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香港天氣異常乾旱少雨,天文臺總部該月的雨量只有28.1毫米,約正常數值174.7毫米的六分之一,是有紀錄以來4月份第八最低。 受熱帶氣旋軒諾相關下沉氣流影響,9月5日天文臺下午錄得最高氣溫35.3℃,超越1963年9月錄得全月最高氣溫35.2℃,打破自1884年以來9月最高氣溫記錄。 上水錄得最高氣溫37.3℃,多區日間相對濕度持續多日低見35%或更低,是全港最熱及最乾燥的9月[206]。 其後,又再受另一個熱帶氣旋梅花及南瑪都外圍下沉氣流加上重慶反氣旋增強影響,日間天氣繼續非常乾燥和酷熱,9月13日天文臺下午進一步錄得最高氣溫35.9℃,打破一週前的紀錄,上水同日日間更錄得破記錄的38.2℃高溫,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9月天。 不過即使持續受到熱帶氣旋下沉氣流影響,由於天氣乾燥加上雲量稀少,新界內陸部分地區早晚低溫卻只有23℃或以下,屬於稍涼至較涼氣溫水平。

  • 11月6日下午天氣炎熱,上水錄得最高氣溫32.6℃是全港最熱。
  • 受1、3、8、10、11月多雨影響,2016年初至今進入最高年雨量第9位,同為歷來最長霜凍警告之年。
  • 同時打破熱帶氣旋信號生效之下的最低氣溫紀錄,一號戒備信號發出時全港只得14-16℃,當晚新界北部更低至13℃[196] 。
  • 全港各區皆有嚴重和廣泛結霜、結冰的報告,多區均出現小冰粒、雨夾雪、凍雨、甚至疑似降雪的現象[114]。
  • 7月7日天文臺總部氣溫升至33.7℃,但當日卻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是天文臺總部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錄得的最高氣溫達至酷熱程度下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判定為副熱帶風暴;香港天文臺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香港氣壓 6月6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布烈風警報。 香港氣壓2025 同時,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編號TD0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3W。 晚間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303,並命名「古超」。

香港氣壓: 天氣系統扭計骰——對杜蘇芮路徑的影響

當時的工商日報以標題「新界山頭瑞雪紛飛」形容事件[69]。 香港氣壓 受艾利隨後相關熱浪影響,7月24日天文臺錄得36.1℃為1884年以來7月紀錄新高,打破了1968年35.7℃的舊紀錄,上水更於同日測錄境內最高溫39.0℃(平了2017年8月22日濕地公園在天鴿下沉氣流所致的紀錄)。 7月23日天文臺錄得最高氣溫、平均氣溫及最低氣溫分別達到34.9℃、31.4℃及29.2℃,前兩者皆打破了1972年的舊紀錄,而後者則平了2014年紀錄,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大暑」。

另外,全年總熱夜日數共有46日,較全年正常值多28.2日,創下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多熱夜日數的年份(此紀錄在2020年再被打破)。 全年天文臺總部錄得的寒冷天氣日數只有1日,為1月1日的11.4℃,較全年正常值少16.1日,除了創下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少寒冷天氣日數的年份之外,亦打破了「最高全年絕對最低氣溫紀錄」。 西伯利亞強烈寒潮致天氣驟寒,1月中旬(11日至20日)出現極端低溫,造成該時期之平均溫度及平均最低溫度分別祇得8.9℃及6.6℃,較同期平均值(1971至2000年)低7.0℃。 1月14至19日期間天文臺每天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達到氣候意義上連續五天平均氣溫低於10℃的入冬標準[27] 。 1月14日氣溫從15.1℃降至4.7℃,嚴寒天氣緊接其後;1月15日至1月17日連續三天最高氣溫徘徊在5℃以下,而且出現降雨濕冷天氣,1月16日最高溫僅3.2℃,為日最高氣溫之最低紀錄;1月18日尖沙嘴天文臺總部錄得攝氏0.0℃,是有紀錄以來最低溫;1月19日氣溫回升至11.6℃。

香港氣壓: 香港地面氣象觀測

2019年上半年本港異常溫暖,1月至6月的平均氣溫23.0℃、平均最低氣溫21.3℃及平均最高氣溫25.4℃,皆是同期的最高紀錄(上半年平均最高氣溫在2020年再被打破)。 此外,2019年第一季(1至3月)的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及平均最低氣溫分別為19.7℃、22.1℃及18.1℃,三者皆是同期有紀錄以來的最高。 2018年11月平均氣溫及平均最低氣溫為22.9℃及21.4℃,分別高於其正常值1.1℃及1.6℃,亦分別是有紀錄以來11月份的第九高及第四高。 1至6月平均最高氣溫高達25.3℃,是有紀錄以來上半年平均最高氣溫第三位(僅次於2019及2020年)。

