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198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社會安定,生活改善,教育程度提高,民眾對文化的興趣、追求真理的熱誠不斷上升,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動積極地展開。 志蓮淨苑法會2025 但佛教義理博大精深,歷史基礎深厚,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當時的條件明顯不足,建立佛教圖書館已是因應時代的需求。 有鑑於此,瑞融法師提出了設立佛教志蓮圖書館的創意,並得到志蓮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的積極支持。
自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西方文化隨之傳入,使之成為西方人統治的國際城市;與此同時,佔香港人口90%以上的中國居民依然延續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禮教和習俗。 香港的佛教事業,正是在這種中西文明的交匯融合中興起的。 嶺南地區在19世紀開始出現受到西方影響的唐樓建築,主要是給予平民下舖上居。
志蓮淨苑法會: 觀音巖 2023年 (癸卯年) 法會日期
1952年,慈航淨院於新界沙田新田村開辦慈航義學,為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造福社區民眾。 後來把義學改為佛教慈航幼稚園,直至 2000年停辦慈航幼稚園。 為免浪費寶貴用地,2002年瑞融法師將空置的慈航幼稚園校舍捐贈予香港某屋舍傾頹的佛教道場,清拆重建後作佛教慈善事業之用。 為傳承中國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文化部還積極向國內有關學者學習植物染技法,精心研究,在志蓮開設課程,著力推廣。 響 1934 年由葦庵法師同覺一法師,喺藍昌源等居士嘅幫手之下,成立咗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做僧侶清修嘅場地。 嗰時好多難民因為國共內戰而走難湧入香港,唔少聚居喺黃大仙同鑽石山嗰頭嘅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嘅需求好大,所以志蓮淨苑就喺 1948 年搞義學為啲窮嘅細路仔提供教育。
- 這個種子潛藏種子在我們心裏,要培養纔可以令其開花結果,得成佛道。
- 經中佛陀教授消除宿世魔業的方法,須具:四種戒律儀,身心無犯,安立道場,持咒護念。
- 喺 1988 年 5 月,香港政府因為要起大老山隧道而拆咗志蓮淨苑同周邊嘅木屋區,政府嘅市區重整計劃同熱心人士嘅支持(尤其是係藝術界同演藝界),造就咗志蓮淨苑嘅重建計劃,首先就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跟手就係佛寺、學校、同蓮苑。
- 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積累全方位的經驗,成為日後志蓮重建的實際演練,意義深遠,作用重大。
- 今天就來介紹一個位於鑽石山的一片鬧市中的清幽寶地──志蓮淨苑!
- 把殊勝難得的楞嚴七法會從大嶼山傳入市區並延續下來,是瑞融法師的重要功績之一。
- 此文略述傳燈法師建壇的緣起及明代楞嚴壇的具體規格。
- 無論古今,啟建法會道場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是憑藉著歷代祖師接引大眾的願力,和不畏艱辛的毅力,纔可一代一代的延續傳承下去。
此時恰好大殿傳出誦讀楞嚴咒的聲音, 瑞融法師鎮定回答:「現在誦經,不能停止,否則皇軍會戰敗。」日軍首領震驚,轉而下令保護全港佛寺。 法師臨危不懼的勇氣和機智,使全港佛寺在戰亂中逃過一劫。 日佔期間,許多內地僧人因戰事阻隔滯留香港,無處安身,瑞融法師又毅然打破傳統慣例,開放女眾道場慈航淨院的講堂收留避難的男眾僧人,在危難時刻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大悲無畏。 來志蓮淨苑遊覽,不但可以見識到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還可以假扮去了日本旅行,挑好角度影相打卡,幾乎能以假亂真,稱得上是一舉兩得。
志蓮淨苑法會: 西班牙巴塞隆拿即將舉辦首個「佛教電影節」,上映梅村紀錄片、《不丹是教室》等著名影片⋯⋯
佛陀建立道場是藉著成就他人的願力為出發點,目的是度眾生,希望能夠令眾生得道,成就他們生起菩提種子。 這個種子潛藏種子在我們心裏,要培養纔可以令其開花結果,得成佛道。 所以,建立道場是為了安頓眾生,有機會從聞思修中聽聞佛法,繼而思惟及修學佛法。 1986年,由於志蓮安老院的房屋已非常破舊且不敷使用,瑞融法師要求宏勳法師在原有分別在兩處安老院院舍之外,再為志蓮籌建第三座安老院院舍。 瑞融法師採納了宏勳法師的合理建議,於是宏勳法師精心做出了一個志蓮淨苑的全面建築規劃,期待機緣成熟時付諸實施。
