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太鼓和銅鑼各一,用於比賽時控制節奏和使士氣高昂[1]。 船的長度和大小也有轉變,現時比賽用的龍舟是船身在14公尺以下的專用龍舟[4]。 除槳手外另加太鼓手、銅鑼手、舵手、採振手等,外板並無規定設計,可根據隊伍的喜好設計個別的模樣[1]。 長崎賽龍舟的習俗是由中國傳入,1655年(日本明曆元年,中國南明永曆九年、清朝順治十一年),因受暴風雨吹襲[1],數艘來自中國福建、於前一年冬季停泊在長崎港的船被強風吹翻,導致多人墮海溺死[1]。 生還的中國船員滯留於長崎[2],他們認為是海神發怒[1],於是賽龍舟來祭海神,從此長崎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2],此後在周邊地區普及,也成為祈求農業豐收和各地生業繁榮,以及求雨、祭水的龍神信仰儀式之一[3]。
- 中國除舉行不同賽事外,也於1991年的端午節,在湖南汨羅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中國湖南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更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
- 如果奪標失敗,則以其船尾越過標旗時間當作該組成績。
- 每次大型龍舟比賽之均按以單趟奪標順序安排排名。
- 龍舟起水打整之後,初三初四到各地遊大比試;並去拜訪關係較好的鄰村,主家村必以禮相迎,放鞭炮、敲鑼打鼓,中午用「龍橋餅」(類似核桃酥)招呼人客,晚餐就用燒豬肉、雞等宴客,互祝大賽成功。
- 船身由完整杉木挖空而成;龍頭至頸則有水柳木雕刻。
- 依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宣佈今天全天停止上班上課。
- 兄弟村、老表村成百條龍舟一起相聚聯絡感情,不論名次,從農曆五月初一到五月二十,幾乎每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廣州已傳承多年的習俗。
賽龍舟,或稱龍舟競賽、龍舟競渡、龍舟競漕、扒龍舟、扒龍船( 臺灣話:pê-lîng-tsûn,臺灣及閩粵地區慣稱),是賽艇運動之一,也是一些東亞地區的地方民俗活動,於特定節日或喜慶場合舉行。 現時龍舟競賽已發展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在世界各地一些沿海、沿河地方亦有定期舉行。 它除了是中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外,也於廣州主辦的2010年亞洲運動會,首次成為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 整個粵港澳地區用的觀賞龍舟船身較長略寬,龍頭與尾部高翹,龍頭可以上下左右搖動。 古時廣州是「舟大人多」,屈大均當年形容:「舟龍長十餘丈,高六七尺,龍鬚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 廣東劃龍舟又可叫扒龍船,叫做「趁景」。
長洲龍舟比賽: 香港龍舟錦標賽 Hong Kong Dragon Boat Championship
在不同的地方傳統,龍舟競渡有不同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巖紅窩、越南人紀念陳朝大將陳慶餘抗元,臺灣原住民祈福或是紀念先人的儀式等[5][6]。 大型龍舟比賽需要 21 位參與者(18 位槳手+ 1 位舵手+ 1 位鼓手+ 1 位奪標手)。 而在小型龍舟比賽中,必須有 12 個人在船上(10 個槳手+ 1 個舵手+ 1 個鼓手)。
2019 端午節當日,香港龍舟比賽亦會在赤柱正灘、沙田城門河、香港仔避風塘舉行,再加上大澳端午龍舟遊湧,令整個星期都充滿著劃龍舟熱鬧氣氛。 木造龍舟與玻璃纖維之龍舟各有不同之特點,木造龍舟可直接製作不同尺寸,玻璃纖維則需要開模才能製作,但若已有模具製作時間會較短,近年來臺灣的木造龍舟及玻璃纖維龍舟皆只有洪全瑞同時有進行製作。 考古學的發現證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 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 依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宣佈今天全天停止上班上課。
長洲龍舟比賽: 龍舟組織
競賽龍舟分有標準龍舟、小龍舟等,但規格因地而異,故以競賽規定為準。 龍舟內有鼓手在前、舵手在後,槳手則按龍舟競賽則而定。 至於競賽使用之槳、尾舵、鼓等都有規定的長度和重量。 彰化的龍舟賽近幾年聲勢水漲船高,最特別的是其在夜間舉行,水面與橋上燈火相映,照亮鹿福溪不同於往日的風貌。
