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跟遺傳、後環境因素、腦內多巴胺活動量過高有相聯,在治療方面是以藥物為主,端看個人症狀或是臨牀因素,來決定給予病人何種成分或類型的藥物。 提到治療思覺失調,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何有些病人不願依時服藥? 其實這與思覺失調病人基本病識感較差,加上部分藥物副作用如增磅等,令病人感到不適,衍生抗拒情緒有關。

  • 研究顯示,停用口服藥,平均兩個月就會發病,但停用一個月的長效針劑,平均發病時間是半年,停用三個月的長效針劑,平均一年後才會發病。
  • 此外,港府日前亦公佈加強措施支援,在支援涉及嚴重精神疾患的精神復元人士方面,提出增加人手、改善個案管理計劃個案經理的比例、處方較新和副作用較少的口服或注射藥物等等。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表示,國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全臺約有3分之1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不願接受治療或是沒有規律按時服藥,而造成病情加重。
  • 當然,除了調校藥物,病人也需要改變生活習慣,以及瞭解增磅背後成因,會否受腦部或遺傳影響等。

重複復發,會令病情變得更加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也會令到認知功能變得更差。 少部份思覺失調症患者對自身病識感不足,加上精神症狀影響,容易任意停藥或不配合治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再度復發。 未妥善治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因正性症狀或發病急性期,出現自傷或傷人行為,照護上必須謹慎以對,但也無需反應過度。 部分家屬容易緊張,一有狀況就會懷疑病人沒喫藥,進而引發爭吵衝突,導致病患更不願意喫藥。

思覺失調針劑: 健康小幫手

與此同時,患者亦可透過門診服務接受定期評估及瞭解思覺失調的相關知識。 可是,亦有一些思覺失調患者需要住院作較詳細檢驗、觀察及治療,醫院亦可能給予他們一個較安穩的感覺。 在不便出入醫院、回診領藥的非常時期,長效針劑也成為美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建議新冠肺炎高風險羣的思覺失調患者使用的治療方式。

研究顯示使用長效針劑的病患,滿意度較傳統口服藥物高,且能夠增加病患工作的動機與能夠回復正常工作。 除此之外,家屬也能在病患病況穩定後,減少因照顧病患造成的生活負擔與犧牲工作時間。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教授陳慧賢教授指出,研究發現相比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使用長效針劑可減復發風險,而且越早使用越有效控制病情。

思覺失調針劑: 精神健康|長效針劑非「懵仔針」!港大研究:使用長效針劑可減思覺失調復發風險

思覺失調多在年輕人身上初發,思覺失調病例發病年齡大多在20至30歲之間,其中男性病發年紀較女性早3到5年。 事實上,更早的診斷和良好的治療是可以令思覺失調患者理想地康復。 以往針對精神疾病治療不佳的個案會採取「強制住院」介入措施,目前《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未來強制住院將改由法官裁定。 同時積極設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強化精神疾病的社區支持,幫助病人更順利回歸社會。

  • 當一個人出現「思覺失調」時,他的思維、情感、感覺會脫離現實。
  • 即使需要住院治療,其留醫時間因為新的藥物以及療法亦可以儘量縮短 。
  • 思覺失調的診斷主要由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如臨牀心理學家)進行,包括詢問懷疑個案及其家人的一些個人事項及相關病歷,過程保密並且十分簡單。
  • 一開始,林沂萱發現臺灣每年的首次住院思覺失調症患者人數隨年代一路下降,從2001年的7013人,到2013年只剩3254人,減少了53%。
  • 事實上,思覺失調症是個大腦內分泌異常的疾病,每一次發病都會對腦部造成傷害,而這個傷害會直接造成病患身體功能全面性下降。
  • 「傳統針劑副作用包括吐舌、雙眼向上吊及肢體僵硬等。」傅子健補充,傳統針劑是油性,必須注射在臀部;新針屬水性,可在肩臂注射,患者較易接受。

思覺失調症藥物治療有口服及長效針劑等方式,可能視病人情況搭配其他藥物。 部份研究顯示,長效針劑有降低住院率、提升服藥順從性的效益。 思覺失調針劑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早期版本中,定義精神病為「現實感喪失」或「自我界限消失」[15],導致日常生活功能下降。 在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九版中,則使用當時傳統的二分法,區分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症,並且刻意沒有給予詳細定義。

