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職政治顧問期間,衞奕信着於處理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外交事務。 《香港人權法案條例》的制定,使原本只在國際公約中臚列的權寫進香港的法律內,從而更進一步地讓人權得到法律的障。 不過,話雖如此,由於《人權法案》內的條文並不詳細(如反歧視的部份),所以往往亦難以執行。 衞奕信徑 此外,《人權法案》原是一部具有凌駕性的法律條例,所以港府為避免出現抵觸的問題,更同時修訂香港的憲制性文件——《英皇制誥》。 可是,中方一直卻反對《人權法案》的制訂,對於它具有凌駕其他法律的地位更深表不滿。

自1960年至1962年,衞奕信一直都在香港的香港大學學習北京話,同時還兼任時任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之政治顧問。 衞奕信在學習中文方面顯露出突出的天份和才華,當時一般外籍人士需要學習三年中文才可考試,但衞奕信學了兩年中文就獲準考試,並且及格通過。 學成後,衞奕信在1963年獲派到英國駐北京的代辦處擔任二等祕書,未幾即獲擢升為一等祕書。 此名字是出自他的老師所贈的一副對聯:「德者當以道為本,巍峻應有穩定基」。 至於任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二等和一等祕書時,他的中文名字曾一度改為魏德維。

衞奕信徑: 香港總督

中方認為,只有《基本法》纔有凌駕性,因此在主權移交後,隨著《基本法》的落實,《人權法案》內的凌駕性條文和與《基本法》相抵觸的部份亦不再適用。 然而,對於《人權法案》是否具凌駕性的問題,社會始終存有分歧。 難度:★★★★☆距離:約9公里 時間:約3.5小時 衛奕信徑第八段一開始繞走碗窰,之後要穿過太和市區,再到達大埔頭後上九龍坑山,最後在九龍坑山山頂結束。

  • 有見及此,港府在1988年6月16日開始實施甄別政策,把政治難民分為「難民」,經濟移民等非難民則分為「船民」,凡是因經濟問題而進入香港的越南船民,他們會被視作非法入境,不能被轉送到第三國,並將被遣返越南[3]。
  • 第七段由城門水塘開始,沿著城門水塘東岸的緩跑徑向北前進,途徑城門水塘北端的半閒亭、城門標本林和鉛礦凹(於此處再次與麥理浩徑第八段相交),直至元墩下。
  • 當中,在1979年3月的時候,他曾陪同港督麥理浩爵士,以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等人出訪北京,和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會面。
  • 在1991年10月,衛奕信推行有秩序遣返計劃,開始遣返越南船民。
  • 然而,到1986年12月5日,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在訪問北京期間突然逝世。
  • 種種的不滿,最終使到要求撤換衞奕信的呼聲愈來愈高 [12]。

景色方面,八仙嶺北望沙頭角,南看船灣,景觀開揚,而黃嶺至屏風山的陡坡更是香港最佳美景之一,景色絕對一流。 衛奕信雖然是一位「中國通」,但亦由於他對中國的認識,使他對中方處處忍讓,被輿論認為他向中方「叩頭」討好,窒礙民主,出賣港人利益 衞奕信徑2025 [9]。 衞奕信徑2025 衛奕信向中方讓步的作風,也使英方一些強硬派深感不滿,而不少在港英商,如怡和等等也認為衛奕信出賣了香港利益。 種種的不滿,最終使到要求撤換衛奕信的呼聲愈來愈高 [12]。 這項香港機場核心計劃被統稱為玫瑰園計劃,寓意計劃的前景將如玫瑰園一樣美好。

衞奕信徑: 第五段

然而,中方堅持英國首相馬卓安親自抵華簽署諒解備忘,事件纔可以圓滿解決。 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下,衞奕信在1989年10月11日宣讀《施政報告》,推出不少措施,設法挽回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例如督促大老山隧道提早於1991年下半年完成)。 經過一番考慮,英方最終認為在中、港事務方面有多年經驗的衞奕信是最佳人選,並決定以他接替尤德。

