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1940年為止,在臺灣接著先後成立了兩個扶輪社,包括1934年2月17日成立的高雄扶輪社(Rotary Club of Takao)和1937年3月17日成立的基隆扶輪社(Rotary Club of Keelung);這三社原屬國際扶輪70地區,1939年7月改編在國際扶輪71地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三社暫停活動,並在戰爭結束後因中華民國政府收復臺灣,這三社也因日本人離開臺灣而停止運作。 1910年的8月,當時的16個扶輪社在芝加哥舉行了第一次的全國大會,並決議共同成立扶輪社全國協會(英文: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otary Clubs)。
最初在每個城市都只有一個扶輪社,但隨著規模的成長,國際扶輪開始鼓勵在大型城市內設立多個扶輪社。 每個扶輪社在國際扶輪規章制度下享有自主運作的權利,社長及幹部皆由社員從彼此之間選出,任期固定為一年;各扶輪社除了社長以外的幹部必須包括:社長當選人(下一年度社長)、副社長、祕書和財務。 至1935年為止,全中國共有11個扶輪社,連同1931年成立於香港的香港扶輪社,以及菲律賓境內的三個扶輪社,在當時一同被編為國際扶輪91地區,由王正延擔任首任地區總監。
扶輪社香港: 國際扶輪
國際扶輪是世界扶輪的管理機構,其主體為理事會,以當年度社長及社長當選人(下一年度的社長),外加從全世界34個地帶選出的17位理事,共19位組成,每季開會一次;理事任期兩年,每年改選半數,理事會主席則是由當年度的社長擔任[35],副社長則由社長自資深理事會成員中擇一指派。 一個扶輪社的成員需來自不同職業,而從事同一領域工作的社員也不能超一定的比例;所有成員均有出席例行會議的義務,如果年度內的出席率低於百分之五十,將有可能被取消成員的資格[2]。 潘燊昌(CP Patrick Poon),1987年度擔任香港海港扶輪社創社社長。 為了開拓及發展與鄰近地區扶輪組織的友情,本社亦於1987年、1988年1999年及2007年分別與臺北陽明社、菲律賓柏茜扶輪社、星加坡東 區扶輪社及馬來西亞鬥湖扶輪社締結姊妹社盟約。 盟約的訂立乃充分體現拓展海外情誼,積極發揮國際扶輪「超越彊界、睦鄰友好」之傳統精神。
1951年7月,國際扶輪在臺灣與香港、澳門設置一個共同的「行政顧問」負責臺港澳三地的扶輪社連絡,同時也代替執行地區總監的工作;直到1960年7月,才正式設置國際扶輪345地區,負責管理臺灣、香港、澳門三地的扶輪社。 在2020年以前位於全世界各地的扶輪青年服務團都是由當地的扶輪社支持成立,並遵循共同的準則運作,成員由18歲至30歲青年組成,團員也被稱為「Rotaractor」;原則上各扶輪青年服務團都是獨立運作的社團,可以自行決定各項活動和服務工作,財務也自行管理,但贊助的扶輪社會指派專人來指導扶青團的運作,也間接接受國際扶輪的指導。 除了歐洲,1916年在古巴的哈瓦那[10]、1919年在菲律賓的馬尼拉[11]和中國的上海[12]、1920年在印度的加爾各答[13]和日本的東京[14]也先後成立了扶輪社;由於扶輪社已經發展成為國際性的組織,於是在1922年扶輪社全國協會的年會中通過改以國際扶輪(英文:Rotary International)作為正式名稱。 立法會議是國際扶輪的立法機構,每三年召開一次,開會地點由國際扶輪理事會決定,通常在國際扶輪總部所在地芝加哥的附近,會議成員為全球各地區所推派的代表,每地區可推派一人;每次立法會議通常召開約一週的時間,會議經表決通過可修改國際扶輪的各項文件。
扶輪社香港: 各地扶青社所進行的服務計畫
