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張學友憑著出眾的歌藝而霸整個香港樂壇,並成了1990年代的樂壇巨星,但這時期的樂壇已開始出現吹捧偶像而不重實力的現象。 整個粵語歌壇的一綫男歌亦被認爲只有張學友一人是以實力爲主發展的歌手,這現象直至1999年,黎明和張學友先後宣佈不出席流行音樂頒獎典禮領取獎項。 而張國榮出道初期(寶麗金時期)曾被指聲線過尖,模仿前輩羅文,發了《情人箭》專輯後更被唱片公司解約,此後一度在麗的電視電視劇及偶像電影混面熟。 直至1983年由黎小田製作的《風繼續吹》開始確立低沉的唱法,才開始初嘗走紅滋味,1984年憑專輯《Leslie》中的主打歌《Monica》榮登一線歌手,與譚詠麟力爭一日長短,譚、張兩人於1984至87年間之爭可算是相當白熱化,雙方歌迷關係緊張,更發生雙方樂迷打架的事件,成為他宣佈不再領獎的導火線。 粵語流行曲簡譜 譚詠麟退出領獎後,張國榮亦在毫無懸念下大熱奪得1988年及1989年的「最受歡迎男歌星」獎項,隨後處於事業巔峯期的他宣佈「封咪」告別歌壇,並舉行了多場賣座的告別演唱會。 當中,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和梅艷芳,並稱「三王一後」,於1980年代開始雄霸樂壇,獲塑造為劃時代超級偶像,不但唱片銷售和演唱會場數屢創高峯,四人的歌藝、形象和臺風亦風靡了大量的歌迷。

在2010年代起,儘管普及網絡數碼化收費下載音樂,但仍然由於香港樂壇的生產力下降、樂壇巿場萎縮情況嚴重、樂壇頒獎典禮公信力下降、獎項被壟斷、青黃不接 (斷層)、韓國、日本等亞洲週邊國家的綜合流行文化崛起、最終導致年輕聽眾嚴重流失、被大眾聲稱 “香港樂壇已死” (即香港的粵語流行音樂已完了)。 加上少數香港煽情的傳媒不重視香港歌手,而是被焦點在自2006年起少女模特兒 (俗稱靚模) 粵語流行曲簡譜 的報導取代,令香港新歌手入行更艱難。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內外譽為大中華地區的「樂壇天后」「The Diva Of 粵語流行曲簡譜 Pop」[17]。 王菲是最早將夢幻流行、神遊舞曲、人聲實驗、嘻哈音樂等音樂風格引入華語樂壇的歌手之一。

粵語流行曲簡譜: 粵語殘片-C調簡單版五線譜預覽 ( 共2張 )

1982年,梅參加無綫電視舉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奪冠而入行成為歌手,首支歌曲《心債》 粵語流行曲簡譜2025 推出時已廣受注意。 及至1985年,專輯《似水流年》和《壞女孩》令其登上「十大勁歌」「最受歡迎女歌星」的寶座;1985至1989年間,她更五度奪得此獎,直至1990年宣佈不再領獎為止。 1979年,從溫拿樂隊單飛後的譚詠麟冒起,自1981年開始每屆入選十大中文金曲及十大勁歌金曲,到在1984年憑著《霧之戀》和《愛的根源》兩張專輯,達到他事業巔峯四年,躍升為非常受歡迎的男歌星,在該年度的樂壇頒獎禮上獲得多個大獎。

