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預售期間贈送了鏡頭袋、腳架環、UV保護鏡,看了一下官方店,這幾個配件的定價挺高的。 蛙先把鏡頭和uv保護鏡發了過來,鏡頭袋腳架環要再等一下,可能是排不過來了。 24mm 老蛙4mm2025 T14二代全開光圈T14時,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暗角,收縮至T16時,暗角依然比較明顯,繼續收縮一檔至T22時,暗角明顯改善,繼續收縮至T32後,暗角幾乎不可見。

FF S 20mm F4.0 移軸鏡頭爲全金屬材質製造,重約爲780g,單反版本和無反版本有略微不同,相差20~30g左右,鏡頭尺寸約125mm×91mm 。 有很多機位,12mm都已經很勉強了,而大於12mm的鏡頭,可以基本淘汰了。 比如深圳著名的三叉戟機位,可惜我還沒有機會在這個機位測試下9mm的威力。

老蛙4mm: 鏡頭

老紀對老蛙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了,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要用到老蛙的幾個鏡頭。 由於魚眼鏡頭的特殊設計,逆光拍攝時,眩光和鬼影是較大問題。 對於這枚經嘔吐,逆光表現雖然能夠看到較明顯的光斑,但是沒有出現大面積的鬼影,逆光表現是比較理想的。 F/8以後,鏡頭有着較爲明顯的星芒,實際上可以爲畫面增加一些戲劇性。

老蛙24mm T14目前適配PL、EF、R、F、Z、E、L等主流卡口,本次理論測試全程使用老蛙24mm T14與轉角前鏡組搭配松下S1H拍攝。 老蛙在24mm T14一代發佈後,陸續適配了市面上各種主流微單卡口,這次的升級版在發售前就給到了我們L卡口版本試用,鏡頭與我們常用的S1H連接緊密,幾乎沒有框量,做工十分精密。 箱體內部比較緊湊,除了自帶的轉角鏡組的鏡頭主體外,老蛙24mm T14還保留了一代中可以直攝的前鏡組,可根據場景不同,在鏡頭中部位置旋轉拆卸前鏡組。

老蛙4mm: 鏡頭主體

在視頻創意愈發具有價值的今天,這樣一支能時刻製造驚豔視角且畫質不俗的鏡頭,確實值得我們好好把玩一番。 24mm T14的最近對焦距離爲2cm,拍攝時最前端鏡組幾乎能與被攝物體直接貼住,加上鏡頭擁有2倍的放大倍率,在拍攝許多原本微小的物體時,都能讓主體在畫面中佔較大比例。 老蛙4mm2025 通過實拍測試我們看到,老蛙Argus 33mm F0.95在F0.95-F2的時候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暗角,當光圈收縮到F2.8時暗角逐漸消失。 下面我們在實際場景中來對老蛙老蛙Argus 33mm F0.95的分辨率進行一個測試。 整個場景細節層次豐富,採用正面的構圖也是儘量的保證畫面邊緣也可以在焦內,這樣才能更好的反映出邊緣的分辨率,做到相對客觀。 對了,老蛙15和佳能17比有個最大的差別就是老蛙15沒有搖擺功能,但是我試用了以後才發現廣角的搖擺功能真的很雞肋(個人覺得,具體大家怎麼認爲我貼圖出來大家自己判斷)。

說到這點,光圈環最靠近鏡頭卡口位置,並且附有用以實現有級/無級光圈切換的撥杆,這滿足了視頻拍攝的需求。 如何你想知道這支鏡頭的37mm後置濾鏡口徑的實用性,那麼你可能會感到失望。 首先,鏡頭背面安裝了一個透明濾鏡,因爲它是光學配方的一部分,所以不建議將其拆下。 其次,由於濾鏡略微凹進卡口中,所以濾鏡的替換也不那麼容易,將手指放在濾鏡頂部並旋轉它有點難度。 我的測試鏡頭上的濾鏡卡得很緊,我必須用力按住濾鏡邊緣,逆時針旋轉以拆下它。 對於這種超廣角變焦鏡頭而言,老蛙10-18mm意外地小巧輕便。

老蛙4mm: 視角 老蛙4mm f/2.8魚眼鏡頭評測

鏡頭爲全金屬結構,但鏡頭體積仍做到了小巧輕便,同時具備了高性能、低畸變的特色和優勢。 它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具備了僅有8釐米的最近對焦距離,沒錯是0.08米。 完全能夠當個微距使用,加上210度的魚眼視角,可以拍攝很多非常有趣的微距照片。 2.單反半畫幅用戶,可以選擇一個老蛙12mm的鏡頭,以後升級全畫幅依然可以用,12在半畫幅上也有很好的表現,視角也算是不錯了。 如果預算有限也可以考慮老蛙15f4,價格便宜,還兼顧移軸和廣角微距。 總的來說,我很高興看到老蛙鏡頭推出了尼康Z卡口鏡頭,尼康Z系列迫切需要更多的鏡頭選擇。