扶輪社通常會以所在地的城市或地名作為社名,例如「芝加哥扶輪社」;但在人口較多的城市,往往會成立有一個以上的扶輪社,因此新成立的扶輪社就會以方位,或是更細分的地區作為名稱,例如「北芝加哥扶輪社」或是「三藩市華埠扶輪社」。 憑藉其在營銷和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其公司已發展成中國乃至其他亞洲國家數一數二的保安系統設備供應商。 為讓社員瞭解當地的工作職場,同時藉由扶青社的各項活動或扶輪社社員的指導,讓社員養成有助於解決未來職場上問題的技巧。 不過自2020年7月起,國際扶輪為提升其在國際扶輪體系的地位,並使其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決定將其視為扶輪社的一種,因此其中文名稱更名為「扶青社」[3],此後扶青社無須再依靠扶輪社贊助成立,同時也取消了30歲年齡上限的規定。 理事會轄下設立了社員計劃委員會、服務計劃委員會、扶輪基金委員會暨國際服務、公共關係委員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 扶輪社區服務團(英文:Rotary Community Corps),是供非扶輪社友參加的志願者服務組織。
- 經過理事會仝人之努力,及全體準社友的協助,大家期待已久的「授証之夜」晚會終於來臨了。
- 為讓社員瞭解當地的工作職場,同時藉由扶青社的各項活動或扶輪社社員的指導,讓社員養成有助於解決未來職場上問題的技巧。
- 國際扶輪基金有六大重點工作,包括倡導和平、預防及治療疾病、母嬰健康、基本教育及識學、清潔水供應及衛生,與經濟及社區發展。
- 此後,臺北扶輪社在1953年開始陸續輔導成立包括臺南扶輪社、基隆扶輪社等新的扶輪社,開創二戰後扶輪社在臺灣發展的新頁。
- 其宗旨為藉由匯集各領域的領導人才,提供人道主義服務,促進世界各地的善意與和平。
1976年何新權社長展開建設,1977年間李學疇醫生接任社長,1978年春落成,名為“扶輪公園“,作為繁囂鬧市中之調劑,東通屯門, 南臨荃灣,北達元朗。 1978年何新榮前社長期間為扶輪公園籌得更多款項,興建了扶輪公園諮詢亭及洗手間。 公園更不乏持續之發展,於2001年獲臺北陽明 扶輪社贈送櫻花樹苗一百株,移植園內,藉此美化公園。 扶輪社友除了參加自己所屬扶輪社的例行會議,也可以參加世界各地所有扶輪社的例行會議,非扶輪社社員者也可在扶輪社員的邀請下參加例會;也因此許多扶輪社會在其開會場地前懸掛標識及開會時間,供來自其他地方的扶輪社友辨認以參加會議。
扶輪社香港: 扶輪社
位於全世界各地的扶輪社在成立時皆須向國際扶輪申請且獲得同意,並遵循共同的準則運作;原則上各扶輪社都是獨立運作的社團,但會間接接受國際扶輪的指導。 扶輪社香港2025 大部分扶輪社每週固定舉行一次例行會議,每次例會時間約一至二小時不等,在臺灣通常以一小時半為多。 例會由社長主持,通常會配合用餐時間舉行,大多上班日中午舉行,少數也有上午或晚上的例會,也因此參加成員通常為從事工作時間較有彈性的行業或職務;每次例會常會邀請不同的人士針對各項主題的演講。 例行會議的時間和地點是固定且公開的,任何一個扶輪社的社友均可以自由參加其他扶輪社的例會,非扶輪社社員者也可在扶輪社員的邀請下參加例會。 在二次大戰後,臺灣曾一度被國際扶輪劃入以中國華南地區為主的57地區,不過在1951年57地區因中國大陸的扶輪社皆停止活動後被廢除。
扶輪社開放各行業及擁有各項專業的人士加入,但從事某些特定職業的人會被限制不得加入;通常並沒有年紀及經濟能力的限制,只要通過現有社員們的同意即可加入。 扶輪社香港 不過實際上參加扶輪社的社友仍是以中年和富裕的人為主,這往往是因為年紀較長且經濟狀況較佳的人才有較多的時間及心力參予扶輪社活動。 何醫生表示,作為一個志願服務團體的領袖,要抱有如年青人的心態,本著最真實、純潔的「初心」態度,團結社員秉持共同價值,有勇氣及堅持,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 何醫生除行醫外,近年更經營兩所護老院,他坦言該項目旨在為本港安老服務提供更多理想的選擇,服務特色是以人為本,尊重及關顧長者的需要,希望本港長者能夠「老有所依」。 潘燊昌剛從馬來西亞的公司調職返港,地區總監黃其光知道他的經驗豐富,向他提出要拓展香港扶輪社的計劃。
扶輪社香港: 扶輪社3450的來由
