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由香港隧道有限公司以「建造、營運、移」形式興建同經營,專營權喺1999年9月1號屆滿。 紅隧塞車 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港島灣仔區嘅奇力島,因工程關係,個島已經連埋香港島。 收費廣場位於紅磡灣出口,一共有16個收費亭,其中10個係人手收費亭,兩個係專利巴士專用嘅快易通自動繳費亭,而剩番4個係快易通專用嘅自動繳費亭。 2017年12月3號起,駕駛人士可以喺海底隧道嘅人手收費亭,用八達通或本地發行嘅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 payWave、感應式Mastercard同銀聯閃付)拍卡畀隧道費。 【橙訊】紅隧實施「易通行」首個工作天,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工聯會議員陸頌雄駕車實測情況,他認為在改善擠塞方面「有驚喜」,但仍未解決紅隧樽頸位、五線轉兩線「漏斗型」的根源問題。 他認為長遠仍需依靠三隧分流、興建新過海隧道,始能有效分流車輛。

  • 直至早上8時45分,龍尾才一度延伸至曲街位置,惟在5分鐘車龍內已可消化,與上週四時車龍在早上九時已排到佛光街天橋底的情況大有不同。
  • 至於紅隧收費廣場似乎仍有塞車問題,羅淑佩稱只要車龍有向前移動,就不算塞車,「紅磡收費廣場以至之後嘅車龍呢,其實雖然係有龍(車龍),但係一直鬱嘅,即係喺紅隧如果一直可以向前行、鬱緊嘅話呢,其實就唔算塞車或者大塞車」。
  • 香港特區政府正式收回西隧專營權,首階段三隧分流方案昨日生效。
  • 西隧最快,只需「淥熟」一個杯麵時間即3分鐘,就完成駛過整條隧道。

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奇力島,位於港島銅鑼灣避風塘當時的位置。 收費廣場位於紅磡灣出口,共有16個收費亭,其中10個為人手收費亭,2個為專利巴士專用的快易通自動繳費亭,而餘下4個為快易通專用的自動繳費亭。 今次分流方案並未影響電單車收費,但我擔心未來選擇西隧的車輛增加,難以再享受暢順行車體驗,今朝(昨晨)感覺已經塞塞哋,大家熟悉之後繁忙時段應該更多車用。 政府今天(8月2日)起接收西區海底隧道,過海隧道「633」固定收費方案亦於今日零時零分實施。

紅隧塞車: 紅磡工商大廈簷篷石屎剝落 男子遭擊傷背部送院

他說,由於省卻在收費亭排隊及停車繳費,絕大部份車輛亦不再胡亂切線、行錯線等情況,整體擠塞情況有改善。 在約上午10時由蕪湖街轉入漆鹹道北至隧道入口僅花不足六分鐘,而以往同樣路段在相約的時間需費時約15分鐘。 紅隧清晨5時起實施「易通行」,運輸署署長羅淑佩在社交平臺表示,隨後發現紅隧九龍入口的道路標記有改善空間,為免司機爭位切線,即時要求路政署在昨早6時進行改善工程,並在早上6時40分完成。 不過,也有網民認為應給予新系統時間適應現實行車情況,「系統咁新,始終要時間等司機適應下」,相信長遠來說,易通行運作暢順後,將有助紅隧更暢通。

不過,記者今日再到同一位置觀察公主道的交通情況,發現車龍較上週四提早約20分鐘出現,在今早約8時10分,愛民邨信民樓外的公主道已開始出現車龍,並一路蔓延無法消化;直至8時半,龍尾位置已經超過中國石油油站位置,及後延伸至愛民邨敦民樓對開橋底。 直至早上約9時,車龍繼續延伸,龍尾抵達紅磡警署對開,車龍也較易通行實施前更長。 「易通行」實施後,紅隧收費廣場由八線削至四線,有資深駕駛導師分析,公主道進入紅隧的車輛,特別受削線安排影響,因為本身公主道兩線會靠右邊駛進收費廣場,當時有五線分流進入收費亭;但現時所削的四線均位於收費廣場右邊,變相只餘下一條線,消化公主道的雙線車流。

