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美國胃腸病學協會更新了大腸鏡檢查的指引,建議45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 盧醫生說,肥胖、飲食習慣欠佳(多肉少菜)、吸煙及喝酒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亦會較高,亦要盡早接受篩查,若然出現持續腸道不適,就要盡早求醫。 腸醫生 盧醫生提醒接受檢查人士,事前準備絕不能「偷工減料」,因這可能影響到檢查的準確性。
她解釋,飲用不足夠洗腸劑意味著未能完全清走大便,積聚的大便會阻礙大腸鏡觀察腸道黏膜,有機會因此令醫生未能徹底偵測出較為隱蔽的瘜肉。 她補充,檢查前3至5天亦要戒口,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因它們會使大便成形而更難被排走。 此外,服用薄血藥及鐵丸的患者亦需停藥,事前最好先諮詢主診醫生,評估用藥風險。 不過,部份人對大腸鏡檢查有所疑慮,怕的不是檢查過程,而是事前的準備功夫。 盧醫生說,大腸鏡檢查過程約需30至40分鐘,期間會進行監察麻醉或者靜脈注射鎮靜止痛藥,以確保檢查過程順利,減低檢查者不適,出現副作用風險極低,然而檢查前需要飲用的洗腸劑,卻可能令患者對檢查卻步。
腸醫生: 診所助理(晨心診所)(歡迎瑪家在地人一起來幫助偏鄉醫療)
由於小佳直腸腫瘤體積大、接近肛門,且向直腸外侵犯伴有淋巴結轉移,已經發展到局部晚期階段,腫瘤病竈難以徹底切除,無法保證保肛,暫不能施手術。
但不成形的糊便或稀便比較困擾的就是,如果肛門括約肌或骨盆肌的力量不夠,可能會造成失禁。 臨牀統計表明,約80%至90%的結直腸癌是由息肉轉變過來的,病情進展約需經歷5至15年。 與病情進展迅速的肝癌、胰腺癌、肺癌等相比,結直腸癌生長緩慢,但病情進展緩慢也令患者爭到更多時間治療。 腸醫生2025 醫生介紹,小佳並無直腸癌家族史,但他到杭州工作後幾乎不喫早餐,三天兩頭就和好友喫火鍋,下午茶必點炸雞及各種甜味飲品,最終誘發直腸癌。
腸醫生: 服務時間
服務除了涵蓋以上所有腸胃肝臟科病症外,更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製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都市人一向喜愛快餐文化,導致飲食模式往往多肉少菜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人的運動量大減,並多了喫零食及外賣,長遠可增加腸道出問題的機會。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及衞生署的資料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2位常見癌症及癌症殺手,2020年共有2,287人死於大腸癌。 想了解腸道的健康狀況,宜按醫生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及早診治大腸癌。 預防腸胃炎的方法包括用肥皂洗手、只飲用潔淨的水、適當的處理排泄物及哺餵新生兒母乳[2]。
- 除了嘔酸水、火燒心及胃酸湧上喉嚨這些病徵外,胃酸倒流亦可能引起非典型症狀,當胃酸倒流至氣管及咽喉,或引致發炎、咳嗽、聲沙及心口痛,嚴重者亦可能出現氣管收縮的情況,引起哮喘症狀。
- 新型洗腸劑 刺激腸道蠕動幸而,近年新一代洗腸劑的味道及效能已改良,藉著蠕動腸道的原理使人排便。
- 若發現瘜肉或異常組織,於安全情況下,可進行切除或活組織化驗。
- 一般而言,如果腸胃出現問題,可先向家庭醫生求診;但若求診服藥後情況未見好轉,或出現持續腹瀉、頻密或嚴重的胃灼熱、劇烈的腹痛、直腸出血、便血等較嚴重情況,則應盡快向家庭醫生索取轉介信,再約見腸胃科醫生。
- 喫下保存不當的食物、飲用受汙染的水、或是與已罹病者過度接觸都有可能感染腸胃炎[2]。
-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由正常黏膜變成息肉,再演變成大腸癌。
