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十年代,石湖墟已發展成粉嶺上水的商業中心。 粉嶺處於香港新界東北部,古時與上水一帶稱為雙魚市。 另外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合稱「上粉沙打」, 同屬於北區行政區。 相傳粉嶺有一座被稱為「靈山」的大嶺山,山上有雪白如粉的石壁,附近一條村取名為粉壁嶺村。 後來該村簡稱為 粉嶺村,而「粉嶺」更隨著歲月的飛逝,成為了地區的稱呼。

  • 今天,仍有少數人在粉嶺從事農業,其中大部分為有機耕作。
  •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 瑞穗的第一口溫泉井,想讓來這裡的遊客就想像回家的感覺,自在、質樸及舒服是瑞雄溫泉山莊想帶給您的感受。
  •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 聯和墟由聯和置業有限公司在1948 年成立。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1898 年,清朝與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新界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 粉嶺由1905 年設立的北約理民府管理,日治期間由上水區役所管治。

粉嶺蝴蝶山: 交通

想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得向前走多兩步、到第3個checkpoint:金銀橋。 到達金銀橋已是下午4時許,斜陽灑在大刀屻山嶺。 這裏可以俯瞰石崗、八鄉與林村谷,不遠處還見到嘉道理農場的梯田農圃。 除了能欣賞一旁雞公嶺的壯麗,這裏亦是最佳拍照地點,用手機就能輕鬆捕捉高低起伏的山嶺景緻。 秋冬是芒草的季節,當眾人一股腦湧去大東山打卡,我們意外地在沿途發現路旁有幾簇芒草。 雖然規模遠不及谷埔與大東山,但隨風搖曳,畫面仍然醉人。

遊客如已感到疲累,可走約 30 分鐘的路程,沿指示往華明邨方向下山。 粉嶺 / 上水新市鎮在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首個發展項目是1981 年開始入夥的彩園邨,當時市中心商場尚未建成, 居民大多到石湖墟或聯和墟購物。 新市鎮的設施其後陸續增設,包括北區政府合署、粉嶺法院、游泳池、圖書館和商場等。 沿蝴蝶山混凝土小徑直上,全程主要為上階梯和下斜坡,要注意個人體力。 在蝴蝶山至箕勒仔一段設有瞭望臺,可飽覽新界北部景緻,至泥路段梯級較大,探尋戰前地堡。

粉嶺蝴蝶山: 政府宿舍

報告呈現後山小徑對社區的價值,冀引起社會及政府對後山議題的關注。 根據歷史記載,粉嶺彭氏約於宋朝末年便在附近的龍山定居,並於明代中葉遷到現址附近先後建立粉嶺樓和粉嶺圍二村[4],與「粉壁嶺」一名出現的時間名稱吻合,故「粉嶺」之名很可能就是由粉嶺彭氏先祖所起。 香港新界早期的分區並不明確,雖華山聳立之地今屬「上水區」,華山與上水圍的距離比粉嶺圍更接近,但因「上水」之名與「粉壁嶺」之名出現時期非常接近,不能排除兩地名在古代某段時間存在重疊的情況。 今次我們選擇從蝴蝶山徑起步,一行人在東鐵線粉嶺站B出口集合,走約3分鐘,穿過行人隧道便到達蓬瀛仙館。 這裏是香港著名的道觀之一,屬全真龍門派,有時間可參觀一下館內建築並瞭解道教文化。 沿蓬瀛仙館樓梯向上走,經過涼亭「明臺」,從一旁出口走進小路,走約10分鐘就能轉入蝴蝶山徑,開始今日的登高之旅。

再走約1小時,我們終於登上了566米高的大刀屻。 站在山頂回望,不知不覺已翻越了3、4個大小山頭,路程雖然辛苦,但汗水換來美不勝收景色,非常值得,成功感滿滿。 從北大刀屻繼續前行,要穿過樹林,不停上山、下山才能抵達下個目標地點,對體力要求不低,建議要適時停下休息。

