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聖彼得堡市預算收入達2,943億盧布,支出為3,363億盧布,預算赤字達約420億盧布。
- 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又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Leningrad,「列寧之城」)。
- 聖彼得堡有國際鐵路連接芬蘭赫爾辛基、德國柏林及俄羅斯所有加盟共和國。
- 最著名的名勝古蹟有彼得保羅要塞、彼得保羅大教堂等。
在1號線開通後3年,1958年聖彼得堡對該路線進行延伸。 聖彼得堡最高的橋樑是2,824米(9,265英尺)長的大奧布霍夫斯基橋,於2004年通車。 5月到10月之間,水翼船往返聖彼得堡市中心與沿海城鎮(喀瑯施塔得、羅蒙諾索夫、彼得宮城、謝斯特羅列茨克和澤列諾戈爾斯克)。 在氣候溫暖的月份間,許多小船及水上計程車穿梭在聖彼得堡運河上。 聖彼得堡公共汽車每日載客量多達300萬人次,路線遍佈超過250個城市與郊區。 聖彼得堡地鐵系統於1955年開業,現在有5條線,67個車站,連接五個鐵路終點站,每天運載250萬人次乘客。
香港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的最佳5星級酒店
1830年代普希金在他的一首詩裏,為城市擬了一個同義的俄國名字「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 Petrograd)[註 1]。 不過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德情緒,沙皇政府才將具有德語影響的城市名字——「聖彼得堡」改為俄語名「彼得格勒」。 香港聖彼得堡 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又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Leningrad,「列寧之城」)。 在涅瓦河右岸的兔島的顯赫位置,是彼得保羅要塞和聖彼得堡最高的教堂彼得保羅大教堂。 聖彼得堡清真寺是歐洲最大的清真寺,開放於1913年,位於附近的右岸。
1703年5月12日(俄曆1日),彼得一世從瑞典帝國奪取英格爾曼蘭,同月27日(俄曆16日)在距離海灣約5公里的入海口処,一個叫做兔子島的小島上興建彼得保羅要塞,這也成爲了新城市的第一塊磚石。 香港聖彼得堡2025 1924年1月26日,列寧逝世五天後,經第二次全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決定彼得格勒改名爲列寧格勒。 全市與列寧生活活動相關的地點超過230個,有些後來成爲博物館,[11]其中包括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它是十月革命的象徵,也是俄羅斯海軍中最古老的船。 其時俄國控制下的面向西方的重要海港為阿爾漢格爾斯克,由於位於白海,每年有好幾個月封凍停航。 爲了爭奪面向西歐的不凍港,俄國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帝國的21年北方戰爭。
香港聖彼得堡: 酒店在聖彼得堡
1810年,亞歷山大一世時期,第一所工科高等院校開始興辦。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但起義很快失敗。 城市沿著以海軍部大廈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三條街道發展;這三條街道分別是涅瓦大街(目前的中心道路);戈羅霍娃街;以及沃茲涅先斯基大街。 城市發展的最初60年間,巴洛克風格佔據了統治地位,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即為冬宮。 1760年代以降,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逐漸成爲潮流。
聖彼得堡的洪水指頻繁出現在俄羅斯西北部城市聖彼得堡的洪水。 造成這些大洪水的原因有二:涅瓦河三角洲的洪水溢出以及東部涅瓦灣的積雪融化水。 據聖彼得堡採礦研究所的記錄記載,洪水在最高時曾高達160釐米。
香港聖彼得堡: 重要消息
因該地洪水頻發,故瑞典人避開了涅瓦河上游三角洲,而選擇奧赫塔河與涅瓦河的匯合處建造了Nyenschantz堡壘及同名城市。 造成聖彼得堡洪水頻發的最重要原因是颶風(來自波羅的海的盛行西風帶,時常誘發開爾文波):浪潮以自然河流流向的相反方向上升,並開始蔓延至涅瓦河三角洲,因涅瓦灣非常淺且三角洲附近的芬蘭灣十分狹窄,故而導致水位快速上升。 此外,1903年、1921年和1956年發生的洪水由融化的積雪引起[7]。 在整個俄國歷史上,像聖彼得堡這樣數次改名的還極少見,這種現象的背後折射出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主流思想的變化。 對於這座城市而言,出海口、向西看、戰爭中的民族精神,這三個元素根結於其靈魂深處。
