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9年起就有各種關於迴圈帶的專利發佈,涉及單向磁帶、向磁帶、自動機的相容性反絞帶機制等[27]。 所有的卡式錄音帶都包含一套防止重錄製和意外擦除重要資料的防寫技術。 卡式錄音帶頂部有兩片可以破壞的小塑料片,當被破壞後就在頂部留下凹槽。 將磁帶開口朝下,左上角的凹槽和小片就對應面向自己一面的防寫開關。

然而,由於卡帶系統最初面向聽寫和便攜設計,早期播放器的聲音品質並不適於播放音樂,有些型號的機械構造設計也不穩定。 此後,卡帶格式才獲更加認真用於音樂用途,並開始了高保真卡帶和播放器的時代[1]。 卡式帶機2025 卡帶錄音機和播放器在逐漸減少,但在大多數地區仍然可以買到,並在高傳真系統中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20] 。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數位化的燒錄媒體,如1980年代晚期出現的數字錄音帶(英語:Digital Audio Tape)(DAT)和1990年代初期出現的MiniDisc,從而終結了卡式錄音帶的生命力。 由於對從類比到數字的過渡前景的看好,索尼等主要廠商都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數位化媒體上[38]。 與因為能夠進行無失真壓縮錄製而獲專業市場接受的DAT不同,DCC在家用和移動市場上都遭到了失敗,並在1996年退市[39]。

卡式帶機: 「卡式帶」正式捲土重來

現在的大多數標為「普通」或「鉻」的卡式錄音帶包含不同過程處理得到的不同比例的氧化鐵和鈷塗層,只有極個別使用純二氧化鉻塗層[2]。 簡單的錄音機通常根據標準的鐵基成分設計,而高保真的磁帶播放器常常帶有開關或探頭,從而爲高性能卡式錄音帶提供不同的偏置和均衡化。 最常見的鐵氧化物磁帶由IEC定義爲I類,採用120微秒回放均衡,而鉻和含鈷磁帶(II類)要求70微秒均衡,它們所要求的偏置也有所不同。 巴斯夫和索尼曾經嘗試過一種含有氧化鐵和二氧化鉻的雙塗層材料磁帶,稱爲鉻化鐵(FeCr,III類),但只在1970年代中的一小段時間存在。 音質的變化也體現在價格上:I類卡帶往往最便宜,而IV類卡帶往往最昂貴。 巴斯夫公司開發了一款用於預錄製的鉻基磁帶,它採用120微秒均衡,因此是I類磁帶,但能提供更大的頻率響應範圍從而提升音質。

  • 卡式錄音帶上對計算機數據的典型編碼方法是頻移鍵控(FSK),能夠獲得500—2000比特/秒的比特率,一些遊戲使用特殊的快速載入流程實現了約4000比特/秒的比特率。
  • 隨着卡式錄音帶在商業音樂產業中的運用,人們在商業錄製的音樂卡帶上發現了一系列的測試音調。
  • 根據截至1968年的統計,多達85家製造商共計銷售了250萬臺卡帶播放器[11]。
  • 卡式錄音帶最早用於聽寫,但在其保真度得到改進後作為盤式錄音帶的補充廣泛用於各種非專業的場合[1]。
  • 1993年,CD播放器的年銷售量達到了5百萬臺,比前年增長21%,而卡帶播放器的銷售量則比前年下降7%僅剩約3.4百萬臺[19]。
  • 有一些發明專利專門介紹引帶的具體構造和播放器辨識引帶的機制[26]。

卡式錄音帶上對計算機數據的典型編碼方法是頻移鍵控(FSK),能夠獲得500—2000比特/秒的比特率,一些遊戲使用特殊的快速載入流程實現了約4000比特/秒的比特率。 2000比特/秒的比特率相當於可以在90分鐘磁帶上每面存儲660KB的數據。 若採用更好的調製技術,如現代調制解調器使用的正交相移鍵控(QPSK),卡式錄音帶則可以達到10—17千字節/秒的比特率,提供每張60MB的存儲量。