  • 這隻鏡頭總共有4種卡口,索尼E口,徠卡M口,尼康Z口,還有松下&適馬的L卡口。
  • 即使在太陽不在畫面的情況下,也依然會顯示出鬼影形狀。
  •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支鏡頭的理論測試和實際使用體驗。
  • 在10mm處,老蛙10-18mm產生的“鬍子畸變”在後處理軟件中很難校正。

即便是一下遠處的點點燈光,放大後依然能看到鋒利的星芒,又是一隻滿天都是小星星的鏡頭。 2020年初,老蛙在其2020發佈會上公佈了三枚全畫幅超廣角鏡頭,統稱“廣角三王子”。 其中焦段最廣的老蛙FF 老蛙4mm II 9mm F5.6 W-Dreamer已於4月上市。 老蛙4mm 8月底,第二枚老蛙FFII 11mm F4.5 C-Dreamer也已上市,這枚焦段在“三王子”中居中的鏡頭便是文本的主角。

老蛙4mm: 分辨率測試

但由於突出的鏡片並沒有更多的保護,因此容易沾染上手指污漬等,拍攝的時候需要多加小心。 4mm 老蛙4mm2025 F2.8依然採用了非常純粹的手動設計,後卡口並不帶有電子觸點,因此不能與相機進行通訊,也不能顯示光圈信息等。 鏡頭整體採用了金屬材質外殼,採用了復古設計風格,看起來很精緻很有質感。 老蛙4mm 老蛙20移軸的鏡身上共有三個可扭動的環,從上到下分別是:對焦環、光圈環和移軸控制環。

老蛙4mm: Funleader Cap Lens 18mm f8.0/0.45m-∞ 鏡頭 (Leica M 卡口 / 黑色)

這倆鏡頭都不適合,定焦不適合作爲風光初學者的第一支廣角! 如題主所說,對星空不感興趣,f2.8對於題主都是溢出的,沒必要! 如果喜歡玩慢門sony 新出的16-35 f4或者sigma新出的16-28 f2.8 更合適。 6.M43用戶,我們也有好多鏡頭可以支持,老蛙7.5mmF2.0,老蛙9mmf2.8,老蛙10mmF2.0(電子光圈),老蛙17mm,老蛙4mm魚眼,根據需要的焦段選擇即可,也可以7.5,10,17整一套。 7.5和10都是可以上大疆悟2無人機X5系列雲臺的。

老蛙4mm: 福倫達 Voigtlander Ultron Vintage Line 28mm f/2 ASPH Type II VM 鏡頭 (Leica M 卡口 / 銀色)

下面我們在實際場景中來對老蛙FFII 11mm F4.5 C-Dreamer的分辨率進行一個測試。 鏡頭結構採用2片非球面鏡片,和3片ED鏡片,保證鏡頭銳度,大大降低了色散和畸變,同時提高了邊緣畫質。 從實際表現來看,這枚鏡頭的分辨率表現可以接受,畢竟M43系統的本身分辨率有限,機身的限制因素實際上是比較大的。 鏡頭最大光圈下畫質可以接受,最佳分辨率存在於f/5.6-f/8,f/11以後畫質有所下降。 鏡頭的鏡頭蓋設計比較別緻,是一個小型的金屬桶,並且爲對焦撥杆預留了位置。 一般超過180度的魚眼,都會設計較爲特別的後鏡組結構,這枚鏡頭同樣如此,後鏡組向機身內突出,這樣來獲取更廣的視角範圍。

老蛙4mm: 福倫達 Voigtlander Nokton Vintage Line 50mm f/1.5 Aspherical II MC 鏡頭 (Leica M 卡口 / 鎳黑色)

前面說了拍攝風光的最好的方法是最好欠一檔拍攝,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護高光不過爆,這樣暗角就更明顯了。 特別是拍日出日落時,畫面中間有個太陽,四周就幾乎死黑了,這個不用擔心哦,把拍攝圖片丟進PS,選擇-鏡頭矯正-手動-調節暈影的數量-輕鬆一拉即可搞定。 通過實拍測試我們看到,老蛙FFII 11mm F4.5 C-Dreamer一直有明顯的暗角存在,並且也沒有隨光圈的縮小而有明顯的變化。 不過其作爲一支焦距爲11mm的超廣角鏡頭,這樣的暗角情況還是能夠接受的。

