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滌生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縣人,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出生。 早年畢業於中山縣「翠亨村紀念中學」,後隨父旅居上海,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來考入「滬(粵音「戶」)江大學」修讀中文。 滬江大學校董事會在大陸淪陷之後到香港來,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崇基書院」是母校,我在1977年「崇基書院」畢業。 江譽鏐係清末翰林江孔殷太史第十三個仔;阿媽係江孔殷第六房妾杜秀蘭,喺廣州黃沙叢桂西街生落佢之後過身[4],之後畀伯孃周氏湊大;兩歲跟江孔殷搬去香港堅道七十五號,無耐返去廣州河南嘅太史第住[3]。 佢幼年喺太史第入邊嘅「蘭齋私塾」讀書,師從名儒何天輔、陳桂生等讀經史;十歲入讀南武小學,師從胡鳳昌等[註 3][3];之後先後入讀嶺大附中、中德中學、香港預科書院、香港華仁書院,再考入香港大學讀醫科。 唐滌生女兒 到了1957年5月29日,麗的映聲啟播,成為香港首間有線電視臺。
所以,唐滌生在《牡丹亭驚夢》有杜麗娘死後三年復活的情節也並非無中生有。 1949年,返去南海縣鄉下住;同年冬,落香港中環,住喺大道中鹿角酒店[3],收尾搬去分域街、軒尼詩道附近[4];1953年、1959年兩度入高街精神病院;1961年,入青山醫院,遞年三月出院。 1964年,同《工商晚報》等寫專欄文章,後爲朱少璋博士輯爲《小蘭齋雜記》三卷;1970年,入大嶼山寶蓮寺做知客;1976年,又試入青山醫院。
唐滌生女兒: 電影
優秀粵劇為百煉粵語,耳濡目染必定有助寫簡潔有力的唐文。 北方口語普通話僅有幾百年歷史,且先後遭蒙古語、滿洲話殖民。 而共產中文基於北京土語,兼受俄中譯文體感染,故冗長而累贅,粗野而無文。 要欣賞唐滌生先生的戲曲,就要欣賞他的文字功夫。 《折梅巧遇》有這樣的描寫:「絲絲柳線,綰(粵音「挽」)不住芙蓉粉麵。
-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香港粵劇劇作家,籍貫是廣東香山(今珠海市唐家灣),在吉林省寧安縣出生。
- 筆者建議讀者可以跟著本文對唐滌生粵曲、粵劇的介紹來欣賞一下唐滌生的佳作。
- 主禮嘉賓包括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許曉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任白慈善基金代表梅雪詩、任劍輝徒弟陳寶珠,以及文化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
- 至於鄭孟霞是哪一年加入,便無法查證;不過,麗的呼聲初成立時,有部分高層是上海人,我猜想她可能比唐滌生更早參加麗的呼聲,也可能是她引薦唐滌生加盟麗的呼聲。
唐滌生(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五九年)是二十世紀香港著名的粵劇劇作家,在他短暫的生命中一共編寫了四百多部粵劇。 由於他的辭藻秀麗,描寫人物情感世界深入細緻,風格自成一家,被譽為粵劇編劇界的一代宗師。 此外,唐於劇中填寫典雅的曲詞,至今仍是不少普羅大眾朗朗上口的唱段。 唐滌生女兒 他的經典劇本多改拍成電影,對香港粵劇藝術的保存起著重要作用。 任劍輝(一九一三年至一九八九年)自十四歲開始學習粵劇已飾演男角,其後跟隨有「女馬師曾」之稱的黃侶俠學習古老排場。 一九三○年代後期,任劍輝先後在「梅花影」、「羣芳艷影」、「鏡花艷影」等多個劇團擔當臺柱,深受廣州和澳門戲迷歡迎。
唐滌生女兒: 作品列表
