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山人有別於Stanley Wong,我要將我所學的,用來講故事,去做些我認有意義的事情。」諧、社會和諧是他的心主題,因此他有不少作品都細細訴說著人文關係。 就這樣,走過了40年的創作歷程,他還笑說,「時間的見證」淺白點來說,就是路遙知馬力。 1994年,他以又一山人的名義,爲導演王家衛的電影《重慶森林》設計海報。 2000年起,以香港常見,起源於1960年代香港的紅、白、藍三色相間尼龍帆布袋作爲元素、創作出一系列藝術作品,包括海報及立體裝置等[4][5],開始被公衆注意,突顯紅白藍作爲香港文化的其中一個代表。 黃炳培(英語:Stanley Wong,1960年11月10日—),藝名又一山人,原籍廣東,生於香港,香港設計師、攝影師及藝術家,廣告導演,以一系列紅白藍尼龍帆布藝術作品著名。 又一山人2025 在什麼都留不住的香港,最重要的Heritage可能便是維多利亞港。

  • 並不是要大家排斥西方設計,如果你是一箇中國服裝設計師,在巴黎倫敦讀完時裝,也切切實實留在歐洲生活,你在那裏做西方語境的設計,這沒有問題。
  • 本期邀請多位本地繪本作者、故事人,推薦一本曾經打動或啟發他們的書,與孩子共享。
  • 徜徉水中,消去的不單是暑氣悶熱,也可趁機平靜紛亂心情,想像自己在無重也無壓力的狀態中。
  • 又一山人:大概在2000年,我和馬可、毛繼鴻開始例外服裝的合作,方所的成立要追溯到六七年前。
  • 通常寺廟裏都會有一個佛像在中間,三十三堂間也有。

但是這些精神越來越淡薄,香港人現在斤斤計較、精於算計,以我爲先……我1960年出生於香港,看到這我相當痛心。 創作背後有沒有用心最重要,而不是呈現的方式。 又一山人:大概在2000年,我和馬可、毛繼鴻開始例外服裝的合作,方所的成立要追溯到六七年前。 有一次我和毛繼鴻去日本越前旅行,越前就在京都旁邊,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如紙藝、漆器等。 我們拜訪了許多工匠,喫飯時我和毛繼鴻感慨說,“這些工藝很多是中國傳過去的,如今日本人都還在堅持着,我們中國人卻越來越不重視了。 沉默了一會兒,他突然說,“Stanley,我們一起做吧”。

又一山人: 又一山人 (黃炳培)

在香港和深圳不同地區的海旁,在岸邊停泊的舢舨上設置瞭如盆景般的松樹及灌木叢,喚起了中國古典書畫的意境。 這種便宜的材料在市場,建築地盤和攜物過境都被廣泛用上,體現了資源緊缺的草根香港人在1970 又一山人2025 – 80年代的聰明才智帶來的極大的多樣性。 對於藝術家來說,紅白藍的多樣性和耐用性是香港精神的類比:堅強,睿智,勤奮和靈活。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臺將傳統美學、工藝以及生活方式和現在大衆的生活接軌,以新的方式傳承下去。 由個人展轉化成雙人展,「時間的見證」帶你遊走視覺創作人黃炳培(又一山人)在商業設計、個人創作,以至推廣生活及社會價值的轉化路途,發掘他的兩個截然不同的面貌:黃炳培和又一山人。 他將「紅白藍」應用於藝術創作, 表揚香港正面積極精神,人稱 「紅白藍先生」、「紅白藍之父」, 其作品往往能反映他對香港的

又一山人: 又一山人

從何藩的經典圖片,到六十年代的旅遊海報,與你重遊那些回不去的景點。 京都是一個特別適合認真生活的城市,寧靜、充滿啓發。 又一山人2025 又一山人 這裏不僅很好的保留着最傳統的風貌,同時也融入了不少新的思維。