由於香港只得兩間電視臺同三間電臺,所以電臺同電視臺好容易就因為利益關係,特登去催容唱片公司要求推廣嘅歌,形成音樂類型狹窄,最賣得嘅歌都係喺唱片公司催容之下大熱,而呢啲歌都幾乎係情歌。 粵語流行曲簡譜 後來廣告同音樂掛鈎,歌星又同時拍廣告,造成偶像文化,好多本身無乜歌藝嘅人,會因為靚仔或者靚女而捧成偶像,靠靚樣搵食,歌藝其次。 粵語流行曲原本只係喺香港同華南地區有影響力,要到1980年代先至衝出香港。 由張國榮、梅艷芳、Beyond以至到後期張學友、劉德華,喺大陸同臺灣都好有市場。 一啲地方重因為粵語流行曲,個個爭住學粵語,講嘢有粵語腔先至係潮流嘅象徵。 1970、80年代早期最賣錢有許冠傑、溫拿樂隊、關正傑、甄妮、鄭少秋、羅文等等。

粵語流行曲簡譜: 粵語殘片-C調簡單版EOP檔

到後尾重發展出 Canto Rock、Canto Electroica、Canto R&B、Canto Rap、Canto Singer Songwriter 等等。 粵語流行曲簡譜 「四大天王」亦有大量參與廣告演出,使廣告歌曲非常流行,由1993年黎明的和記電訊廣告系列掀起熱潮。 接著有張學友的電訊盈科光影歲月系列廣告、劉德華的愛立信廣告及郭富城的百事可樂,影響巨大。

  • 1990年代的香港女歌手以王菲為主要代表人物,王菲亦是華語樂壇的女歌手代表之一,被海內外譽為大中華地區的「樂壇天后」「The Diva Of Pop」[17]。
  • 同年5月,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共六場的演唱會《MIRROR “ONE AND ALL” LIVE 2021》。
  • 其後在2022年1月12日舉辦的記者會中[32]宣佈女子組合名為COLLAR,並公佈另外五名成員李芯駖、蘇芷晴、陳泳伽、蘇雅琳及王家晴,之後八人上臺演唱出道曲《Call My Name!》[33]。
  • 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
  • 男歌手方面, 陳百強自1979年甫出道即迅速走紅,音樂才華備受肯定、是香港流行樂壇史上第一位被冠「偶像」之藝人。
  • 一般說法粵語流行曲源至於1930年代中期,但確切的源頭意見不一,有著不同的說法。

張學友於1997年展開大型音樂劇:《雪狼湖》的製作與表演,將粵語流行音樂與音樂劇容納在一身;當時在香港體育館接連加場,最後連續公演42場,成為當時全城熱議的話題。 《雪狼湖》的成功對於流行音樂歌手是一種新的嘗試,但是因為種種因素,其他歌手並未主動效仿,並未帶來一種潮流。 該比賽為香港發掘出不少流行歌手,當中除了1980年代的天后級歌手梅艷芳之外,有部分歌手更是1990年代至2000年代香港流行音樂的中流砥柱,例如周慧敏、關淑怡、鄭秀文、楊千嬅、何韻詩、蘇永康、李克勤、黎明、許志安、鄭伊健、梁漢文、陳奕迅、草蜢等。 女歌手方面,梅艷芳繼徐小鳳及甄妮後稱霸樂壇,自1984年起可謂一支獨秀,有「百變梅艷芳」及「樂壇大姐大」的稱號。

粵語流行曲簡譜: 流行鋼琴Youtube影片

王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專輯具有極高的概念性、音樂性和完整性,普遍保持高質量。 王菲也是華語音樂文化大融合的代表之一,中國大陸的背景使她即使在香港發展卻與內地音樂圈保持密切聯繫,留美經歷更使她深受西方音樂文化的薰陶。 她的團隊不僅涵蓋兩岸三地如林夕、張亞東、竇唯、梁翹柏等頂尖音樂人,更有日本、歐美音樂人如中島美雪、極地雙子星的參與,高度國際化,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華語音樂的多樣性。 截至2000年3月,王菲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區有據可考的權威認證銷量達970萬張,被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認證為華語樂壇銷量最高的粵語女歌手[18]。 與劇集互相帶動下,《上海灘》在香港取得空前的成功,以之為主打的《上海灘特輯》成為當年的本地白金唱片[10],並獲得橫跨多年的獎項,如1980年的十大中文金曲和1999年的世紀中文歌曲選舉的十強歌曲;更於大中華地區廣泛傳播,獲奉為粵語流行曲中的經典。 在2010年,此曲躋身國際華語音樂聯盟評選的「華語金曲獎:30年30歌」[11][12][13][14],又獲選為上海世界博覽會「香港活動周」的開幕禮開場曲[15]。