受強冷空氣影響,4月下旬(21日至30日)的十天平均氣溫只有19.7℃,天文臺於4月24日錄得13.7℃ 低溫,創下4月下旬(21日至30日)最低溫紀錄。 受高空反氣旋影響,天文臺錄得全年最高氣溫36.1℃,刷新5月份單日絕對最高氣溫之最高紀錄,並打破1963年5月錄得35.5℃的舊紀錄,其中大美督更錄得37.1℃高溫。 此外,當日的平均氣溫高達31.4℃,是有紀錄以來5月份最高。 10月13日受熱帶風暴浪卡影響,香港需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而浪卡距離香港約450公里天文臺已改發八號信號,成為繼1960年以來距離香港最遠的一個八號風球[193] ,打破2014年9月颱風海鷗襲港時的370公里紀錄。

香港氣壓: 天氣警告

2018年全年平均氣溫達23.9℃,與2002年及2017年並列為有紀錄以來第六高,僅次2015的24.2℃及1998年的24.0℃。 2018年12月平均氣溫為19.2℃,較正常值17.9℃高1.3℃,與1948年及1992年並列為有紀錄以來第六最暖的12月。 香港氣壓 香港氣壓 該月平均最低氣溫17.6℃,較正常值15.9℃高1.7℃,與2007年並列為有紀錄以來的第四高。 12月22日,天文臺錄得最高氣溫25.2℃,是自1998年以來的最暖的冬至[182]。

70年代另一次12月強寒潮,強度僅次於1975年12月,天文臺於12月28日錄得最低氣溫只有5.7℃,大帽山更跌至0℃以下,出現結霜[33][70]。 1917年12月23日至1918年2月1日期間,天文臺最低氣溫除了1918年1月11日高於12℃之外,其餘日子最低氣溫均低於12℃之寒冷水平,寒冷天氣維持了40天[32]。 香港氣壓 新界石崗也出現-4℃低溫,附近村落一片白茫茫,漁塘水面結冰[29][註 1]。 7月21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提升為「高」。 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國際編號2305,並命名「杜蘇芮」。 同時,中國氣象局和澳門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

香港氣壓: 颱風卡努 11:00

一般而言,熱帶氣旋的移動受不同天氣系統影響,包括:副熱帶高壓脊、西風槽、季風槽等。 而這些天氣系統的強度、位置和出現時間的互相配合是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關鍵(圖二)。 11月7日,受強烈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臺總部錄得最低氣溫只有19.7℃,成近15年來最涼的「立冬」。 2020年雖然日雨量超過100毫米(大暴雨)日子達7天,是2008年以來最多,但該年總雨量只較正常低約1.5%。

香港氣壓: 香港

圖四 歐洲模式在7月19、20、21日晚上8時對7月26日早上8時的地面氣壓及雨量預測。 可見模式分歧頗大,杜蘇芮的移動速度逐漸變慢,而進入南海的時間亦逐步推遲,甚至不進入南海。 電腦模式會因應最新的氣象數據調整預測,所以模式在每次預報之間都會有差別。

香港氣壓: 香港氣候

11月28日寒潮抵達華南沿岸,當時颱風蓮娜正在南海北部徘徊,受兩者共同影響,香港吹起強烈偏北風,氣溫急速下降,天文臺一天內就由最高的25.8℃降至最低的10.8℃,溫差之大實屬歷年之冠(最短時間最大跌幅已被2017年強颱風天鴿打破;1.5小時跌8.6℃)。 至11月30日天文臺錄得過程最低的7.6℃,為1922年以來11月份最低溫紀錄,亦是11月的第二低溫紀錄;新界及高地更為寒冷,大帽山-0.5℃,並有霜;流浮山5.4℃,大老山1.7℃,長洲及離島6℃,沙田6.3℃[78][79]。 隨後寒潮繼續影響香港,12月上旬大部分時間仍持續寒冷[33]。

香港氣壓: ▼ 天氣雷達圖像 (64 公里)

7月14日凌晨2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給予編號TD05。 上午9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提升為「高」,並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上午11時,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和澳門氣象局將其升格爲熱帶低氣壓。 晚間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4W。

