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長照司與家庭照顧者懷總會今(21)日舉辦記者會,鼓勵家庭照顧者掌握「長照平五守則」,例如長照專線幫忙找資源、關懷專線可以訴苦,善用長照2.0資源來減輕壓力,不要一苦撐,找到替手也學習放手,讓照顧者找回自己人生。 照顧者易達平臺召集人蕭穎女士致力提倡設立「照顧者休息日」,讓照顧者都可定期喘息舒壓,及重新得力繼續履行照顧職責。 例如增加暫託及暫宿服務供應,以至鄰裏間發揮守望相助精神,也可有助照顧者生活得更輕鬆。 「沒錯,你與我都可以是照顧者。」社聯總主任(家庭與社區)陳曉園女士稱,照顧者廣義而言,是指提供持續而非受薪的照顧工作,基本上可分為一般照顧者,例如父母、子女等,以及有特別需要照顧者,即照顧者本身也有特別支援需要,例如一位殘疾的太太照顧患有長期病的丈夫。 社聯於2022年十月首次舉辦「照顧者支援–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凝聚了政府、業界同工、學界、慈善基金及照顧者,互相交流,集思廣益,探討如何發揮社區力量支援照顧者。 ※ 本平臺非長照服務機構,不包含長服法中定義之提供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相關之照顧服務。

  • 一家六口的起居飲食都由她一人打理,惟當中最大挑戰是照顧八十七歲的奶奶。
  • 同時希望匯聚不同照顧者,集結不同的智慧,建立一個互助的支援羣體。
  • 例如增加暫託及暫宿服務供應,以至鄰裏間發揮守望相助精神,也可有助照顧者生活得更輕鬆。
  • 再者,沒有照顧者負責維繫家庭的日常起居生活,出外工作的家庭成員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照顧者的勞動又稱為「再生勞動」,但這種勞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無酬工作,沒有受到社會重視。
  • 社聯於2022年十月首次舉辦「照顧者支援–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凝聚了政府、業界同工、學界、慈善基金及照顧者,互相交流,集思廣益,探討如何發揮社區力量支援照顧者。

與其他照顧者不同,兒童照顧者一直未有納入政府目前的支援服務之中,但兒童照顧者同樣承擔照顧工作,同樣有其貢獻,政府應主動加入兒童照顧者在照顧者定義之中,同時向大眾建構照顧者身份認同,讓照顧者更易於覺察自己需要。 研究中有提及「照顧者日」,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去讓大眾認識照顧者的處境,但單單只是關注日並不足夠,政府應帶頭做得多。 平臺建議參考長者卡制度,為照顧者設立「照顧者卡」,讓照顧者身份得到認證,並聯同社會各界提供不同優惠與福利。

照顧照顧者平臺: 平臺建議:

事實上,這班承擔著照顧責任的子女、家長、孫兒等,正是照顧者的一種。 但是,對一向都在觀察他人需求的照顧者來說,要回過頭來照顧自己,常常會不知所措,或是感到內疚。 我們不妨先從心裡的自我肯定開始,一步步由內而外的,補充內心的能量。

很多人可能以為照顧者的工作簡單輕鬆,不外乎買餸、煮飯、帶家人外出散步、陪診等。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就表示,照顧工作一點也不容易,且責任極大,例如扶抱、餵食、餵藥等,其實都需要一定的技巧,若做錯,或會對被照顧者身體帶來影響。 故此,她提倡社會照顧模式,由政府主導,連繫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在照顧層面上共同承擔責任。 照顧照顧者平臺2025 梁麗清舉例,臺灣的照顧者達到一定的照顧時數,可獲取相應津貼,「政府需要向照顧者給予支援及培訓」。

照顧照顧者平臺: ‧ 陸遊客「站國道看風景」遭收費 工作人員:不買票就不能看!

