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來自一所公立小學,另一位則在一所私立中學任教。 他們都認這個五個問題師與家長的溝通提供了很好的啟點,而且大部分家長都很重視家長會。 在多數情況下,和孩子一同與老師會面效果更好,但若需要討論較敏感的問題,則應該在私密的環境下交談。 此外,亦有家長提出希望在中心進行半年一次的評估前能收到通知。 到了孩子進行評估的時間,家長會收到內含兩份問卷的電郵:一份有關孩子的自理能力,一份則有關社交和情緒技巧,然後我們會在同一個月內於小組課堂上評估孩子的其他發展技能。

教育是持續一生的學習,最好由家長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啟蒙,不過,如果家長本身對教育的經驗有限,或有些家長不願意著手施教,學校就要負起這重要的責任。 家長日問題 在小學任教的老師認為第一個問題的措辭可能會令教師感到不適。 她建議不妨用更簡單的開放式提問,「我的孩子表現怎麼樣?」。 知道學校怎樣教育他們的子女;知悉學校的政策並可作出影響;採取必要的步驟保護子女的教育權利;肯定學校在運作及教學上承擔責任。 「能醫不自醫」,自己的孩子就是讓人教,現實就是這樣諷刺!

家長日問題: 用心聆聽

因為無論是在校還是在家,孩子仍然是同一個孩子,只是身處的環境不同而矣。 對於優、缺點的問題,學校希望在這問題上看看家長有多瞭解自己的小朋友。 有時候在回答缺點方面,家長不應該直接回答說:「佢成日發脾氣。」、「佢好曳。」等,其實學校是希望家長能夠在小朋友的缺點上看出優點,而不是直接指出小朋友不好的地方。 家長日問題2025 至於第四個問題,她認為父母的態度會對孩子的課堂參與度、表現都會產生深遠影響,但這這一影響可能會被家長低估。

正因中心地方有限,我們更希望能善用每吋地方,在有限空間內盡量服務最多孩子,因此希望家長明白,中心入口處並不設等候區。 本港寸金尺土,樓價是全球之冠,因此中心目前缺少充足資金租用更大地方。 另外,亦有家長指出電梯大堂的樓梯範圍存安全隱憂,我們在此提醒家長在電梯大堂時務必看顧好孩子。 家長日問題 撰文︰三孩老師一個理想的教育制度並不應該一方面淘汰學習速度比較慢的孩子,而另一方面卻不斷鼓勵本來已經很厲害的孩子。 家長日問題 比較的對象不僅僅是孩子所在的班級,更要與全國的標準進行比較,看看孩子是處於領先水平、剛剛達標,還是落後。 家長日問題 近兩三年疫情的關係,家長日斷斷續續的舉行,時而取消、時而改用電話聯絡、時而使用Zoom進行面見。

家長日問題: 家長日

最後,我們衷心感謝各位提出的寶貴意見,以及對中心和教職員的支持。 最多家長提出的三個形容詞為「貼心」(caring)、「樂於助人」(helpful)和「專業」(professional)! 我們在此向家長保證,中心的洗手間每隔兩小時就會清潔及消毒一次,但為了回應以上意見,中心近期已更換洗手盤和座廁附近的密封膠,讓環境更顯乾淨衞生。

  • 這些措施是希望能便利家長閱讀及保管資料,有62.73﹪家長詳細閱讀並充分了解,有35.03%已大致瀏覽,應能達到編印活動資料之目的。
  • 正因中心地方有限,我們更希望能善用每吋地方,在有限空間內盡量服務最多孩子,因此希望家長明白,中心入口處並不設等候區。
  • 因為無論是在校還是在家,孩子仍然是同一個孩子,只是身處的環境不同而矣。
  • 撰文︰三孩老師一個理想的教育制度並不應該一方面淘汰學習速度比較慢的孩子,而另一方面卻不斷鼓勵本來已經很厲害的孩子。
  • 有時家長的過熱過冷,身為班主任我應負上一定程度的責任。