粉嶺蝴蝶山: 牛牯嶺 蝴蝶山 北大刀屻

第四條路線係相對比較需要體力嘅蝴蝶山,從粉嶺市中心可以步行過去,亦屬4段當中最接近市中心嘅路線。 粉嶺蝴蝶山2025 路段上落比較多,不過全為水泥路,除咗部份陡峭樓梯,大致上都算簡單易行。 蝴蝶山可望古洞、新田同對岸落馬洲,既可以去到中段離開,去營盤方向,亦可以直踩到大埔林村方向,路段可自由選擇。 以上介紹了這麼多2023花蓮瑞穗溫泉推薦,這些超人氣的花蓮.瑞穗溫泉度假村及飯店,你選好屬意的飯店了嗎? 整理行李,現在就出發,來個身、心、靈都療愈的舒壓之旅。 以上介紹了這麼多2023花蓮瑞穗溫泉推薦,,這些超人氣的花蓮.瑞穗溫泉度假村及飯店,你選好屬意的飯店了嗎?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由錦田分遷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明朝中葉,龍躍頭鄧氏勢力延伸至大埔海,建有鄧孝子祠,清初開設大埗墟[5]。 相傳大嶺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居於附近的鄉民,便稱之為「粉壁嶺」[2],位於附近的鄉村,便成為「粉壁嶺村」。 天旱時,鄉民會帶備三牲酒禮,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 據說由於有求必應,村民漸漸稱這座山為「靈山」。

粉嶺蝴蝶山: 港鐵站起點 (地圖)- 中段都是梯級且較少休息位置

鄧元亮六世孫鄧季琇(號松嶺)為龍躍頭鄧氏始祖。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1999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根據《寶安縣粉嶺鄉彭桂公祖系族譜》記載,被尊為彭氏「宋初太始祖」的彭桂在南宋末年攜同兒子由東莞移居粉嶺龍山,後遷居粉嶺樓一帶。

粉嶺蝴蝶山: 蝴蝶山徑 Wu Tip Shan Path

下山方向有往「牛牯嶺行山徑」路牌,沿混凝土車路下山經愛丁堡公爵訓練營,回程可遠眺九龍坑山及吐露港一帶風光,亦可順遊林村許願廣場。 粉嶺蝴蝶山2025 粉嶺蝴蝶山2025 由於鄰近粉嶺的鄉村部分地點被發展商收購後,興建成不同的私人屋苑,日漸城市化、融入粉嶺新市鎮。 這類屋苑往往被劃入粉嶺的選區範圍內,故現時以粉嶺所包括的區議會議席亦包括部分原屬周邊鄉村的範圍。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百和路、掃桿埔路、馬適路、麻笏河及馬會道至百和路交界所包圍的地區為範圍。 而現時粉嶺主要以粉嶺公路及東鐵線為界分為兩大部份。

粉嶺蝴蝶山: 粉嶺蝴蝶山使用率最高 平日逾千人到訪

1912年, 九港鐵路更興建了一條由粉嶺至沙頭角的窄軌鐵路。 其火車服務一直營運至1928年,到沙頭角公路正式開通為止。 今天,粉嶺更有多條巴士和小巴路線服務區內居民,讓交通變得更加方便。 粉嶺蝴蝶山2025 粉嶺蝴蝶山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上水石湖墟建墟於清初,在1819 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誌已有記載。

粉嶺蝴蝶山: 蝴蝶山

歡迎以 粉嶺蝴蝶山2025  Payme   AlipayHK  贊助 Tim Sir 的努力! 蝴蝶山是否因為多蝴蝶而得名,Sky自言也不清楚,但正值賞蝶好時節,採訪當天我們看見幾隻大小如半隻手掌的蝴蝶,在樹枝與花叢間穿梭,一路伴我們同行。 好多人都會自行駕車,不過郊野公園的車位有限,而且彎多路窄,盡可能使用交通工具,讓出通道給緊急車輛使用。 上一次行山,一路都見到大量丟棄的口罩和紙巾。 一來郊野自然不能降解廢棄物,二來也有機會散播細菌。 瑞穗的第一口溫泉井,想讓來這裡的遊客就想像回家的感覺,自在、質樸及舒服是瑞雄溫泉山莊想帶給您的感受。