紅隧塞車: 港島東聯網成立團隊為晚期癌病及長期病患提供家居護理

的士司機宋先生:選用哪條隧道過海主要由乘客決定,三隧劃一收費固然是好事,在車資上可減少爭拗,但未必每個乘客都知道,建議政府加強宣傳,令更多市民知道西隧不等於貴價。 昨日,車輛在駛近收費廣場前,同樣出現長長車龍,進入收費廣場後整整慢駛兩分鐘,從康莊道紅隧收費廣場前段,到走出隧道管道共花7分鐘,較前日同時段多花兩分鐘。 紅隧塞車2025 記者沿途計時,顯示前日由漆鹹道北(蕪湖街)駛至康莊道紅隧收費廣場車龍緩緩移動,在迴旋處停留時間最長,而駛近收費廣場後再無塞車情況,從康莊道紅隧收費廣場前段,直至走出隧道管道共花5分鐘。

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何志強在電臺節目表示,私家車使用西隧的收費減至60元,紅隧、東隧同步加價至30元,3隧的士劃一收費25元,差距50元,的士行家反映無疑是多了乘客提出選擇用西隧過海,3隧分流對的士來講可以肯定有成效。 對於633方案實施後,車流是否有影響,的士業界表示,覺得3隧分流的士劃一收費,對的士來講可以肯定有成效。 但香港汽車會會長指,從昨日實施第一期「633」所見,紅隧塞車情況未見紓緩。 在推行易通行後,紅隧收費廣場往香港方向由過往的八線行車,減半至四線,其中一條更為巴士專線。 被削減的行車均位於右邊,包括過往的兩線自動繳費「Autotoll」,資深駕駛導師鍾師傅表示,從公主道經康莊道天橋進入紅隧的車流,本身便是行駛靠右的行車線;至於靠左邊的,則是漆鹹道北進入的車流。 他分析,行經公主道兩線的車輛,以往進入收費亭時有五條線選擇,包括兩條自動繳費;但現時只餘下一條線,即只有一線消化兩線車輛,其餘行車線主要由漆鹹道北的車輛佔用。

紅隧塞車: 兩度非禮女友女兒 的士司機罪成還押候判

按運輸署的研究發現,現有的自動繳費行車線已足夠應付交通需求,而停車繳費的安排對隧道車流基本沒有負面的影響。 由於繁忙時段內紅隧管道本身的流量已達到其最高容車量,增加更多自動繳費行車線並不能讓更多車輛同時使用紅隧。 至於交通擠塞引致的時間損失、空氣污染、經濟影響等估計涉及許多假設,並須基於不同流量的替代方案以作比較。

由於西隧收費相對昂貴,故另外兩條過海隧道一向較受歡迎,導致經常塞車。 根據運輸署數字,去年西隧雙程合計的車流量共2,466萬架次,而紅磡及東區海底隧道卻高達4,152萬及2,817萬。 根據《西區海底隧道條例》(第436章)訂明西隧的收費調整機制,當西隧的實際淨收入少於法例指明的最低估計淨收入時,專營公司可根據有關法例增加法定收費。 西隧就私家車的收費,已由1997年的實際收費30元,增至現時70元。 陸頌雄約9時45分由旺角朗豪坊駕車出發,經紅隧過海前往立法會,車程約30分鐘。

紅隧塞車: 使用狀況

屆時,全日80%時間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都較現時便宜,僅在繁忙時段採用「644」方案紓緩交通擠塞。 三隧分流|政府今天(2日)凌晨接收西區海底隧道,隨即實施「633」固定收費方案。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早上到西隧視察,指凌晨收回西隧專營權後,三條過海隧道行車暢順。 《星島頭條》記者亦在上午9時到交通長期擠塞的紅磡紅隧口視察車流情況,發現紅隧康莊道雖有車龍,車輛需要慢駛,但車流大致暢順。