除了這個以外,我強烈呼籲皇帝先生您在親切關懷和熱心過問公主,也就是我,的同時,不要忽略了作為前朝皇帝的親生兒子的太子。 由於粵語語音豐富,聲母十九個,韻母五十三個,九聲六調。 比起粵語,普通話聲母之數相若(二十二個),但韻母僅得三十九個,聲調僅得四個,是故粵語辨義能力大,口語可用單音節詞,不必複音,文書也隨之簡潔。 北方話講的眼睛、杯子、馬兒、石頭、房子,粵語只說眼、杯、馬、石、屋,一如古文[xv]。 香港廣東話係華夏正宗雅言最後一站,先秦古漢語文生猛化石,學好古文,浸淫粵劇,可對治俚俗不文的「北方蠻語」,惡性歐化的「共產中文」。
- 化身慧清的長平公主上山拾柴時,庵外巧遇周世顯,世顯雖然百試是否長平公主本人,但她絕不相認。
- 江譽鏐係清末翰林江孔殷太史第十三個仔;阿媽係江孔殷第六房妾杜秀蘭,喺廣州黃沙叢桂西街生落佢之後過身[4],之後畀伯孃周氏湊大;兩歲跟江孔殷搬去香港堅道七十五號,無耐返去廣州河南嘅太史第住[3]。
- 唐滌生在 1959 年仙遊後,他創作的粵劇劇本仍然廣受歡迎,至今仍有本地劇團演出。
- 在庵中觀音像下,周世顯繼續盡力追問,最後以自殺要脅,才得長平公主不堪他苦心一片,終向他表露身份。
- [4]由於他辭藻秀麗,深入描寫人物情感世界,自創風格,終於成為一代宗師。
- 為了豐富舞臺動作,加強矛盾衝突,改動和增添了不少情節。
- 他能糅合文學與電影藝術,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1937年,日軍侵佔上海,父母相繼離世,唐滌生被逼輟學,經廣州於1938年到香港定居,加入粵劇名伶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負責抄曲。 他同時得到薛覺先和粵劇編劇家馮志芬的悉心教導,他本人亦苦心孤詣去鑽研南海十三郎等當時著名粵劇編劇家的作品。 1938年,完成第一部粵劇《江城解語花》,由白雪仙的父親「小生王」白駒榮主演,從此擔當起粵劇撰寫工作。
唐滌生女兒: 南海十三郎
總之,唐滌生奠定香港粵語文學基礎,正如莎翁奠定英國語文文學根基。 舞臺劇與電影版本的《南海十三郎》中,唐滌生一角皆是由香港演員潘燦良飾演(舞臺劇首演題由李偉英飾演,重演改為潘燦良)。 唐滌生在戲中首次出現,是二十歲時為南海十三郎抄曲,並希望拜十三郎為師的劇情。 從1938年第一部粵劇作品《江城解語花》至他1959年去世的20年間共寫了446個劇本,也就是說他平均一年寫20多個劇本。
1924年,預科書院請「寰球樂劇團」義演,班主何浩泉請江譽鏐編劇,佢就將莎翁嘅《隨汝喜歡》改編成《寒夜簫聲》,呢個亦係佢編嘅第一齣劇[註 7]。 1929年,入「覺先聲劇團」第一屆班,起藝名「南海十三郎」;同年喺港大退學,諗住轉校去北平協和醫學院[6],收尾留喺上海,直至1932年返廣州;1930年,憑劇作《心聲淚影》名揚省港[8]。 1938年,廣州淪陷,江氏跟屋企走難落香港,喺同一個女人同居,生落個女,後來起名黃菊霜[註 唐滌生女兒 4];遞年,受趙如琳邀請返廣東,入省立藝術院寫《平戎帳下歌》等抗日劇。 1940年,廣東省府主席李漢魂請佢做「戰時粵省參議」,佢自己改名「南海江楓」;遞年,北上曲江,同關德興編劇。
唐滌生女兒: 演出作品
又如庵遇中,世顯唱道:「駡聲觀音昏憒,你有千眼都毋[xvi]靈」;共產中文要寫成「你有千雙眼睛也不管用」了。 值得學習的古文以至粵劇章法包括四六成句、對偶鏗鏘,短句連環相接,意義層層遞進。 韻文的四字、五言與六字,是中文的核心句法,對仗與押韻,則是中文獨有之文意與聲律。 掌握了核心句法,文章感應及聲律規則,說法及撰文就有本可依。 優雅大方的現代唐文,實為淺白文言,兼融精煉白話、精警粵文及適量西洋句法,而「脫去北京或南京白話之土語」[x]。 掌握了古文節奏韻律、章法氣度,寫現代唐文就能得心應手,順暢如流。
唐滌生女兒: 香港粵劇傳奇 看唐滌生的創意與靈感
亂世庵堂都只不過是一處清淨場所,因此在修訂版本中,繼續保留觀音蓮座,佛前庵遇。 根據明朝遺臣鄭達[5]及計六奇[6]的文章,證明瞭「媒山紅閣」是歇明朝末代帝王「登高山以謝民愛」的所在地。 另一方面,唐滌生原創劇本寫「此日紅閣有誰個悼崇禎?」及「問誰個能忘佢自縊在紅閣?」有根據及來源,因此還原了〈庵遇〉這兩句唱詞。 改朝換代之後,長平公主就匿藏周鍾家中養傷,並得周鍾女兒瑞蘭悉心照顧,然周鍾兒子寶倫是個貪圖名利之人,打算出賣長平公主於清主以求榮祿。
唐滌生女兒: 香港