粉嶺蝴蝶山: 社區發展

虎爺溫泉會館融合中國傳說兒童守護神的「虎爺」為會館命名的由來,盼來住宿、泡湯的貴客都能~平安順遂、福氣安康。 本會館結合了瑞穗特有的農特產品,讓您來這裡渡假還能順道採買伴手禮。 房間內有超大型半露天浴池,可以享有很棒的私人泡湯空間與休憩空間。 離秀姑巒溪泛舟遊客中心、瑞穗牧場、舞鶴臺地都只需5分鐘車程南來北往到其他景點都很方便喔。

粉嶺蝴蝶山: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慢慢走半小時,就到了一段平路,按路牌指示向「北大刀屻」方向走約2分鐘就能看到標高柱,再往前走,就到達第1個checkpoint:高256米的箕勒仔。 我們在箕勒仔山頂的涼亭休息,順便觀賞開揚美景,Sky指着逐一介紹:「前方是丙崗、粉嶺高球場一帶,望左看到一點新田、米埔濕地。我們還能北望神州,對面高樓大廈就是深圳的羅湖、福田。」打卡後,我們繼續沿路前進。

粉嶺蝴蝶山: 蝴蝶山徑

Parks and Trails 夥伴協作及傳訊總監鄺芯妍期望,報告能對政府現時鬆散的管理施加壓力。 她建議將部門分門別類,清楚劃分相應負責的部分,並清晰界定後山小徑定義及土地用途。 團體強調,「屋企後山」肩負社區康樂、宗教文化及保育綠化功能,十分需要制訂嚴謹政策,保護這些市民重要設施。 他們提出「領養小徑」概念,由政府與社區團體合作管理,以令山徑得到更完善的保養。 「屋企後山」雖受居民歡迎,不過一直受政府當局忽視,部份山徑連官方名稱也沒有,亦沒有在地圖標示,山徑入口缺乏路牌,當局亦對山徑的違法開墾、人工建築視而不見,有些山徑亦因日久失修而危及行山人士安全。 保育團體 Parks and Trails 及 WYNG 基金會,早前就統計10條後山小徑人流,選出最受歡迎的「屋企後山」,以顯示這些小徑對社區的價值,引起社會及政府對後山議題的關注。

粉嶺蝴蝶山: 交通 : ( GPS定位導航請下載 “好地方HK” APP )

另外,粉嶺曾有一條安樂村,在1916 年由商人馮鏡湖等粵港殷商集資興建,更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 八十年代,安樂村被改建為安樂村工業區,村民們大多搬至附近的屋邨。 她亦建議讓後山使用者及社區團體參與更多後山規劃及管理決策。 非牟利組織和社區義工的共同參與,亦有助以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解決後山管理及保養問題。 她期望報告能引起公眾關注,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屋企後山。

粉嶺鄉紳通過自行籌集資金建立墟市,以至後來政府主導新市鎮的設立,讓社區發展達致自給自足和凝聚居民的目的。 今天,粉嶺新市鎮人口約有二十六萬,佔領面積為七百八十公頃左右,而政府正規劃發展新區作為新市鎮的延伸,規劃及工程研究已於2009年展開。 聯和墟由聯和置業有限公司在1948 年成立。 公司由第一任鄉議局主席李仲莊太平紳士、擔任多屆鄉議局主席的彭樂三、粉嶺圍村代表彭富華、打鼓嶺鄉事委員會的陳有才、鄧勳臣等鄉紳組成,籌集了逾二百萬元。 購入股份者主要是粉嶺、打鼓嶺、沙頭角及大埔頭等地的鄉村、公司或居民。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遠足人士應在出發前自行選擇最合適的路線,以及查閱運輸署或相關交通機構網頁以獲取最新的交通資訊。 請妥善處理使用過的口罩及垃圾,以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 安樂村於1915年由香港商人馮鏡湖等集資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1980年代,該村的土地逐漸改建成粉嶺工廠區(安樂村工業區)。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粉嶺蝴蝶山: 蝴蝶山休憩處 (地圖)- 起步全是梯級且無休息位置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規劃上連成一片。 在蝴蝶山山頂上是個三岔路口,有時明顯的路徑指示:如果只是想輕輕鬆鬆出身汗,跑一個小時步程,那就可以轉左,往粉嶺華明村方向離開。 行有餘力的話,不妨可以右轉,前路能通往和合石一帶的山頭與及營盤,想離開的話可以下降至蕉徑一帶退出。 如再往前走就要爬過橫亙在新界中部的北大刀刃和大刀刃雙山,時間尚早的話,不妨上山看看林村和錦田一帶的自然風光。