炮仗花、宮粉羊蹄甲、木棉花、黃花風鈴木、鳯凰木……不同季節,在我城花開又花落,提醒人們世事的迭更無常。 淡淡的花香和絢麗的外表,是療癒人心的特效配方,也令我們更懂珍惜當下的美好,在不如意時仍可看到花的美。 “當然會讓部分身體需要的營養少一些,但整體來說還是會健康一點,這個健康一點不只是身體,頭腦也會更清晰一些。 30年前在香港喫素很不方便,當年素菜館不多,還會麻煩到身邊朋友,因爲要陪你喫素。 在京都會比較友好,因爲豆腐就很出名,上菜的方式也比較容易去處理,譬如你喫天婦羅你可以只選素的。 自十幾年前起意,到2016年真正在日本的京都置業,如今京都已然成爲了又一山人的第二個家。

又一山人: 又一山人:用藝術創作,與社會對話

此《爛尾》攝影系列被香港M+博物館所收藏。 2001年起,推出一系列以“香港建築”爲名的個人創作系列。 又一山人 2005年,其紅白藍創作“紅白藍︰飲杯茶.

2022年在香港藝術館迎來60週年之際,太平地氈有限公司與香港藝術家又一山人捐贈「紅白藍」系列作品《香港前行/一》予香港藝術館,見證香港藝術館在未來與香港一同繼續努力前行。 2001年,Stanley開始創作“紅白藍”系列。 在看他眼裏,紅白藍勤力,耐用,喫得苦,社會參與感強烈。 “當時香港報紙中有很多負面新聞,它一定程度上可能代表了一個社會的整體,所以我想要去做一些正面的推動。 ” 類似創作的社會題材還有《爛尾》,“爛尾樓是過去二三十年裏一羣活在大時代的人對前景、機會、人心和夢想的一場搏鬥,是沒有結果的結果。

又一山人: 又一山人 (黃炳培)

2004年獲邀成為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會員。 致力推動本地攝影文化的心象社成員,捕捉那些看似尋常卻往往被遺忘的角落,呈現更多角度的維港以外,人在岸邊進行的各類活動,也具體刻劃出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與維港息息相關。 要連接港九兩地,由渡輪到大橋到隧道到鐵路,不同年代曾經過出現五花八門的構思,改變的不但是維港海面及海底的景觀,連帶港九海岸線、海濱地帶、沿岸地標和道路交通規劃都受影響。 過海的方式模塑了城市空間,也連結我們的生活。 於是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又一山人的藝術創作絕不是天馬行空、高不可攀的,相反,它們更接地氣、更易理解,它們真實的展現着創作者想要對社會大衆表達的意願。

又一山人: 又一山人《香港前行/一》

若不從「功能」出發,為孩子選書時或者可以更海闊天空? 本期邀請多位本地繪本作者、故事人,推薦一本曾經打動或啟發他們的書,與孩子共享。 又一山人2025 鄉村學校無論是校園環境、小班教學及師生之間的密切關係,都有著獨特的生命影響生命方式。 村校的興衰印證着昔日香港教育的多元,也見證社會發展的轉變。 如斯魔幻的存在,令城市人不禁想像一直撥開茂盛的枝葉,是否會看見一個烏託邦。 但若雙手不再執著於尋覓,輕輕環抱自己,細賞當下的美好,甜美生活已在頃刻開展。

又一山人: 藝術市場的裂痕到處都是?現時投資藝術品是買入容易賣出難?

比方說代表着堅韌的香港精神的“紅白藍”,前面寫着未來、後面寫着過去、號召大家活在當下的態度T恤,每隔一分鐘又會跳轉回來的時鐘,用陽光的陰影來描繪的空白畫布,等等等等。 他的素材來源於生活,所思所想又原封不動的回饋給生活。 又一山人2025 又一山人(Stanley) / 原名黃炳培,1960年生於香港,其設計、攝影及廣告作品屢獲亞洲及國際等大獎超過五百多項;2005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展出。 後來我才知道了更多八大山人的故事,比如他皇族後裔遭遇滅國爲了避世隱於江湖的經歷,也就能理解他的畫爲什麼是這樣。 他總是冷眼旁觀,他的畫裏連小鳥的眼睛也是倔強的。 我和他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裏創作,這算是一個關聯點。

又一山人: 香港‧寶‧藏

於2007年成立84000 communications,從事品牌、文化推廣及設計工作。 藝術、攝影、設計及廣告等作品獲香港及國際獎項五百多項。 「紅白藍」藝術作品於2005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