除了上述公職,衛奕信還在1993年起出任英國不丹學會主席;1996年起出任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副會長,到1997年起又出任鴨巴甸大學校監。 鴨巴甸大學校監是一項榮譽職位,一般而言,衛奕信將會終身出任此職。 另外,自1999年起,他出任全國蘇格蘭博物館的受託人,到2002年起兼任主席。 而在2000年起,衛奕信又被任命為首相商業任命顧問委員會委員,同時還出任蘇格蘭大學卡奈基基金之受託人;自2001年起,他擔任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登記官;以及自2002年至2008年出任劍橋大學彼得學院院長。 衞奕信徑 在2008年10月,他獲委為愛丁堡皇家學會主席,在此以前,他曾於2000年起當選該會院士,並於2002年當選該會國際委員會召集人。 根據衛奕信在施政報告中所制訂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香港將在大嶼山以北的赤鱲角進行大幅填海,興建一個國際級的大型新機場,這個新機場有兩條跑道,可24小時運作,每年更可容納8000萬名旅客,是啟德機場容量極限的3倍。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2段

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 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 嚴格來說,第九段途徑的山徑在香港衆多山徑中不算崎嶇難行,但由於第九段起點和終點設於海拔數百米以上的山頂,換句話說不論此段開始前還是結束後,遊人都需要額外多走一段山路。 如果順行第九段,遊人需要從大埔頭或太和邨出發沿第八段後半段登上九龍坑山頂,才能開始第九段;到達仙姑峯後,遊人亦需要繼續行走全段第十段或第十段部份路段後接駁其他山路(如八仙嶺自然教育徑)下山,才能離開。 除此以外,本段翻越新界東北部多座山嶺的山脊線,其中包括有八個山峯的八仙嶺,上落坡度極大。 這些因素都使第九段成爲衛奕信徑中最消耗體力的一段,對遊人具有較大挑戰性。

大埔頭之前的路段可說是熱身,但九龍坑山是香港行山的著名「天梯」之一,斜度頗高兼且較為焗促及暴曬,需要相當體能應付。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第八段會經過碗窰及大埔頭一帶的古蹟,而九龍坑山上山時沿途都有開揚的大埔風景,但衛奕信徑下山路視線會被樹林遮擋,景色較遜。 中方認為,只有《基本法》纔有凌駕性,因此在主權移交後,隨着《基本法》的落實,《人權法案》內的凌駕性條文和與《基本法》相抵觸的部份亦不再適用。 不過,雖然「八八直選」被否決,但由於後來內地發生六四事件,衞奕信與中方商討後,終在1991年的立法局選舉首次引入18個直選議席,以求穩定人心。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

從沙田坳士多前行,不久便看到有分岔路(W047),應選擇左方的馬路行往紅梅谷方向。 衞奕信徑2025 離開馬路,接上山徑,旁山而行,沿路有不少由晨運人士開闢的觀景位,供欣賞右方位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的水泉澳山嶺風光。 在此往下走,沙田一帶的屋村就像位處山谷下寧靜的小市鎮,沿路下行,在天晴的時候,這裏是絕佳的拍攝地點。 在士多旁往公廁方向走,靠左 (右方往茅笪村) 沿著馬路行走一小段路。 留意衛奕信徑的指示牌,在右方轉入泥徑後,獅子山及慈雲山間的淺谷便會進入眼簾。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4段 東洋山

此外,部分路線的方向以塗漆標示,指示欠清晰,但近年已有所改善。 在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他的逝世觸發不少民眾自發前往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悼念。 未幾,民眾的悼念活動卻發展成為一場爭取民主的學生運動,而到5月底的時候,在廣場參加學運的人數更多達上百萬人,是中共立國以來絕無僅有的一次大規模學運。 正當國際密切注視這場學運的時候,“有傳”中共當局卻在1989年6月4日清晨時份「清場」,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驅散在場內手無寸鐵的民眾,並造成不少無辜傷亡。

