙當地人穿過的鞋子,做出一個12米高、500㎡大的長腿森林。
尹秀珍: 專訪著名當代藝術家尹秀珍 瞭解其在香港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尹秀珍:補天」
藝術藉助旅行箱消融了地域與空間之間的隔膜,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場域文化形態”,從而讓城市在變得“可攜帶”的同時,也實現了一種全新的關於文化的隔空對話。 於尹秀珍而言,這種義無反顧所要面對的卻是一個不得不進行的抉擇。 花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家重要的創作主題,從印象派到先鋒派藝術家,都圍繞花園進行過重要的系列創作。 TANC將在春日賞花時節帶你回顧這些傑出藝術家的花園題材作品。 Q:在你的過往作品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有着非常清晰的界限和不同的意義,而此次展覽的標題“以終爲始”則體現了一種含混的、非線性的時間觀,如何理解這一點? A:現在我好像越來越不知道什麼是時間了。
尹秀珍: 藝術家簡介
作品的體量、形態、重疊與破碎,傳遞着衝擊和危險的信號,給人巨大的緊迫感。 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頒發的青年藝術家獎金。 宋冬在90年代早期開始結合行爲、裝置、錄像和攝影來展開實驗,他的創作其顯著特點是機智和簡潔地結合具體環境來創作,不拘於形式,並具有很強的東方色彩和禪意。
尹秀珍: 畫廊招募藝術家
《衣箱》是尹秀珍藝術探索的起始,但同時也在之後的歲月中不斷擴散。 衣物、水泥、行李箱,這些要素幾乎貫穿了尹秀珍藝術創作生涯的全部,也正是從《衣箱》開始,四處奔波的尹秀珍開始有了對“家”這一傳統概念的全新認識,這也正是《旅行箱》系列的創作由來。 此次展覽沿着一條不甚明顯的線性思路徐徐展開。 在這次的展覽中,尹秀珍精心設計了展覽的空間,極大地改變了CHAT六廠的展廳,打破了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 尹秀珍常常使用收集來的、帶有個人痕跡的物件進行創作。
尹秀珍: 個人工具
成長於政治和經濟的劇烈變化時期,她的藝術顯然受到這些社會經濟轉型的影響。 探索全球化、工業化、流離失所和環境問題。 是次展覽亦是不同社會背景下集體回憶的蒐集。 尹秀珍2025 尹秀珍擅長跨媒介創作,透過收集和重新配置舊物展出,描繪出所屬社區,以至社會環境下的集體回憶,引領我們反思自身與家庭、與社區的聯繫和交流。 後記:
尹秀珍: 藝術水立方
依託《Hi藝術》雜誌的品牌優勢,我們全方位拓展了新媒體資源,先後推出官方網站hiart.cn和公衆微信訂閱號(微信號:hiart308309),成爲《Hi藝術》在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上佈局的重要陣地。 用尹秀珍的話說那叫“鐵”,那種潛藏的氣息讓你感覺到是撲面而來的,有些瞬間甚至使我忘記了採訪的“任務”本身。 健談的男主人常常妙語連珠,幽默中透出智慧,妻子望着丈夫的眼神裏飽含着難以言傳的寧靜、賢淑、欣賞與柔情。 在一本叫作《江湖飄》的介紹中國前衛藝術家的書裏,作者溫普林在寫宋冬和尹秀珍的文章中說“他們倆的夫妻關係之好,讓我很是羨慕。 衚衕兩側是斑駁的青磚牆和帶着高高門檻的窄窄的木門,宋冬和尹秀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人”。
至於可持續性環保等,我最早創作的時候沒有具體想過,因為在貧窮的環境中長大,沒有錢就會撿別人的衣服,那時候要過新年的時候纔有新衣服。 還有因為母親也會把從工廠帶回來的碎布做衣服給我,所以衣服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每件背後都有故事,這在現在大家很隨意的買、穿幾次就不要的消費時代很難想像。 幸好最近見到有把舊衣服變成新東西的做法,為舊衣服賦予新能量。 其實因為氣候變暖,所有人都要關注可持續性的。
