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飯」在普通話是指「乞討」,稱「乞丐」「要飯的」。 同形異義詞,顧思義,即字形相同而意義毫不相同的詞彙。 比如「故事」一詞,在古漢語中是「事、前例」之義,如「苟以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而現在的意思是指「真實的或虛構的用做講述對象的事情,具有連貫性,富有吸引力」。 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對其他方言甚至民族共同語產生影響,又會從其他方言和民族共同語中不斷吸收,化為己用。 粵語和現今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語言關係也是越來越密切。

八十年代,經濟的飛躍,一方面使得市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整體精神消費額劇增,形成龐大的電影市場;另一方面也使得社會資金流動增多,大量資本投入進電影製作行業。 同時電視時代的來臨讓香港的影視創作隊伍不斷增強,並且探索出符合香港特色的創作意念,不斷有精英加入臺前幕後的行列,豐富了香港電影業和電視業的振興。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於1988年立法制定,將電影分為三個級別。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國語電影

新晉導演何爵天以獨特的敍事手法和電影當中所包含的訊息引發大眾對於公義和司法制度的反思,成為一時佳話。 一些年輕的導演像關錦鵬、羅卓瑤及她合作夥伴方令正、張婉婷及她合作夥伴羅啟銳、劉國昌及王家衛陸續拍出別具一格的作品。 像「新浪潮」一樣,他們大多是從海外電影學校畢業並且回到香港電視臺學藝,對電影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在情況許可下希望拍出擺脫一貫籠統商業題材及風格的電影。 198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非常活躍,市場接受新片種的態度、製作人資源的充裕度、留學回港新電影人剛從電視圈汲取到一定的經驗,三者形成的大環境令當時香港的另類電影或者藝術電影,有發展的空間。 一些新浪潮電影製作人,如許鞍華、嚴浩、方育平等,透過主流邊緣的個人及政治主題電影獲得新嘗試及讚頌。

  • 影片中有一大班內地遊客,當中有人在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隨地吐痰,被香港的工作人員要求自行清潔乾淨,然而,內地遊客卻一直在說聽不懂。
  • 1970年代末,衆多具有學院經驗的年輕導演晉身電影界,拍攝出不同於傳統、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電影,形成「香港電影新浪潮」。
  • 相較1993年的119間電影院及12萬2000個座位,分別減少約60%及70%。
  • 香港電影製作人近年已把市場重點放在海外,並依靠海外提供技術和資金。

與此同時,粵語片、功夫電影和嘉禾創立的先例,為獨立電影製作提供更大的空間,電影製片厰的時代成為歷史。 不過邵氏仍然繼續製作電影,直至1985年才停止,並轉而全力製作電視(Teo,1997)。 黎北海的中華製造聲默影片有限公司於1933年先完成一部局部粵語對白電影《良心》(白玉堂、唐醒圖);1933年9月20日公映香港製作首部全粵語對白電影《傻仔洞房》(廖夢覺、楊倩儂)。 香港電影為高度商業化、類型化的電影工業體系,曾以快速迎合市場需求、流水作業狀態著稱,巔峯時期曾有製作週期極短的「七日鮮」一説。 另一方面,留守香港的新晉導演通過低成本的小型製作,拍攝貼地的本土現實主義電影。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粵語、國語

戲裡加插百老匯歌舞表演及有三闕粵語電影插曲《誰能遣此》(元少傑獨唱)、《未免有情》(胡少君獨唱)及《東海狼》,該曲歌詞指桑罵槐,以豺狼比喻來痛斥當時侵華的日本軍國主義者。 美國電影電影研究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在專著《香港電影的祕密:娛樂的藝術》(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中,將香港電影特色形容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波德維爾認為香港電影使用了很多電影藝術的技法,比如快速剪接、鏡頭內的精巧調動等等。 很多香港電影劇情的上邏輯性並不十分嚴密,但電影實在塑造了太過精彩的人物。 1935年,香港停止默片生產,正式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粵語片產量迅速增加。

