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參加者將學習綠色能源技術(例如屋頂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房屋模型中的各種傳感器的應用,例如通過應用蒸汽傳感器,如果外面下雨,窗戶會自動關閉。 樊春海院士介紹,DNA數據存儲其中不僅包含有信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也包括合成生物學、基因測序等生物學技術。 ”他鼓勵青年大膽探索學科融合的可能性,在前沿領域運用學科交融突破技術侷限,尋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5 1997年他在《柳葉刀》上發表了文章——《母體血漿和血清中存在胎兒DNA》,並推出了具有突破性的無創產前檢測(NIPT)技術。
據瞭解,內地的「刷掌支付」功能,採用「掌紋+掌靜脈」識別系統,已於內地微信推出。 該系統在不同的光線環境下,仍可自動調整,並能識別不同年齡階段的掌紋差別。 園內並設置巨型充氣「金蛋」彈牀供兒童玩樂,亦設有多個3D藝術特效照片區供市民「打卡」。 週末期間更有Busking音樂、小丑及高蹺人等表演,包括唱作人MIC周卓盈、新晉歌手陳樂頤、梁瑞峯等。 以尿素作為助溶劑的高濃度醋酸鋅電解液,可幫助鋅電池在快速充電(6分鐘內)的條件下,進行超過 4,000 次循環。 活動對象
香港科學節: 相關活動
今年科學節推出一項嶄新的比賽項目「百人大挑戰︰綠色校園探索」,推廣智慧環境及綠色文化。 比賽共有100名中學生組隊參加,每隊需完成不同任務,包括參加工作坊、問答挑戰及校園尋寶。 比賽透過互動有趣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更投入學習科學與可持續發展概念,並探索浸大校園及其可持續發展實踐。 在超過70個合作夥伴和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很高興為你呈獻140多個與今年主題相關的精彩節目。 這些節目將會讓你瞭解更多自然現象的科學、日常生活物品的運作原理以及提升生活質素的科技。
水溶性差的藥物在添加助溶劑後,助溶劑、水和藥物分子會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令藥物很容易溶解在水中。 受這一現象的啟發,盧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多種助溶劑,將難溶於水的醋酸鋅鹽溶解度提高14倍。 其中一種助溶劑是尿素,它無毒且環保,經常用於皮膚科產品中作保濕之用。 故事結尾,果蠅兄妹與科學家一起拆解了人類自身免疫系統的謎團,令人類更深入瞭解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從而採取保護措施,增強免疫力,減少生病。 故事顧名思義是以「果蠅 」為題材的電子書,講述果蠅兄妹在偶然的機會下進入果蠅俠訓練營。
香港科學節: 生物醫學工程會議2023
本次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會議聚集了醫療器械業、研究和產品開發、臨牀工程和創業方面的專家,討論和交流醫療保健領域新興需求的想法。 這不僅是對BME利益相關者的寶貴活動,也是我們的年輕工程師參與瞭解這個蓬勃發展的工程領域的重要機會。 我們以有趣的互動展品來激發大家的創意思維,透過親身嘗試和動手操作,探索科學的樂趣。 展品分佈於館內多個展廳,包括令人充滿能量的磁電廊、感受地動山搖的地球科學廳、生氣勃勃的生物多樣性展廳、富啟發性的賽馬會環保廊和讓小朋友樂在其中的兒童天地。
探索生命智能的奧祕和創制具有智能的機器,都是非常複雜和典型的交叉科學研究問題,涉及生物學、腦科學、認知科學、醫學、信息科學、人工智能等眾多領域。 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了,比如圖像識別、下棋、自動翻譯、藝術創作等等。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 在題為《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演講中,張旭院士介紹了計算機科學與腦科學在理論上的共通性,展示了人工神經網絡如何受到人腦的啟發,模擬和學習人腦的認知過程。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1.土力小實驗
參加者可以參加一連串寓教於樂的小遊戲,並學習科學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 為了深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科學人才交流學習,激發創新活力,7月31日上午,大灣區科學論壇祕書處與香港中文大學、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同舉辦了第二屆名師講堂,活動在廣州、香港兩地同步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圍繞各自的創新成果與科研體會作主題分享,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粵港澳青年展開交流。
- 我們會舉例說明香港在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的實力,以及可以為年輕一代提供的機會。
- 例如藍藍的天空是由於光的散射;向日葵遵循137.5度的黃金角度,將種子以螺旋狀緊密地排列而避免重疊;咖啡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香氣,是因為在烘焙過程中發生了一組特殊的化學反應。
- 參加者可以參加一連串寓教於樂的小遊戲,並學習科學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
- 透過圓球在兩座高塔間過山車般穿梭往返,產生一連串賞心悅目的聲響及視覺效果,構成香港科學館展品的一個重要標誌。
- 受疫情影響,今屆的香港科學節將大部分活動,包括「玩轉科學嘉年華」、「STEM x SCM」及「裘槎科學周」轉為網上舉行,這正正呼應「科技創未來」的主題。
