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記了我所依存的社會羣眾。 而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羣眾中,去為社會羣眾服務謀福利,明白緣起的道理,才能真正的「無我為人」,互助合作。 所謂「諸惡莫作」,是說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幹;而「眾善奉行」,則是說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 學佛2025 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戒學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 至於「自淨其意」一句,則是要使意業清淨無染(修清淨心);而禪定正是清淨意業的功夫,智慧卻是清淨意業的效果。
- 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戒學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
- 第四、緣滅諦,對於清淨寂滅的涅槃極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
- 佛陀的親弟難陀,兒子羅侯羅也先後跟佛出家。
- 聰明的太子,聞一知十,沒幾年(十二歲時)便博通了一切學問。
- 此前的《挖呀挖》,當下的《求佛》,都掀起風潮。
精進修行就有可能開悟證道,那之後就是另一番景象和天地了。 對於大部分學佛人來講,開悟證道還有些遙遠,樹立正知正見,一門深入纔是當務之急。 所以,學佛既可以是一句佛號、一本經書,也可以不是一句佛號、一本經書。
學佛: 唸佛必須持戒
這是以釋迦種族為姓,不用家族的喬達摩為姓。 故說「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 後來,又經過幾次的集會整理,並且翻譯成各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國去。 我國翻譯的佛經,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總名大藏經,在世界文化上,是極有價值的文獻。 11、佛陀回國諸王子出家—阿難陀、提婆達多、阿那律、跋提、婆娑諸王子跟佛出家。 佛陀的親弟難陀,兒子羅侯羅也先後跟佛出家。
佛法的內容,說明瞭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軌則。 佛法之目的,在教我們怎樣去止惡行善,轉迷為悟,離苦得樂,捨己利人。 佛法實是世界上最圓滿的真理,是人生所最需要的學問。 人人能去研修佛法,弘揚佛法,將可轉娑婆為極樂。
學佛: 唸佛必須要明理,千萬不可忽視
是把自己變成被動的客體去依附他人的順從嗎? 那麼在這裡頭的我,又該是什麼樣的存在? 有時想起法語卡上寫著的「恆順眾生」這四個字,這些疑問總會不禁浮現眼前,特別是當工作遇到阻礙的時候,只是心中總一直覺得這可能是我克服困境的解方。 後來接觸了四期教育的課程,對佛法也稍微理解了一些,如今回過頭來看,才明白所謂的「恆順眾生」,不正是佛法裡的「無我」的具體作為嗎? 只是那個「我」並未消失,而是換了方式,佈施、供養出去給大家,不再是隻留在自己身上的我。
過了第七日深夜,傳說當這時候,太子在禪定中現出魔境擾亂,即摩王波旬,派遣魔女來誘惑他,發動魔兵魔將來威嚇他;太子意志堅定,始終不被他所動搖,結果魔王被降伏了。 這傳說,是說明瞭太子內心中克服情慾與威勢的心理過程。 2、阿那瑪河(RIVER ANOMA)是一條小河,經過二千多年泥沙的積聚,現在如不下雨,已沒有河水。 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時經過這河流,沿著河岸前走,又越過這河水南下訪道。
學佛: 義雲高 – 解脫直昇機
二、無間緣,亦名等無間緣,即眾生攀緣的心、前念、後念接續不斷,故名無間緣。 三、所緣緣,指眾生心念所攀緣的物件,經雲:「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為所緣之緣。 四、增上緣,除前三種緣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緣。 此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因緣;抽煙的慾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 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比如一粒椰種具有能生椰樹為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
緣覺乘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於介紹緣覺乘前,先須認識五蘊法非實,亦即經上常說,四大本空、六塵非有的事實真相。 學佛2025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即一心專注,不向外馳散,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 故小乘人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從定發慧,以達到證悟無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後的正定上用功。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進:即是離惡向善,勇猛精進的努力,叫做正精進。
學佛: 佛法對我有什麼幫助?
如見和同解,即指大家所證悟的真如理性,也就是對宇宙人生所認識的真理,是隻有一個,沒有兩樣的,故在思想方面,不消說自然能趨於一致;其他的五和都是屬於事相方面的。 思想既然統一,行動自然也趨於一律,這也是必然的道理。 所以,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為佛教團體的生活準則,也可為普通社會一切團體的生活準則。 於是生起一種「勝進心」,不甘墮落,立志向上,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戒,努力在思想行為上修進,依照業報因果的道理,去爭取現在或來世的更優裕美滿的境遇。
學佛: 學佛可以解決我的煩惱嗎?