香港政府於1988年引入的電影三級制制度對往後的電影有一定的影響。 「三級電影」(成人觀眾)的評級變為一個的日漸興起的色情電影及「另類電影」的統稱。 1990年代初期為三級電影的盛放期,大約一半的香港電影都是三級的色情電影,這些電影是源自1970年代風月電影(Yang,2003)其中一個主流三級色情片的例子是麥當雄的「玉蒲團之偷情寶鑑」(1991年),一部由蔡瀾改編自李漁的「肉蒲團」—中國17世紀的情色文學作品(Dannen and Long,1997)。 第一朵火花是綜合式喜劇《七十二家房客》──唯一一套在1973年製作的粵語電影;不過這是漂亮的一擊。 根據著名戲劇改編而成的《七十二家房客》由邵氏拍攝,利用邵氏所擁有無線電視的藝員擔綱演出(Yang,2003),劇情反映當時普羅大衆的心聲,深得觀衆喜愛,成為全年票房冠軍,並打破了票房紀錄。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8/4上架】做工的人 電影版 預告

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的類型和香港電影工作者的方向也出現變化。 在香港電影的歷史中,另一個和語言相關的里程碑在1963年樹立。 當時,當局通過一條法例:所有電影必需配備英文字幕,作為政治監察之用。 但當時因應實際需要,大多數電影也配備中文字幕,令操其他方言的人更容易理解電影內容。 (Yang,2003)香港電影配備字幕後,竟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助香港電影進軍西方。

另一段被受觀眾討論的爭議劇情,則為電影中後段,奧本海默在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後,與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Truman)見面,表達他對進一步發展原子武器的反對意見。 劇情中,強硬的杜魯門面見顯得怯懦的奧本海默,直斥他為「喊包」(Crybaby),並對同場的國務卿面前表示以後也不想在白宮中見到奧本海默。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查理斯奧本海默在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表示劇情裡敘述奧本海默企圖毒殺教授的橋段失實,查理斯表示這是小說裡已經出現的問題,並因為改編而同時帶到電影之中,他表示:「從來沒有紀錄指他(奧本海默)曾試圖謀殺任何人。」明確表示對劇情失實的不滿。 恩師張本楠教授曾與楊若薇共同編纂了一本《同形異義:粵普詞語對比例釋》,甄選出香港粵語與普通話同形異義詞語共計一百例,用真實的語料,有趣的例證和透闢的辨析,深入淺出地探討粵普同形詞語異義的產生、發展及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電影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天雪地大冒險(日)

加上90年代後期的金融風暴嚴重打擊香港時,令香港電影的處境雪上加霜。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許多久違的前輩電影人,以傳統的表達方式再度登場,掀起類型片的復甦潮流,如:港產賀歲喜劇如《最強囍事》《七十二家租客》等、情色三級片如《3D肉蒲團》等、臥底警匪片如《線人》《C+偵探》等、懷舊文藝片如《歲月神偷》《老港正傳》等、動作片如《葉問》等、以及勵志青春偶像片等。 而香港新世代的電影人,則選擇大膽創新的語言和表現手法,融匯各式獨立電影的拍攝方式,形成氣色清新、別具一格的香港新生代電影,如《志明與春嬌》、《分手說愛你》、《抱抱俏佳人》等,新舊交碰,互相輝映給予兩岸三地觀衆無限驚喜,票房報捷,更屢獲殊榮,揚威國際。 2010年羅啓銳執導的電影《歲月神偷》獲得柏林影展水晶熊大獎;2011年葉德嫻憑著主演許鞍華導演執導的電影《桃姐》,獲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演員,再次讓香港電影蜚聲國際,讓香港和華人電影再次得到國際的嘉許。 多年來,香港電影廣為華人熟悉,香港電影金像獎亦為華人電影的一大指標。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粵語電影捲土重來

許氏的電影前所未有地諷刺一個方興未艾的中產階級,這一個階級的長工作時數和對追求物質成功的夢想,成功地令殖民地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和企業巨人(Teo,1997)。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粵語喜劇電影蓬勃發展,粵語電影的產量暴升,國語電影一直支撐到1980年代初期,但已很少能在大銀幕上看到其蹤影。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2020年,席捲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病和各項社交距離措施使香港電影業經歷前所未見的寒冬,除拍攝進度大受影響外,各戲院更被勒令停業抗疫,使大量電影無法如期上映。 經過大大小小五波疫情之後,2022年中起,針對戲院的限制措施終於開始放寛,緊接的暑假黃金檔期即有大量原定於第四及第五波之間上映的電影開畫,亦掀起2022年下半年港產片屢創佳績的序幕。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電影多啦A夢:大雄與天空的理想鄉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則持開放態度,1934到1936年香港的電影製作公司數量倍增,以香港為基地大量拍攝粵語電影,成為香港電影的第一次繁榮期。 1980年代的娛樂圈,不少藝人都是在電視圈、樂壇、電影三個媒介流動,即所謂歌影視三棲,因而發揮最大的效力佔有市場空間。 歌手作為主演「卡士」(cast)是吸收觀眾增加票房的源頭。 1980年代晚期開始,亦有不少香港電影或是電視演員奔赴歌壇發展,他們中亦有在歌壇獲得成功者如劉德華。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香港電影節及獎項