尹秀珍: 藝術家關鍵詞
作品《衣箱》裏的箱子是我爸爸做的,我姐插隊時就用的這個箱子,等我上大學的時候就給我用了。 我從小到大穿過的衣服、我的東西都裝在裏面,所以特別有感情。 這個作品就是把每件衣服都先疊,疊完了再縫,也等於是回憶,像一個故事,這一件衣服告別了放在裏頭。 一件一件摞起來,周圍拿水泥封上,就成爲我的第一件作品。 把這些衣服縫合、組合在一起的過程本身,便形成了一個新的集體,一種新的能量。 作爲《我們的未來:尤倫斯基金會收藏展》同期展出的委託新作,《內省腔》旨在爲參觀者創造一種令人安寧、和諧的體驗,讓其暫時遠離鋼筋水泥、繁雜緊張的都市景觀。
尹秀珍: 集體潛意識 2007
他的藝術實踐以研究為導向,透過神祕、省略和詩意形式探究不同文化、不同媒介之間的空間。 他將工作室視為實驗室和考古遺址,檢視關於位移、瞬態和身份碎片化等問題,從個人深厚的閱歷中結合及重新編排視覺和文字範例,運用各種材料製作具推測性及紀念性的作品,催化多種嶄新的開放式意義,以挑戰和幹擾觀賞體驗。 透過裝置、影像、燈光、攝影、繪畫和策展活動等相交的異質形式語言,其過程導向、混合性作品無視藝術分類和流派。 江南一帶正在展出或即將開幕的東方藝術展覽,呈現宗教藝術、近代書畫、古代陶瓷、漆器等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爲藝術愛好者們的江南踏青之行增加或莊重或野逸、或工緻或寫意的東方意蘊。
”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專訪時,藝術家這樣說,“我很喜歡燒製這些陶瓷,這是一個‘煉’的狀態,人生也需要歷練。 尹秀珍2025 ”至於作品的標題,也是來源於“據說人死之後,體重會減輕21克,那是靈魂的重量”這一詩意的形容。 尹秀珍 兩位藝術家第一次合作是2002年,爲在紐約前波畫廊的首次合展《筷子》創作,他們選擇了筷子作爲主題,因爲在中國無論是夾一粒米飯還是一塊大的食物,兩根筷子總是必不可少的。
在當代藝術界聲名顯赫的這位女藝術家,在鏡頭面前介紹自己的口氣,跟「我是在北京昌平賣菜的」沒什麼兩樣。 藝術家林一林討論其展演作品《颱風》;他在此作品中腳踩高蹺在廣州街上慢行,穿梭於具有殖民地建築風格的騎樓之間。 尹秀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於北京的工人家庭。 她對繪畫和手工藝深感興趣,但當時中國藝壇非常侷促,只千篇一律地以象徵手法描繪毛主席和革命羣衆的圖像,尹秀珍難以一展所長。 她的藝術才華主要見諸爲家人縫製和編織的衣物之中。
經常在一起侃藝術彈吉他練和聲吉他的和聲沒練好生活和聲一直練到今天。 在一般人的印象裏,搞行爲藝術的人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瘋瘋癲癲,總之是邋里邋遢、不可思議、呈現病態的一羣人,但宋冬和尹秀珍給人的印象卻無論如何歸不到這一類中去,如果硬要找到他們另類的標籤,那麼也許宋冬的長髮可以拿來充數? 倒是外表寧靜的尹秀珍不時來點“驚世之作”:着色彩和圖案誇張的布褲子或者別的什麼衣服,但對有着一頭如雲瀑發的她似乎這樣着裝更適合,周身洋溢着的是一種濃濃的屬於她自己的獨特氣質:純淨、桀驁、孤獨。 採訪宋冬和尹秀珍足足等了半個月,兩個人一個去新加坡參加國際藝術展,一個到深圳參加國際雕塑展,忙得不可開交。 當代藝術很多人不理解,而宋冬和尹秀珍的藝術名氣已經做到了國際上,經常在五大洲的上空飛來飛去。 我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有時候一想到自己年齡就覺得挺喫驚的:怎麼可能50多歲,太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