卡式帶機: 磁帶機

這可不是Nakamichi 卡式帶機2025 1000的不足,而是軟件先天性的缺陷,就像黑膠不敵於卡式帶一樣。 結論是,原來要「真正發燒」是可以平、靚、正的,不一定要擁有旗艦機亦可以「很真和很燒」。 另一種對1980年代的文化產生顯著影響的是稱爲便攜式立體聲系統(英語:Boombox)(Boombox)的一套帶有卡帶槽的內置立體聲揚聲器的便攜式播放器。 便攜式立體聲系統的揚聲器能產生相當大的音量,一度成爲了城市青年娛樂文化的同義詞,並因此有了“貧民區的衝擊波”(Ghetto Blaster)這一暱稱。 其實這是發燒友多年來一直忽略的製式,以為它是low end一族。

隨著CD逐漸流行,人們發明瞭卡帶形狀的音樂配接器作為在只有卡帶音響的汽車中播放CD的一種經濟而乾淨的解決方案:可攜式CD播放器通過類比輸出線路連接到配接器上,配接器再將這一訊號傳遞給卡帶音響的磁頭。 此外,也有卡帶形狀的MP3播放器出現,這些播放器可以像卡式錄音帶一樣插入卡帶播放器,並像卡帶一樣與磁頭通信[42][43]。 1935年,德國科學家福勞耶瑪發明瞭磁帶,在醋酸鹽帶基塗上氧化鐵。 用於計算機的磁帶在1980年代等早期計算機時代曾被廣泛應用,但由於速度較慢,且體積較大等缺點,現今主要用於商業備份等用途。

卡式帶機: 卡式錄音帶

然而,隨着2000年代早期CD的抗震快取技術發展、車內噪音水準的降低、客戶期待的提高以及CD自動換碟技術的出現,CD播放器在歐美市場迅速替代了卡帶播放器成為了新車款預設的音響配件。 它的用途包括可攜式音樂儲存、家庭錄音等,甚至包括在微型電腦出現初期進行數據儲存。 卡式錄音帶最早用於聽寫,但在其保真度得到改進後作爲盤式錄音帶的補充廣泛用於各種非專業的場合[1]。 它的用途包括便攜式音樂存儲、家庭錄音等,甚至包括在微型計算機出現初期進行數據存儲。

很多早期的微型電腦都實現了基於堪薩斯市標準(英語:Kansas City standard)(Kansas City Standard)的數碼化數據儲存。 1970年代晚期和1980年代早期的很多家用電腦也能夠使用卡式錄音帶作為軟碟的廉價替代品進行數據儲存,只是常常需要手動停止或啟動卡帶記憶體。 卡式帶機 由於隨後軟驅成為了高端機器的基本配件,這一埠和指令都很少得以使用。 1980年代,TASCAM公司推出了用於個人錄音的「Portastudio(英語:Portastudio)」系列4軌和8軌卡帶錄音機。

卡式帶機: 音樂卡帶

外型上這卡式帶機設計走復古路線,但這部「港式土炮」卻是全球最先搭載藍牙5.0的卡式錄音機。 卡式帶機 用家除了能輕鬆連接無線耳機或喇叭享受analog音樂外,更可透過無線耳機錄製專屬卡式帶,把80年代「錄音傳情」的浪漫情調,再現於當下生活。 工作室推出白「Cloud」、藍「Evening」和粉紅「Sakura」三種顏色,配上透明機身設計,造型簡約大方。 好消息是,眾籌發起僅僅一天已經達標,按照計劃,產品將於今年11月完成生產,並於12月面世,各位香港卡式帶迷密切期待。

卡式帶機: 出現

音樂產業譴責個人翻錄,宣稱“個人翻錄是在扼殺音樂”(Home Taping Is Killing Music)。 然而,很多人認爲卡式錄音帶這種媒體適合分發新的音樂作品並能促進銷量,並堅持自己至少有將自己的唱片複製到磁帶上的權利。 在1980年代早期的一小段時間,小島唱片(Island Records)曾經發行過一面預錄另一面空白供顧客使用的二氧化鉻“一加一”卡式錄音帶。 卡式錄音帶也爲人們在音樂會錄音提供了方便,這種錄音尤其獲反主流文化的樂隊支持。