據說在南宋時期已有人在粉嶺居住,但最早有關粉嶺的記載出現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當中有「粉壁嶺」的記錄。 與不少沿海區域一樣,粉嶺也因清朝康熙元年(1662 年)實行的遷海令而使到區內居民流離失所,土地荒廢。 蝴蝶山腳有好幾間學校,北便有中華基督教會基新中學,蝴蝶山路頭,西南便有粉嶺救恩書院、聖芳濟各書院、佛教普光學校。

但隨著香港經濟轉型,加上中國蔬菜輸入,區內農業逐漸式微。 雖然政府在1988 年推出了農地復耕計劃,但新界的農地使用已不復當年。 今天,仍有少數人在粉嶺從事農業,其中大部分為有機耕作。 上山有幾條徑,其一條叫蝴蝶山行山徑,喺蓬瀛仙館側邊,田心休憩處停車場嗰邊上,近百和路。 香港有80%地土都是郊野或綠化地區,行山徑可說是「總有一條喺左近」。 行山不一定要上蚺蛇尖登頂,或走一轉「環湖出咀摸鬼手」,Fitz 一直以來推薦大家多行藏於民間的行山徑,既免卻舟車勞頓,減少交通負荷,也可以認識自己社區,甚至可減少行山意外 (行山人士會較熟悉自己社區位置及方向)。

粉嶺蝴蝶山: 康文署推介行山路線: 粉嶺蝴蝶山—北大刀屻—大埔林村

有10多年行山經驗的Sky,今次帶大家挑戰中高難度的大刀屻,位於林村郊野公園,從粉嶺延綿至大埔、元朗。 粉嶺蝴蝶山 大刀屻因外形薄如刀刃而得名,山脊兩側都是陡峭懸崖,像一把刀直插地面。 若果只想鬆鬆腳,可以由粉嶺火車站旁的蓬瀛仙館側的蝴蝶山徑開始上山。 沿路都是水泥路,也有不少由行山人士搭建的亭子可供休息。

走了一段平路之後,我們要沿「天梯」向北大刀屻進發,路途也變得陡斜。 抬頭望向不見終點的階梯,唯有咬緊牙關,一步一腳印慢慢走,累了就停下飲水和小休。 經過1個多小時的路程,終於登上480米高、第2個checkpoint:北大刀屻。 攀升了約300米,霎時開揚的景色讓我們忍不住讚歎:康樂園、大埔市區風景盡收眼內,還能遠眺吐露港、馬鞍山、船灣淡水湖;望向另一邊,見大帽山頂被雲層遮蓋,別具意境。 上大刀屻,一般有兩個熱門起點,「如果以交通便利來說,嘉道理農場開始會比較好,因為下山就是東鐵線粉嶺站;但是從體能方面考慮,我就建議從粉嶺蝴蝶山徑出發,因為初段攀升幅度較緩,山友能慢慢適應坡度,較易完成路線」。 1910年,九廣鐵路英段通車,粉嶺也設立車站,令粉嶺交通四通八達,直接幫助了粉嶺往後的發展。

新市鎮發展後由於交通道路網絡的變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視爲上水的一部分。 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 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山既已改名,粉壁嶺村也被簡稱作「粉嶺村」,粉嶺也就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名稱。 「靈山」後來又改稱「華山」,即現今的上水華山。 [3]不過官方記錄最早要到清代嘉慶年的《新安縣志》時才收錄「粉壁嶺」之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