除關心本地服務外,何醫生介紹,國際扶輪3450地區以往在內地默默耕耘,興建為數不少的學校,為內地逾100萬小童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近年推行提供淨水計劃,為其脫貧,又如為陝西省及寧夏省建造大型儲水池,資助其安裝淨水器等,期望把扶輪超我服務理念如種子般散播神州大地。 根據國際扶輪規章 ,扶輪社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非黨派、非宗派的組織,並開放各行業及擁有各項專業的人士在受到社友邀請後加入,且無年紀及經濟能力的限制,但從事某些特定職業的人仍會被限制不得加入;實際上參加扶輪社的社友仍是以中年和富裕的人為主,這是通常是因為年紀較長且經濟狀況較佳的人才有較多的時間及心力參予扶輪社活動。 其基本的幹部包括:社長、副社長、祕書、財務,由於成員的年齡層以大學生為主,因此扶青社常成立於各大學校內,例如在香港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恆生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內都有扶輪社所支持成立的扶青社。 扶青社通常每兩週聚會一次,平時聚會活動可能包括邀請各種來賓做演講、旅遊、社交活動或是外出拜訪,同時也會進行社會服務工作、專業能力或領導能力的發展訓練。
扶輪社香港: 國際扶輪3450 地區總監何汝祥.全方位服務 擴展網絡 回饋社會
他指出,扶輪社員是社會上各行業的精英,他們以「超我服務」為座右銘,以人道精神去服務有需要的社羣,以專業知識和良好的網絡組織服務回饋社會,並維護、提倡和推廣正直的社員操守,讓全人的發展更臻完美。 全球第一個扶輪社是由保羅﹒哈里斯在1905年2月23日創立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最初此扶輪社的定期聚會是每週輪流在各社員的工作場所舉辦,因此便以「輪流」(英文:Rotary)作為社名。 國際扶輪基金有六大重點工作,包括倡導和平、預防及治療疾病、母嬰健康、基本教育及識學、清潔水供應及衛生,與經濟及社區發展。 在本港,首個扶輪在1931年成立,歷年國際扶輪3450地區在本港及內地進行無數人道計劃,包括醫療衛生、教育、青年發展、識字、貧窮、環保及救災等。 據2014年4月資料顯示,國際扶輪在全球168國家或地區約有35,000個扶輪社,逾120萬位社員;國際扶輪3450地區包括香港、澳門,蒙古國及中國廣東省四大地區,現時有93個社,逾2,400名社員。
扶輪社香港: 新界扶輪社簡史
1987年臺灣及港澳地區正式分開,重新劃分為345地區(港澳地區)及348地區(臺灣北部)。 1990年位於臺灣北部的區域再劃分為348地區(臺北市及臺北縣(現在的新北市)之永和、淡水、汐止、中和、新店)及349地區(臺北縣之其餘地區與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新竹市)。 扶輪社香港2025 1991年因應國際扶輪地區編碼原則的調整,各地區編號末數均加0字,當時臺灣的國際扶輪地區分別成為:3460地區、3470地區、3480地區、3490地區。
扶輪社香港: 發展歷史
最早在1912年時,曾有一個位於愛爾蘭的扶輪社提出讓女性加入的議題,但遭到反對。 扶輪社香港 直到1976年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郡的杜阿爾特扶輪社接受讓三名女性加入,國際扶輪先是要求該社中止此三位女性社友的社籍,但杜阿爾特扶輪社拒絕了國際扶輪的要求,因此國際扶輪在1978年取消杜阿爾特扶輪社的扶輪社資格,此後杜阿爾特向加州法院提出訴訟並獲得勝訴,進而引發一連串與國際扶輪之間的上訴,國際扶輪最後甚至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了上訴。 至二次大戰前,在中國境內已有25個扶輪社,二次大戰期間造成部份扶輪社停止運作,但在蘭州、梧州、桂林、貴陽仍有四個新扶輪社成立,直到大戰結束時,中國境內已經累計成立了29個扶輪社[24],但因戰爭緣故,持續運作的扶輪社僅剩下九個,並擁有295名社員。 扶輪社香港 成立至今,以服務及扶助年青人、聯繫社會各界人仕啟發年青代科學及藝術思維為宗旨,因此以精算算盤為本社標誌,以數學最基礎原始之算盤,值此勉勵社友及各界,根基發展尤為重要,有良好的基礎教育下,社會纔能有更美好的將來。
扶輪社香港: 組織