若家長有任何疑問或想了解孩子的上課情況,我們的教職員很樂意以電話或電郵方式為閣下提供意見或解答問題。 此外,在學年期間每逢週四下午,中心都會開放預約家長會議,家長可透過流動應用程式平臺或直接向教職員預約時段。 家長可在會議上就任何關注事項提出問題,如評估結果、學習進度、孩子的行為問題、報讀學校等,都是常見的提問。 倘若家長工作繁重或需要出差,中心亦可配合家長在其他時間安排進行家長會議。

家長日問題: 小學 熱話題

陳老師先解釋規則︰「我想邀請你哋輪流用3分鐘分享自己嘅感受、需要,其間唔可以指摘、責備其他人。聆聽嘅一方,喺呢3分鐘要專注地聽,唔可以插嘴。你哋同意並願意遵守嗎?」雙方表示同意後,阿宜便開始分享。 大概講了2分鐘後,阿宜開始啜泣,然後說:「我未試過講咁耐,爸爸都無打斷我、鬧我……」阿宜的爸爸聽到呆了。 原來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察覺自己習慣打斷女兒的說話,然後就是一堆責備和指罵的說話,令女兒非常難堪。 之後,陳老師協助阿宜和她爸爸以「善意溝通」的方式,包括平等對話、真誠表達、理解別人感受需要等,來改善關係。 以今時今日的科技,任何時候都可以聯絡教師,有禮節一點可以寫手冊、書信、電郵;不拘禮節的可以使用電話、WhatsApp、Zoom等科技的幫忙。 反過來說,現今的教師也比以前更主動接觸家長,瞭解並報告學生在學校發生的軼事。

  • 曾任職中學教師,自1986年起從事師資培訓工作;現為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輔導及學習支援系助理教授。
  • 中心相信與家長通力合作是幫助孩子發揮潛能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致力與家庭保持緊密聯繫。
  • 不過現時小組課程已逐步回復正常,教職員將繼續在堂上的小組時間內為孩子進行評估。
  • 本港寸金尺土,樓價是全球之冠,因此中心目前缺少充足資金租用更大地方。
  • 影片中可以看到,穿著粉色褲子的女子,和穿著粉色上衣的媽媽發生口角後,原本準備要離開,結果又走回原位用力地將梅麗莎推倒在椅子上,這時一名男子衝上前想將兩人隔開,但梅麗莎站起後不甘示弱,立刻脫下鞋猛打對方。
  • 「能醫不自醫」,自己的孩子就是讓人教,現實就是這樣諷刺!

請家長留意,當評估報告上載至程式後,閣下會收到一個通知電郵,提示評估報告已備妥及可供瀏覽,而電郵內會包含下載報告的步驟說明。 有了上面的準備,我想家長的疑慮及抗拒自然消除,進一步是促使家長認同學校推行教育的政策及內容。 要做到此點,學校教師事先要有充份的準備,制訂策略、方針及規劃教育的課程和內容,以便推廣。 教育要獲得良好的效果,一個至為重要的因素是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

家長日問題: 放任小孩電影院發出噪音 家長遭罵竟動手打人

本校行政單位配合學校日活動,分發給家長許多相關的宣導資料,包括「校務宣導事項」、及「親職教育資料」三篇。 這些資料經由輔導室彙整,並印製「學校日活動資料」封面,由各班老師協助裝訂,再分發給每位家長。 這些措施是希望能便利家長閱讀及保管資料,有62.73﹪家長詳細閱讀並充分了解,有35.03%已大致瀏覽,應能達到編印活動資料之目的。 本校在舉辦此次的學校日活動前,各班老師都能於寒假期間用心規劃各班班級經營計劃,並於學校日當天向家長報告。 家長們對各班導師的班級經營計劃持正向肯定的百分比更高達99.85%,由此可見家長們對老師的班級經營方式都能予以支持,這將給導師在班級經營上莫大的鼓舞。 以往做班主任的時候,由早上7時半開始到接近下午1時完結,體力的消耗非常大,但我是樂意參與。