如餘蔭山房由兩個規則形狀的水池並列做水庭,環繞八角亭的水渠兩邊用園徑和花圃散點山石,還有荔枝和大樹菠蘿這些有嶺南特色的植物。 志蓮淨苑法會2025 在裝飾方面,嶺南園林中可以見到如拱形門窗、歐陸式柱頭,或者有色玻璃這些歐洲風格的飾物。 即使到今日,古典嶺南建築的風格仍然在廣府人居住的地區隨處可見,一些成爲旅遊景點[5][6]。 在7世紀之前,嶺南地區的南越人並未經歷深重漢化而有着自身的建築風格[2]。 志蓮淨苑法會 在廣東省和廣西省的南越遺址可以窺見南越建築的一些特色。 香港志蓮淨苑每年十二月下旬均會舉行「水陸普度大齋法會」,簡稱「水陸法會」。
志蓮淨苑法會: (四) 重建時期
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國掀起的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各地大小寺院均遭衝擊,又促使不少僧眾由內地南遷,再圖發展。 [2]「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志蓮淨苑法會 圖書館除了在收藏、整理佛學典籍,為修學和研究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圖書館又開辦佛樂唱誦班,印製佛經、佛像及佛教書籍,舉辦有關佛教藝術展覽,與香港和國內外的大學、研究所、博物館展開交流活動,成為志蓮對外聯絡交流的重要途徑。
除咗咁,志蓮淨苑亦都負責公園嘅設計、監督建造同埋日常維修工作。 二戰後的四十年代,志蓮淨苑所在地的鑽石山區人口疏落,野草叢生,一片荒涼。 居民普遍生活困苦,兒童大多失學,當地沒有一所學校,凡上學都要去較遠的九龍城,交通不便,而且那裏的學校多屬私校,學費非貧困居民所能負擔。 見此情景,弘智法師慈悲發心由志蓮淨苑開辦一所義學,為本區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 與志蓮淨苑相對應的位於下元嶺的南蓮園池是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3.5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和建築小品的建設和佈局,均依照唐代園林設計。
志蓮淨苑法會: ○ 香港佛教的肇興
香港的唐樓多數都有三到四層,每層大約是四米高左右。 最初多數是用青磚建造,而到1930年代開始變爲用混凝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人口飆升,爲了滿足居住,於是很多唐樓都給人拿來做板間房。 通常在一座唐樓的住戶處都會有一戶負責做「包租」,令到港式廣東話中多了「包租公」和「包租婆」兩個詞語。
志蓮淨苑法會: 殿堂
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羣。 「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夜書院很早即與馬來西亞檳城檀香寺合辦南傳佛教的文憑課程, 志蓮淨苑法會2025 2013年起進一步與泰國國際佛教大學(IBC)合辦碩士學位課程,志蓮大專部畢業學員可報讀IBC遙距佛學碩士課程繼續深造。 志蓮還曾從斯里蘭卡禮請世界巴利文權威法師學者前來長期教授巴利文,文化部深入開展的巴利文翻譯研究,已成為志蓮淨苑佛學教育及研究的一大特色。 在向大眾弘揚佛法的同時,志蓮淨苑多年來致力於推動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
志蓮淨苑法會: 嶺南建築
早在1946年,志蓮特別理事會確定把志蓮淨苑設為女眾十方叢林,瑞融法師即籌備成立委員會,領導其他成員,使志蓮淨苑成功過渡為一所女眾十方叢林。 1965年11月,志蓮住持寬慧法師圓寂,董事會增加六位董事,瑞融法師為其中之一,從此一直積極參與志蓮淨苑的管理,推動道場發展。 志蓮淨苑法會 1970年7月,志蓮安老院設副院長一職,董事會推舉瑞融法師擔任,瑞融法師輔助繼航法師,使安老服務更完善。 瑞融法師早年和宏智法師、慈祥法師以及東蓮覺苑的林楞真居士一起,曾受教於「楞嚴王」的海仁法師。
志蓮淨苑法會: 嶺南園林
因港九地區沒有尼眾十方叢林,志蓮淨苑從各方面考量因緣具足,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 志蓮淨苑法會2025 在1947年6月2日的特別理事會決定志蓮淨苑舉辦女眾道場,成為女眾十方叢林;1948年7月18日誌蓮同人大會上,獲得一致通過。 1941年12月8日開始,香港進入為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經歷了一場大劫難,一切宗教活動都停頓下來,志蓮淨苑的佛學班也於1941年無奈停辦。 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為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