中心亦安排物理治療師及言語治療師評估婆婆進食及行為問題情況,令陳太瞭解奶奶的病情之餘,更明白到長者的行為問題背後其實並非刻意與她作對。 陳太還參加了中心的興趣小組和護理講座,建立社交生活及提升照顧技巧,使照顧時更得心應手。 簡介:「照顧照顧者平臺」由十多個社福機構和民間團體組成,是一個關注全港照顧者的組織和社交平臺。

有關回應《香港長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及支援顧問研究主要報告》詳情,請按此閲讀。 梁麗清博士過去曾處理數個有關照顧者的研究,總結出本港照顧者政策的三大問題,包括公營服務名額不足、服務安排難以配合家庭需要,以及市場上提供的服務收費高昂。 照顧照顧者平臺 她亦分享了家庭照顧模式與社會照顧模式的分別,「香港不論是制定兒童/長者/殘疾人士照顧政策上,政府都是採取家庭照顧模式」。

照顧照顧者平臺: 生活熱門新聞

黃和平稱,若把受訪照顧者的辛勞付出換算為金錢,以提供上門照顧服務的助理、一般時薪約120元計算,照顧者月薪可達約三萬多元或以上。 大會於活動當天進行了「照顧者專屬中心商討活動」,來自各區超過80名照顧者在小組討論環節交流對理想照顧者服務中心的意見,討論內容十分豐富。 參加者透過大會預備的專屬中心設計平面圖,一起動手動腦拼出大家心目中的專屬中心的服務。 照顧照顧者平臺2025 照顧照顧者平臺2025 在708份有效問卷中,有642位受訪者表示每月家庭收入在$30,000或以下,佔受訪人數約91%(表10),2022年第四季的家庭入息中位數為$29,000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兒童照顧者家庭入息都在中位數以下。 現在的李姐也是善用資源的佼佼者,她母親去年染疫重症緊接著中風,她透過在志工課程學到的知識,主動向醫院求助急性後期照護,返家後也善用長照2.0「復能照護」服務,讓無法下樓的媽媽能推著菜籃車去菜市場。

旨在推動社會各界人士肯定和尊重照顧者的付出和身份;並為照顧者提供便捷資訊、社區優惠和服務。 新聞發佈會上更邀請三位照顧者作個案分享,照顧者在嚴峻的疫情下面臨更大壓力,「平臺」建議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及增加對照顧者的支援。 嘉裏控股有限公司社區投資及員工參與高級經理李培德先生說,明白很多同事本身都是照顧者、非常關注他們的需要。 於是集團兩年前起,推出兩天有薪照顧者假期,並策劃不同工作坊,主題包括樂齡科技、照護食、靜觀等,以支援員工學習照顧技巧或提升身心健康,致力營造照顧者友善的工作環境。 香港明愛專上學院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莊明蓮教授表示,若照顧者經常感到無助與情緒低落、需負責照顧超過一位家人,及被照顧者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時,便屬高危照顧者。 莊教授建議我們可從外貌和言行等識別這些照顧者,並向對方表達關心、提供資訊或資源以支援他們。

照顧照顧者平臺: 分享

反觀香港,據平臺非正式統計,香港的照顧者人口高達 90 照顧照顧者平臺2025 多萬(照顧對象包括兒童、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等)。 阿艮表示:「政府雖然知道有照顧者這個羣體,知道他們需要幫助,但現行政策不會把照顧者的工作、價值納入政策考慮。」相關福利政策往往集中於被照顧者身上,卻沒有考慮照顧者的需要。 雖然照顧者的付出不能被量化成可評估的數字,但他們也在默默無聲地為社會作出貢獻,例如長者、精神復康者、殘疾人士的照顧者能夠透過在家照顧而大大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 再者,沒有照顧者負責維繫家庭的日常起居生活,出外工作的家庭成員也難以安心工作,因此照顧者的勞動又稱為「再生勞動」,但這種勞動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無酬工作,沒有受到社會重視。

照顧照顧者平臺: 照顧者數據收集 建立照顧者資料庫

平臺旨在推動社會各界人士肯定和尊重照顧者的付出和身份,並為照顧者提供一站式便捷資訊、社區優惠和進深服務,藉著邀請跨界別的支持夥伴,集結多元化的社區資源,攜手共建照顧者友善的社會。 研討會主禮嘉賓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祕書長劉焱女士說,政府明白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面對多方面挑戰,勞心勞力,殊不容易,《施政報告》已公佈一系列加強支援措施。 除了為照顧者提供實際協助,她希望更多人明白,在人生的旅程中,每個人都可能會扮演照顧者或被照顧者,而照顧者安老扶弱,勞苦功高,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關懷和幫助,不致「孤身走我路」。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致辭時也表示,本港正邁向高齡化,家庭結構轉變,照顧責任難以單靠個別家庭成員獨力承擔,照顧是整個社會必須正視的大議題。 他引用外國一句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照顧照顧者平臺 child”(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條村莊參與),形容照顧議題也一樣,呼籲大家同行分擔照顧責任,保障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立法會議員李世榮先生亦建議制訂照顧者通行證等多項支援措施,確立照顧者身分,好讓政府得以準確分配資源。