但是這些的改變只不過是個開始,更大的改變就在1970年代中後期。 五六十年代,除了粵語片和國語片外,廈語片和潮語片也曾於香港電影佔一席位,特別是廈語片,於五十年代末的產量幾乎與國語片看齊,導演中以畢虎資歷最深。 三、四十年代的名家馬徐維邦和未進電懋之前的王天林等都拍了不少廈語片。 演員中,除了鷺紅、鷺芬、黃英、白雲、江帆、王清河等外,還有小娟,也就是六十年代紅透港臺的梁兄凌波。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終極追殺令 導演版

踏入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兩岸三地,電影院人煙稀少,香港電影業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愁雲密佈,進入最萎靡慘淡的低谷。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香港電視劇月排行

戰後,資金和人才不斷從中國內地流入香港,令香港工業蓬勃發展,香港電影業也不例外。 國共兩黨在1946年再開戰(國共內戰於日本侵華期間休戰)和共產黨於1949年獲得勝利,都令資金和人才大量湧入香港.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另一方面,香港大量出口電影至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有大批中國僑民聚居的地方)和西方國家的唐人街(Bordwell,2000)。 1950年代,以東南亞來港的邵氏兄弟及電懋公司的創立為標志,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大公司主導、量質俱優的黃金時期。 電懋以富有摩登氣息的都市小品見長,邵氏則仿照美國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斥資興建邵氏影城,兩大公司競爭漸趨白熱化。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喜劇電影

不過現時的戲院已變成迷你型,由兩間至數間容納百多人的迷你戲院組成,方便同時播放不同的電影,不少更融入為大型商場娛樂設施的一部份。 之後該工作人員語氣帶點強硬地表示「這不是懂不懂,是文不文明的問題,那我去你家可不可以這樣子!」,一大班的內地遊客有些在尷尬地站在一旁,另一個曲髮的大媽則是一直想中斷工作人員的話,幸好另一位大媽拿著紙巾擦拭地面,似是在抹地自己的痰。 而影片只有短短的 7 秒,但部分遊客似是對同胞被指責有不滿,依然想爭辯一下。 影片中有一大班內地遊客,當中有人在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隨地吐痰,被香港的工作人員要求自行清潔乾淨,然而,內地遊客卻一直在說聽不懂。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香港電視劇

在這些電影業人士的催促下,香港政府逐漸就版權問題立法,並大力打擊盜版,但仍然未能使香港電影業起死回生。 根據觀眾的意見調查,造成香港電影衰退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電影素質,而多於盜版問題。 觀眾質疑電影業界無視本身出產的電影的問題,亦未能與時並進,而把責任都推到其他人的侵權活動上。 可是,電影業界的人士仍然認為沒有盜版,電影票房會更高。 他的電影也身價百倍,轟動了全球,讓人們對中國電影刮目相看。 李小龍帶領香港電影衝出亞洲,為香港電影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技術和觀眾羣,並開創了華人進軍荷里活的先河,同時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功夫大師

而銀河映像另一製作《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更在國際上獲得良好反應,被《原罪犯》的美國發行商Tartan Films買下,並安排此片在美國戲院上映。 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非典型肺炎、非典、沙士、SARS事件)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該年拍攝的港產片只有54部(Li,2004)。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亦於此年相繼離世,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這種「種星」模式(star system)在九十年代末一直流行,但電影投資者可能與歌手的經理人公司為同一集團,以電影為另一窗口,將旗下藝人推介至海外及作多元發展,同時增加曝光率。

