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九巴重組通宵路線時,便開始計劃在1996年5月1日開辦N260(屯門碼頭↔美孚),但要到1997年7月14日才正式投入服務。 在開辦N260時,九巴提供了接駁計劃,乘客可以直票轉乘N241及N260。 後來九巴開辦了N269(天水圍天慈邨↔美孚)及N237(美孚↔葵盛,循環線),也採用同樣的接駁計劃。

預料首期工程最快於2023年落成,整體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為6比4,連同已有發展,屆時整個東湧的預計人口將上升至27萬人。 新東湧坑2025 此方案可以提供約33,000個住宅單位,居住人口約9.5萬。 而東湧西發展區除了在東湧灣作填海,亦會在東湧谷進行發展,整體發展密度會較東湧東為低,務求在發展和保育兩方面爭取平衡。

新東湧坑: 開辦背景

為配合機場發展,東湧首期發展的定位為前往香港國際機場工作的人口提供住宅。 整個發展計劃於1994年開始動工,公共屋邨富東邨及裕東苑於1997年落成,而私人屋苑東堤灣畔和東薈城則分別於1999年和2000年落成,東湧地鐵站亦建於其中。 至於東湧道原有兩處舊有路段,包括大東山配水庫至伯公坳段,以及伯公坳至嶼南道段,現已保留作公用設施道路,供水務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和其他公用事業公司使用,以及有緊急需要時臨時開放讓車輛通行,維持往返大嶼山南北的交通。 新東湧坑2025 而舊路段上的兩個巴士站,即東湧道郊野公園及東湧道水務局辦事處亦永久停用,並於新路段上設置長沙引水道分站,乘客可經由鳳凰徑沿引水道返回舊路段。 2002年之前,東湧道是單線雙程道路,沿路有多個急彎,某些路段斜度較大;這項交通安排對道路安全構成很大風險,也令道路使用者感到不便。

東湧自配合赤鱲角國際機場發展開始,一直不斷以東湧市中心為核心向外發展,發展目的亦由為在機場工作居民提供住宅轉為發展成高人口密度的新市鎮,高密度住宅和各項社區配套亦相繼落成。 1989年制訂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正式決定新機場將在赤鱲角興建,東湧新市鎮的發展亦得到確定。 東湧新市鎮的第1期發展計劃納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當中,目標乃成為機場的支援社區。 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則為整個東湧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 在1983年發佈的《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研究中,北大嶼山沿岸的東湧、大蠔等地已有建設可容納近30萬人口的新市鎮的構想。 E22A線開辦初期乃唯一來往將軍澳及大嶼山的日間巴士路線,但區內走線迂迴,故在城巴機場快線A29及A29P相繼開辦後,將軍澳北部往來機場的乘客逐漸流失至該等路線。

新東湧坑: 香港已停辦學校列表

然而城巴認為A45線在黃大仙區增設中途站,對E22線構成直接競爭,有違地區專營權制度,反對龍運有關申請[4]。 最後運輸署以客量不足,以及乘客可轉乘其他路線為由拒絕龍運申請。 香港國際機場於1998年7月6日開幕,運輸署當時並無計劃開辦往來西貢區(包括將軍澳)的機場巴士路線。 在機場啟用前印製的「如何由你所住地區前往機場」小冊子內[1],當局建議將軍澳居民乘車往觀塘或藍田轉乘A22線,或利用地鐵觀塘綫、荃灣綫、東湧綫前往東湧轉乘接駁巴士往機場,若將軍澳區居民攜帶大量行李外遊,往返機場皆頗為不便。 九巴在1996年5月1日決定重組通宵巴士線,293S、241S、281S、271S和216S,分別改稱N293、N241、N281、N271和N216;121和122改稱N121和N122。 N字頭是指通宵巴士線,自此所有新開辦的通宵巴士線,編號都是N字頭。

東薈城於2000年代中期改以名店倉(outlet)形式營運,而富東邨和逸東邨的公共屋邨商場亦被領展收構,在定位問題和缺乏競爭的情況下,加上東湧並無規劃任何公營街市,令物價成為全港最高,居民購買日用品苦不堪言[14]。 東湧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 持「全月通2 (屯門-南昌)」及「全月通3 (屯門-紅磡)」的乘客可於上述港鐵站免費轉乘此專線小巴直至另行通告。