思覺失調針劑: 思覺失調的種類

因此,如果藥物有療效,又沒有困擾病人的副作用,病人願意繼續服藥,增加對藥物的依從性,有助紓緩病情。 思覺失調顧名思義是指「思」和「覺」出現異常,「思」指思想的內容及條理,「覺」則 指五官所感受到。 患者會處於異常的精神狀態,一般會出現妄想、幻聽、思想及言語紊亂等情況,導致他們不能夠正確地瞭解周遭現實的事物、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以及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 思覺失調症的表現症狀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正性症狀」,以幻覺、妄想最常見,也可能出現思考結構鬆散、怪異的言語及行為;第二類是「負性症狀」,包括面無表情、缺乏動機、少話、社交退縮等現象。 主要症狀以幻覺、妄想為主,可能在30歲才發病,這類患者發病時通常已有一定社會成就與知識,社會功能退化得較少,病況一般較好。 研究顯示,停用口服藥,平均兩個月就會發病,但停用一個月的長效針劑,平均發病時間是半年,停用三個月的長效針劑,平均一年後才會發病。

要將無法合理確認的信念視為妄想時,應特別謹慎,例如文化與宗教的領域。 一羣人所共同持有的信念不是妄想,例如相信幽浮的存在[20]。 妄想在思覺失調症中的盛行率至少90%,在躁鬱症中則有50%。 在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定義怪異妄想為全然不可能的信念,不被所處文化的同儕所理解,也不是日常生活經驗所導出的體悟[21],例如相信自己的器官已被換成別人的,還沒有留下任何疤痕。 第二代藥物副作用明顯減少,然而部分藥物仍有可能致肥,以及引致代謝綜合症的副作用。 不過,思覺失調病人病識感普遍較差,不認為自己生病,毋須治療和服藥。

思覺失調針劑: 減少副作用增加思覺失調病人藥物依從性

第二類為抗精神病藥物,某些非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可達到穩定情緒,另外也可治療妄想、幻覺等症狀,這類除了口服藥物,跟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相同,也有長效型針劑可供選擇。 思覺失調針劑2025 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是近年相當耳熟能詳的精神疾病,卻有不少人都忽略穩定治療的重要性。 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暨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任陳俊興教授指出,精神疾病本身就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持續治療,目前「長效針劑」已是普遍的治療方式之一,特別是新一代的長效針劑不僅副作用低,更有助長期穩定病情。 如認為針劑較方便,或因缺乏病識感導致不依從指示服用口服藥,均可考慮每二至五週注射一次針劑藥療。

思覺失調針劑: 電視上殺人兇手有「思覺失調症」是什麼病?精神科醫師:他們大腦這環節出問題了

要克服觀察性研究的這個難題,最好是讓病人自己跟自己比,看服用何種藥物時,再住院風險較低。 思覺失調針劑2025 但是要進行這種分析,不但要有數目龐大的世代,而且病患要有足夠長的追蹤,才能觀察到多次住院而能夠比較不同藥物對於降低再住院風險的療效。 思覺失調針劑 此外,病患在追蹤期間的各種醫療照護事件的時間 (每次住院的入院日與出院日)、每次領取處方的藥品明細,都要有詳實記錄。 由於精神疾病的診斷沒有公認之生物標誌,仍須憑醫師的會談與評估。 若是患者曾經住院,由於有較長的觀察時間,出院診斷的信效度較高。 最後陳教授呼籲,患者和家屬都必須清楚穩定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新一代長效針劑不僅能維持治療效果,副作用也低,臨牀患者使用感受良好。

思覺失調針劑: 思覺失調的徵狀

正性症狀通常於此一階段減輕許多,但負性症狀卻大多持續存在著。 思覺失調(英語:Early Psychosis)[5][6]是醫學術語[7][8],是心智的異常狀態,為精神病(英語:Psychosis)[9]的早期。 描述一個人與現實失去聯繫[4],屬於思覺失調症(英語:Schizophrenia)的症狀之一。 換句話說,一個人也可能在不是思覺失調症的情況下經歷思覺失調的症狀[10]。 長效針劑當前在臺灣的施行率為百分之14.6,略低於亞洲十五個國家的平均施行率,此項獎勵措施後續如何影響患者及家屬,有待觀察,白雅美等專家也期盼未來能調整給付條件。 其中陽性病徵包括幻覺、妄想等,而藥物應對陽性病徵較為有效。

思覺失調針劑: 美英等國皆推行長效針劑 有效穩定思覺失調症狀

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出院後若接受長效針劑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相較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可以降低15-20%的再住院率。 然而,目前僅僅不到25%的患者,在出院的一年內會接受長效針劑的治療。 如何讓更多病患可以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是未來降低思覺失調症患者再住院率的關鍵。 思覺失調針劑2025 這些發現是由陳為堅特聘研究員所領導的臺大醫學校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之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剛於今年5月15日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線上刊登 。 過去曾有病例顯示,二十多歲的思覺失調女病人,服用藥物順利控制陽性病徵,體重卻暴增至180磅,並感到疲累而不願活動。 檢查後發現病人患上糖尿病,部分原因有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引致體重和血糖上升。

