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教育統籌局質素保證分部校外評核隊到該校作為期一週的巡視[59]。 事前該校為隆重其事,在觀塘道前校舍增設電子資訊欄、固定投影機等硬件設施;更在前校舍外牆懸掛八幅「黃底紅字」的大幅文宣佈條,以顯著褒揚近年所獲得的榮譽和獎項[72]。 但此舉惹來不少師生、家長、舊生反感,甚至譏為「貼符的天主教學校」,先後被家長教師會及學生會批評。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2025 最諷刺的是校方於校外評核隊巡視完畢後,隨即將所有布條卸下。
由孫保祿修士於1958年創立的聖若瑟英文中學,是一所著重英語培育的男校。 本著基督仁愛精神辦學,提供靈、德、智、體、羣、美並重的全人教育,現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轄。 潘永強校長身體力行,令學校變為學生的家,讓學生建立品德,並提升自我能力。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母語教學相關文獻
同年,該校因嚴格執行學生禁蓄長髮回校的政策,一名師長強行剪下一名學生的長髮而引發「剪髮風波」,引起當時香港社會關注。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該校於2011年1月由觀塘道遷至位於九龍東新清水灣道的平山新校舍,並於同年1月2日在前校舍舉行告別活動[4][5],結束了前校舍在聖若瑟英文中學的43年歷史任務[6]。 2005年度,聖若瑟英文小學在校學生約879人,分佈於26個班別,小一至小二為全日制,小三至小六為半日制。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聖若瑟英文小學的資訊。
- 1986年,時任校監創校人孫保祿修士逝世,由陳達明神父接任[14]。
- 教育司署發言人當時表示,事件發生當日已派員到該校展開調查,並着該校呈交事件報告書[48]。
- 雖然校歌有四節,但是早會時以及其他情況下,都只會唱首兩節英文版本的校歌。
- 發展學生潛能及創意思維,透過自我成就建立自信學習在良性競爭中力爭上游。
- 這兩座建築是依照維多利亞式建築設計而建造的,反映當時古典歐洲的感染力。
- Alban 作曲及填詞的[24],有英文版本和中文版本,各版本有4節,一直沿用至今。
身穿校服的他逃生及墜樓一幕,被大部分電子傳媒清晰拍攝[69]。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教學語言
其特色之處包括鐘樓、塔樓及陽臺,當中陽臺在未有空調的年代發揮通風用途。 書院的辦學宗旨是在智力、體能、社交、道德等各方面提供教育,並建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和教師溝通的學習環境。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2025 該校以往儘量締造了自由開放的校園氣息,例如同學放學後都可以留校活動,在學生鞋類規範方面亦十分自由等[92]。
雖然此舉可能會影響前校舍晚間的校園保安,但校方之前對此並無出言禁止。 有喜歡放學後留校溫習的預科生曾為此向該校高層師長表達可否對此作出酌情處理的意願,但得到的回覆是建議該學生使用香港公共圖書館自修室或週末使用前校舍地下小食部桌椅溫習。 鑑於當時該校發生連串偷竊事件,事後部分預科生認為校務處此舉目的只是想杜絕一切失竊的可能性(例班長忘記鎖門),但此等便利校務處的行政措施卻只是收窄學生在校內的自由度,減少學生對該校的歸屬感。 在校園環境方面,以往前校舍校務處使用開放式格局;學生都會在早會前及下課後在操場自由進行球類活動,形成足球與籃球同場進行的特殊景象,很多同學亦喜歡放學後留在學校觀賞球賽或溫習以應付公開考試。 學生會選舉採用多數制的模式,假若只有一個候選內閣同額競選,則必須進行信任投票,信任票過半數始能當選。 週年會員大會會在選舉當日同時舉行,屆時卸任學生會將向全校學生交代一年來的工作成果,如有任何表決,如修改憲章等程序,將由全體學生舉手錶決,由當日負責主持的老師審核是否通過。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推行母語教學
校方事前也舉辦多活動宣傳慶祝,例遠足、步行籌款、操場燒烤、製作紀念品等[29]。 該巴士車身配合是次校慶主題顏色,並印上數名該校學生穿著整齊校服面戴燦爛笑容「搭膊頭」的合照。 校方表示礙於社交網站的有限接觸面,所以老師團隊在「腦震盪」構思中提出的,希望可以借彩繪雙層巴士,邀請該校校友回校參加校慶重聚[30]。 聖若瑟英文小學(英語:St. Joseph’s Anglo-Chinese Primary School),簡稱SJACPS,是香港觀塘區一所私立全日制小學,除中文科外均採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校舍舊翼頂樓教員室部分原是創校人孫保祿修士及校監宿舍,屬教區私人地方。 於90年代中期因校舍地方不足,教區遂慷慨捐出宿舍地方部分予香港政府(因當時該校已改制為完全津貼,校舍業權應歸於香港政府所有),以改建成現時教員室[107]。 時任校監龔偉南神父於2006年透露,近年校方正爭取地政總署撥地,擴展觀塘道前校舍。 校方曾提出在前校舍後方的當時正進行修葺工程的斜坡地作為選址,惟有關部門以斜坡危險為由拒絕該申請。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校園文化