琉球爬龍舟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南山王汪應祖曾留學明朝的南京,歸國後在豐見城舉行琉球歷史上的第一場龍舟賽(但汪應祖留學南京一事不見於史料記載,另有閩人三十六姓將龍舟傳入琉球的說法)。 龍舟由三隻獨木舟組合而成的,中間較長的一隻稱母舟;兩邊的子舟比母舟稍短。 長洲龍舟比賽 船身由完整杉木挖空而成;龍頭至頸則有水柳木雕刻。 苗族龍舟常用於貴州苗族的龍舟節,不是比速度而是比禮物的多寡。
長洲龍舟比賽: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Races – 抽籤結果 Draw Lots Results
而端午節前夕豐見城市也會在饒波川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競賽時,競技龍舟船上人數大多規定為 12 人 (10 槳手+1 舵手+1 鼓手);大型龍舟則是 21 人 (18 槳手+1 長洲龍舟比賽2025 舵手+1 鼓手+1 奪標手)。 比賽規則也有所不同,競技龍舟是競時制,不用奪標,單趟中船身任何部分通過終點線即為成績。 大型龍舟則是以奪標手奪標時間計算,若奪標失敗,則以其船尾超過標旗時間為準。 此外,2017年6月2-4日(星期五至日)在中環海濱將舉行為期三日的「香港龍舟嘉年華」,除了可觀賞連場激烈賽事,與在場觀眾一同打氣,並設有嘉年華活動,更有14輛美食車首次同場進駐,呈獻本地美食。
而在去年也睽違許久地重新舉辦「隔岸拔河」比賽,更為鹿港的端午佳節增添看頭。 除了水上的刺激龍舟賽,岸上也不閒著,舉辦了一連串的表演與傳統祭祀儀式,大家可以規劃個鹿港一日遊,白天感受古城小巷風光,晚上欣賞刺激傳統的民俗龍舟賽事。 長崎龍舟競渡所用的龍舟無論是外形還是大小,多年來都有所變化。 1935年時開始重視速度和轉彎性能,製作方式和形狀因而有所改變,到1960年時候開始,速度進一步受到重視了,船型就固定下來直至今天[3]。 由於龍舟已成為一種國際化的運動,一些西方國家的龍舟產生了不少變化,與傳統的龍舟造型相異。 如會將龍頭的造型由傳統的中國龍改為西方龍,或是減去鼓手等。
長洲龍舟比賽: 香港 (
如果奪標失敗,則以其船尾越過標旗時間當作該組成績。 而在小型龍舟比賽的每一輪中,結果取決於船體任何部分在單次行程中到達終點的順序。 還記得每年端午,運河兩旁都會擺起攤商,一時熱鬧人聲鼎沸猶如夜市。 在運河旁的看臺上邊喫著剛剛買的零食邊欣賞緊張刺激的龍舟比賽,一定是臺南人們共有的記憶。 臺南的龍舟比賽,在開賽前會遵循古禮舉行祭江儀式(請水神、送水神、祭江、封江),同時為龍舟點睛,最具特色。
長洲龍舟比賽: 香港十八區景點
(一)中型龍舟:每隊舵手1人、槳手20人、鑼或鼓手1人(指揮)、奪標(旗)手1人、預備員4人。 (二)小型龍舟:每隊舵手1人、槳手12人、鑼或鼓手1人(指揮)、奪標(旗)手1人、預備員4人。 龍舟不單是傳統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從其引申發展出來的龍舟競賽現已發展為體育活動。 由於賽龍舟被推廣成為體育項目,因此龍舟同時成為此體育項目的主要用品。 龍舟競賽也不是中華文化專屬的活動,臺灣原住民、苗族、越南等,本身也有歷史悠久的競渡活動。
長洲龍舟比賽: 端午節沙田龍舟競賽 Shatin District Dragon Boat Race
2017年2月,世界上首次冰上龍舟比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舉行,以作為當地慶祝華人農曆新年及認識中國文化的活動。 冰上龍舟為塗上龍舟花紋的比賽用長艇,再在底下安裝上雪橇。 參賽隊伍選手坐在龍舟內以雙手撐動滑雪杖,令龍舟在結了冰的湖面上滑行。 龍舟注重輕盈,船身多以柚木(主要由印尼坤甸進口)或玻璃纖維為材料,頭與尾則多用樟木。
長洲龍舟比賽: 賽龍舟
接著龍舟競賽更傳入西方國家,而且得到積極的參與。 1985年,香港首次舉行國際女子錦標賽,讓此水上運動推廣至女性運動員。 長洲龍舟比賽 中國除舉行不同賽事外,也於1991年的端午節,在湖南汨羅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中國湖南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更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 中國除舉行不同賽事外,也於1991年的端午節,在湖南汨羅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中國湖南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更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 龍舟(或稱龍船)是指漢字文化圈的龍形舟,也是中國和琉球端午節競賽活動時使用的人力船隻。
長洲龍舟比賽: 日本龍舟