  • 於2009年底開始,香港音像聯盟(HKRIA)就旗下成員唱片公司環球、華納、Sony及EMI的音樂作品版權收費問題,和無綫電視(TVB)引發的爭議。
  • 其中最有名的有羅文、溫拿樂隊、徐小鳳、關正傑、甄妮、林子祥、葉麗儀、葉振棠、陳潔靈 等,大眾也不再認為只有唱英文歌和國語歌纔是高格調的表現,羅文也在70年代中期遠赴東瀛,習得澤田研二等視覺化舞臺表演風格,爲日後香港舞臺表演視覺化立下基礎。
  • 每年的最具代表性樂壇盛事——由無綫電視臺(TVB)自1983年起主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的最受注目獎項(由1984年第二屆起增設)為「最受歡迎男歌星」、「最受歡迎女歌星」及「金曲金獎」,80年代中期開始都主要由譚、張、梅三人囊括。
  • 最初廣東歌根本就冇人聽,所以唔講得上流行,後來喺電影電視都會用廣東歌做主題曲,一路到七、八十年代開始成熟,而且成為音樂市場主流,但係近十年廣東歌慢慢式微,聽廣東歌嘅人越嚟越少。
  • 而《聲夢傳奇2》最終由任暟晴奪得總冠軍「傳奇新星」,而亞軍和季軍分別由黃洛妍和趙紫諾奪得。

同年5月,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共六場的演唱會《MIRROR “ONE 粵語流行曲簡譜2025 AND ALL” LIVE 2021》。 2010年代初,多位歌手開始走出香港,如陳奕迅成為首位在高雄巨蛋開演唱會的香港歌手以及首位在O2 Arena開演唱會的華人歌手。 楊千嬅、容祖兒等人亦於2010年代末開始將發展重心轉移至中國內地,但四人仍不時推出廣東歌。

粵語流行曲簡譜: 粵語殘片-C調簡單版樂譜簡介

[34]其後多名落敗參賽者參加《聲夢傳奇2》海選,當中劉芷君及莊殷玥成功入圍23強。 最終XiX於《聲夢傳奇2》總決賽中成為第四名,並取得「優秀表現獎」及「舞臺魅力獎」。 而《聲夢傳奇2》最終由任暟晴奪得總冠軍「傳奇新星」,而亞軍和季軍分別由黃洛妍和趙紫諾奪得。 其後,不少在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初期曾在香港風行一時的粵語時代曲歌手亦再次回到香港開演唱會,例如鄭錦昌、凌霄、麗莎等[21]。 以唱作人身分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們往往是集作曲、填詞、歌手於一身,當中張敬軒、方大同最為突出。

粵語流行曲簡譜: 上海灘 (歌曲)

歌曲結構為:引子-A1段(主歌)-A2段-B段(副歌)-A3段-間奏-B-A3-尾聲。 主歌以強拍突出「奔」、「喜」等富「感情色彩」的字眼,並由A小調過渡至C大調;副歌音程八度大跳,形成對比,並由C大調轉到A小調,然後進入G大調;主歌再現段與首現段並無差異,A小調起,最後全曲以C大調為終。 樂評人黃志華以「激揚型中式小調」形容此曲,偶然出現的ti音和三連音節拍帶出一點西洋味,但其旋律的基調仍是五聲音階[7]。 2000年之後,亦有好多新唱片公司加入競爭,好似有 Music Nation、BMA、Silly Thing、東亞、人山人海等等。 2018年7月,ViuTV首播選秀節目《Good Night Show 全民造星》,並於同年10月14日舉行十強總決賽,結果冠軍由姜濤奪得,亞軍為陳卓賢,季軍為楊樂文。 從粵劇衍生出純演唱的粵曲歌壇,將全齣粵劇化整為零,在民間流傳,一般歌壇附設在茶樓之內,供人品茶聽曲,消費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負擔,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興旺[6]。