陳榮堅表示,其實沒有所謂漂亮的大便,糞便能否成條狀和纖維素有關,如果都是喫流質食物、沒有纖維素,大便自然不會成形。 纖維素會讓腸蠕動、有益健康,所以醫師常提醒,要補充足夠的纖維素和水分,糞便的形狀自然會成形、比較好看。 臺灣敏盛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表示,糞便的形狀其實和纖維素有關,只要有適度排便就是健康,不用執著軟硬度或形狀。 腸醫生2025 而攝取足夠水分跟纖維素、適度運動、均衡維他命、注意甲狀腺低下等病變,能促進腸道健康。 如果腸鏡檢查後未有發現任何瘜肉,可以選擇每5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
腸醫生: 香港牙科醫生選擇
如果病人需要進行瘜肉及活組織抽取,收費將會因應瘜肉數量而有所不同。 我們的團隊由中大教授、醫生、專科護士及其他專業人員組成,可為受腸胃肝問題影響的病人提供以人為本、優質和全面的診斷和治療服務。 香港浸信會醫院微創外科及大腸外科中心是全香港第一間在私家醫院設立的大腸疾病中心。 中心由經驗豐富的大腸科顧問醫生駐診,配合設備先進的綜合內鏡微創手術室,為病人提供全面的優質服務。 私家醫院腸鏡檢查檢查計劃項目大同小異,而收費由則$4,550至$15,100不等,均包括醫生費用、鎮靜劑、檢查室費用等。 另外,如果進行監察麻醉、瘜肉切除、痔瘡結紥、病理化驗,則需要額外收費。
醫生指出,若出現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等疑似症狀,建議到醫院接受直腸指診和糞便潛血檢查。 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或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則建議到醫院接受腸鏡檢查。 腸胃炎(英語:Gastroenteritis)是指腸胃道(胃和腸道)的炎症[8],可導致腹瀉、嘔吐、腹部疼痛和絞痛。 [1]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可能稱之為腸胃型感冒[9]。 要避免胃酸倒流的出現,醫生建議應從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避免朱古力、含咖啡因或酒精、油膩及刺激性食物,因其會導致消化功能減弱及括約肌鬆弛。
腸醫生: 診所助理(岡山安心俊鴻診所)
對於無相關症狀、無家族史的人士,若第一次腸鏡沒有發現特殊情況,一般可在5年後做第二次腸鏡,期間可通過直腸指檢、糞便隱血檢查幫助篩查。 不少人以為胃酸倒流的症狀只會影響胃部,忽略了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 除了嘔酸水、火燒心及胃酸湧上喉嚨這些病徵外,胃酸倒流亦可能引起非典型症狀,當胃酸倒流至氣管及咽喉,或引致發炎、咳嗽、聲沙及心口痛,嚴重者亦可能出現氣管收縮的情況,引起哮喘症狀。 早前因為腸胃炎,一直睇普通科醫生,都搵唔到咩原因? 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符合資格又沒有大腸癌病徵的的市民接受檢測,以識別患者或高風險人士,以便及早發現病情,增加治癒機會和減低癌變風險。 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議,即使沒有出現任何病徵,每個人到了50歲或以上都應定期進行大腸檢查。
腸醫生: 腸胃科/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盧醫生提醒,大腸癌的檢查方法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案。 腸醫生2025 腸醫生2025 需要注意,與產科狀況及其併發症,或性機能失常相關的醫療及輔導服務為自願醫保的不保事項。 因此,所有產前檢查、分娩服務及產科的其他醫療服務均不在自願醫保的保障範圍內。
腸醫生: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同時,有兩週肛腸症狀的人羣,即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祕、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性質改變,出現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士,也建議做腸鏡篩查。 在不少研究中,果蔬、粗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除了與飲食有關,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亦會增加約44%,而吸煙者患癌症的風險比不吸煙者高得多,其中就包括結直腸癌。 醫生利用綜合治療措施,將不可手術的結直腸癌轉化為可手術,經過綜合治療,小佳原本5釐米的直腸腫瘤幾乎消失,肝臟腫瘤也縮小,腫瘤退縮程度完全滿足手術要求,為保留器官提供充足條件。