衞奕信徑: 第一段

不過,早年市民及商人大肆採摘,吊鐘花數量大減,令政府立例禁採禁售。 衞奕信徑2025 現時香港法例第96章《林區及郊區條例》的附屬法例《林務規例》訂明,任何人無合法辯解,不得售賣、要約售賣、管有、保管或控制吊鐘花及其任何部分。 因此,請大家賞花期間眼看手勿動,採摘吊鐘花不但是自私的破壞行為,而且觸犯法例。 隨後的路口須靠右行走(左方麻石徑可下引至高超道),經過墳地,再繞行照鏡環山。 炮臺山又稱「魔鬼山」,英語名為Devel’s Peak。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三段

期間,他曾寄居於灣仔的一個華人家庭,後來則改與一位來自印度的同學同住一單位。 衛奕信在學習中文方面顯露出突出的天份和才華,當時一般外籍人士需要學習三年中文才可考試,但衛奕信學了兩年中文就獲準考試,並且及格通過。 學成後,衛奕信在1963年獲派到英國駐北京的代辦處擔任二等祕書,未幾即獲擢升為一等祕書。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7段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橫過馬路,接翠琳路上行,在支徑左轉,走過平淡的路段,微降後續沿馬路左轉進入凹頭村。 由藍田鐵路站A出口,右轉沿著啟田道下走至迴旋處,再左走接鯉魚門道,便可一直走至高超道。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3段

過走私坳後經孖指徑[註 2]進入城門郊野公園,與麥理浩徑第七段相交於城門水塘。 除了上述公職,衞奕信還在1993年起出任英國不丹學會主席;1996年起出任蘇格蘭皇家地理學會副會長,到1997年起又出任鴨巴甸大學校監。 鴨巴甸大學校監是一項榮譽職位,一般而言,衞奕信將會終身出任此職。 而在2000年起,衞奕信又被任命為首相商業任命顧問委員會委員,同時還出任蘇格蘭大學卡奈基基金之受託人;自2001年起,他擔任聖米迦勒及聖佐治勳章登記官;以及自2002年至2008年出任劍橋大學彼得學院院長。 根據衞奕信在施政報告中所制訂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香港將在大嶼山以北的赤鱲角進行大幅填海,興建一個國際級的大型新機場,這個新機場有兩條跑道,可24小時運作,每年更可容納8000萬名旅客,是啟德機場容量極限的3倍。 而為了方便向新機場提供服務,衞奕信還決定在赤鱲角附近的東湧開闢新市鎮,計劃至少容納15萬人。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八段

而為了方便向新機場提供服務,衛奕信還決定在赤鱲角附近的東湧開闢新市鎮,計劃至少容納15萬人。 在1965年,衛奕信獲調回到英國的外交部,最初專責處理對尼泊爾和韓國的外交事務,後來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改為主理對中國的外交事務。 由下山至引水道一段的景觀受阻,但只要細心留意,沿途也有多種植物可供觀賞,如梔子、耳果相思、紅背山麻桿、金銀花、木荷、粉葉羊蹄甲、白花燈籠和百花鬼針草等;後段的視野一度轉寬,可望見大圍市區。 衞奕信徑2025 衞奕信徑2025 衞奕信徑2025 最後隨著引水道走至九龍水塘旁的大埔公路,完成衛奕信徑第五段。

因為定線的問題,衛奕信徑無可避免地需要穿過市區,包括港島東部、九龍東部和大埔。 而且因為第二段和第三段被維多利亞港所阻,所以衛奕信徑成為香港唯一一條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 衞奕信徑2025 此徑起於赤柱赤柱峽道,向北經過港島的數個山峯到達鰂魚湧。 棄油塘站不用的原因是因為衛奕信徑啟用時尚未有該站和須經區議員和運輸署準許,但轉用油塘站則可節省一半路程。 其實《中英聯合聲明》在1984年簽署以後,已經代表香港人將不會獲得英國的居留權。 但是,為了安撫人心,英國當局在1987年起向港人簽發《英國國民(海外)護照》,讓港人即使在主權移交後,仍然與前宗主國保持某種的關係。