家長日問題: 家長問卷調查2021

我校有一個真實例子,副校長的兒子在香港選不了理想的大學,到外國升學讀「調酒師」,一個決不升職的女教師,兒子讀工程,女兒讀醫科。 家長日問題2025 身為父母,回頭一望,自己會選擇事業讓家庭過得好一點,還是望遠一點讓自己的子女前途好一點? 幾位家長指出中心的入口和電梯大堂較小,接送期間或較擠擁。

家長日問題: 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九大原則

家長是人,也有困惑與不足,因此教師在推行幼兒性教育的同時,也要伺機向家長推行性教育。 「共用無門分格的廁所,是否不尊重幼兒私隱?」「用坐廁會否傳染性病?」「萬一推行了性教育,孩子問起家長性交問題應如何回答?」做教師的要有心理及實際準備,提供簡明扼要的答案或能提供適切的資源,及時為家長解答疑難。 家長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人,教師如能成功與孩子的家長結成夥伴,對推行教育必事半功倍。 其實,長久以來,教育工作者一向均有與家長緊密合作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幼齡孩子的家長,由於孩子年紀小,大多願意多花時間心力於孩子身上:照顧起居飲食、接送上學、跟進學習等。

家長日問題: 家長日奇談,網友分享6大不可思議家長出沒

我們留意到,今年有較多家長提出有關管理情緒及行為問題的題目,例如處理衝突、管教行為問題、與孩子談判等,這些或許都反映到家長在過去一年面臨的壓力。 其他題目還包括處理孩子偏食問題,及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兄弟姊妹。 中心在計劃接下來的家長工作坊時,會仔細考慮閣下建議的題目。 為了維持社交距離,我們自學年初便以Zoom形式舉行所有工作坊,預計此措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繼續維持。 陳老師是跟我一起學習「善意溝通」的小六班主任,她因為學生阿宜的行為問題需要「見家長」,於是便打給阿宜的爸爸。 家長日問題2025 澳洲廣播公司(ABC)就皮克利先生總結的問題徵求了兩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的意見。

家長日問題: 孩子課堂參與度如何,喜愛課程內容嗎?

原因是能夠跟家長學生同時面見的機會不多,如有重要的訊息希望小朋友接收的話,家長在場的影響力可以有「倍增」的幫助。 閣下的寶貴意見能幫助我們持續提升服務質素,為更多有需要家庭提供適切支援。 任何新事物,都易惹來擔心或不安,尤其本地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家長,思想或會較為保守,並且不大願意麪對孩子的問題(有時連成人自己的問題也不容易面對),學校或教師要接納家長的困擾及疑慮。

家長日問題: 【教育專欄】疫情反覆 學習停不了

家長對老師們提出的教學計劃,正向肯定程度高達99.7%。 中心相信與家長通力合作是幫助孩子發揮潛能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致力與家庭保持緊密聯繫。 我們鼓勵家長當面授課堂恢復時,一同入課室參與孩子的治療環節或小組課堂。 不過中心地方有限,我們不希望同時有太多人身處同一個課室,所以若家長希望與孩子一同參與小組課堂,請事先告知老師,讓我們能更有效地控制中心訪客人數。 在小組課程因疫情而暫停期間,中心會依家長意願,在預定時間為孩子提供個別教學環節。 不過現時小組課程已逐步回復正常,教職員將繼續在堂上的小組時間內為孩子進行評估。

家長日問題: 學校日要問老師什麼?

第二學期的學校日活動,在流程安排上有親師溝通時間,除了親師之間互相交流孩子在家、在校的狀況外,也請家長分享彼此的教養心得與策略,讓家長能藉由學校日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與人際關係及行為表現。 家長日問題 對此家長們絕大多數都能肯定學校日活動在瞭解孩子各種狀況所提供的幫助。 非常感謝各位家長提出實用的工作坊題目建議,供我們日後參考。

家長日問題: 學校於新學期舉辦的「家長日」親師座談會(班親會),是爸媽們和老師面對面溝通的好時機,此外討論班務、選出家長代表也是當日的流程之一,BabyHome網友爸媽分享「家長日」奇談,各種意想不到的特殊類型家長都可能在這天親眼目睹…