紅隧塞車: 紅磡海底隧道

事實上,中環灣仔繞道在落成後應對紓緩港島北岸道路網的擠塞情況及提高西隧道路連接網的容量具正面作用,對改善過海隧道流量分佈亦有幫助。 紅隧塞車2025 至於沙中線,它將是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對現時過海的荃灣線、將軍澳線及東湧線將起到紓緩作用,它亦可吸引部分使用路面交通工具的過海乘客,改為轉乘較直接和快捷的鐵路。 因此,我們預期沙中線過海段對減輕三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擠塞情況具正面作用。 (八及九)政府十分關注紅隧使用量高對交通造成的影響,因此正委託顧問研究如何改善過海隧道的車流分佈,致力尋求一個能兼顧交通運輸、財務及法律可行性的方案。 經顧問詳細研究三條過海隧道流量分佈的情況及分析問題所在,他們認為,三條隧道收費的合理水平須仔細考慮,過低會吸引更多車輛使用,以致對其他道路網絡構成壓力;過高則不能為市民接受。 顧問亦指出,由於目前道路連接網絡的容量有限,如果將目前大量車流分流至東、西隧,可能會在繁忙時段將紅隧附近的部分交通擠塞問題轉移至其他地區。

紅隧塞車: 政府強化公務員管理程序 四點簡化表現持續欠佳員工着令退休

據瞭解,政府年底將公佈過海「擠塞徵費」具體方案,運輸署表示徵費是為了減少車流。 按運輸署出行易應用程式的交通行車顯示器顯示,上午約9時,從加士居道東行近香港理工大學經紅隧過海需時約18分鐘,與實施新收費方案前相約。 # 當拖車駛經已實施「易通行」的隧道時,被拖曳的車輛(下稱被拖車輛)會免隧道費。 紅隧塞車2025 拖車司機只需於被拖車輛的車外位置貼上一塊金屬物料如鋁箔紙(俗稱錫紙)並覆蓋整張繳費貼,「易通行」系統設備將不會偵測被拖車輛的繳費貼,並會免收其隧道費。

紅隧塞車: 三隧分流|西隧的士流量增多  汽車會指紅隧反較平日多塞10分鐘

前日及昨日,香港文匯報記者一連兩日兵分兩路,實測紅隧及西隧在分流前後變化。 在紅隧往港島方向,昨日上午繁忙時段較前日多花兩分鐘才走畢整段隧道。 紅隧塞車2025 參與實測的私家車車主說:「紅隧位置極佳,私家車司機唔會因為加價改行其他隧道。」在西隧方面,由於的士收費大減,吸引五成的士改行,使西隧由前日的暢通無阻,變成昨日上午車流量上升3%,紅隧及東隧車流量則分別輕微下跌4%及1%。 香港特區政府正式收回西隧專營權,首階段三隧分流方案昨日生效。 至於調整三隧收費帶來的收益,林世雄坦言,收益並非政府最重要考慮,而是希望有效處理三隧的交通情況,即使實施第二階段「分時段收費」,政府的收益亦不會增加。

紅隧塞車: 時間:2022-08-03 04:23:38來源:大公報

不過,運房局局長陳帆今日(22日)宣佈將撤回議案,又明言會繼續爭取各方支持。 香港汽車及交通關注組召集人葉世雄指出,偌政府一直無法落實方案,意味政府收回隧道前,西隧專營公司仍可繼續加價,紅隧和東隧塞車仍要繼續延續。 政府昨日(2日)起接收西區海底隧道,同時實施過海隧道「633」固定收費方案。 紅隧塞車 運輸署表示,昨日早上繁忙時段7時至10時,整體交通大致暢順,初步交通情況亦符合預期。

紅隧塞車: 香港文匯網

港英政府銳意開拓銅鑼灣、紅磡、尖沙咀經濟,決定隧道現有之出入口位置。 1965年,時任立法局議員鍾士元預見四線行車隧道會迅速飽和,曾提出六線方案,惜因成本過高未獲採納[4]。 至於紅隧收費廣場似乎仍有塞車問題,羅淑佩稱只要車龍有向前移動,就不算塞車,「紅磡收費廣場以至之後嘅車龍呢,其實雖然係有龍(車龍),但係一直鬱嘅,即係喺紅隧如果一直可以向前行、鬱緊嘅話呢,其實就唔算塞車或者大塞車」。 羅淑佩又說,早上7時至8時共有5,226車次經過紅隧,比2星期前少254架次,認為車流相若但車龍短了,相信是「易通行」有幫助。