腸醫生: 腸胃科醫生診症費一般多少?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方面公立醫院非緊急手術服務延期進行,另一方面市民出入公立醫院未免會有所憂慮,其實一些輕微的手術,例如腸鏡檢查,你可選擇接受日間手術。 醫生表示,中國的結直腸癌病例中約70%是直腸癌,當中約70%是低位直腸癌,即有接近50%的大腸癌可以通過直腸指診摸得到。 另外,大便潛血檢查是一種方便有效的初篩方式,若結果持續呈陽性,受檢者可能有消化道潰瘍出血、消化道惡性腫瘤等。
腸醫生: 診斷
超聲波內視鏡是糅合內視鏡及體內超聲波檢查的先進技術。 超聲波探頭能深入病人體內,並靠近病源作檢查,對某些器官如胰臟、膽管及腸胃壁等,其準確度比其它的體外檢查更高。 超聲波內視鏡現時廣泛應用於消化科、外科、腫瘤科及胸肺科(肺癌分期)疾病上。
腸醫生: 症狀和體徵
一般而言,結直腸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因此改善生活習慣、定期做腸鏡等健康檢查至關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結直腸癌是最容易在早期被篩查出的癌症之一,早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極佳。 截至2023年1月5日,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資料,香港有多達229名註冊腸胃科醫生。 據我們對私家醫生費用的調查,診症費用為HK$500 – HK$2,000不等,費用會因應不同人的狀況而有所不同,所以費用較為浮動,詳情需要親自致電至各診所或到各私家醫院查詢。
腸醫生: 腸胃科醫生分類及其定義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改變,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而且病發率及致命率更持續上升。 於2019年,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中,大腸癌的病發及致命率排行第二,高達5,556宗發病及2,174宗死亡,並佔癌症新症總數的 15.8%。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進食大量紅肉或纖維吸收不足、日常缺乏運動、肥胖、飲酒和吸煙等。
腸醫生: 香港眼科醫生邊個好?即睇收費及公私營選擇!
使用者應向醫師尋求醫療建議,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 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 Cigna 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 「Cigna」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 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Cigna Corporation 提供。
消化系統是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能量的一系列器官,包括從口腔到肛門,如喉嚨、食道、胃、小腸、胰臟、膽囊、肝臟、結腸和直腸。 同樣是做內鏡篩查,要想早期發現胃癌、食管癌,對醫生技術的要求較高;而大腸癌絕大部分是息肉演變,在腸鏡下容易被發現,在檢查時可同時切除。 朋友之前搵過盧靄珊醫生做腸胃鏡檢查, 認為盧醫生十分好, 而且我一定要搵女醫生, 不會那麼尷尬, 所以我都搵咗盧醫生做檢查。 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腸鏡檢查,價錢介乎HK$7,900至$13,500不等。 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胃鏡檢查,價錢介乎HK$3,500至$10,500不等。 有些人喫酵素會排出稀便,陳榮堅表示,糞便如果不成形,只要不是因為外來的化合物質,或者膽道、胰臟出問題,基本上不用太擔心。
