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尖東商場大廈間基座大多沒有平臺連貫,依賴地面連繫,產生人車爭路危險,間接使尖東與尖沙咀其他地區有所不同。 尖東站於啟用時曾擁有全世界最長的月臺幕,以及曾經成為東鐵綫唯一設有月臺幕門的車站,也是港鐵系統中出入口最多的車站之一。 站內設有行人隧道系統連接周邊地區及尖沙咀站,並供乘客轉乘荃灣綫。 尖沙咀設有不少購物大型商場,包括圓方商場,新港中心、太陽廣場、美麗華商場、新世界中心、海港城、K11等,也有一些面積較小的商場,包括百利商場、利時商場及在重慶大廈下層的重慶站,而2005年9月崇光百貨也在尖沙咀名店城開設了分店。 在西面的海運大廈,是香港第一座郵輪碼頭,可供大型郵輪停泊。

而部分行人隧道路段會設有自動行人道,而部分出入口也設有升降機。 大部分尖東的樓宇在1980年代初期落成,因受到啟德機場航道高度限制,樓高由10到16層不等,採用鋼構玻璃幕牆,盡用地積比率而作方匣子外型,使尖東的建築羣從遠處看起來非常整齊。 這些樓宇多設有附有中庭的基座高場,而地庫則以娛樂場所為主,東海商業中心、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是這類建築物的典型。 尖東是香港最後一個沿用舊式獨立建築物的規劃,有別於現在的地下三層為基座,樓上為獨立建築物的規劃。

尖東半島中心: 尖沙咀東巴士總站

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華人聚居地之一。 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包括整個尖沙嘴。 英國其後在該處興建軍營及水警總部,又以尖沙嘴西部海傍作海運用地。 1898年天星小輪開辦後,尖沙咀藉以逐漸繁榮起來,也成為了外國人的新興住宅區。 尖沙嘴一名早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粵大記》中[1],《粵大記》內所載的《廣東沿海圖》中,已有尖沙嘴的紀錄。

  • 此外,乘客亦可使用指定電子支付工具[註 1]繳付車資,使用此支付方式的乘客可享有與其他城巴獨營路線或聯營線城巴班次之轉乘優惠,惟不適用於與非城巴路線之轉乘優惠,乘客亦不能享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及「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19]。
  • 海運大廈亦設有購物商場,在1960年代是香港僅有的大型商場。
  •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63,278人[1]。
  • 思匯政策研究所(英語:Civic Exchange)的研究發現,尖沙咀人均公共休憩空間有5.9平方米,因為九龍公園位於本區,故此數字比旺角和油麻地的高,亦高於政府訂立的2平方米標準,以及略高於東京的5.8平方米,但比首爾的6平方米和新加坡的8平方米低[10]。
  • 由尖沙咀行去紅館,可以經過「食街」厚福街,除了餐廳、甜品店林立,亦有兩家速食店營業。
  • 在尖沙咀支線工程期間,尖沙咀一帶的多處道路須封閉,其中以彌敦道及麼地道受影響最大[20],而同樣由於麼地道下方興建行人隧道連接尖沙咀站與尖東站,讓站外市民可經行人隧道往返區內,故亦將客流由地面移至地底,加上當時的河內道重建計劃,導致位於漆鹹道南與彌敦道之間的麼地道人流大減[原創研究?

海運大廈亦設有購物商場,在1960年代是香港僅有的大型商場。 到了2009年至2010年,區內多個新落成的大型商場陸續開業。 包括由前香港水警總部改建而成的1881 Heritage、設置IMAX影院的iSQUARE及全港最高純零售商場The ONE。

尖東半島中心: 香港樓宇目錄

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 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村及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 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尖東站位於梳士巴利道地底,與彌敦道相比較為不旺盛,但由於鄰近有不少旅遊景點、辦公大樓以及酒店,因此每天也有大量乘客使用車站。 尖東半島中心 尖沙咀東原本係九龍紅磡灣嘅一部份,1960年代,香港政府將漆鹹道南以東嘅海填平來發展。 尖沙咀東個範圍一般係,西面去到漆鹹道南,北面去到暢運道,東面去到康莊道,南面就同維多利亞港相鄰。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 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華人聚居地之一。

尖東半島中心: 尖沙咀碼頭交通交匯處

而1928年開業的半島酒店,是當時全亞洲最豪華的酒店之一,也成為當時九龍半島的地標建築。 城巴790線是香港一條新界巴士路線,由城巴有限公司營辦,於2022年12月12日起投入服務,來往清水灣半島及尖沙咀(麼地道)。 790線沿途在日出康城、麗港城、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及佐敦設站,並取道將藍公路、觀塘繞道、啟德隧道及東九龍走廊往返,全程收費為$10.9。 香港經濟起飛,金融、貿易、旅遊業有長足發展,帶動一定數量的香港家庭進入小康階級,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