紅隧塞車: 紅隧塞車依舊 明工作日司機避走 憂「出問題」

(六及七)就中環灣仔繞道工程項目的施工,有關顧問公司進行了交通影響評估,並擬定措施,以紓緩因施工期間而引起的交通問題。 為減低對陸上交通的影響和市民的滋擾,工程的部分物料將會盡量被安排從海上運送。 此外,我們最近完成的西九龍填海區發展的交通研究,亦已就西九文化區和廣深港高速鐵路工程期間的交通影響進行評估。 同樣地,為減低工程對陸上交通的影響,工程部份物料將會依賴海上運送,估計不會對紅隧的交通流量構成壓力。

紅隧塞車: 記者直擊:紅隧口有車龍但大致暢順

另一司機羅先生則表示,明日首個工作日將不會選用紅隧通行,因擔心「風險比較大」,未知之數較多,故暫不會選用。 他期望港府可以做好相關應變措施,若屆時車流量增加,可適時作出調整,減低在繁忙時間對市民的影響。 紅磡海底隧道昨日(23日)清晨5時起,實施不停車繳費「易通行」,今近來首個工作天。

紅隧塞車: 香港電臺

同年11月11號開始,受反修例嘅黎明行動影響,紅隧多次被堵塞,到14號晚理工大學嘅示威者大肆破壞收費亭同行政大樓設施,令紅隧完全運作唔到,亦令警方強硬應對香港理工大學衝突。 至於如何有效解決三隧容量飽和,陸頌雄認為政府應盡快建造中部水域人工島接駁至西環的第四條過海隧道,以及工聯會提出從將軍澳連接至小西灣的第五條過海隧道。

較接近油尖旺和中上環商業核心區域的西區海底隧道卻因收費高昂(1997年通車時私家車收30元,2019年已加至75元),無法達到分流紅隧的理想效果。 政府早於2005年開始研究三隧分流,曾積極研究回購東西隧,或動用公帑補貼西隧藉此減價,最後都無疾而終[8]。 紅隧塞車2025 紅隧九龍入口位於港鐵紅磡站旁,由於東鐵綫於2022年5月15日前未能直接過海,不少新界東部的居民會先乘搭東鐵綫到紅磡站,再前往紅隧收費廣場的巴士站再轉乘過海巴士,特別在早上上班時間,過海隧道巴士站經常擠滿乘客,排隊上車的人龍有時更長至連接港鐵紅磡站的天橋。

而戰後1948年發表的《亞拔高比報告》,首次提出以海底隧道形式,從尖沙咀來往中環,以紓緩交通及完善維港兩岸的運輸系統。 同時,政府正與西隧專營公司討論運用公帑提供合適補貼,令使用西隧的駕駛者實際所需繳付的隧道費得以下調, 從而善用西隧的容車量。 2017年12月3日起,駕車人士可以在紅磡海底隧道的人手收費亭,以八達通或本地發行的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 payWave、感應式Mastercard及銀聯閃付[5])拍卡繳付隧道費。 香港最早草擬跨越維多利亞港的基建設施,可追溯到1901年[2];而在20年後,港英政府亦曾經提出維港大橋的藍圖。

紅隧塞車: 公主道提早出現車龍

今日(23日)紅隧首日實施「易通行」,明日(24日)迎來首個工作日,運輸署署長羅淑佩今表示,明日繁忙時間纔是真正考驗,當局不會鬆懈。 同當局預期一樣,今日紅隧塞車情況未有大改善,早上交通大致暢順,但傍晚一度出現塞車,龍尾到近康莊道橋面。 汽車會會長李耀培在同一節目表示,他昨日早上8時許由觀塘行東隧前往北角,以往同一時段東隧車流會塞至觀塘,而昨日早上東隧塞車情況減少。 他昨早約8時半由港島經西隧過九龍,情況暢順,但有同事昨早約9時駕車由紅磡過海到灣仔,則發現比往日塞多了10分鐘。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主任何志強在本臺節目《千禧年代》表示,以往的士行西隧比紅隧貴60元,昨日的士行三隧劃一收費後,多了乘客選用西隧過海,特別是深水埗、大角咀及青衣一帶乘客;港島西區過海,也多了人選用西隧。 據他觀察,昨晚港島過九龍,紅隧龍尾減少,今早紅隧的車龍亦減少。