如長平在上表中口古:「長平重焉敢再逆皇上諭旨呢,難得你答允我…… 箇處雖是花無並蒂,但係樹有含樟」。 其中焉敢乃文言,「重」、「箇處」、「但係」屬粵文,「難得你答允我」是白話,花無並蒂與樹有含樟四六對仗。 另如長平修予清帝之表章以連環短句、層層遞進,傳承古文章法,論說有商有量。
唐滌生女兒: 中國潛艇因暴雨被沖上岸?影片熱傳 民間嘲諷(圖)
[6]由於他辭藻秀麗,深入描寫人物情感世界,自創風格,終於成爲一代宗師。 文字的修養看得出是有深厚的詩詞根底,然而耗費了二百字的唱詞去寫景,景物中亦不能烘托人物的性格、情緒,只能敷衍華麗優美的詞藻,如果就戲劇劇本的章法佈局而論,便屬於閒文庸筆一類,隨便刪動改寫,亦與通篇大局無關。 曲中的侍臣遞過紫金甌卻是酒杯的意思,此處以金甌暗喻國破家亡。 雲裳典出楚辭矢兮射天狼,以雲霧比喻仙女衣裳,後來傳說唐玄宗為楊貴妃作霓裳羽衣曲。 此處的霓裳不單指悅耳歌曲,而且暗示社稷會如盛唐般毀於胡人之手。 由於社會道德規範指作為臣子,女兒不可能走在作為國王的父親的前頭,所以高度關注崇禎的女兒的尊敬的皇帝先生,您為啥不積極考慮為遺體還置放在茶庵裡面的前朝皇帝舉行遺體告別式,並且把他給埋葬了呢?
唐滌生女兒: 電影版本
當年入關破李自成及迎清帝定都於北京的是皇叔多爾袞。 唐滌生女兒 多爾袞為順治當上攝政皇時是三十三歲,負責出謀劃策。 他和周世顯、長平公主對戲的;相反,假若以順治出現作對戲的話,就沒有發揮角力的效果。 劇中為了突顯清室政權霸主的氣焰、增加戲劇的張力,因而設計了由多爾袞為「清帝」出場,也是順治的「化身」。 有人認為劇中採用「道觀」、「庵堂」的詞彙是亂了戲劇。 長平公主的名字也有異說,有謂崇禎女兒,名叫徽妮。
唐滌生女兒: 作家聯會籌建「香港文學館」鬧雙胞胎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發聲明正視聽
故事發生在明末清初,明末崇禎皇帝長女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盟定於亂世,他們願意肩負國難,放下個人的生死榮辱,不屈服於新政權清帝籠絡人心的心計,於是將計就計,功成後雙雙為國就義。 其三,中國地大物博,人死後三年復活,這類事件古籍都有記載。 《聊齋誌異》是清代蒲松齡所著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主要是蒐集民間仙、狐、妖、鬼等靈異事件,藉此反映當代的社會面貌,雖然有創作的成份,但亦有一定的正確性。 在《聊齋・薛慰娘》中就講述:在明朝萬曆年間,善良的薛慰娘含冤枉死,死後三年復活,與山東聊城儒生豐玉桂結為夫妻。 死後三年復活當然是極其罕有的事,善有善報,是不悖的天理,善足可以感動上天。
唐滌生女兒: 香港回歸
只是,戲劇歸戲劇,兩人的關係還有待考證——近年學者朱少璋就在著手這方面的工作。 唐滌生的妻子鄭孟霞(也是上海京劇名伶)曾經在紀念唐滌生逝世 50 週年的港臺節目《唐滌生的藝術》中提到,唐除了編寫劇本之外,還喜歡畫油畫、攝影和釣魚,亦很著重衣著。 粵劇編劇家唐滌生一生創作 400 多齣粵劇作品,《洛神》、《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經典劇目皆出自唐滌生之手,更與「任白」等粵劇名家合作無間,打造了香港粵劇的獨特風格,為粵劇發展打下穩固基礎,堪稱傳奇。 可惜,他以 42 歲之齡英年早逝,那天剛好是《再世紅梅記》的首演。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香港粵劇劇作家,籍貫是廣東香山(今珠海市唐家灣),在吉林省寧安縣出生。 有關長平公主的封號歷來有兩個版本:一,崇禎封太子時也一起封公主曰「長平」。
唐滌生女兒: 美反間計令「中國火箭軍」團滅 堪比三國「蔣幹盜書」(圖)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香港粵劇劇作家,籍貫是廣東香山(今珠海市唐家灣),在吉林省寧安縣出生。 他能糅合文學與電影藝術,為粵劇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由於主要矛盾的改變,因此,全劇後半部情節與傳奇本完全不同。 馮志芬的作品中,為薛覺仙編寫的楊貴妃算是典雅之作,戲劇文字的氣味比南海十三郎要強,如第七場中楊玉環一段長句滾花:歌也倦。