本校編印的學校日活動資料包含許多資訊,同時也是與家長溝通及訊息揭露的管道。 從問卷結果得知,有54.77%的家長認為個班教師隊班級經營的理念對其幫助最大,教學進度表次之。 另有36.29%的家長認為親職教育分享文章對其有幫助。 家長日問題 藉此問題,我們將繼續充實相關內容,讓家長能由閱讀學校日資料得到最大的收穫。

家長日問題: 學校與家長溝通合作

感謝閣下提供之寶貴意見,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完善「CDC Connects」程式平臺。 如閣下希望取得一份評估報告的列印版本,歡迎隨時聯絡我們以作安排。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士(小學教育)、教育碩士(輔導)及輔導心理學博士。 曾任職中學教師,自1986年起從事師資培訓工作;現為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輔導及學習支援系助理教授。

至於生活習慣等問題上,學校除了觀察家長是否瞭解自己小朋友外,亦都在這些問題上,看看家長是如何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如喫飯、上廁所等。 她說:「任何特質的小朋友也有機會入讀,內向的、怕醜的也沒問題,我們主要是看家長的反應和理念」。 她又指,家長亦毋須擔心自己不善辭令,也不需熟背學校網頁,「透過家長和小朋友玩耍,我們也能看到不少親子平日的溝通和互動」。 由問卷中可以發現,在學校日的召開時間上,有高達98.58%的家長對本校安排這次學校日活動的日期及時間,持正向的肯定,也代表本校這次召開學校日的時間符合家長希望召開的理想時間。 家長日問題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向老師詢問孩子對學習的態度,特別是學習的用功程度,並根據老師的答覆決定是否需要幫助孩子改變學習態度。

陳老師與我分享這個故事,啟發了我:一直以來,不少「見家長」都是教師和家長一起指出學生的問題,再加以批評,卻沒有提供空間予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 然而,若「見家長」時,所有教師都可以像陳老師般,營造一個更平等、真誠和安全的空間予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溝通,我相信有助減少衝突,改善關係。 我們在推行教育時,有時或會不大幸運地遇上一些頗為刁難的家長,他們會質疑教師推行教育的知識及技巧。 提出諸如:「我們做家長不懂得教,難道你們就懂得教?」「你還沒結婚,未有孩子,怎夠資格教孩子?」這些質疑自然不堪一辯,只要老師能沉得住氣,心平氣和地與家長溝通,自能將挑戰化解於無形。 不管是食飯、洗澡、執拾,還是做功課、打機,每一件事,都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起摩擦。 疫情下,親子在家的相處時間多了,家長還要兼做教師的角色,更易引發衝突。

家長日問題: 家長日奇談,網友分享6大不可思議家長出沒

事實上這些疑慮,在幼教工作者身上也或多或少存在過,只要我們代入其身份角色、易地而處,自然能產生同感共鳴,接納他們。 【大紀元2019年05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欣會雯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很重視家長會,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向老師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無法準確理解老師的答覆。 中心會在流動應用程式「CDC Connects」上載每半年發佈一次的孩子學習評估報告及個人學習目標。

家長日問題: 小學 熱話題

評估目的是瞭解孩子目前能力所及範圍,幫助團隊為他們設立最適切的學習目標,因此中心並不會預定進行評估的時間。 本校規劃學校日時間,主要是以家長需求為考量,根據上學期家長問卷之意見訂定活動日期,以期望能促進家長出席率。 填答問卷家長中,參與學校日活動者佔55.39%,由學校日各班的會議記錄統計出席率佔51.32%,兩者之間有4.08%之差距可能在於部分家長未出席亦未繳回問卷,使問卷統計中之基數較低之緣故。 但無論數據為何,仍有許多家長沒有出席此次活動,且第二學期學校日的出席率皆明顯低於第一學期。 從問卷中可以發現未出席家長中有高達86.19%是因為有事無法出席,因此日後應加強宣導父母參與孩子學習,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期望父母能為孩子撥空參加。 見家長當日,陳老師先說明是次會面的目的是為瞭解阿宜的需要,然後探討如何合作去滿足這些需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