至8時30分,公主道往紅磡海底隧道方向天橋開始出現擠塞,及後信民樓外公主道出現車龍。 紅隧塞車2025 近早上9時,信民樓外公主道車龍的龍尾已達中國石油油站位置,車輛需要慢駛,偶然要停車等候,車龍也持續至9時45分仍未消失。 隨著政府開始收回東西隧的經營權,當局在2023年8月2日正式實施三隧分流「633方案」,即西隧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加至30元,的士三隧劃一收25元。 第二階段將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運輸署預計分流後紅隧車龍可有望縮短1至1.5公里[9]。 24日是紅隧實施「易通行」的首個工作天,運輸署表示整體交通大致暢順。

顧問將就具體的隧道收費的合理水平,如何能增加政府調整三條過海隧道收費的能力,其成本及效益等作分析和建議。 政府會持開放態度,考慮可讓政府實施較合理的隧道收費的各種方案,其中亦包括提問中提及的回購及延長專營權。 我們會在顧問提交報告後從多方面仔細考慮研究結果及建議的可行性,與公眾分享顧問的建議以及政府的考慮,並聆聽社會人士的意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蕭景源)香港特區政府正式收回西隧專營權,首階段三隧分流方案昨日生效。 紅隧塞車 私家車使用西隧的收費減至60元,紅隧、東隧同步加價至30元,的士劃一收取25元。

以下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今日(三月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林大輝議員的提問所作的書面答覆:問題:  政府於二○○八年十一月向本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表示,三條過海隧道流量不平均,有改善空間,而流量不均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三條隧道收費的差異。 此外,有不少市民向本人反映,指紅磡海底隧道(紅隧)南北行方向於每天的早晚均出現塞車的情況,除增加行車時間外,更因增加汽車廢氣排放而加劇空氣污染。 答覆:主席:(一)過去五年紅隧、西區海底隧道(西隧)及東區海底隧道(東隧)的每日平均汽車流量、最高及最低的汽車流量,按車輛種類列出分項數字的資料列於附表。 (二至五)據運輸署的車輛流量數據顯示,紅隧現時每日平均車輛流量達121,000架次,較其設計容量的每日78,000架次為高。

運輸署定期對系統進行監測,每兩星期對系統內的數據作抽樣調查,以及每三個月對有關路線作行車旅程調查,以確保系統正常運作。 自系統二○○三年實施至今,運輸署共接獲二十五宗有關系統評估偏差的投訴(分別為二○○三年兩宗,二○○四年五宗,二○○五年五宗,二○○六年三宗,二○○七年三宗,二○○八年五宗及二○○九年兩宗)。 在這些投訴中,系統顯示的行車時間與實際所需的時間最高的差距為十一分鐘,最少的差距為三分鐘。 至於自動繳費行車線方面,其數目一般是根據有關隧道自動繳費行車線的使用率而訂定。

有24日早上使用紅隧過海的聽眾致電節目表示,車龍與平日差不多,由塞車位置到成功過海約20分鐘,較平日快3至4分鐘,不是快很多,但車輛不用再搶著切線;亦有聽眾說,有車輛因為不適應而收慢,但感覺整體行車比平日好。 今午紅隧易通行大致暢順,偶有司機因不習慣而在收費亭前停車或慢駛。 時至傍晚,過海車流明顯增多,紅隧往港島方向開始出現塞車,龍尾到近康莊道橋面,有車主在網上指感到塞車情況較過往的週日嚴重,龍尾位置亦較以往延長。 紅隧塞車 運輸署消息人士解釋,紅隧收費廣場由來回各8綫通道改為各4綫,令廣場可容車輛的空間減少,因此車龍龍尾位置必然稍為後移,要實施三隧分流才會見到擠塞改善。

紅隧塞車: 行車時間監察系統

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號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希望減低流量,但成效甚微,後來政府決定喺1986至1989下半年起東區海底隧道以分流部分車輛嚟減輕壓力。 凌晨至早上5時,使用西隧過海的的士比以往同時段多約5成,認為的士方面的分流作用明顯,相信到繁忙時段,司機可以按各隧道繁忙程度選擇合適的隧道。 為紓解過海塞車問題,政府提出三隧分流方案,藉提高紅隧和東隧收費、西隧減價,疏導紅隧和東隧的車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