這一次的間選,觸發港人對立法局引入直選的訴求,其中,有逾91個民間團體在1986年12月組成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齊聲敦促港府及早在1988年落實直選。 港府後來在1987年5月27日發表《1987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就香港代議政制的發展作出檢討,並開始向市民收集民意。 在1981年,衛奕信獲調任為外交部南歐洲司總管,主理英國對南歐一帶,包括土耳其、馬爾他、希臘與西班牙等地的外交事宜,當中不乏處理有關直布羅陀的領土問題。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赤柱峽道

衛奕信當時估計整項計劃將動用上1270億港元,並在1997年年初啟用第一條跑道。 可是,事與願違,整項計劃最後用了1553億港元,而新機場最終要到香港主權移交後的1998年才與大欖隧道一同正式啟用。 由於衛奕信在推出計劃時全為穩定民心,因此沒有與中方諮詢,結果釀成軒然大波。 香港以往唯一的民用啟德機場早在1970年代已開始不敷應用,惟後來由於出現前途問題,所以新機場的問題一直沒有上馬。 但是,六四事件的發生,卻促使衛奕信在1989年10月11日的施政報告中決定興建新機場,以望振興香港人的信心。 然而,中方人士卻對香港落實「八八直選」抱有懷疑態度,並質疑為何港府不一早推行直選,偏偏要在主權移交前的敏感時刻推行。

衞奕信徑: 衛奕信

據衛奕信本人憶述,他之所以獲調到一個自己完全感到陌生的部門,是得到時任外交部首席書記官尤德爵士之引薦。 尤德爵士為了讓衛奕信增加見識,以及擴闊視野,所以作出這個決定。 至於尤德爵士本人則在1982年至1986年出任港督之職。 調回外交部工作期間,衛奕信發現自己漸漸成為「中國通」,內閣對中國事務有任何問題,往往十分依賴衛奕信的意見。 可是,衛奕信卻對此感到慚愧,他曾說自己只不過學了2年中文,以及在北京做過2年事,自覺不能勝任中國事務的專家,於是在1968年向外交部提出三年進修申請。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在1996年啟用,今年是她的25週年,以下有其他衛徑路線介紹:

衞奕信雖然是一位「中國通」,但亦由於他對中國的認識,使他對中方處處忍讓,被輿論認為他向中方「叩頭」討好,窒礙民主,出賣港人利益 [9]。 衞奕信向中方讓步的作風,也使英方一些強硬派深感不滿,而不少在港英商,如怡和等等也認為衞奕信出賣了香港利益。 種種的不滿,最終使到要求撤換衞奕信的呼聲愈來愈高 [12]。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六段 (大埔道 – 城門水塘) 遊記按此難度:★★☆☆☆距離:約5公里 時間:約2小時衛奕信徑第六段與麥理浩徑第六段雖然都是由九龍水塘走到城門水塘,但兩條路線甚少重疊,可享受到不同的城門水塘風光。

景色方面,衛奕信徑二段渣甸山至小馬山沿途亦可俯瞰到大潭水塘及有石礦場等景色,渣甸山和小馬山山頂都有開揚的維港景色,風景不錯。 第八段由元墩下開始,途經新屋家、上碗窰、下碗窰和半春園到大埔市區,渡過林村河後經太和邨和帝欣苑後離開大埔。 之後途經大埔頭,登上九龍坑山,終點設在九龍坑山山頂,此路段未有途經任何郊野公園範圍。 雖然在卸任港督後離開香港,但衞奕信仍十分關注香港的事務。 自1994年起,衞奕信一直是英國的香港工商協會榮譽主席;此外,他亦不時出席香港特區政府在英國舉辦的活動,當中,香港特首曾蔭權曾在2005年11月訪問倫敦,期間出席貿易發展局的週年晚宴。 當時衞奕信也有出席晚宴,並讚揚曾蔭權是一個傑出的特首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不過,中方當時卻宣佈不會承認這類人士的英國護照,這類人士將仍舊被視作中國公民,但同時,由於這類人士擁有外國的居留權,所以中方不會讓他們在主權移交後出任政府要職。 由於中方規定在主權移交後的特區政府,出掌要職的人士均須為沒有外國居留權的中國公民,而立法會內的中國公民亦不可少於全體議員的百份之八十,結果居英權計劃的踴躍程度比想像中低。 在柯利達爵士的幫助下,衞奕信於1977年重返英國政府供職。 衞奕信最初在柯利達爵士出任主管的內閣辦公室評估部門任職,專責評估遠東和東南亞地區的政局。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5段

