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杯渡寺一般有兩條路線,從西鐵綫最後一站屯門站落車,或搭輕鐵在青雲站下車,走到興才路,楊青路,看到一個前往「青山古寺」的鮮紅色指示牌,右轉就是青山寺徑。 沿途所見,都是古色古香的寺廟或精舍,也有一些村落。 走過「挹曉亭」,就是青山寺的牌樓,正面有「香海名山」四個大字,由深諳中文的前港督金文泰所書,背面則題有「回頭是岸」,頗具警醒之意。 這條路線除了須在體能上作準備外,天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青山主峯,標高583米,往東下望,剛好是青蝶石河的崖頂。
  • 到了劉宋的元嘉5年,即公元428年3月8日,他對一批信徒表示「貧道當向廣交之間,不復來也」。
  • 此路亦通往電塔底,塔前亦有施工中的地盤,叫人困惑。
  • 到了乾山頂可以大休,然後下降良田坳(可離開回良景邨,簡稱半走),再接回山徑,再不斷上山落山,就到達青山下,青山是今回「最後Boss」,都一樣分幾段上,為了避免抽筋,步伐都已經減慢,並減少行難度斜位置。
  • 山齡已十數載,雖此線中的部份山頭早有足跡,惟串連一線,至今方有機會踏足。
  • 杯靈雙渡固然是一條具挑戰性的路線,但是完成了沒甚麼了不起,失敗了也不丟人。
  • 自從美國走完PCT回港後,一直都沒有時間挑戰香港較難的登山路線,雖然之前走完毅行者,但麥理浩徑從難度上來看,也不算太難,剛好年初三有時間,就決定去挑戰一下香港的「考牌路線」,杯靈雙渡。

行走當日天晴乾燥,氣溫約14至17度,雖然間中略感微熱,有時又覺微冷,但整體上仍感舒適。 這樣的天氣,大大減低體力的消耗及對糧水的需求。 由良景邨第二座後方沿著車道上坡,一直走至地勢較平緩的良田坳。 由此下降山徑繼而上走,循著大致東北向的脊線上攀。 續沿徑前走,在電塔下右轉山徑下降後,左走山徑,再接上水泥徑輕降靈渡寺。 沿車道走,再右轉行走在港深西部公路下的行人路,走過村間小徑,到達田心的田廈路完結旅程。

杯靈雙渡: 杯靈雙渡 Castle Peak | Yuen Tau Shan

青山頂高583米,上有一亭名為「韓陵片石亭」,有遊人自行建立的健身樂園,又有奇石可賞玩,但亦建有不少發射站,相信輻射頗高,不宜久留。 庾信有「飛錫邀來,杯渡遠至」之語,李白曾說「門深杯渡松」,杜甫也曾在寺廟題字「杯渡不驚鷗」,以示仰慕。 北宋文人蔣之奇撰有《杯渡山紀略》,提到杯渡山在屯門,首次將杯渡和尚的歸宿同屯門聯繫在一起。 清朝的新安縣誌中,已記載杯渡山、杯渡巖、杯渡井、杯渡庵、杯渡石柱等景點。 如今,屯門又有杯渡路、輕鐵杯渡站等等,杯渡和尚與香港同在,也將香港與內地密切聯繫在一起。

約行2公里,就到了「韓陵片石亭」,為紀念金文泰第二次登山而建。 左手旁就是大青山峯頂,建有發射塔,居高臨下,整個屯門、黃金海岸盡數眼底。 屯門古有「十景」之說,大部分景點就在青山寺至青山巔峯之間。

杯靈雙渡: 杯靈雙渡 – 考牌肥佬之旅….

其中最驚險的是隻有一步寬的一線脊,兩邊都是崖壁,膽大的可一躍而過,如果沒信心跳過的可以在右方繞過。 經過不斷的上坡下坡,當來到訊號旗桿,就知道終點在望了。 杯靈雙渡2025 經過操炮區,前面就是靈渡山,又稱圓頂山,海拔也是接近400米。 山雖不高,但對長途跋涉者來說,雙腿難免酸軟,肌肉疲勞也會導致抽筋現象,每登一步都會覺得喫力。 山頂種有一些樹木,是人工種植的,也是此徑見到的唯一樹林。 從這裏回望,大青山仍然清晰,一路而來,山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心中充滿戰勝自我的欣喜,疲倦感一掃而空。

不甚突出的一座山,卻是比站在青山更能觀察新界西發展的好地方。 杯靈雙渡 杯靈雙渡 處處黃土與從平地冒起的高樓,預視這個飽受交通困擾的地方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登乾山的路簡單直接,基本上沿青山腹地東側脊線便可。

杯靈雙渡: 建議追蹤

此路亦通往電塔底,塔前亦有施工中的地盤,叫人困惑。 杯靈雙渡2025 杯靈雙渡 有父子於電塔後方猶豫,向我確認所登之路能否通往青山。 杯靈雙渡2025 隨後於疏林中穿梭,身後的屯門南,在濃厚煙霞之下,顯得一片迷濛。 往西望,望后石至疊石頂的丘陵地帶,還有龍鼓灘發電廠皆能入目。 由圓頭山離開時,需下降一段坡幅極為陡斜的山路,旁邊雖設有繩索及鐵鍊輔助,但不能過份倚賴。