香港氣壓: 熱帶風暴珊瑚(Sanvu)

孖剌西報發行的災後特刊稱,4,000至10,000人死亡,1908年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季刊引述的報告和天文臺1972年的報告均稱約10,000人死亡。 1月20日,天文臺最高氣溫、日平均氣溫、最低氣溫分別為11.1℃、8.9℃、7.2℃,是有紀錄以來最寒冷的「大寒」。 10月1日,天文臺最高氣溫達34.2℃,不但創下該年新高,也是歷年首次在10月錄得34℃高溫,然而紀錄於11天後再度改寫,10月12日天文臺最高氣溫更升至34.3℃,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而在夏季,印度洋和南海溫暖潮濕的空氣則一般從東南,南或西南面抵達香港,因此會形成西南季候風。 天文臺於4月9日錄得本月最低氣溫19.7℃,是有紀錄4月最氣低氣溫的第二高紀錄(僅次於2016年4月的19.8℃)。

香港氣壓: 颱風古超(Guchol)

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6W。 7月28日上午9時55分,中國氣象局表示颱風杜蘇芮於福建省晉江市沿海登陸。 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50米/秒)[參⁠ 2][參⁠ 3]。 下午5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晚上8時再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

香港氣壓: ▼ 天氣雷達圖像 (256 公里)

此外,15個監測站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亦自2013年推出以來首次全爆錶。 香港氣壓2025 香港氣壓 7月7日天文臺總部氣溫升至33.7℃,但當日卻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是天文臺總部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錄得的最高氣溫達至酷熱程度下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天文臺從7月24日至8月5日每日的最高氣溫都達到33℃或以上,酷熱天氣警告連續12日生效,創下最長紀錄(此紀錄在2018年及2020年先後再被打破),另外7月平均最高氣溫達到32.9℃,僅次於2020年7月,是歷年所有月份的第二最高值[26]。 西伯利亞東部強烈寒潮南下,導致天氣嚴寒,該寒潮於2月9日開始影響香港,2月10日天文臺最低氣溫降至3.8℃,2月11日上午7時至8時間更降至2.4℃,創下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全年第2低溫及2月份最低溫紀錄,亦是20世紀的最低氣溫紀錄。

鸚鵡外圍下沉氣流令香港出現6月12日最高氣溫紀錄(35℃),但5日至8日受活躍季風槽影響,令香港天氣繼2014年後需連續兩日發紅色暴雨警告訊號,6月6日凌晨更發出了3年以來首個長達2小時45分鐘的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為2013年5月22日以來最長的一次。 香港氣壓2025 儘管月初受惡劣天氣影響,但由於全月絕大部分時間雨量稀少,加上下半月持續炎熱及晴朗,本月仍較正常少雨,全月雨量只有397.2毫米,較正常456.1毫米少約13%。 儘管本月天氣較正常溫暖,但在4月8日受明顯輻射冷卻現象影響,新界內陸地區出現罕見寒冷和嚴寒天氣,打破極端最低氣溫且屬於寒冷和嚴寒水平之氣象站有:荃灣城門谷11.9℃;石崗10.1℃;上水10.0℃;北潭湧7.7℃;打鼓嶺7.4℃;上水雙魚河6.7℃。 4月17日錄得17.4℃,是最近8年來最清涼之4月中旬及第三低溫之4月下半月。

香港氣壓: 天文臺中午12時錄得多區逾33度

總日照則達191.1小時,較正常值113.2小時多約69%,是有記錄以來4月份第五高。 1月下旬及2月上、中旬寒潮(1月22日-1月27日、1月31日-2月8日、2月15日-2月18日):為2014年後再出現單位數的市區最高氣溫,氣溫由1月22日早上16℃下降至晚上10℃;於1月23日清晨錄得9℃左右的溫度,至午後氣溫斷崖式暴跌,其中市區氣溫不足8℃,新界北部低見6℃或以下。 天文臺接獲大帽山出現結霜報告,更出現霧凇,至深夜山上氣溫低至-3℃,翌日早上更低至-6℃,當日大帽山氣溫持續在-4至-5℃左右[108],草溫更低至破紀錄的-6.7℃。

香港氣壓: 熱帶低氣壓

5月19日下午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提升為「高」,並對其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晚間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布烈風警報。 同時,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編號TD03。 香港氣壓 晚間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給予熱帶氣旋編號01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