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農民。 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南區(英語:Southern District),又稱港島南、香港南,是香港十八區之一。 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

尖東半島中心: 服務時間及班次

香港政府亦都響呢度起咗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呢啲文化設施。 尖東半島中心2025 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及石澳等地。 尖沙咀也是香港夜生活的集中地之一,酒吧、卡拉OK與夜總會林立。

尖東半島中心: 出入口

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5]。 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5]。 尖沙咀天星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英文:Star 尖東半島中心 Ferry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大型公共運輸交匯處,附設巴士總站、小巴站、的士站及天星碼頭。 被巴士公司稱為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英文:Star Ferry Bus Terminus),現有十條巴士路線以此作總站及五條巴士線經過,鄰近尖沙咀鐘樓、尖沙咀天星碼頭、香港文化中心、星光大道、海港城及星光行。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附近配套設施

尖東站(英語:East Tsim Sha Tsui Station[註 2])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及中間道交界中間道兒童遊樂場地底,鄰近尖沙咀東部,屬於港鐵屯馬綫的鐵路車站,於2004年10月24日啟用。 每年聖誕節及除夕夜,港人都會到來尖沙咀逛街購物,不少商場和商業大廈會於聖誕前夕開始在外牆掛上聖誕燈飾。 當維多利亞港舉行煙花匯演(一般在大年初二晚、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每年7月1日)和中國國慶(每年10月1日)晚上),尖東海傍至香港文化中心一帶也是最佳觀賞地點之一。 尖沙咀(英語:Tsim Sha Tsui),亦作尖沙嘴[1],原名香埗頭[2],是香港油尖旺區的一部份,位於九龍半島南端,與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對望,是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為主的地方,亦是香港著名商業中心之一。 這裏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及不少高級酒店,同時亦有著名景點、古蹟和特色建築如星光大道、尖沙咀鐘樓、1881(前水警總部)、Victoria Dockside和柏麗購物大道。

尖東半島中心: 尖沙咀東(麼地道)公共運輸交匯處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63,278人[1]。 尖東半島中心 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2] [3],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和黃竹坑。 而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大潭及赤柱人口則較少,是香港高尚住宅區。

尖東半島中心: 地區

尖東站大堂位於梳士巴利道地底,南面位置為收費區,設有多組扶手電梯、樓梯以及2部升降機連接月臺。 而車站商店則位於大堂西面非收費區以及行人通道旁[7],包括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咖啡店、書店、花店、銀行及速遞等。 此外,尖東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以及香港郵政郵箱[8]。 自九廣鐵路香港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後,火車總站於1913年動工,而尖沙咀鐘樓作爲火車站的一部分,於1915年完工,尖沙咀遂成為當時香港交通樞紐。

尖東半島中心: 九龍南綫

戰前,政府曾一度計劃在現今漆鹹道南和梳士巴利道交界重置九龍車站,但未有落實。 同時,原有的中間道行人隧道(紅區)由九龍酒店附近,沿中間道地底向西伸延至九龍公園徑,並沿九龍公園徑向南/北伸延,分別接駁路政署的梳士巴利道行人隧道及北京道行人隧道。 新增的L5、L6出口以及L3出口升降機於2010年2月10日啟用。 而位於尖東站以東的地面近永安廣場旁亦設有尖沙咀東(麼地道)巴士總站,有部分巴士路線的終點站設於該處,方便乘客轉乘不同交通工具往返各區。 現時位於中間道兒童遊樂場地面亦設有「尖東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唯直至2012年11月25日,九龍專綫小巴77M線改以梳士巴利道對出的調頭處折返以及機場快綫穿梭巴士的停用,目前該交匯處已經處於空置狀態。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附近的大廈

現在尖沙咀鐘樓被香港文化中心門前的廣場環抱,亦爲香港地標建築。 火車站搬遷後,被路軌佔用的地方亦被重新發展,包括新世界中心及尖沙咀東一帶。 尖東站現時設有一組行人隧道系統連接荃灣綫尖沙咀站、中間道、麼地道、河內道以及尖沙咀東等地,而除了J出口以外的行人隧道段外,該行人隧道系統俱由港鐵管理。 為方便識別,行人隧道根據區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為L出口的中間道行人隧道(  紅區)、N1-2及P出口系統的麼地道行人隧道(  黃區),以及連接尖東站、麼地道行人隧道及河內道的白蘭軒道行人隧道(  綠區)。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 Peninsula Centre