  • 沿車道走,再右轉行走在港深西部公路下的行人路,走過村間小徑,到達田心的田廈路完結旅程。
  • 行走一條新的路線,確能在平淡乏味的工作中產生提振作用。
  • 堅信香港山水風光不比外國各地遜色,堅持年齡不是限制,心態纔是皇道。
  • 射擊練習開始前和射擊時,射擊練習區將懸掛紅旗或紅燈,詳情可瀏覽政府新聞公報。
  • 另外3條考牌路線分別是三牙全走、環湖出咀摸鬼手以及一尖三咀過四灣。
  • 返回涼亭後,在右方巨大岩石旁的小徑行走,沿浮沙大路下降山坳,大致依山脊下降至良田坳。

呢條路線景色壯麗,雖然崎嶇難行,但係完成之後嘅滿足感不能言喻,不過,其實行山邊有考牌唔考牌? 杯靈雙渡2025 最緊要大家玩得安全,量力以為,以山會友,阿彌陀佛。 杯靈雙渡位於屯門,‘杯’指杯渡山,亦即青山,‘靈’則指靈渡山,即天水圍附近的圓頭山,顧名思義,杯靈雙渡需橫越兩個山,路線大約12公里。 沿青山寺徑斜路上山,經過青山寺後很快轉入梯級山徑。

杯靈雙渡: 【屯門行山】挑戰考牌路線杯靈雙渡 時間糧水體能準備缺一不可

假若堅持行畢全程「攞牌」,最後到達「圓頭山」,簡直遇上「救星」一樣,因為越過急斜的北坡,經過一片草林就抵達幽靜的「靈渡寺」,正式結束半日「攞苦嚟辛之旅」。 小編就趁呢排天氣比較相宜,走訪曬四條路線,同大家分享嚇路線嘅點點滴滴。 駕車有考牌,潛水有考牌,攀石也有考牌,那麼行山又有沒有考牌? 山界一直傳說幾條「考牌級」路線,特徵是超長途、爬升大、零補給,就跟考牌一樣,是對體能耐力的大測驗,能夠完成纔算得上真正的行山高手。 杯靈雙渡 涼亭以北山嘴,有迷彩外觀的訊號接收站,倚左山徑繼續北行,便是標高539米的青山北峯。

杯靈雙渡: 杯靈雙渡心得分享|逆走行山「考牌路線」 先上圓頭山再登青山

這裏的山頭只長草,沒有任何一棵樹,名副其實的黃土低坡。 從地質上看,香港這片土地的年代並不算久遠,山岩分化得不夠,表面上是碎石加浮沙,未變成土壤,缺少養分,因此只能長草,未足以長樹,亦因此羣山逶迤,無掩無遮,一覽無遺。 近期頻頻去行山的女藝人朱智賢挑戰難度,行杯靈雙渡,先登屯門青山,再上圓頭山,幾乎全程都是風化嚴重的沙石路。 杯靈雙渡被視為行山界的4大「考牌路線」之一,朱智賢回應網友留言時表示,她正計劃行其餘3條。

杯靈雙渡: 一帶一路

山齡已十數載,雖此線中的部份山頭早有足跡,惟串連一線,至今方有機會踏足。 此路線全程極少樹蔭,路程頗長,對體力需求極高。 出發前,必須帶備充足的水或補充飲料和糧食,不宜單獨前往。 行走一條新的路線,確能在平淡乏味的工作中產生提振作用。 杯靈雙渡2025 在2006年攀上青山及在2012年攀上圓頭山後,事隔多年,終完成了杯靈雙渡。

杯靈雙渡: 建議行山路線:

香港山奇水秀早在唐代已鼎鼎有名,韓愈、劉禹錫等騷人墨客就曾留下墨寶及詩詞。 若論最早賞識香港之美的人,則非南北朝時代的「傳奇人物」杯渡和尚莫屬。 杯渡和尚由中原而來,為香港佛教創始者,他曾錫住的杯渡寺及靈渡寺,也是香港最早的佛教古剎。 由杯渡寺到靈渡寺,跨越屯門的一系列崇山峻嶺,被稱之為「杯靈兩渡」,全長15公里。

杯靈雙渡: [行山考牌路線] 杯靈雙渡

為了令「考牌路線」真的有考牌的意義,我特意背了11公斤負重去走,在增加難度的同時,也嘗試營造徒步PCT時的狀態。 杯靈雙渡之難在於上落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浮沙碎石路,十分陡峭,很考驗遠足客的技術。 傳說中山界「考牌線」杯靈雙渡,主要考驗沙石路上落山技巧,經過好多好多上落山,全是沙石路,一不小心就受傷的路線,都十分消耗體力,但景色十分怡人,都是另一種享受。 關於杯渡和尚的事跡,最早見載於南北朝時代僧人釋慧皎的《高僧傳》卷十。 杯靈雙渡 杯渡和尚先是在河北省一帶活動,後南下安徽九華山弘揚佛法,九華山成為中國佛教名山,杯渡和尚乃為始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