在2000年,衞奕信獲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親授薊花勳章,以答謝他對英國多年的貢獻。 沿達運道下走,經過新屋家,再走至上碗窰的路口後左轉,經過博物館,跟隨綠色的指示牌行走。 受到198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發展過熱,過度投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香港在衛奕信上任沒多久,即遇上八七股災。 在1987年10月1日,本港股市仍然是一片交投暢旺的景象,當日恆生指數上試3949.73點,其後更創下3950點的歷史高位。 可是好景不常,受到紐約股市下跌所拖累,香港股市在1987年10月19日開市後就一直急瀉,恆生指數單日一共下跌420點。 港股在這個「黑色星期一」的暴跌,更造成骨牌效應,使全球股市也受波及,造成世界性的股災。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二段 (大潭水塘道 – 基利路) 遊記按此

自香港在1979年起成為第一收容港以來,港府就一直以人道立場,收容因越戰等因素而前來香港的越南船民。 然而,大量滯港的船民卻使香港在經濟、治安和社會各方面造成沉重負擔。 有見及此,港府在1988年6月16日開始實施甄別政策,把政治難民分為「難民」,經濟移民等非難民則分為「船民」,凡是因經濟問題而進入香港的越南船民,他們會被視作非法入境,不能被轉送到第三國,並將被遣返越南[3]。 在1965年,衞奕信獲調回到英國的外交部,最初專責處理對尼泊爾和韓國的外交事務,後來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改為主理對中國的外交事務。 在2000年,衛奕信獲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親授薊花勳章,以答謝他對英國多年的貢獻。 編按:吊鐘花是本地原生植物,屬杜鵑花科,花期在每年1月至3月。

衞奕信徑: 路線資料

無論如何,衞奕信在2000年獲英女皇所授的薊花勳章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此勳章的人選是由女皇親自選定,而不是由政府提名,這反映女皇肯定衞奕信的功績[原創研究? 沿脊走過幾個山丘後,最後接山徑登上衛奕信徑第八段的終點─ ─九龍坑山。 及後開始下降孖崗山,景觀一變,換作蓊鬱的大潭谷及大潭中水塘。 淺水灣坳是個十字口,左右兩方分別可前往淺水灣道及大潭篤水塘 。

衞奕信徑: 衛奕信徑第10段

第九段由九龍坑山開始,進入八仙嶺郊野公園,途經鶴藪水塘、屏風山、黃嶺、犁壁山和八仙嶺八個主峯,並以仙姑峯作為終點。 衞奕信徑2025 由於第八段被大埔市區分割成兩段,終點在數百米高的山頂上,故一般遊人不會選擇單獨步行完整的第八段。 前半段的遊客多數是從鉛礦凹下山抵達碗窰後沿碗窰路和達運路直接往運頭塘而不繞經半春園;而後半段大部份遊客爲了登上九龍坑山及八仙嶺而從太和邨開始步行第八段的後半段並連走第九段。 另一方面,衞奕信自1998年至2000年擔任蘇格蘭貴族協會副主席,2000年至2002年又任該會主席。 衞奕信被撤換後,馬卓安改以他的朋友,政治家出身的彭定康擔任末任香港總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