[4] 日治時期在淡水河及高雄港等地也都有盛大的龍舟賽事[7],例如畫家蔡雪溪在1930年繪製的『扒龍船』便是描繪臺北人在大稻埕觀看端午競龍舟的景象。 長洲太平清醮 2019 完結後,接下來另一傳統節慶活動便是端午節期間上演的「2019 香港龍舟嘉年華」。 2019 年 6 月 14 至 16 日,龍舟嘉年華將會在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及對出的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不但有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更首度增設「港市集•港故事」手作市集,在扒龍舟的激烈氣息中,注入點點的清新文創氣息。 長崎自1977年起舉辦長崎龍舟錦標賽,由於比賽不是在外海而是在風平浪靜的長崎港進行,於是在船型與劃法兩方面都由重視平衡轉為重視速度。
長洲龍舟比賽: 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 Aberdeen Dragon Boat Race – 抽籤結果
龍舟競渡本來只是傳統節慶活動之一,不是正式體育運動。 直至1976年,香港於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從而掀開了龍舟活動現代化、國際化、規範化的序幕。 長洲龍舟比賽2025 長洲龍舟比賽 此次比賽除香港九支漁民隊外,已有一隊來自日本長崎的隊伍參加。
長洲龍舟比賽: 香港遊艇會燙波洲盃 MIDDLE ISLAND CUP – Preliminary Racing Schedule & Progression
兄弟村、老表村成百條龍舟一起相聚聯絡感情,不論名次,從農曆五月初一到五月二十,幾乎每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車陂景,初四廟頭景,初五石牌、獵德景……這廣州已傳承多年的習俗。 龍舟起水打整之後,初三初四到各地遊大比試;並去拜訪關係較好的鄰村,主家村必以禮相迎,放鞭炮、敲鑼打鼓,中午用「龍橋餅」(類似核桃酥)招呼人客,晚餐就用燒豬肉、雞等宴客,互祝大賽成功。 初五大賽後,初七初八就去市郊黃竹岐去拜龍母,五月初八是龍母誕,故此廣州俗諺雲:「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
有學者指龍舟演變自百越的獨木舟,百越獨木舟是以蛟龍為圖騰。 對於龍舟和龍舟競渡的實際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有學者指龍舟演變自百越的獨木舟,百越獨木舟是以蛟龍爲圖騰。 競技龍舟是符合國際規格的龍舟,融合各國龍舟造型,底部較尖、喫水較少,比起沉穩的傳統龍舟輕便快捷許多,但也因此較難操控,一個施力不穩便很容易翻船。
賽龍舟,或稱龍舟競賽、龍舟競渡、龍舟競漕、扒龍舟、扒龍船( 臺灣話:pê-lîng-tsûn,臺灣及閩粵地區慣稱),是賽艇運動之一,也是一些東亞地區的地方民俗活動,於特定節日或喜慶場合舉行。 長洲龍舟比賽 它除了是中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外,也於廣州主辦的2010年亞洲運動會,首次成為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 端午節是臺灣的重要民俗節日,近年來文化發展,臺灣各縣市都自行舉辦龍舟競賽。 後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龍舟競渡,也隨著漢民族來到臺灣[4],稱作「扒龍船」或是「耙龍船」( 臺灣話:pê-lîng-tsûn)[5][6] 長洲龍舟比賽2025 。 清領時期有許多競渡的紀載,目的並非單純紀念某位古人,而是有避邪祈福等,民俗信仰的性質。
市府也提醒清晨下班的大夜班勞工朋友,務必留意交通安全。 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 長洲龍舟比賽 每次大型龍舟比賽之均按以單趟奪標順序安排排名。 從起點鳴槍到終點,奪標手奪標所花費的時間則為競爭的結果—為比賽時間。
長洲龍舟比賽: 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賽事祕書處
外型上和傳統龍舟並無太大區別,主要是寬度上較窄、龍頭較小、重量較輕。 中環這片佔地面積達 36,600 平方米的土地,短短三年間已有不同團體在此舉辦近 180 項活動,吸引 400 萬人次進場參與。 旱龍舟(或稱陸上龍舟)用竹子或木製成,再以五色綾緞為鱗甲。 船身比較大,因為龍脊設層樓、飛閣以及兩旁有屈原、水神和橈手的繪畫和彩扎。
其後賽龍舟的距離縮短,就更重視速度了[3]。 現在長崎龍舟的船頭並沒有真正的龍頭,而是塗上黑色和紅色,紅色部份代表用作辟邪的鏡。 龍舟上有旗幟,旗幟上的紅色橫條用作表示排位次序,例如一橫代表在第一線,二橫代表在第二線,餘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