母社亦十分慎重其事,調派潘燊昌和前社長黃兆璋(PP Eric Wong)創立新社,同時委派前地區總監賀錦平(PDG Peter Hall)、 前社長郭志安(PP John Kwok)及前社長林秀堂(PP Sam Lam)三位擔任創社顧問。 九龍西區扶輪社為一家在香港註冊成立的非牟利有限公司,有關社務的最高決策層為理事會。 理事會成員包括當屆社長、當選社長、副社長、理事、義務祕書、義務財務、監察、當然顧問和社長特別顧問,成員共有11人。 經過理事會仝人之努力,及全體準社友的協助,大家期待已久的「授証之夜」晚會終於來臨了。 當晚的高潮當然是創社社長施祖賢從國際扶輪代表手中接過証書之一刻,香港北區扶輪社便正式成立,全場掌聲雷動,當晚出席該歷史見証時刻的廿多位創社社友,無不高興萬分。
扶輪社香港: 香港綠色素食扶輪社舉辦「慈善素食烹飪比賽2021」
這段期間,除了杜阿爾特扶輪社以外,西雅圖地區的扶輪社也在1986年投票通過贊成女性加入扶輪社[41]。 最後,美國最高法院在1987年5月4日承認了加州法院的判決效力[40],國際扶輪便在1989年刪除了章程中關於女性限制的部分,正式開放讓女性加入扶輪社。 [42]同年,杜阿爾特扶輪社也選出了女性社友Silvia 扶輪社香港2025 Whitlock擔任社長,成為史上第一位擔任扶輪社長的女性;此後在2013年美國籍的Anne Matthew成為首位擔任國際扶輪的副社長的女性[43],而加拿大籍的Jennifer E. Jones(英語:Jennifer E. Jones)在 年度成為國際扶輪首位的女性社長[44]。
扶輪社香港: 地址 : 新界將軍澳景林邨景楠樓地下
隨著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近年不少商界及專業人士,在其專業及事業領域取得成功後,更不忘抽空在工餘時間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回饋社會,履行其社會責任。 國際志願服務團體扶輪成員,一直以「超我服務」為座右銘,以其專業才能服務社會。 本月上任的國際扶輪3450地區新任地區總監何汝祥醫生表示,新一年重點工作,是帶領3450地區中91個扶輪的2,400多位扶輪社友,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務,涵蓋敬老扶幼、生涯規劃、環保發展、淨水工程等項目,關注長者及青少年身心健康,達至社會共融,並把扶輪服務的信念,帶進社會各個階層當中。
扶輪社香港: 社員活躍於地區事務
他續說,扶輪社友多為各界精英及商界翹楚,不但扶助有特殊需要的弱勢社羣,創造共融和諧社會氛圍,同時也對社會突發需要作出迅速回應,如協助紅十字會呼籲捐血。 以他為例,自己也不時參與各社的地區服務,如健康講座、免費健康檢查活動等,不求什麼回報,只要是能夠做些有意義的事便可。 當時在廉政公署工作的創社元老之一朱樂生,有一天突然接到潘燊昌的電話,詢問他有沒有興趣到扶輪社講解一下廉政公署的工作。 初期香港的扶輪社社員人數不多,臺灣和香港兩地合而為一,統稱為國際扶輪345地區(臺灣、香港),後來臺灣扶輪社的人數迅速增長,當時的地區總監黃其光(Gary Huang)決定把D345分拆成兩個地區,香港區稱為國際扶輪3450地區 (香港)。 香港北區扶輪社創社於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六日,二零零三/零四扶輪年度的鍾煒霖社長,已經是我社的第二十六任社長了。 一九七八年初,香港東區扶輪社社務發展迅速,擬拓展「子社」,遂成立了一個專案小組,研究及跟進創立新社的工作,該小組成員包括王澤森前社長,「褓姆」賀錦平前社長,及準備過檔為創社社長、副社長的施祖賢和丁午壽。
哈理斯以友誼與瞭解的精神結合一羣各自以不同行業服務大眾的男士 , 於1905年 2月23日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組織成立的。 最初,新創立的扶輪社其社員集會係輪流在彼此的事業處所舉行,此即「扶輪」名稱之由來。 哈理斯及其友人的看法已成為幾近所有國家、各種政治、宗教信仰的人士接受的理想。 今日在奧地利及美屬薩摩亞、 在巴西及汶萊、在印度及義大利、在蘇格蘭及南非-在166個國家都有扶輪社。 扶輪的原則廣為各方接受,如今已有31,936個扶輪社,社員人數1,219,532人。