老蛙4mm: 福倫達 Voigtlander Ultron Vintage Line 35mm f/2 ASPH Type II 鏡頭 (Leica M 卡口 / 銀色)

得益於老蛙爲這支鏡頭提供的77mm濾鏡支架,我們在使用中也可以直接使用手頭的圓形濾鏡,解決了以往使用這類超廣角鏡頭時,需要使用方形濾鏡支架所帶來的種種不便。 12mm到24mm的廣角變焦設計在國產鏡頭中並不多見,在使用老蛙12-24mm F5.6的這段時間裏,我們最大的感受是,這支鏡頭精巧的做工設計與優秀的中心畫質。 鏡頭前有一圈老蛙標誌性的藍色金屬環,從前往後依次是光圈環、變焦環以及對焦環。 光圈環行程較短,每級光圈都擁有檔位落點,加上等距調節的設計,讓我們在拍攝過程中即使是看着取景器,也能自如地調節光圈。 這是一枚手動鏡頭,意味着無論是對焦點還是光圈的大小,都需要手動調節,無法自動對焦,也無法通過機身的菜單來調節光圈大小。

老蛙4mm: 鏡頭本體以及配件

攝影師可以快速安裝旋入式濾鏡,在不同光照條件下自如控制和創造畫面。 LAOWA 17mm f/4 GFX Zero-D 鏡頭 是 專為富士 FUJIFILM GFX 系列相機而設計之中畫幅「零變形」廣角鏡頭。 此鏡頭擁有極廣113度視角 (相等於全畫幅13mm) ,是市場上視角最廣之中畫幅鏡頭。 此鏡頭亦同時具備了接近「零畸變」的強大功能,大大改善了廣角鏡頭拍攝下的光學變形問題,有利於風景、星空、建築攝影。 加上非燈泡鏡頭設計、前置86mm 螺紋,鏡頭可裝配圓形濾鏡,或選擇搭配100mm濾鏡方形支架,全面提升拍攝可玩性。

老蛙4mm: Laowa 14mm f4 FF RL Zero-D 全畫幅 超廣角 鏡頭

通過搭配合適的轉接環,可將老蛙20移軸裝載到全畫幅無反相機,甚至4433中畫幅無反相機上使用,非常方便。 據說由於這次的鏡頭像場基本覆蓋中畫幅,因此GFX口的老蛙20移軸將與其他卡口同步發售。 14mm中心的情況與10mm類似,全開就能有良好的成像,F11後的畫質逐漸下降;邊緣與10mm稍有不同,全開下成像較軟但收縮至5.6-11能有一定的提升,而且看起來最佳光圈下的邊緣比10mm時還要好一些。

老蛙4mm: 光圈葉片設計

全金屬的做工加上控制得當的鏡頭體積和重量,都非常令人滿意。 但是邊緣畫質略微有些不足,畸變方面就老蛙鏡頭而言,略失水準,但在能接受的範圍內。 老蛙也提供多種卡口,配合各品牌最新推出的小巧型全畫幅微單來使用的話,是個不錯的超廣角鏡頭選擇。 而對於M卡口的徠卡用戶而言,其性價比不言而喻,應該會滿足不少喜歡嚐鮮的M系列用戶的胃口。

老蛙4mm: 自動光圈

FF S 20mm F4.0 移軸鏡頭採用11組16枚光學結構,2片非球面和3枚ED鏡片,能保證畫質從中心到邊緣的統一表現,老蛙十分看重這支鏡頭的色散與像差控制。 優化了鏡片鍍膜,改善了邊緣色彩,過渡更自然,在非極限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抑制眩光和鬼影。 可能很多攝影愛好者並不知道老蛙這個牌子,老紀簡單的介紹一下吧。 老蛙是國產鏡頭品牌,千萬別因爲是國產鏡頭就對老蛙掉以輕心。 老蛙鏡頭有很多的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個兩倍放大的微距鏡頭,世界最廣的變焦鏡頭10-18mm,0畸變的超廣角鏡頭等等。 怎麼樣,是不是立刻感覺國產品牌竟然也有如此優秀的,令你刮目相看呢。

雖然老蛙10-18mm可能不是光學表現極好的鏡頭,但它比尼康的Z 14-30mm F4 S鏡頭(它也有一些問題)明顯更寬更便宜。 然而,對於那些想要在拍攝風景或建築時看到銳利的邊緣的人來說,老蛙10-18mm讓人略感失望。 第二個問題與鏡頭畸變和暗角特性有關,畸變和暗角在不同的焦距下變化很大。 在10mm處,老蛙10-18mm產生的“鬍子畸變”在後處理軟件中很難校正。 對於那些使用像尼康Z6這樣低分辨率相機拍攝的人來說,這可能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爲在低分辨率相機上銳度問題不那麼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