[xxv]陳雲:《粵語書寫的兩途(上)》,《hk.news.yahoo.com》,二零一一年六月七日,《三文治》專欄。 陳雲:《粵語書寫的兩途(上)》,《hk.news.yahoo.com》,二零一一年六月七日,《三文治》專欄。 唐滌生女兒 例如第一樹盟中,世顯絕不相讓介口古:「公主,言語發自心聲,辭令寄於學問。我雖無經天緯地之才,卻有憐香惜玉意,可惜人不以真誠待我,我又何必以誠信相投呢?」其中虛實相間,前後對稱。 比如言語對辭令、心聲對學問;雖無對卻有,經天緯地對憐香惜玉;一、三、六句末寫作平聲,而二、四、五句末字作仄聲,音韻和諧,心性平正。 唐滌生女兒 例如,第三場乞屍中,周鍾大驚搶血書讀介口古﹕「張千,你快尐入去命幾個心腹家丁將公主其屍骸裹以綾羅,以大石墜沉海底去吧。」其中「命」與「大石」換成北語,就必以「命令」及「一塊大石頭」出之矣。
一九四五年,任劍輝隨「新聲劇團」移師香港演出,廣受香港戲迷歡迎。 隨後與唐滌生首次合作,演出他的劇本《白楊紅淚》,繼而與芳艷芬演出不少唐滌生的名劇。 一九五三年,任劍輝與白雪仙及陳錦棠組成「鴻運劇團」,演出的劇目大部分亦出自唐滌生手筆。 唐滌生女兒 其後,任白在「多寶」及「利榮華」劇團亦經常選演唐滌生的名劇。 一九五六年,任白組成「仙鳳鳴劇團」,任劍輝飾演唐滌生筆下的多情才子書生,風靡不少戲迷,亦是她舞臺藝術最顛峯的階段。
唐滌生女兒: 文學製造了我們的相遇——鍾玲玲、鍾曉陽《雲雀與夜鶯》新書對談紀錄
這晚在昭仁公主的陪同下,在乾清宮前連理樹下選駙馬,接見了由周鍾引薦的太僕之子周世顯,折服於他才勇雙全,二人在含樟樹下題詩以表心跡及訂下百年之約。 唐滌生改編的《帝女花》,並不像黃燮清一樣依循正史的記載來鋪排情節。 作品的基調顯然受孔尚任的《桃花扇》影響,站在反清的立場來描寫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的節烈。 把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的對立面,由李闖改為清廷,使主要矛盾,變成反對民族壓迫,大大加強了鬥爭的正義性。 唐滌生的帝女花有機揉合文言、白話同粵語,望文而生義,不單外省人能解,後世人亦能解,誠通用中文之典範也。 例如樹盟中周鍾笑介口古:「老臣雖不是猜詩的老杜家,但亦不致曲解詩中意,請公主你快些吟詠,老臣自必洗耳聽鶯喉。」其中「不是猜詩的」及「快些」是白話文,「亦不致」、「洗耳聽鶯喉」係粵語,亦屬文言。
[5]事實上他在全盛時期,每年都寫30-40個劇本,其中1943年寫了43齣,1944年更多至58齣,是他寫作生涯中創作最多的年份。 此外他在1950年至1955年期間寫了170個劇本(單是1950年就作了48個),是他創作生涯的另一個高峯。 唐滌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原名唐康年,廣東中山(今珠海市唐家灣)人,出生於黑龍江,香港著名粵劇劇作家。
唐滌生女兒: 粵劇作品
長平公主得知陰謀後萬念俱灰,幸有瑞蘭獻移花接木之計,命維摩庵主持以意外身亡的道姑慧清身份和長平公主對調,周鍾和寶倫遂以為長平公主經已去世,公主得以逃離險境。 周世顯聞得公主死訊,乃尋至周府乞求長平屍首,卻飽受周氏父子奚落,瑞蘭不屑父兄所為故藉詞避居紫玉山房。 《帝女花》的創作,基於甲申之變的歷史,除此之外亦包含黃燮清落第後的不平。 其兄黃際清在《帝女花跋》中說:「歲壬辰,秋闈報罷,益放浪詞酒,陳子琴齋,將發其鬱以觀其才,請傳坤興故事。」儘管《帝女花》故事中充滿對清廷的歌頌,其中興亡的感慨可能是別有寄託。 亦有說主要根據明末清初詩人吳梅村的《思陵長公主輓詩》寫成[3]。 唐滌生女兒2025 唐滌生女兒2025 從1938年第一部粵劇作品《江城解語花》至1959年去世的20年間共寫了446個劇本,也就是說他平均一年寫20多個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