照顧照顧者平臺: 照顧者,其實你可以休息-給照顧者的7個重要建議

她的年邁雙親終於在今年善終,李姐感謝許多貴人相助,她說,「許多事情是一念之間,照顧者必須放過自己,總有一天照顧會結束,但我們的人生還要繼續」。 照顧照顧者平臺2025 「照顧者支援 – 政策倡議及服務發展」研討會2022可供下載的研討會匯報內容,請按此查閱。 今天(10月9日)照顧者月遍地開花,由照顧照顧者平臺成員機構舉辦的照顧者喘息站,讓照顧者們暫時「逃離」長年無休的照顧重擔抖抖氣。 種種壓力、負面情緒累積下來,有天終於忍不住壓力爆煲,一時意氣下掌摑奶奶一下。

照顧照顧者平臺: 活動訊息

他們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籌備,期間除了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基本護老知識,更需整合過千個護老組織的服務,並以最簡明、清晰的方法呈現出來。 他們或許沒有親身照顧長者的經驗,卻以平臺間接照顧了無數個患病長者的家庭。 以老護老的被照顧者李伯分享其對於研究報告的意見,照顧責任亦是社會的責任,而研究內政府的角色被淡化。 另外,因為照顧者津貼不可與其他福利金同時領取的關係,即使是照顧年屆八旬的李伯的年長照顧者(因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亦沒有資格收到照顧者津貼的申請邀請,感到不合理,但事實上照顧者的辛勞付出同時亦協助政府分擔照顧責任,所以應該好好肯定照顧者的付出。 「照顧者專屬中心商討活動」邀得明專湯羅鳳賢社會科副院長黃於唱教授作嘉賓講者。 黃教授認為近年社會對照顧者的關注增加,現時社區的照顧者支援服務以應付社會需求為主,相對零散。

照顧照顧者平臺: 推動婦女友善職場

簡介:「大銀」是一個主要關注香港人口高齡化議題的創新媒體,綜合社會服務及醫療機構的資料,更製作一連串具深度的專題探討和訪問,為讀者提供實用資訊,支援照顧者。 目前香港並無照顧者人數的正式統計,我們只能從零散的的調查數據中發現有86萬長者需接受照顧及與家人同住,加上14萬殘疾人士及12萬長期病患者均由家人照顧,估算香港有超過 112 萬名照顧者! 親愛的王先生您好:我們提供客戶雙向的評價機制,是期望客戶針對照服員實際表現給予回饋。 但由於您第一次給予的評價,經客服查證後,發現與事實有所落差,並且過多情緒上的用語,因此給予以刪除,希望您能重新填寫。 後來您重寫的評價,公司並沒有給予刪除,您可以到訂單的訂單總覽,就可以看到你給的評價喔!

照顧照顧者平臺: 改善現有照顧者經濟支援 肯定照顧者貢獻

這些數據都有效幫政府制訂支援照顧者的政策,亦幫助社福界策劃更精準到位的支援服務。 此外,社聯亦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合辦『照顧者』社區應援─好橋招募計劃三項(分別為西貢區社區中心、自強協會及照顧者易達平臺)被挑選草案已經進入「行動項目」階段,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原則,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社區支援實踐方案。 平臺期望政府能在制定照顧者政府時採納以上建議,並開展相關工作,以實施有效的措施支援有需要的照顧者。 馨文與嘉儀兩位照顧者贏亦於記者招待會上就照顧者津貼、照顧者中心及照顧者身份認同三方面亦分享了她們的感受及需要。

照顧照顧者平臺: 我們的

陳太事後內疚不已,同時亦驚覺自己照顧壓力太大,需要尋求協助。 一家六口的起居飲食都由她一人打理,惟當中最大挑戰是照顧八十七歲的奶奶。 許多時候陳太協助餵倡,但奶奶喫甚麼都吐,如廁、換尿片時都十分不合作。 踏入2021年,「大銀」將會製作更多不同類型的支援資源,例如照顧者線上支援,如手機APP、網頁及社交媒體;出版報導書籍《認知障礙後 法律須知》等。 訂定安心交接計畫:家庭照顧者總是擔心被照顧者沒人照顧,鼓勵善用政府資源安排替手,練習做好照顧交接計畫、學習放手,找回自己的人生。 子女照顧父母、家長照顧小朋友、孫兒照顧祖父母,都被視為正常不過的事,尤其是當家人患病時,照顧他們更覺是責無旁貸。