腸醫生: 腸胃肝臟科醫生
本人已閱讀及同意信諾之個人資料收集聲明及私隱聲明。 腸鏡檢查後有機會出現腹脹、腹鳴、肛門不適等輕微不適感,只有極低機率出現大腸穿孔或大出血的情況,詳細可在檢查前向醫生查詢。 醫生會利用腸鏡觀察腸道的各種變化,包括腫瘤、息肉、潰瘍、出血等。 醫生提醒,國內平均發病年齡為59歲,建議針對結直腸癌的篩查前移到45歲,有條件的可提前到40歲。 何醫生細心有禮, 檢查仔細, 好nice, 會係電腦度解釋比你清楚知道情況, 而且會耐心解答問題, 不會冷冰冰的, 十分推薦. 綜合內鏡微創手術室的設計完全配合現代微創手術的要求,備有多樣化的先進儀器及高清電視螢幕,讓醫生在手術室內同時進行腹腔鏡及內視鏡手術,大大提升微創手術的質素。
腸醫生: 常見問題
不過,患上早期大腸癌的病人通常沒有病徵,大部份病人出現上述病徵時,很可能已經患上晚期大腸癌。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由正常黏膜變成息肉,再演變成大腸癌。 腸醫生 如果在演變過程期間,病人進行大腸鏡檢查並把息肉切除,便可防止它們變成大腸癌。
在孩童中,嚴重腸胃炎最常見的致病原是輪狀病毒[10];而在成人間會罹患此症則通常是感染諾羅病毒及曲狀桿菌所致[11][12]。 喫下保存不當的食物、飲用受汙染的水、或是與已罹病者過度接觸都有可能感染腸胃炎[2]。 由於不管原因為何,此症的治療方式通常都相同,因此通常無需對病患進行檢驗以確認確切致病原[2]。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另外,香港常見10大癌症中有3個與消化系統有關,而大腸癌是香港最見的癌症。 不過,透過合適的檢查和治療,可於初期發現甚至預防這些癌症。 部份醫院或診所提供毋須轉介信的專科門診服務,患者亦可考慮直接約見專科醫生,惟須留意轉介信是否自身醫療保單索償的必要文件。 一般而言,如果腸胃出現問題,可先向家庭醫生求診;但若求診服藥後情況未見好轉,或出現持續腹瀉、頻密或嚴重的胃灼熱、劇烈的腹痛、直腸出血、便血等較嚴重情況,則應盡快向家庭醫生索取轉介信,再約見腸胃科醫生。
很多香港人生活習慣並不健康,他們壓力大、食無定時,沒有時間關注自己的健康,所以很多人會出現胃痛、腹痛、腹瀉、便祕、血便等情況,而這些都可能與消化系統問題有關。 本港的數據亦反映,乙型肝炎和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率持續高企,患者可能並無任何症狀,但若不處理可引致嚴重疾病。 本港患有如消化不良、胃酸倒流、結腸癌症及肝臟疾病等消化道疾病的人數不斷上升。 香港浸信會醫院腸胃及肝臟內科中心由經驗豐富的醫生主理,透過嶄新的儀器如超聲波內視鏡,聯同相關科目的專家如微創外科及放射診斷醫生等,為患有複雜消化道疾病的都市人提供全面的高質素診斷及治療服務。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透過精密先進的內窺鏡儀器,進行大腸癌篩檢、胃鏡檢查、內視鏡逆行胰膽管造影等診斷和治療,務求準確診治各類腸胃科疾病如慢性肝病、肝炎、營養不良,及各類腸胃科癌症。
香港人生活忙碌、食無定時,加上工作壓力大,容易出現胃痛、腹痛、腹瀉、血便等情況,而這些問題都與消化系統問題息息相關。 香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功能性腸胃病(例如消化不良)、膽結石和慢性肝病(例如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 、炎症性腸病以及大腸癌等。 由醫生把內視鏡經由肛門導入病人體內,伸延到直腸、結腸、以至盲腸,醫生透過影像以檢查腸道黏膜及大腸腔內的狀況。 若發現瘜肉或異常組織,於安全情況下,可進行切除或活組織化驗。 信諾尊尚醫療保能令你安心無憂地得到最佳的保障, 讓你盡快得到適切的治療。 相關癌症保障冠絕全港,賠償保障高達港幣$5,000萬,不設終生賠償上限,可全數賠償手術、電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等費用,按此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