卡式帶機: 錄音機和播放器

但對於唱片公司而言,這款產品最大的賣點在於一樣的I類卡帶包裝可以用於鐵基和鉻基磁帶。 卡式帶機 卡式錄音帶外殼頂部的凹口用於表示其中磁帶的類型:I類卡帶只有寫保護凹口,II類磁帶在寫保護凹口旁還有一對額外的凹口,而IV類磁帶則在頂部中間位置擁有第三對凹口。 這些凹口使得大型卡帶播放器可以自動檢測磁帶類型並選擇合適的偏置和均衡。

卡式帶機: 卡帶類型

甚至連1981年推出的第一版IBM PC都包括一個卡式錄音帶埠和一條操作該埠的BASIC指令。 由於隨後軟碟機成為了高端機器的基本配件,這一埠和指令都很少得以使用。 1970年代早期推出的惠普HP 9830型電腦是早期採用自動控制的卡式錄音帶進行數據儲存的桌上電腦之一[36]。

卡式帶機: Android 系統如智能手機

卡式錄音帶的換向可以通過手工將卡式錄音帶從讀寫機構中取出翻面後再放入,也可以通過機構自動改變磁帶前進的方向實現(自動翻帶)[3]。 大多數卡式錄音帶以空白帶的形式發售,用於錄製(或翻錄)使用者自己的唱片(或備份及製作自己的混音帶),友人的唱片或廣播節目。 音樂產業譴責個人翻錄,宣稱「個人翻錄是在扼殺音樂」(Home Taping Is Killing Music)。 然而,很多人認為卡式錄音帶這種媒體適合分發新的音樂作品並能促進銷量,並堅持自己至少有將自己的唱片複製到磁帶上的權利。 在1980年代早期的一小段時間,小島唱片(Island Records)曾經發行過一面預錄另一面空白供顧客使用的二氧化鉻「一加一」卡式錄音帶。 卡式錄音帶也為人們在音樂會錄音提供了方便,這種錄音尤其獲反主流文化的樂隊支援。

卡式帶機: 卡式錄音帶

這種錄音機並不兩兩使用磁帶上的音軌,而是通過特殊的4軌磁頭在磁帶往一個方向運動的時候同時訪問4條音軌。 每條音軌也可以獨立的錄製、擦除或回放,使得使用者可以對音軌進行後期處理。 為了提高音質,個人錄音用錄音機有時候會以2倍的速度(3¾英寸/秒)運轉磁帶,並採用各種降噪技術提高動態範圍。 最初的卡帶機器(如飛利浦在1963年8月推出的EL3300[10][28])主要是簡單的單聲道錄音和回放裝置,這些機器一般需要外接一支動圈式麥克風以進行錄音。 1970年代以後的產品則常常內建擁有擴充高頻回應的電容式麥克風,但也因此容易拾取錄音機馬達產生的噪音。 常見的可攜式錄音機的形狀是與卡式錄音帶差不多寬的一個長方盒,頂端是揚聲器,中部是卡帶槽,底部邊緣則是「鋼琴鍵」控制部分。

卡式帶機: 回放長度

隨身卡式機面世40週年,除了Sony官方有慶祝活動外,香港設計工作室NINM Lab亦有新搞作。 去年,NINM Lab打響頭炮,推出全新Instant Magny 35即影即有機背,產品兼容超過25部經典菲林相機,即便是塵封多時的舊式機款,亦能搖身一變成為即影即有相機。 相隔半年,工作室又再次推出即棄菲林相機「I’M FINE」,並以粉紅粉藍的漸變設計,寓意以菲林攝影捕捉人的情緒起伏。 歐美樂壇上,不少歌手如冰島歌姬 Björk、美國創作才女Lana Del Rey、以至Hip Hop音樂人Kanye West,均乘着復古浪潮,推出卡式帶專輯,當中有全新也有再版,懷舊一番。