新東湧坑: 使用狀況

運輸署因此計劃在寶康路寶翠公園外面及對面增設巴士站[49]。 基於地區諮詢意見普遍正面[50],數年後路政署終於在2020年10月申請移除在擬增設巴士站位置的樹木[51],並於翌年6月完工,其中寶翠公園對面位置更已於地面畫上「巴士站」字樣,惟有關巴士站至今仍未正式啟用。 城巴於1999年12月開辦通宵路線N29,成為首條連接將軍澳與大嶼山的巴士路線,但並未在日間提供相應服務。 新東湧坑 龍運巴士與城巴不久後皆察覺到往返兩地需求,在1999至2000年間正式向運輸署申辦往來將軍澳的機場巴士路線,分別是龍運A45及城巴E29線[2];龍運甚至為旗下丹尼士三叉戟裝設「A45」數字牌布,以備日後路線啟行之用[3]。

  • 2002年之前,東湧道是單線雙程道路,沿路有多個急彎,某些路段斜度較大;這項交通安排對道路安全構成很大風險,也令道路使用者感到不便。
  • 炮臺被名為「小炮臺」,目的是要與東湧下嶺皮的「東湧炮臺」區分。
  • 在1989年2月28日,九巴開辦第三條通宵巴士線288S(恆安←→大圍),路線大概像今日馬鞍山綫,途經沙田多個住宅區,如第一城、沙角邨、新翠邨等。
  • 惟有關安排卻未取得區議會共識,區議員不滿該段寶康路僅得收費較貴、班次更疏落、服務時間較短,且不經東湧的A29P線提供服務,要求E22A線回復途經寶豐路及寶康路的走線[48],但同時仍需照顧將軍澳村乘客。

其實之前香港巴士服務的時間已經發展到深夜,在六七暴動前,九龍區的主幹路線服務時已經到凌晨一時。 而海底隧道(紅隧)通車後過海線深受歡迎,在過海路線開闢不到三個月,服務時間便由晚上八時延長至十二時,因此當時中巴和九巴看見需求龐大,便大膽地開辦通宵路線121和122,吸納在深夜過海的客源。 亦在紅隧設立兩線互相轉乘(這是香港首組出現的巴士轉乘優惠,現在紅隧通宵線亦只有這2條線可享有轉乘優惠)。 當局訂有跨部門協調措施,並會根據常設緊急應變程序處理在東湧道發生的交通意外。 若發生任何事故,以致需要封閉東湧道,有關部門和各方代表會第一時間趕抵肇事現場處理情況。 新東湧坑2025 運輸署全日24小時運作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會聯絡各有關部門,包括在現場的交通警員和消防員,以便監察事態發展;如有需要,則安排其他公共交通服務以作替代。

新東湧坑: 大嶼山通宵路線

香港自1980年代經濟起飛後,各類消閒娛樂開始變越來越豐富,不少人會玩樂至通宵,旺角和尖東一帶有很多夜總會和卡拉OK;的士和紅色小巴在每逢深宵開始大收旺場,巴士公司眼見競爭對手生意暢旺,決定開辦更多通宵線,以求吸納更多客源。 與此同時巴士公司買車不再只是購買雙層巴士,他們開始購買單層巴士,例如24座位小型巴士,以行走一些需求偏低的巴士線,如通宵巴士線。 任何人士如需駕駛機動車輛進出東湧道及嶼南的道路,仍必須持有有效大嶼山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 另外,東湧近年亦有不少以介紹東湧的歷史文化和大自然生態作為主題的導賞團出現。 2013年5月21日,東湧擴展研究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展開,發展局發佈了步發展大綱圖。 初步規劃兩個發展方案,俱分別於東湧東部、東湧灣填海120公頃及14公頃,增設東湧東及東湧西兩個地鐵站。

新東湧坑: 灣仔區小學

由於本身都是行走沙田住宅區之間,需求太低以致嚴重虧本,288S於1991年1月29日取消。 由2010年6月1日起,車輛只須持有大嶼山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即可使用石門甲道以南的東湧道,駕駛人士如未領有有效許可證而進出該段東湧道,會被檢控。 政府曾在東湧道石門甲道旁設立禁區檢查站檢查往返車輛,現已拆卸,目前沿途裝設閉路電視監察行車狀況。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以及2020年12月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全線開通後,從珠海、澳門以及香港其他地區到訪東湧的人比過去多了很多。 不少東湧區內居民認為現時人流車流量急增會影響民生,造成嚴重的空氣和噪音污染,並擔心東湧的塞車問題只會變成屯門或觀塘的翻版。 新東湧坑2025 因應東湧一帶陸續落成和發展的購物、娛樂、遊玩及外遊消閒設施,如東薈城、亞洲國際博覽館、昂坪360、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等,而往返南大嶼山的旅遊人士在青嶼幹線通車後亦大多改為使用東湧出入,令東湧在假日有大量旅客出沒,增加社區負荷。