一戰後的二十年裏,蘇聯通過列寧格勒這個重要口岸從美國、德國引進了大批的資金和技術,加上蘇聯人民的奮鬥,很快使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 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延續了沙皇的戰爭政策,沒有順應俄國人民的呼聲,因而又在同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被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史稱“十月革命”。 儘管從彼得一世開始,歷代沙皇都致力於使俄國西化,但在強大的俄國舊貴族保守勢力面前,西化改革無法徹底改變俄國的落後面貌,仍然是個農奴制的封建國家,空有龐大的疆域和人口,卻在對德戰場上節節敗退。
香港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的最佳3星級酒店
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同時也修改了大量蘇聯時代的市內地名。 香港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俄語俗稱爲“彼得”(Питер, Piter)。 從2011年起,每年2月18日(列寧格勒解放日)、2月23日俄羅斯建軍節以及5月9日勝利日,聖彼得堡對外稱列寧格勒。
香港聖彼得堡: Category:聖彼得堡歷史
瓦西里島將涅瓦河分爲兩道: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通過交易所橋連接到北岸(彼得格勒島)的舊聖彼得堡證券交易所。 瓦西里島南岸沿大涅瓦河有一些該市最古老的建築,可以追溯到18世紀,包括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主要爲東亞國家,裏面都爲私人搶來的,交給國家)、十二學院(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兩個校區之一)、緬希科夫宮和帝國藝術學院。 香港聖彼得堡 該市於1703年由俄羅斯沙皇國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彼得保羅要塞命名。 俄羅斯正教會也興建了一座小型的木製教堂,同樣由彼得、保羅這兩位聖徒得名,並作爲教堂的守護聖人。
香港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國立礦業大學
俄羅斯民族學博物館,系由俄羅斯博物館分出,專門俄羅斯、前蘇聯和俄羅斯帝國人民的文化。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涅瓦河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格里亞」,為瑞典帝國所擁有。 1611年,瑞典殖民者首先在涅瓦河口修築了一座要塞,其後圍繞着這個要塞逐漸興起一座小城鎮。 香港聖彼得堡 其中一個解釋是彼得大帝過去在歐洲遊歷時受到了荷蘭文化的影響。 但是其時荷蘭共和國已經受到克爾文主義的影響多年,早已不再在地名前加「聖」前綴;再者荷蘭語中「聖」實為Sint-而非Sankt-。 [7]另一個可能的解釋,便是彼得大帝可能參考了另外的一些歐洲城市的名稱,在當時離得最近的要數瑞典王國的聖米夏埃爾(今芬蘭的米凱利),此外還有諸如奧地利的聖米夏埃爾、德意志的聖戈阿爾等。
香港聖彼得堡: 波特酒店 聖彼得堡
城市的歷史中心和相關歷史古蹟以及市郊的宮殿花園建築等36個項目共計4000餘個建築、歷史和文化遺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聖市有264家博物館,其中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彼得宮(夏宮)、康斯坦丁宮、葉卡捷琳娜宮、巴甫洛夫斯克宮、尤蘇波夫宮、斯莫爾尼宮、彼得保羅要塞、伊薩基亞大教堂、俄羅斯博物館等最爲著名。 香港聖彼得堡 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和軍事基地。
香港聖彼得堡: 城市景觀
政府將住房納入社會福利之一;很多“資產階級式”的宅邸被認爲太大,大量的家庭被分配到“公共住房”中去。 1935年當局出臺了新的總體規劃,計劃將城市往南發展,讓市中心遠離蘇芬邊界;經斯大林同意,指定莫斯科大街爲未來的列寧格勒的主要街道,在大街南端則會修建新的市政廳,同時近鄰市政廳還會修建一個大型廣場。 但二戰之後,蘇芬邊界向北移動,涅瓦大街和皇宮廣場得以保留作爲市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香港聖彼得堡 它距離冬宮大概500米,客人一定會喜歡酒店的位置。 而炮打冬宮、打響革命第一炮的,正是停泊在彼得格勒軍港裏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