無論你是護幼的、䕶老的、䕶殘的或精神復元人士的照顧者,請大家給自己一個大大的LIKE,又或者你今天仍未是照顧者,也請大家不要吝嗇給予照顧者們一份肯定和關愛,更可以在往後的時間對認識的照顧者親友說聲謝謝,因為他們不僅照顧家人,更照亮社區。 照顧照顧者平臺 發展除現有資助服務外的社區支援,例如:強化與開發多元化暫託服務、陪診接送服務,及加強鄰裏支援,發展社區朋輩支援服務,提升地區照顧者資源可及性。 照顧者資料庫可以作為政府制訂政策時的依靠,平臺建議為照顧者建立專門的統計數據庫,準確掌握照顧者社羣的需要及規劃服務。 社聯長者創新及科技項目總監陳玉瑩女士介紹現時已有不同創新科技幫助照顧者減輕工作負擔、提升照顧能力,例如有智能藍牙身體偵測背心,可實時偵測使用者的呼吸速率與心率、身體姿勢,照顧者可遙距查看有關健康數據,有助遙距照護。

梁先生慶幸現時有日間暫託服務的支援,令他有喘息時間及處理日常事務。 是次數據顯示有接近九成(88.5%)的71歲或以上護老者正在照顧同齡或以上的長者;有超過六成(67%)的81歲或以上護老者正在照顧同齡或以上的長者,數據反映「以老護更老」的情況普遍嚴重。 資料顯示有94名81歲或以上的高齡照顧者,有近三成(33%)需要照顧比自己年輕的家人,當中佔27.7%是在照顧61歲至80歲的長者。 高齡照顧者所出現的風險不但令人憂心,在第五波疫情下更是雪上加霜。 社會普遍認為女性是「天生的照顧者」,因此照顧的重擔一般落在女性身上。 是次數據顯示SEN兒童照顧者有超過九成(92.6%)是女性,每週照顧時數61小時或以上者更高達七成(70%),照顧時數與全職工作時數相若。

當中有近五成(50.7%)為21至40歲,接近六成(58.5%)為全職無酬照顧者(沒有工作或其他)。 數據反映SEN兒童照顧者主要為較年輕的母親,不但因照顧兒童而失去職業發展的機會,作為照顧者,他們長期無酬全職工作,反映SEN兒童照顧者缺乏喘息時間,壓力尤其沉重。 除了政府、社會需要「看見」照顧者,照顧者也需要「看見」自己。 因長時間的照顧工作,兒童照顧者需要面對沉重的照顧壓力,可能因此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以及需要緊急支援的情況。 照顧照顧者平臺 本平臺期望政府設立的24小時兒童照顧者熱線,為兒童照顧者提供情緒支援及服務安排,並提供緊急服務為兒童照顧者提供適切的援助。

「照顧照顧者平臺」一直致力提升大眾對照顧者的關注,增加照顧者的支援及肯定照顧者的貢獻。 本平臺希望藉是次問卷調查,更具體反映香港兒童照顧者,尤其「高危兒童照顧者」(即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照顧者、幼兒照顧者、單親兒童照顧者、多子及多重照顧者)現時的生活狀況、需要、面對的困難,以及收集對於兒童照顧者津助的意見,並進行發佈提升大眾關注。 照顧照顧者平臺成員、救世軍護老服務隊長餘家傑先生指,家人朋友可透過購買物資、協助日常生活照顧等分擔照顧者的工作,最重要是多聆聽與體諒照顧者,為他們打氣。

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希望增加大眾對照顧者的關注,改善照顧者的待遇。 「照顧照顧者平臺」除了有自己的活動外,亦會轉發與照顧者相關的資訊,例如各機構的活動詳情、專題報導和新聞等。 要有系統地支援照顧者,除了人數統計外,我們也需要掌握照顧者的狀況,包括居住地區、身體狀況、年齡、經濟能力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