C46和C60的磁帶通常爲15─16微米厚,C90的磁帶一般爲10─11微米厚,而C120的磁帶僅有9微米厚,很容易產生絞帶和斷帶的現象。 卡式帶機2025 一些廠商會提供長於標準的磁帶,如132米或135米的C90卡帶(標準長度爲129米)。 市面上曾經一度有C180乃至C240卡帶,但是它們的磁帶非常薄且脆弱,導致了很差的音質和很低的耐用性,並不適用於一般用途。 此外,也可以找到一些特殊長度的磁帶,如C10、C15(前兩者常用於電話答錄機)、C30、C50、C54、C64、C70、C74、C80、C84、C100、C105和C110等[25]。 經過4年的開發,RCA-勝利者公司於1958年發佈了一款磁帶寬爲¼英寸(6.35毫米)、可翻面播放、立體聲的RCA盒式錄音帶[4][5]。 這一產品提供了與卡式錄音帶相似的錄音時間,但是尺寸要大得多(約爲5″×7″,即127×197毫米)。

卡帶錄音機和播放器在逐漸減少,但在大多數地區仍然可以買到,並在高保真系統中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20] 。 預錄製好音樂節目的卡式錄音帶(又稱音樂卡帶,英語:Musicassettes,縮寫:M.C.)也於1965年晚期在歐洲開始發行。 1966年7月,飛利浦在美國的子公司水星唱片(Mercury Records)開始在美國發行音樂卡帶,最初一次發行了49部[12]。

卡式帶機: 回放長度

197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初期,硬碟機尚不普遍且價格昂貴,使用卡式錄音帶的磁帶機是常用於軟體和大量資料儲存的個人電腦週邊。 採用高糾錯能力編碼技術和寫後即讀通道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數據備份的可靠性。 根據裝帶方式的不同,一般分爲手動裝帶磁帶機和自動裝帶磁帶機(即自動加載磁帶機)。 雖然每一次從源卡帶上進行翻錄都會導致音質受損,但是從翻錄機制上對從唱片、廣播節目或者另一枚卡帶上翻錄並沒有進行限制。 卡式錄音帶的磁帶長度通常以累計回放時間進行衡量,最常見的款式有C46(每面23分鐘)、C60(每面30分鐘,以下類推)、C90和C120。

卡式帶機: 磁帶

其結構原理如圖所示,輸送帶繞經傳動滾筒和尾部滾筒形成無極環形帶,上下輸送帶由託輥支承以限制輸送帶的撓曲垂度,拉緊裝置為輸送帶正常運行提供所需的張力。 工作時驅動裝置驅動傳動滾筒,通過傳動滾筒和輸送帶之間的摩擦力驅動輸送帶運行,物料裝在輸送帶上和帶子一起運動。 卡式帶機2025 帶式輸送機一般是在端部卸載,當採用專門的卸載裝置時,也可在中間卸載。

卡式帶機: 出現

此後,不少公司亦「照辦煮碗」,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Netflix為其大熱劇集《Stranger Things》推出原聲卡式帶。 劇集設定於1980年代,全劇從服裝、道具、以至音樂均滿載濃濃的復古情懷,官方順理成章決定以卡式帶形式推出原聲大碟,大獲好評之餘,該碟更打進了2017年全美錄音帶銷售排行榜第4位。 及後,Netflix再有為《Black Mirror》、《13 卡式帶機2025 Reasons Why》等熱門劇集推出原聲錄音帶 ,足見卡式帶市場不容小覷。 卡式錄音帶上對電腦數據的典型編碼方法是頻移鍵控(FSK),能夠獲得500—2000位元/秒的位元速率,一些遊戲使用特殊的快速載入流程實現了約4000位元/秒的位元速率。

卡式帶機: 錄音機和播放器

然而,卡式錄音帶仍然在某些便攜系統上獲採用,並在很多國家仍然是8位計算機的主要存儲系統。 在包括英國、匈牙利、波蘭和荷蘭等國,卡帶存儲曾經非常流行,以至於廣播電臺會廣播計算機程序以供聽衆使用卡式錄音帶錄製並隨後載入電腦中使用[37]。 即便由於卡式錄音帶的尺寸和速度,其最初的音質相對較差,卡式錄音帶相對盤式錄音帶而言在便利性上是很大的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