粵語流行曲簡譜: 曲譜下載 粵語殘片-C調簡單版

其實不只是香港,近幾年世界各地(尤其以中國等亞洲地區尤其明顯)獨立音樂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推崇,甚至有成為一股潮流的趨勢:大批的獨立音樂人擁有,甚至當中不少通過演出,與大品牌合作以及與主流歌手合作來提高知名度。 現在這個高科技時代樂迷接觸音樂絕對可以不需要依附在如電臺電視臺雜誌這類的主流媒體了,他們當中有很多可以通過網絡來搜索適合自己口味的音樂,選擇比以往豐富得多。 而且大多數獨立音樂人創作音樂時所考慮的市場因素比主流音樂少得多,有的甚至完全不考慮市場而只爲自己的愛好,這對於長期節奏主流K歌而感到厭倦的多數香港樂迷是一個相當新鮮的選擇。 這個現象其實也在警醒著主流樂壇:主流音樂一定要有質量甚至是創新求變,再不能流水作業倒模生產,因為在選擇豐富的年代,只要不喜歡,聽眾是可以完全不賣帳而選擇其他音樂。 2000年起,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和結業潮。

粵語流行曲簡譜: 頒獎典禮公信力下降

他早於1982年就與顧嘉煇指揮的香港管絃樂團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了一連四場的演唱會,成為一時佳話。 1973年無綫電視播映劇集《煙雨濛濛》,其同名主題曲(顧嘉煇作曲、蘇翁作詞、鄭少秋主唱),開粵語音樂界一先河。 此後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作曲家顧嘉煇、黎小田以及填詞人黃霑、盧國沾、鄧偉雄、鄭國江等音樂人,譜寫了大量電視歌曲,當中不少傳頌至今,如:《楚留香》、《萬水千山總是情》、《小李飛刀》、《風雲》、《萬水千山縱橫》、《上海灘》。 兒歌天后歐倩怡於1997年主唱日本動畫《櫻桃小丸子》的香港版片尾曲《問題天天都多》,大受歡迎,奪得《1997年度兒歌金曲頒獎典禮》「十大兒歌金曲」兼「至NET兒歌大獎」,以及「最受歡迎兒歌女歌手」。

粵語流行曲簡譜: 填詞風格上的改變

每年的最具代表性樂壇盛事——由無綫電視臺(TVB)自1983年起主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的最受注目獎項(由1984年第二屆起增設)為「最受歡迎男歌星」、「最受歡迎女歌星」及「金曲金獎」,80年代中期開始都主要由譚、張、梅三人囊括。 80年代樂壇的流行榜及頒獎禮競爭非常激烈,每年的頒獎禮都是城中的重大話題。 粵語流行曲通常由一個歌手主唱,有時帶有整個樂隊,伴隨著鋼琴、合成器、爵士鼓、吉他、低音吉他。 幾乎所有早期的粵語流行曲的歌曲配有降貝斯,而這正是菲籍樂手的普遍風格。 1980年代流行歌曲仍以弦樂為主,但黎小田、周啟生、袁卓繁等樂手比較著重合成器,已故亞洲鼓王Donald 粵語流行曲簡譜2025 Ashley比較著重爵士鼓等敲擊樂的編排。 1985年開始Blue Jeans三子加入戰團,其中蘇德華自1985年於徐小鳳演唱會任結他手後,至80年代末期眾多歌手指定蘇德華為其御用結他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