扶輪有別於本港慈善團體及非政府團體,它是依循國際扶輪的規章所成立的社會服務團體,以增進職業交流及提供社會服務為宗旨;其特色是每個扶輪的成員需來自不同的職業,原則上在固定的時間及地點舉行例行聚會(現每個月至少開兩次例會)。 扶輪社香港2025 每個扶輪社都是獨立運作的社團,但皆需要國際扶輪申請通過後纔可成立,通常會以所在地的城市或地區名稱作為社名,如國際扶輪3450地區,包含香港、澳門、蒙古國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省四大地區。 泌尿外科醫生何汝祥將在本月接任國際扶輪3450地區新一屆地區總監,何醫生坦言,自己能夠當選及出任這個位置,深感榮幸之餘,更是任重道遠,希望與各社員齊心協力,做好來年的服務工作。
扶輪社香港: 中國大陸
香港精算扶輪社於2018年成立,由創社社長伍培坤成立,伍培坤現任國際扶輪3450地區祕書(廣東),分別於2019年及2021年誕生兒子社香港精英扶輪社及 香港精算 – 扶輪社香港2025 廣東衛星社扶輪社。 該小組積極工作,努力物色創社社員,筆者與丁午壽交情不錯,故亦成為他的羅致對象,作為第一屆理事會腹稿內成員之一。 扶輪青年領袖獎勵計劃(英文:Rotary Youth Leadership Awards,簡稱為RYLA)為由個別扶輪社針對14歲至30歲之間青年舉辦的訓練活動,目的為讓青年學習領導能力及學會關心社會。
此外,社長還需任命四位服務主委,包括:社務服務,職業服務,社區服務和國際服務。 就讓我們全球扶輪社友、相關政府部門、志願機構及熱心人士攜手一起,創社增員、將扶輪組織及扶輪服務帶到地球上有需要的每個角落,共同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臺北的扶青社為了協助青年就業、轉業、創業,與其輔導社推行『扶輪導師』計畫,邀請企業主跟專業經理人針對青年的工作與職涯發展進行了長期的輔導,協助青年累積更多職場經驗,以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潘燊昌:「由於當年我是AIA的總裁,我的副總裁鄭文光(PP MK Cheng)就不能加入成為社員,他要延至8月,我往臺灣工作後,才能正式加入。」為了要遵守這個嚴格的規定,他提及此事,至今仍感到有點遺憾。 由於扶輪社的社員一般都是香港較為有影響力的人士,昔日政府的新聞發布渠道未見成熟,每當有重要政策要宣佈時,政府官員都會透過扶輪社的午餐例會發布。 在報紙或電臺經常有報道:「某某官員在扶輪社午餐會上發言時說…..」,馮秉芬、曾蔭權、林鄭月娥等知名人士都曾在扶輪社例會內發表過言論和演講。
扶輪社香港: 香港、澳門
由於歷史的淵源,新界民政署長及鄉議局主席均為新界扶輪社歷屆的名譽社員;也由於地域的關係,以新界區為服務對象的團體如:博愛醫院、仁愛堂等都與新界扶輪社有着密切的聯繫,故不少新界扶輪社員亦曾擔任博愛醫院主席或總理職務。 國際扶輪在各種不同層級的組織中分別制定了各式的會議,提供給扶輪領導人推行各種計畫,以及傳承經驗給未來的領導者。 從2002年開始,扶輪基金會在世界各地與八所大學合作致力於和平及解決衝突的國際研究中心,包括日本的國際基督教大學、澳洲的昆士蘭大學、法國的巴黎政治學院、英國的布拉德福德大學、阿根廷的薩爾瓦多大學(英語:Universidad 扶輪社香港2025 del Salvador)、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杜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由於臺灣的扶輪社數量持續增加,1978年重新劃分為345地區(負責臺灣新竹縣及宜蘭縣以北及港澳地區)及346地區(負責包括臺灣中部及南部)。 1984年346地區再重新劃分為346地區(苗栗縣至彰化縣之間及花蓮縣)及347地區(雲林縣以南及臺東縣、澎湖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扶輪社的活動在歐洲部分國家一度被禁止並遭到解散,戰後由共產政權掌權的東歐也持續禁止到1989年,直到1990年在俄羅斯才成立了第一個扶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