思匯政策研究所(英語:Civic Exchange)的研究發現,尖沙咀人均公共休憩空間有5.9平方米,因為九龍公園位於本區,故此數字比旺角和油麻地的高,亦高於政府訂立的2平方米標準,以及略高於東京的5.8平方米,但比首爾的6平方米和新加坡的8平方米低[10]。 另外使用八達通或港鐵都會票的乘客須於30分鐘內在該兩站轉綫,會被視作一程車程,因此如從其他車站到達該站並由尖沙咀站返回尖東站者則會按港鐵的「車票發出條件」被徵收原站出入超過20分鐘的費用(殘疾人士或長者除外)。 而每當舉行大型節日期間,維港亦會進行煙花匯演,然而由於尖沙咀一帶會有封路措施,尖東站亦為前往尖沙咀海傍較直接的途徑之一,屆時車站會因應情況而實施人流管制。 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筍盤推介

1839年7月7日,有英國水手在尖沙咀酗酒,與村民發生衝突,引發鬥毆,結果村民林維喜重傷不治,史稱林維喜案,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隨着尖東的進一步發展,政府於1978年收回原漆鹹道軍營用地以發展香港科學館(1990年落成),後來政府再決定將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於香港科學館旁邊,博物館於1998年落成。 在尖東站啟用初期,站內的洗手間一直沒有安裝空調,有乘客表示不滿洗手間空氣混濁,通風欠佳,故前九鐵公司於2005年7月底前於車站洗手間設置獨立的空調系統,以改善洗手間通風情況[21]。 2004年10月17日,由首班車開始,新路段及車站開放給公眾試用一天,當日往返尖東站至紅磡站車費收入將捐贈慈善機構;同月24日,尖東站於當日下午3時許正式啟用。 1940年代末,漆鹹道南和路軌之間的地段建成駐港英軍漆鹹道軍營、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經講座教堂及商船海員俱樂部球場。

到2019年8月,位於前新世界中心位置的K11 尖東半島中心 MUSEA商場開業,成為熱點。 在尖沙咀支線工程期間,尖沙咀一帶的多處道路須封閉,其中以彌敦道及麼地道受影響最大[20],而同樣由於麼地道下方興建行人隧道連接尖沙咀站與尖東站,讓站外市民可經行人隧道往返區內,故亦將客流由地面移至地底,加上當時的河內道重建計劃,導致位於漆鹹道南與彌敦道之間的麼地道人流大減[原創研究? 而車站L1出口為1970年代東九龍綫馬連拿站預留出入口,在興建車站時獲得重用,惟該出入口只設有樓梯連接地面,故有需要人士可選擇步行到位於不遠處的中間道使用設有扶手電梯及升降機設施的K出口往返車站與地面。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併,組成南區。 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 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尖東半島中心: 商場和商店街

另外,九廣鐵路公司為避免乘客混淆了靠行人隧道相連的尖沙咀站及尖東站出入口,尖東站的出入口編號由「J」開始編定,並將出入口「H」預留予尖沙咀站。 另外兩站並不設英文字母的「I」字及「O」字出入口,以免與阿拉伯數字的「1」及「0」混淆。 而J出口外的梳士巴利道行人隧道系統則由新世界集團興建及管理,部分範圍曾於2019年翻新後成為K11 MUSEA的一部分,通道亦為24小時開放。 響2004年,九廣鐵路(家下港鐵西鐵綫)喺梳士巴利道地底又去返尖沙咀,重響度起咗個站,叫尖東站,不過個站唔喺尖東。 但係呢個站起咗好多行人隧道伸到入尖沙咀東部,重可以去埋彌敦道嘅尖沙咀站(荃灣綫)。 政府響尖東海邊起咗條尖沙咀海濱長廊,由紅磡國際郵件中心,沿住尖東海皮,一直伸到尖沙咀天星碼頭,係遊人勝地。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寫字樓租單位出租

半島中心步行至港鐵尖沙咀站及尖東站僅約5分鐘,另外前往紅磡站及過海巴士站,亦只需約10分鐘,交通四通八達,佔盡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用家進駐。 尖東半島中心 自2007年12月2日兩鐵合併起,尖東站由九廣鐵路公司租予港鐵公司作鐵路營運之用,並與尖沙咀站合併成為同一個車站管理[12],而九廣東鐵則更名為東鐵綫。 使用八達通的乘客於尖東站/尖沙咀站轉乘兩綫可獲減收轉乘車費,但分隔兩站的閘機永久也不會被拆除。 使用八達通的乘客於30分鐘內轉綫,會被視作一程車費;而使用單程票的乘客則需要先出閘,然後再另購車票入閘,合計車費會高於使用一張單程票經其他轉車站轉綫。 尖東半島中心2025 在2021年屯馬綫全面打通並運作前,車站與西鐵綫的終點站紅磡站只是一站之隔。 尖東半島中心2025 加上,上水/烏溪沙-尖東全月通加強版以及屯門-紅磡全月通加強版也包括該站,吸引了部分東鐵綫及屯馬綫乘客使用尖東站。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最新成交

