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很多考古遺址發現的器物幾乎完全相同,甚至極大可能是來自當地同一窰口的產品,甚至連墓葬形制也大相同,這也顯示了三地員交往密切經濟文化發展大致相當。 如香港萬角咀遺址出土的陶甕,在深圳追樹嶺遺址和博羅橫嶺山遺址均同時存在。 李鄭屋漢墓 在深圳的紅花園遺址也發現了大批的漢墓,並發現了罕見的乘法口訣墓磚,為內地首次發現。

資深旅行家,同時也是民間歷史學者的呂沛銘先生則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2]。

李鄭屋漢墓: 參觀指南

一九八八年李鄭屋漢墓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 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一時至六時,農曆年除夕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四、元旦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館。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查詢電話:二三八六 李鄭屋漢墓2025 二八六三。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為興建徙置大廈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時發現的。

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嘅需求,計劃響李鄭屋村起徙置大廈。 當建築工人喺8月9號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咗一個東漢墓穴。 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學生前往研究發掘。

李鄭屋漢墓: 展覽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李鄭屋邨徙置大廈。 當建築工人於同年8月9日進行山坡夷平工程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 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 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着古物運離現場。

  • 墓磚平均長40、闊20、厚5釐米,多為素面,亦有部分墓磚的側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紋。
  • 陶器多是釉陶,表面有一層青黃色或黃褐色的秞,包括有炊煮器、飲食器、貯器等等共27件;屋、倉、井、竈等模型7件、殘件2件、陶器蓋14件。
  • 李鄭屋古墓以磚塊砌成,磚塊為長方形,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厚5釐米,質地堅硬,顏色帶紅偏灰。
  • 文字有「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薛師」,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也有簡化的動物形象圖案。
  • 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為漢代香港地區所屬縣名,而「薛師」二字採用的字體則常見於東漢金石銘文。

古墓一共有四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 墓室入口稱為羨道,惟當時在墓室正式出土前已遭到破壞,因而無法瞭解以前封墓門的過程及砌磚法。 古墓地面為方形,前室居中,後室尾部設有一個小鑫。 中部為穹窿頂合券頂,是指用磚黏砌而築成券形的頂部,圍合四壁,以承託屋頂,增強結構的強度。

李鄭屋漢墓: 深水埗李鄭屋漢墓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李鄭屋漢墓2025 遊客並不能走進李鄭屋漢墓之內,只能隔著玻璃窺看內裡面貌,工作人員亦貼心地放了一塊鏡子,讓遊客可細看墓室的穹窿頂。 漢墓的佈局為「A」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 至於墓主身份就眾說紛紜,一直是個謎,有學者認為是鹽官.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香港從此進入了有史籍記載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歷史。 《元和郡縣圖志》載:「東莞縣,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於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東莞縣」。 在秦漢時期深港地區的屬地關係,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從屬番禺,改屬博羅,再歸東莞,到後來獨立成新安縣。 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博羅、深港兩地的聯繫就日趨緊密,形成了以夔紋陶文化為典型特徵的區域文化。

李鄭屋漢墓: 興建屋邨發現古墓

十字形穹窿頂磚室墓為當時廣東地區流行的墓室形制,出土的三足陶鼎、溫酒尊、陶魁、陶卮等都是民間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現於漢墓的畫像磚中。 一套四件的陶製模型 ─ 李鄭屋漢墓2025 李鄭屋漢墓 屋、倉、井和竈,更是東漢時期陪葬物的常見組合。 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為漢代香港地區所屬縣名,而「薛師」二字採用的字體則常見於東漢金石銘文。

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一九五五年平整地盤興建李鄭屋邨時,建築工人發現這座磚室古墓。 出土明器共五十八件,包括陶製器皿及青銅器物。 墓室形制及出土明器式樣顯示,這座古墓的建造年代應在東漢期間(公元二十五至二百二十年)。 李鄭屋古墓洞口呈圓拱形,佈局為十字形,長約8米,闊約10米。

李鄭屋漢墓: 搜尋標籤: “李鄭屋漢墓”

墓穴內的各陪葬品已被移送到旁邊的展覽室,可供遊客參觀。 李鄭屋漢墓2025 即使連室內陳列室的展板也逐一細看,參觀整個漢墓只需 15 分鐘罷了。 李鄭屋漢墓的得名,正是因為有歷史記載以來,這一帶曾是客家人「李屋村」與「鄭屋村」的聚居地,因墓室所屬已難考究,故稱之為「李鄭屋漢墓」。 墓室的發掘得要數 1950 年代,當時因為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型火災,造成 58,000 人無家可歸,政府為安置這些居民,便得在附近一帶興建大型屋邨作收容之所。

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及漢花園

墓磚平均長40、闊20、厚5釐米,多為素面,亦有部分墓磚的側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紋。 文字有「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薛師」,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也有簡化的動物形象圖案。 墓中發現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銅器則有盆、鏡、鈴和碗等。 一九五五年八月,香港在深水埗進行房屋工程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出土的58件隨葬器,多常見於華南東漢墓中。 李鄭屋漢墓屬於嶺南地區東漢磚石墓最大規模的古墓。 其中屋、倉、井及竈等陶製模型,反映了當時香港社會農耕與漁獵經濟的發展狀況。