新東湧坑: 香港通宵巴士路線

話雖如此,各間巴士公司仍然繼續開辦通宵隧巴線,如在1997年12月22日開辦的N691(來往將軍澳至中環)及1997年6月28日開辦的N680(來往馬鞍山至中環)。 不過並不是所有城巴隧巴線都是有通宵服務的,因為當巴士公司把一條日間路線改為24小時服務時,需要考慮這些路線在深夜的需求。 可惜城巴在把隧巴線改為24小時行走時,很多路線在深夜的需求根本不足,很多時都很少乘客,即使日間路線深受歡迎。 但很多通宵隧巴線都虧損,即使收費較高,仍需以日間線盈利補貼。 城巴把旗下隧巴線118、170、171、182、619、962、969等隧巴線加入通宵班次,並予以N字在編號前面。 同時九巴有計劃擴大通宵線服務,並參與城巴這項構思,結果與城巴聯手經營這批通宵巴士線。

新東湧坑: 香港巴士大典

請留意有關的數據只顯示現有鄉村 ╱ 墟鎮的分界,並不包括其他數碼資料,例如地形圖 、 數碼土地界線等,該等資料屬地政總署所有。 新東湧坑 地圖所顯示的範圍,只為有關現有鄉村 ╱ 墟鎮在 2019 至 2022 年舉行的居民代表 ╱ 街坊代表選舉或補選而劃定,並不可作任何其他用途。 耗資6億2700萬元改善的東湧道,成為7.3米闊供雙程行車的雙線行車道,設有不少於1.6米闊度的行人路並容許公眾人士騎單車。 全新東湧道分兩期通車,大東山食水配水庫至伯公坳的北段率先在2008年3月18日通車,管制站亦由龍井頭南移到石門甲;而伯公坳至䃟石灣[1]南段工程亦已於2009年1月完成,並於2009年2月6日早上十時起啟用。 古物古蹟辦事處轄下政府歷史建築及場地,以及部份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協助管理的私人歷史建築,現按以下時段開放予公眾參觀。

新東湧坑: 發展計劃

到1996年4月22日,城巴開辦另一條通宵線N8X(小西灣↔中環),成為城巴第三條通宵巴士線。 運輸署預期北大嶼山發展項目會增加交通流量,加上當時東湧道沿途沒有街燈,夜間能見度欠佳,1991年起基於安全原因將東湧道劃為全日24小時禁區,除專營巴士、的士以及領有有效禁區許可證的車輛外,每日由上午7時至下午7時禁止所有其他機動車輛駛入[3]。 東湧設有多間政府及私人診所,例如東湧健康中心,每日平均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 北大嶼山醫院第一期工程於2012年年底落成,於2013年9月24日啟用,於2014年9月25日起全面投入服務,並增設部分類別住院、外科、內科及骨科等服務。 現時北大嶼山醫院平臺的市區的士站和大嶼山的士站已運作中,而新大嶼山巴士37H線亦已於2015年10月10日起開始運作。 2016至2018年間,高密度住宅昇薈、東環、迎東邨及滿東邨相繼於在東湧北和東湧西落成。

新東湧坑: 道路結構資訊

九巴也在北區增設N270(上水↔沙田市中心),乘客也可利用直達票轉乘N271直達九龍。 至於N293也縮短至九龍城,乘客需用直達票轉乘N216才能到達旺角及尖沙咀,卻換來將軍澳居民投訴沒有直達車到旺角,所以N293最終重返旺角,但接駁計劃仍然保留。 中巴和九巴於1975年12月17日開辦的2條通宵隧巴線121及122。

新東湧坑: 服務時間及班次

雖然經過日曬雨淋,以及海水的侵蝕,顏色沒那麼鮮艷,但仍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打卡點。 離開東湧站之後,沿達東路往順東路方向走,便會到達「東湧小炮臺小徑」的入口。 往上行200級樓梯,經過涼亭,再往下走一些梯級及斜路,便抵達「東湧小炮臺」。 東湧小炮臺建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由當時兩廣總督建造,於1980年被發現,遺蹟只餘下兩堵成曲尺的圍牆及一處平臺。 新東湧坑 炮臺被名為「小炮臺」,目的是要與東湧下嶺皮的「東湧炮臺」區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