2008年前,該校奉行母語政策,初中使用中文及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 在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前,除電腦、音樂、英文外,其餘初中所有科目均使用中文作為教學語文。 中四至中五的學生則開始在理科、經濟科、音樂科以英語授課。 2008-2009學年度起,中一的其中三班採用英語授課,兩班採用母語授課。 2005年6月,教統局接到家長查詢該校自行增加英語教學比例的做法是否恰當,而揭發該校有違規的情況[60]。 《蘋果日報》在同年7月8日報導校方在招收中一生時仍是以英語教授數學及綜合科學科為「賣點」,有誤導直屬的聖若瑟英文小學畢業生報讀之嫌。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教學情況
1965年,香港政府批准撥30,900平方呎土地興建中學新校舍(即觀塘道61號前校舍舊翼部分),資助並貸款共150萬港元[14],由 Lee Shing Yue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2025 Construction 承辦興建[34]。 1966年4月校方為籌募新校舍的建校基金曾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籌款晚會[35],事前獲當時政府批准售賣一元建校獎券並於晚會當晚舉行抽獎[36]。 1967年2月7日由時任香港教區主教白英奇為新校舍主持奠基禮,創校人孫修士及時任新界喇沙中學校長菲利士修士等分別致辭及禱告[37][38]。 該校於1998年9月主動放棄以英語授課,正式成為「中中」,但保留校名不變。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該校在校外的標籤效應下收生質素難免受到影響。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喇沙修士會網頁
節目中主持人除討論當時香港教育條例體罰則例外,並邀請事件中的該名學生與家長到電視臺接受該節目訪問[52][53]。 然而,當時多位市民致函報社均表示該集節目在報導手法、主題都與《歡樂今宵》與眾同樂的原意相違背[54]。 1968年1月24日,由時任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徐誠斌主持開幕典禮和祝聖儀式,教育司簡乃傑在典禮上致辭[14][38]。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當時圖書館與第二次遷校前同樣設於新校舍二樓200室[40],而新校舍全部建築費用約200萬港元[37]。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代表顏色
並經常強調這「大家庭」需要守望相助,需全人努力才能成功,清除校長與學生之間的隔膜。 另外,他亦經常以「儘管我校的學術評級暫時未能返回一級水平,但必需先在學生的言行舉止及紀律上達到一級水平,繼而改善前者」的願景勉勵學生。 事件發生後,該校表示有很多家長致電回校對禁蓄長髮回校的政策表示讚許,並已經與事件中的學生家長達成諒解,該名學生亦回校上課[42]。 而該校家長教師會對當時校方的政策表示絕對支持[46];亦有該校學生致函報社指出當時傳媒對事件的報導譁眾取寵,渲染事實[47]。 該名學生家長接受《工商日報》訪問時透露,事件發生於1971年5月18日上午,一名當時中二級的黃姓學生在早會時因頭髮過長而被兩名師長叫出責備。 時任訓導主任的陳江潮校長在該名學生的辯駁下強行把該學生的一撮頭髮剪下。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該校於1958年8月獲教育司署批准創立[7],由當時耶穌聖心門徒會會長孫保祿修士(Rev. Bro. Paul Sun)、喇沙書院前校長菲利士修士、雷志遠神父及鞮正本神父創校[8]。 早期校名與小學部同稱為聖若瑟英文學校(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由孫保祿修士擔任校長。 創校初期,舊校舍選址於九龍觀塘道一棟由法籍女教友(Mrs. Lily La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2025 Fleur)[9]捐給教會的海景別墅(即觀塘道57號),再改建而成[10][11][12],初期舊校舍與小學部共用。 創校首年中小學教師共23人,學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設15班[8],而學校則當時位於觀塘道海邊[13]。 初時課室不足,需要上、中、下午班三班上課[14][15],上午為中學、中午為小一至小三、下午為小四至小六[12]。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學校在熱帶氣旋、暴雨及特殊