李鄭屋漢墓: 歷史

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文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 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 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另外,現時還設有「互通有無:漢代絲綢之路與貿易圖片展」,參觀者可透過圖片認識漢代的貿易面貌。

李鄭屋漢墓: 開放時間

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纔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 現今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從古墓結構、出土器物以及墓磚銘文等方面,考古學家推斷古墓為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建。

李鄭屋漢墓: 歷史古蹟

專家推斷這是約於東漢年間(公元 25 至 李鄭屋漢墓 220 年)興建的墓室,絕對是香港考古上的重要發現。 李鄭屋漢墓建於東漢時期,包含四個墓室,在1955年興建徙置大廈時被發現。 雖然出於保護原因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你仍然可以透過玻璃一窺古墓的樣子,並藉著出土陶器和青銅器,瞭解漢墓的歷史。 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地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一座東漢古墓。 古墓用磚砌成,由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對稱的佈局。

據當年嘅老街坊回憶,響漢墓正式出土前,曾經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住古物運離現場(睇1955年8月11號《星島日報》)。 參考咗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咗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 漢墓響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畀公眾參觀,墓裏面嘅出土文物都陳列響漢墓旁嘅展覽館內。 漢墓而家已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嘅一間博物館。 墓室過去都冇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佢,響1970年代香港嘅教科書所見,當時嘅墓室外圍亦只係一個生滿草嘅小山坡。 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先至響外面加建保護設施,並響墓內裝設控制濕度嘅裝置。

李鄭屋漢墓: 香港十八區景點

今年是李鄭屋漢墓發現五十週年,為加強保護這座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古蹟,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特別進行了一系列翻新及改善工程。 而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展覽廳及設施在翻新後感覺煥然一新。 展覽的內容亦已更新,包括增設「華南漢文化」展覽,展出華南出土的漢墓和文物,藉此介紹兩漢期間(公元前二○六至公元二二○年)華南漢文化的特色。 展廳亦添置多媒體電腦,以互動方式介紹漢墓的內部結構,增加趣味性。 李鄭屋漢墓是一九五五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徒置大廈時發現的。 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二十五年至二二○年。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英語: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一些學者例如蕭國鍵,呂沛銘認為墓中主人應該是為當時的貴族或官員。 李鄭屋漢代古墓的發現,從實物驗證了漢王朝對香港地區有效的直接的行政管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香港的社會歷史發展由此直接納入了中華文明大系統的運行軌跡,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香港人,從此有了歸宿有了身份,即他們是中原王朝的子女,他們的身份就是中國人。 早在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後,於嶺南地區設官駐軍,實施有效的中央集權管理。 在中原文明影響下,香港地區有了相當長足的發展。

深圳東漢墓同香港李鄭屋漢墓相比,墓室結構和隨葬品都高度相仿,說明漢代的深港兩地,其實就是行政與文化習俗上的一國一制。 根據考古學家響發掘古墓時嘅周圍環境推斷,漢墓起嗰時佢係響海邊,但而家博物館所在嘅山腳處已離開海岸非常遠。 即使扣除歷年因填海而增加嘅土地,亦可以察覺到從東漢到清末嘅1800年間,從珠江帶來嘅沙泥沉積落嚟嘅結果。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請別誤會這是個如西安兵馬俑或埃及金字塔的大型墓穴,李鄭屋漢墓面積極小,是小得不能讓遊客內進的一種,再加上為要控制墓穴內的濕度與溫度,遊客只可站於墓穴前的透明玻璃,一窺墓穴的面貌。

穹隆頂合券頂的分室墓,是代表東漢磚石墓的最高結構與佈局。 從中顯示墓葬的規格、隨葬品多寡,甚至墓磚的尺寸,表明當時已經有了一套較為嚴格的埋葬制度。 雖然天高皇帝遠,墓主亦必須嚴格遵守禮制,絕對遵從漢王朝▉定製/定製(定做)▉。 李鄭屋古墓以磚塊砌成,磚塊為長方形,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厚5釐米,質地堅硬,顏色帶紅偏灰。 有部分墓磚上刻劃有文字或花紋,花紋共有十多種,多數圖案以菱形及輪形構成,有些為動物形象的簡化線條。

李鄭墓用磚砌成平面呈「十」字形佈局,由甬道(羨道)、前室、東西側室和後室組成。 前室頂部為穹窿頂,其餘三個墓室則為單券頂,是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常見的墓室形制。 李鄭屋漢墓2025 墓磚平均長40釐米、闊20釐米、厚5釐米,多為素面,亦有部分墓磚的側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紋。 磚上的文字有「大吉番禺」和「番禺大治歷」等字樣的兩塊銘文墓磚,或揭示了墓主的行政轄區隸屬番禹縣。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喺香港九龍深水埗,係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嘅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今日漢墓嘅墓室並唔對外開放,但係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嘅玻璃,一睹呢個建於東漢時期嘅墓穴。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 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 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濕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情況。 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的香港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

李鄭屋漢墓: 【港九溯源】 李鄭屋漢墓證明中原兩千年前已管轄香港

[1]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 李鄭屋漢墓 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 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