思覺失調針劑: 香港

白雅美說,研究發現穩定服用藥物的患者腦部結構與常人差異不大,停藥後多次復發者的腦退化卻相當嚴重,而且每次復發都會增加抗藥性,使藥效只剩一半,需加倍用量、更難治療。 思覺失調針劑2025 思覺失調針劑 陳教授進一步解釋,長效針劑主要成分跟口服藥一樣,但不像過敏打針那種,打下去就立刻吸收,所謂的長效針劑,是透過製程上的技術,讓藥物打進身體後,可以在體內「緩慢釋放」,達到長效穩定治療的目的。 ▲政府今年特別編列26億獨立於總額之外的預算,鼓勵臨牀精神疾病患者(躁鬱症和思覺失調症)使用長效針劑。

思覺失調針劑: 健康管理

他續指,目前一線藥物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達70至80%,但估計有一半患者即使對藥物反應良好,但不遵從他們的治療方案。 為了改善服藥依從性低的問題,醫學界近年研發長效針劑,延長服用間距,以更少的用藥次數達到治療效果。 為瞭解長效針劑對思覺失調華裔患者的成效,港大早前研究就分析了在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間(觀察期),在醫管局接受長效針劑和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的思覺失調患者,並於2021年5月至8月進行數據分析。 數據顯示,有74,044名患者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被診斷為思覺失調,其中有23,719名患者在觀察期間,先後服用了口服抗思覺失調藥物及長效針劑,被納入是次研究對象。 統計發現,在觀察期間,有81.2%因精神疾病而住院,77.5%因思覺失調而住院,6.1%曾企圖自殺。 但在目前的臨牀實務以及較新的研究上,長效針劑相對於口服藥物有同樣的藥效、較少的副作用,減少 3-5 成的再住院率,且還有額外的好處。

思覺失調針劑: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  壓力過大容易發病?

治療此症的急性期療程一般約六至八週,效果良好可維持所選用藥物,若有藥物副作用或療效欠佳,就要換藥。 維持治療是指在疾病急性症狀緩解後,仍服用一段時間的低劑量藥物以防復發。 首次發病及病情相對穩定者,則應堅持服藥最少一年,其後按醫生建議考慮能否停藥。 以往關於不同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比較,來自臨牀試驗的結果被為是最強的證據。 然而臨牀試驗也有它的限制,因為這類研究比較容易納入症狀穩定、服從性高、排除患有其他病史之受試者,不一定能反映藥物在真實世界的實際效果。

思覺失調針劑: 使用長效針劑可減復發風險

一般人光是感冒可能都會忘記喫藥了,腦部功能已經退化的思覺失調症病人,更有可能很大的機率會忘記喫藥。 林書楷醫師表示,每天喫藥是件很麻煩的事情,也容易造成病人跟家屬的衝突。 林書楷醫師說明,大部分人對思覺失調症會有壓力大或卡到陰等錯誤觀念。 事實上,思覺失調症是個大腦內分泌異常的疾病,每一次發病都會對腦部造成傷害,而這個傷害會直接造成病患身體功能全面性下降。 會出現多種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不會表現出明顯妄想、幻覺、精神錯亂或緊張症行為,或只有輕微的症狀,例如奇怪的信念或不尋常的看法。 第三類是「認知症狀」,患者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執行能力下降、記憶力退步、推理判斷能力變差;第四類是「情感症狀」,可能出現情緒穩定度不佳、情緒起伏大,以及不適當的情感表達如莫名焦慮、緊張、恐懼等。

思覺失調針劑: 健康雲

錐體外系反應包括口、舌或身體其他部位肌肉不受控制地重覆動作、面部及肢體僵硬、手腳震顫、無耐性、不停地活動、站立時不斷搖晃身體及肌肉持續抽搐(例如:反白眼、頸向後仰)。 事隔一個半月,今年4月8日下午4時55分,新海所員警發現舊事重演,這次共36輛警用機車坐墊又被利刃割破,經調閱監視畫面,確認逞兇者又是謝男所為。 思覺失調針劑 當錯誤信念牽涉到價值判斷時,只有當該判斷極端到不可置信時纔可以被視為妄想。 虛談症也不是妄想,那是指無意欺瞞的編造記憶,通常為自傳性質,講述時非常相信,但卻時常隨即忘記[15]。

林書楷醫師指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以長效針協助病友把病情穩定下來,因此長效針劑非常關鍵,是近年來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工具。 根據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治療後,病情可獲緩解,但如果未能持續服藥,依然有復發機會。 思覺失調針劑2025 隨著復發次數增加,會導致病情惡化,所以若及早介入治療且按時服藥,更能預防病症復發;對於思覺失調的患者來說,預防復發與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為中長期治療最重要的目標。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表示,國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全臺約有3分之1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不願接受治療或是沒有規律按時服藥,而造成病情加重。 目前兩代抗思覺失調藥,都能紓緩思覺失調的「陽性病徵」,逐步重投現實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