- 段崇智校長在致辭中說,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達成了5個產學研基地的建設,正積極拓展在深圳的福田區、廣州、東莞,中山等區域的創新與創業項目,繼續加強粵港澳高校聯盟的合作。
訓練期間,他們學習研發治療不同疾病的方案,與科學家合作利用轉基因等科學方法幫助人類防止病毒蔓延。 2023香港科學節主題為「常伴有理」,由香港科學館夥拍超過70個科學組織、教育機構、學校、大專院校、博物館和14個政府部門及有關機構,舉辦過百個科學活動。 香港科學節 此外,香港科技園同時推出全港首個「掌靜脈」支付,即內地俗稱「刷掌支付」。
香港科學節: 港大地球科學學者Joseph Michalski成首位「科學探索獎」非華裔得獎人
在計算機信息的世界中,編碼語言是0和1,而在生命基因的世界裡,編碼是由ATGC是四進制來完成的。 “通過DNA存儲,把數據存儲的容量極限提升7個數量級,全世界440萬億億的字節,只要200公斤DNA就可以存下來。 香港科學節2025 ”可見,DNA存儲帶來了一種密度高、能耗非常低、壽命非常長的存儲模式。 樊春海院士預測,到2024年,將有30%的數字業務有可能是用DNA存儲來實現,從而解決現在指數級增長的數據存儲問題。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3.岩石偵探 X 智能沙箱—「壩」同你擋
傳統上,香港有四大支柱產業支撐我們的經濟增長,分別是貿易和物流、金融服務、專業和其他生產性服務,以及旅遊業。 它們一直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動力,為其他行業的增長提供動力,並創造就業機會。 全球經濟面臨持續的不確定性,我們看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來自鄰近地區的競爭日益激烈。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STEM工作坊逾140個主題活動!附報名連結
當前全球重大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快速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青年是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中最具創新活力的羣體,希望未來大家能繼續發揚求真務實,批判包容的科學精神,為灣區科創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一個城市的空氣質素與GDP、人口規模和各種人類活動有密切關係。 香港科學節2025 參加者亦會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使用數據分析方法提出合適的政策以改善空氣質素。 為讓大眾能輕鬆參與香港科學節,官方邀請多個合作夥伴提供線上攤位、科普電子書和網上講座。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5.生命解碼—DNA手鏈
梁芷榕提到,透過實驗瞭解到腦部運作模式,以及頭部受傷後會損害腦細胞,希望將來大學升讀科學相關的科目。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自然現象和身邊的事物都可以用科學來解釋。 例如藍藍的天空是由於光的散射;向日葵遵循137.5度的黃金角度,將種子以螺旋狀緊密地排列而避免重疊;咖啡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香氣,是因為在烘焙過程中發生了一組特殊的化學反應。 例如,全球定位系統 香港科學節2025 (GPS) 就是利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幫助我們準確定位我們的手機;螢光燈利用等離子產生光;光纖依靠光的全內反射在眨眼間傳輸信號。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素宜研究團隊建立一套新的系統,揭示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成心肌細胞的過程中,其核心肌節相關蛋白在時間與空間的表現,進而揭示肌節組裝的分子機制。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2023|7.DNA與遺傳—親子工作坊(抽取DNA)
他認為創新不僅僅停留在寫出高端的論文上,“發現加效益才叫真正的創新”。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提高科學素質的動力不僅是興趣,科研人應當具有使命感,將其發展為熱愛,最後形成自我的追求,完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 他鼓勵青年打破部分國家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將國家需要作為創新發展的使命感來源。 作為一名醫生,鍾院士舉出了他在慢性阻肺早期防治、“非典”的治療、癌症治療等方面的臨牀用藥案例,來說明開拓、尊重事實、執著追求和協作是創新必備的幾個素質。 林慶淘表示,在研究期間需要學習陌生的專有名詞時少許喫力,而過程中他認為最有趣的是能夠親自解剖老鼠。
香港科學節: 香港科學節 2023 – 膠戰「身」世紀
透過網上互動節目,一起調查我們在這宇宙的位置,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陽在太陽系的運作及宇宙大爆炸。 香港科學節2025 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選擇在家做簡單的STEM實驗,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正好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浮力、照片沖曬等。 梁振英在致辭中表示,要推進大灣區粵港澳三地的科技創新,培育人才、涵養人才、聚集人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