並且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狀況就是,往往初學者之間還會彼此的交流心得;如果每一個人懂得的都剛好是皮毛,並且這些皮毛都沒有辦法對在一起的話,互相交換心得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我們自以為我們參透了許多的佛法,可是實際上,我們卻始終是在牆角的一個小圈圈,然後一直在小圈圈裡面打轉出不來而已。 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說,自己隨緣在有空暇的時間偶爾學一下佛法這個方式,是有它的缺點的。 水是乾淨的、清淨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靜。
學佛: 學佛•供養•加持
所以,我們捨己為人,貢獻一切,來為家庭服務,為國家服務,為人類服務,為佛教服務。 我若幫助別人,並不是什麼功勞,而正是我報恩的本分事,責任中應該做的。 學佛2025 我們要從報恩的思想上,建立起服務的人生觀。 我們日常喫的米是農人種的,穿的布是工人織的。 細想起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是花費過別人的血汗的。 在緣起互助的社會中,一切人類對我們都有幫助,也就是對我有恩惠。
學佛: 學佛有什麼好處?
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 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乃至學問、智慧、才藝、能力都要增長,包括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 佛門真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他不是跟著時代走,是領導時代走啊。 學佛 旁邊的護法,分東、南、西、北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代表負責任,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
學佛: 學佛要學結緣
(四)、見取見—見即指前說的「我見、邊見、邪見」。 學佛 取是取著不捨,乃對前說三不正見,執以為實。 又這見亦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而妄執已得到聖果的錯覺。
學佛: 學佛可以讓生活更美滿嗎?
始皇聽了大喜,命人到民間募童男女數千,並供給許多食用之物,命徐福入海求仙,可是徐福尋得一個海島,就在島上和那些童男女一齊住下,不再回來。 學佛 只虧得始皇日夜望仙人降臨,連資訊都沒有。 秦始皇結果只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就崩於沙丘。 因此,學佛的目的,不外乎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學佛: 學佛人要如何發起道心
忍過了九十九次以後,第一百次時是他的孫子娶妻那一天,突然來了個道人,要試驗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便向他要這個新娘子,先與自己做一夜夫妻。 這一件事使張公很感為難,但他寬大一想,我什麼侮辱都忍受過了,這最後一次忍辱有什麼不能呢? 於是勸其孫兒,完成他的百忍大願,忍辱一下。 後來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個不休,嘴裏不住的說:「看得破,跳得過」。 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駭叫起來,待眾人來看時,已變成了一個金人,由此致富。 學佛 山東那個地方,到現在還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紀他忍辱的德行。
這覺者有三義:一、自覺,二、覺他,三、覺行圓滿。 佛陀說的這些教法,在他涅槃的那年(即佛涅槃後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首席,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巖集會編輯起來;先由持戒優波離誦出律藏,次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 拘屍那拉國國王和佛陀眾弟子們,用最隆重的禮節,為佛陀舉行了火葬。 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遠為人們仰慕與崇拜。
是以再次見到「恆順眾生」這張法語小卡時,在驚嘆之餘也不禁微笑,「恆順眾生」看起來還是好難啊! 只是多少懂了些什麼,做起來反倒比看起來容易些了。 很有趣的是,好像總能找出上百個冠冕堂皇卻言不由衷的答案,但什麼纔是真實呢? 我想就像法師說的,學佛是一個自我覺知的過程,如果沒有遇到工作上的困難,進而覺知到我正面臨著障礙,那麼我也許就不會啟發對法語卡的疑情,也就不可能從佛法中得到如此深刻的智慧來轉念。 只有從覺知中去落實,真正讓佛法走進心裡,這纔是學佛的真實義吧。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學佛: 學佛有什麼好處?
統計應有十億太陽,即有十億蘇迷盧系也。 今之娑婆,即釋迦牟尼佛教化之世界,而在華藏世界中,僅為一世界種中之一世界,二十重中,居於第十三重也。 今乃本此原則,略述佛陀對人間所說之器界。
學佛: 學佛人要如何發起道心
可見得佛教的教學內涵是非常精深廣大,認作學術也是變質。 但是,學佛的任務,還不光是為自己解決痛苦,尋求快樂;還要普為一切眾生解除苦難,得到快樂。 在現世少欲知足,減少煩惱的痛苦,或修習戒定慧的道法,得證涅槃。 這都是在消極方面,為了自己要離苦得樂,所達到的目的。
可是,如果您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如果您願意真的開始比較認真地想要學學,到底佛法裡面的內涵是什麼、佛法的全貌又是什麼的話,我們接下來,就給大家建議如何的來積極學習。 4、佛法修行的三個階段:一、轉惡為善。 以《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等學科,奠定轉惡為善的基礎;以《十善業道經》和《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作為轉惡為善的指導,使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做到純善無惡,轉凡成聖。 學佛2025 唯有使自己成聖成賢,我們纔有能力幫助佛法的弘傳,解救當前及後世苦難的眾生。 通過《求佛》歌曲在臺灣地區掀起熱潮,可以看出兩岸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 七、拘屍那拉城即拘屍那拉國的都城,是佛陀的涅槃地。 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拘屍那拉國的國王摩羅斯(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遺體,在城東舉行焚化。 二、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佛成道後的聖號尊稱為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