不過在車站轉屬西鐵綫後該處已經封閉,故列車不會再停靠於該位置上落客。 尖東站設有一組島式月臺,由於車站在啟用時屬採用12節車廂的列車行駛的九廣東鐵,故車站月臺設有長度為12節車廂的月臺幕門,也是全球擁有最長月臺幕門的月臺[10];然而在尖東站轉屬西鐵綫時,由於當時西鐵綫採用7節車廂的列車行駛,故尖東站月臺兩端的非站體架構之部分偕連帶其中之月臺幕門因而封閉停用。 另外,由於以往尖東站的上下行方向是按照東鐵綫排列,但與原西鐵綫剛剛相反(因按照東鐵綫上下行安排,尖東→紅磡為上行;而尖東站改屬西鐵綫後,尖東→紅磡為下行),故站內的月臺編號在西鐵綫伸延後亦會進行調換。 尖沙咀東,簡稱尖東,係香港尖沙咀東面擴展部份,主要係密度較為低嘅商業區,裏面有酒店、寫字樓、各種餐廳。

尖東半島中心: 九龍割讓

諾士佛臺、棉登徑、寶勒巷、山林道、金巴利街、亞士釐道有不小酒吧餐廳[9]。 由尖沙咀行去紅館,可以經過「食街」厚福街,除了餐廳、甜品店林立,亦有兩家速食店營業。 尖東半島中心2025 廣東道、北京道和沿九龍公園西側、彌敦道而建的柏麗購物大道是著名的購物街,不少高級購物商店林立,遊客川流不息。 尖東半島中心 19世紀初隨著廣州成為清朝的海路交易中心,有大量外國商船(當中不少為鴉片船)在尖沙嘴對開海面停泊。

尖東半島中心: 半島中心最近成交紀錄

尖沙咀交通相當繁忙,尤以彌敦道為甚,設有多個交通運輸交匯處,當中以尖沙咀碼頭歷史最悠久,有多線巴士途經前往九龍其他地方或新界。 彌敦道和梳士巴利道地下分別由港鐵荃灣綫和屯馬綫貫通,設有尖沙咀站和尖東站兩個獨立車站,但以同一張八達通卡通過兩站間的行人通道在荃灣綫與屯馬綫之間轉乘,就視作一程車程計算車資。 使用鐵路前往旺角、深水埗、荃灣、中環、土瓜灣、馬鞍山、元朗和屯門等地都無需轉乘,而前往沙田、大埔和羅湖,則需要在紅磡站或大圍站轉乘東鐵綫。 尖東半島中心 根據計劃,此線於開辦初期只提供上午繁忙時間前往尖沙咀和下午繁忙時間前往清水灣半島的服務,並建議於2023年第三季提供上午繁忙時間前往清水灣半島和下午繁忙時間前往尖沙咀,繞經將軍澳工業邨之班次,以配合乘客往返將軍澳工業邨通勤的需要[3]。 尖東站設有15個出入口,若不計入香港西九龍站,尖東站與旺角站同為目前整個港鐵系統中設有最多出入口的車站之一,其中設於大堂的出入口共2個,而設於其附帶之行人隧道的出入口共13個。

尖東半島中心: 紅磡海底隧道

1976年創辦的國際性賽龍舟活動,賽事於1978年開始在尖沙咀東部對開的維多利亞港舉行,吸引更多市民及遊客參觀。 2007年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被列入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週年活動之一,於2007年6月23日及24日於尖東海旁舉行。 1982年正式成為一項慶典活動,由「東尖沙咀地產發展商聯會」主辦,稱為「璀璨閃耀匯尖東」(原名「金光璀璨耀尖東」),在轄區內的大廈外牆裝上聖誕節燈飾,是本港最具代表性的聖誕慶祝活動之一,亦為同類型慶祝活動之先驅。 [15][16][17]1985年,新世界中心東急百貨在聖誕前夕在大廈外牆掛上一個巨型立體聖誕老人充氣公仔,看起來恍如正爬着外牆。 近年,聖誕燈飾已由最初鎢絲燈鋪砌到加入不同元素,例如不同光影原素、巨型多媒體幕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