香港電影業經歷過低谷和摸索後,近年重新激活,香港電影人的創作意念更加進入登峯造極的層次,無論是北上的中港合拍片,還是留守本土的純正港產片,香港電影界以“兩條腿走路”(北上合拍和本土創新)的形式奮勇向前。 “兩條腿”都佳作湧現,如中港合拍片的《功夫》、《投名狀》、《葉問》、《十月圍城》、《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等,純香港電影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志明與春嬌》、《歲月神偷》、《線人》、《桃姐》、《寒戰》等。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香港以成熟的製作機制和大量的人才,成爲新世紀華人電影的創意之都[22]。 這些香港電影大多是中小成本拍攝,題材和表達方式新奇古怪、創意十足,既帶有濃郁的香港文化情結,也能融入華人社會的點滴元素,實驗探索味道濃厚,大膽運用各式靈活、創新方式詮釋演繹,完全走出傳統香港類型片範疇,也擺脫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開創香港新世紀電影的風采。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電影產業

邵氏衰落後,嘉禾和新成立的新藝城、德寶成爲影壇三大勢力。 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的警察故事系列、德寶的福星系列創造了港式動作喜劇的熱潮,《英雄本色系列》、《龍虎風雲》的走紅,使警匪片成爲日後港產片的重要分支。 周星馳的無釐頭喜劇、徐克的武俠電影系列、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系列大放異彩,備受影迷追捧。 1970年,採用獨立製片人制度的嘉禾公司成立,因起用李小龍拍攝系列功夫片而聲名鵲起,李小龍亦成爲香港首位蜚聲國際的知名電影巨星。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被譽為與印度寶萊塢、美國好萊塢、日本東京、奈及利亞瑙萊塢齊名的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出口基地[4]。 19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5],僅次於擁有全球市場的美國好萊塢,香港更為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人夢工場。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香港電影製作人近年已把市場重點放在海外,並依靠海外提供技術和資金。 這些有賴大量應用電腦圖像技術來製造特技效果,大量利用荷里活方式的市場推廣技巧,把大量長期在港產片演出的巨星重新包裝。 一路以來,香港的三級片主題多以奇情、色情和血腥掛帥,過度重覆濫拍的作品為趕佔三級片潮流而濫竽充數,編劇與故事結構鮮有嚴謹舖排,形式成效比較類近美國小本製作的B級片。

197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市場需求,一些原本以歌手出道的藝人亦開始拍攝電影。 在他們之中,不乏演技卓越者出現,亦成為成功的電影演員,一些人後來甚至成為影帝。 前者在1970年代後期與同胞兄弟許冠文、許冠英並稱許氏三兄弟。 由電視節目《歡樂今宵》其中短篇單元《鬼馬雙星》開始,其幽默表現手法和貼近社會基層的主題內容,令他們得到不少的觀眾基礎。 及後由嘉禾及許氏兄弟合導,成為電影《鬼馬雙星》(1974年),主題曲由許冠傑主唱,結果大賣。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電影

美國荷里活賣座電影開始經常成為票房冠軍,這是幾十年以來未見過的事。 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300萬港元。 此後他主演的四部動作電影震撼了整個影壇,《猛龍過江》更是打破全亞洲票房記錄,李小龍的電影在國際急速冒起。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 但李小龍憑藉著一身好武藝與個人銀幕魅力,不僅在1970年代初期掀起一股電影熱潮,將觀眾拉回戲院中,讓衰退的香港電影工業重新找到一線生機,使嘉禾公司奠定基礎;亦使「功夫片」復甦,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 由於南洋地區有大量操粵語的華僑,粵語電影有龐大的市場等待發展,在中國內地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統一國語,對地方語言電影採取敵視的態度,其屬下「中央電影檢查會」更於1937年初明令,同年7月1日開始禁止拍攝粵語片。

粵語用「奶奶」稱呼「丈夫的母親」,普通話則是孫輩稱呼祖母。 香港稱呼護士為「姑娘」,而普通話則用來稱呼未婚女子,有些北方地區則用來稱呼女兒,「我家的姑娘」是指「我的女兒」。 比如「工人」,粵語多數指「家庭傭工」,普通話則僅指依靠工資收入為生的體力勞動者。 香港最新粵語電影2025 面對復甦勢頭,臺前幕後也湧現大批新一代香港電影工作者,也在嘗試中磨練出演技:謝霆鋒、張家輝、張柏芝、twins、杜汶澤、薛凱琪、房祖名、余文樂、何超儀、谷祖琳、鄭中基、陳偉霆、林峯、黃宗澤、方力申、鄧麗欣等等。 踏入2000年,香港電影工業開始不斷萎縮,一方面,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使無數電影投資商損失慘重,另一方面,香港迴歸前後的大移民潮也讓香港電影業大批精英流失,再者,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平民化,致使盜版、電腦下載猖獗,傳統電影的盈利模式面臨崩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