2010年12月,該校時任校長楊少雄表示在2011-2012學年度起,將響應教育局及香港教區呼籲自願減班,計劃把中一班別數目由5班改為4班[102]。 2015年9月,中一班別數目由4班改回5班,並在A,B班實行小班教學,一班約20人。 2006年12月,教育統籌局發出「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通告」[88],其中一所校舍的校址位於現時校址附近的的平山彩雲道及佐敦谷毗鄰的發展區,該校舍佔地面積達7,650平方米,為現時學校面積達兩倍半。 校方在得到全體教職員贊成及諮詢家長意見後,正式把計劃書交給教統局審批。 2007年4月27日,教統局公佈2006年度第三次校舍分配工作分配結果,決定把平山發展區中的該擬建校舍推薦分配給該校,當時預計新校舍於2010年中啟用[89]。 1971年,時任喇沙會總會長Brother Charles Henry 頒授榮譽會士勳銜予校長孫保祿修士,該校亦成為喇沙會聯校成員[17]。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學校設施
舊校舍則保留作為小學部使用,至1985年拆卸,1988年落成並啟用小學現校舍及教堂[12][41]。 早在60年代創校初期,由於該校學生人數已較創校時的增長數倍,而舊校舍(即觀塘道57號)課室只有11間已不敷應用,所以孫修士當時已計劃擴建校舍[33]。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香港教區原定計劃「按階段撇退」該校,並有意停止該校招收新生。 此計劃惹來當時該校家長不滿,並有家長代表去信時任教區主教胡振中,要求教區指示該校校董當局重新招收新生、批准該校重建以及把該校納入教區發展計劃內[17]。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校舍
香港有 47 間私立小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10 間男子小學,佔整體約 2%;香港有 109 間天主教小學,佔整體約 21%。 聖若瑟英文小學(英語:St. Joseph’s Anglo-Chinese Primary School),簡稱SJACPS,是香港觀塘區一所私立全日制小學,除中文科外均採用英語作爲教學語言。 中文校訓爲“止於至善”,而拉丁文校訓則爲”AD Astra”。 該校是一所天主教小學,辦學團體爲天主教香港教區,以大聖若瑟爲主保聖人及學校名稱,並以大聖若瑟的瞻禮日-3月19日爲校慶。
名人校友如地產金融界有李家誠、李國寶;醫學界有何鴻超、梁智仁;政界法律界有夏佳理、駱應淦;體育藝術界則有山度士、趙增熹等,更是已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博士的母校。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2025 在2005年的修憲後,四個學社的社長亦為幹事會的當然成員。 但在2009年的修憲後,四個學社的社長不再是幹事會的當然成員,以及在334新學制下的中五學生可以擔當學生會會長。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星期五最後兩課(夏令時間則為「L5」第4、5節)新增課外活動課節,課外活動由30多個學會增加至70多個。 中一至中五學生必須在A項和B項各選出一個活動(沒有選擇或所選的活動已滿額則隨機入會)。
聖若瑟英文中學校服: 學生網上言論
然而此舉引起大部分該校家長的反對,於同年4月2日發動遊行抗議,家長在遮打花園舉行集會,參與人數多達數百人[22]。 直屬中學其後讓步,小學暨中學校監陳達明神父於4月15日發表《母語教學立場書》,正式公佈由1994年起兩屆中一均採用分流制(立場書上的“分流制”指分班),1996年之中一則分科採用母語教學[23]。 該校於1958年8月獲教育司署批准創立[4],由當時耶穌聖心門徒會會長孫保祿修士(Rev. Bro. Paul Sun)、喇沙書院前校長菲利士修士、雷志遠神父及鞮正本神父創校[5]。 早期校名與中學部同稱爲聖若瑟英文學校(St. Joseph’s Anglo-Chinese School),由孫保祿修士擔任校長。 創校初期,舊校舍選址於九龍觀塘道一棟由法籍女教友(Mrs. Lily La Fleur)[6] 捐給教會的的海景別墅(即觀塘道57號),再改建而成[7][8][3],初期舊校舍與中學部共用。 創校首年中小學教師共23人,學生410人,由小三至中二共設15班[5],而學校則當時位於觀塘道海邊[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