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治療、意見協助,以幫助齡化服務使用者克服日常生活遇到的困難,使他們盡可能不受殘疾的影響。 服務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老齡化服務使用者在日常生活發揮最大程度的功能。 除政府部門外,多個非政府團體及社區服務組織也為長者提供不同服務及資訊,包括24小時緊急召援系統,讓長者在遇到緊急事故時直接與呼援服務員對話,尋求協助。 有經濟困難的長者也可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凡符合申請資格的綜援受助長者,若選擇到廣東或福建省養老,則可申請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繼續領取現金援助。

  • 服務申請人/使用者若未能符合收容條件,局方或服務申請者/使用者均可提出 拒收/放棄申請/終止服務,惟須預早通知對方並辦妥有關手續。
  • 長期照護可以在家庭、社區、支援性居處(英語:Assisted living)、護理之家(英語:Nursing home)及居家呼吸照護所等處提供。
  • 改善買位計劃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如認為目前接受的服務已不能滿足其護理需要﹐亦可聯絡上文所列的轉介辦事處﹐要求接受長期護理服務。
  • 兩間長期護理院分別可容納210及200位康復者,由不同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員、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保健員、舍監等提供廿四小時住宿照顧服務。
  • 長期照護(英語:Long-Term Care,簡稱LTC),是一種協助因慢性疾病或身心障礙而長期無法自理的病患,滿足各式各樣醫療與非醫療需求的服務。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認為,護理短缺不一定是單一原因,可能包括新冠疫情影響、年輕人想法等多重因素。 最近一、兩個月護理人員迴流但人力絕非充裕,只能趕快訓練投入醫療照護。 服務申請人/使用者若未能符合收容條件,局方或服務申請者/使用者均可提出 長期護理院2025 拒收/放棄申請/終止服務,惟須預早通知對方並辦妥有關手續。

長期護理院: 長期護理院

東華學院護理學院院長孫桂萍教授獲選2023年Sigma Theta Tau國際護理榮譽學會頒授的國際護理研究員名人堂,以表揚其推動護理專業發展的卓越成就。 孫教授於7月20至23日出席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扎比舉行的第34屆國際護理研究大會,於會上與21名世界知名護理研究學者,一同接受此殊榮。 孫教授並於會上發表以「使用耳穴療法改善睡眠問題的實證為本護理」為題的演講,分享有關耳穴療法的研究成果。 院舍住宿照顧:主要分為資助院舍及非資助院舍兩類,前者有護理安老院、護養院、改善買位院舍;後者有自負盈虧院舍、私院。

本院於一九九八年荷蒙楊成先生之後人慨捐港幣一千八百五十萬元資助建設費用,東華三院董事局特以此命名為「東華三院楊成紀念長期護理院」,以彰盛德。 能提供常規長期照護的機構,通常會向需要晝夜監護的人提供生活食宿,包含專業健康服務、個人照護與飲食、衣物洗滌與居家事務服務[2]。 這些機構的名稱較為多樣,例如護理之家、居家呼吸照護所、個人照護機構、持續性照護機構等。

長期護理院: 服務收費

我們於80年代初開始規劃,經過10年的籌辦,終於在1990年1月,在屯門開設了全港第一間長期護理院。 1996年,我們位於石硤尾新生會大樓的另一間長期護理院亦正式投入服務。 自2015年起,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屯門長期護理院啟動了設施提升計劃,以至能更佳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轉變。 根據「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社會福利署(社署)提供一系列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和院舍照顧服務(統稱為長期護理服務),讓經社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評定為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使用。 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服務由醫院的出院規劃隊伍鑑辨為為高風險的病人,或在病人離院前向護士或醫務社工提出需要,再作出安排。

由財政觀點看「長期照護服務」民間參與之可行性,只有政策的分析跟發佈下,實際的長期照護市場,可能沒有人要投入,原因在於少子化的前提下,年輕人希望能有更多的收入,但長照產業的收入不如一般傳統的商業模式可以產生很大的收入,因此年輕人就不會選擇這個產業。 此外,由於公益性質的關係,即所謂做功德的概念,幾乎是這個產業的代名詞,對於年輕人來說,做功德並非是大多數年輕人所追求的,因此,這個產業對於年輕人當然是不會有多大的吸引力。 由財政觀點看「長期照護服務」民間參與之可行性,只有政策的分析跟發佈下,實際的長期照護市場,可能沒有人要投入,原因在於少子化的前提下,年輕人希望能有更多的收入,但長照產業的收入不如一般傳統的商業模式可以產生很大的收入,因此年輕人就不會選擇這個產業。 政府通過各項計劃為長者提供多種社會服務及福利,包括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安老院舍照顧服務,以及長者經濟援助。

長期護理院: 申請方法

此計劃可按使用者需要,提供8至12個星期的送飯、家居清潔、陪診、個人護理、暫宿等服務。 長期護理服務(Long Term Care Services) 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服務使用者因年老或罹患慢性疾病或身體殘疾下,使其活動能力或腦部功能受損而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護理。 在香港,這種護理分為兩大類,分別為院舍住宿照顧和社區照顧服務。 臺灣的高齡化造成照護費用的長期赤字,而政府的公益性質也導致無法照顧到基本所有需要照護的對象,形成一個在社會實際層面上的空洞及隱憂。

醫護團隊加強防疫感染措施並實行體恤探訪安排,讓院友們在疫情下仍能與摯親見面,令他/她們能彼此珍惜相聚的美好時光。 長者地區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分別在地區及鄰舍層面為長者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教育、發展、護老者支援服務、外展網絡、輔導、膳食、轉介及偶到服務。 洪子仁指出,或許醫美、健檢護理人力有改善,但醫院急診、加護病房等救命現場持續流失護理人員,尤其醫學中心要承受最高醫病風險與壓力及照顧難度,雖起薪看起來算不錯,有些人卻寧可少領一點,也不要這麼大負荷。 據估計,90%的居家照護,是由愛心志工無償與非正式提供[3][4]。 洪子仁也喊話,政府規劃三班護病比入法,要與護理人員薪資補貼一併談,在健保點值不增反降下,醫院負荷已達極限,呼籲提高總額且政府實質補貼健保支出面,最好修法保障健保給付醫療院所醫療點數每一點至少值○. 〔記者林惠琴、吳亮儀/臺北報導〕衛福部統計發現,護理人力五月起已轉入大於轉出,有醫院坦言人力迴流但未達充裕,寄望九月新血加入;但也有醫院認為秋冬傳染病升溫、醫療需求增加,短缺恐更加惡化,尤其風險比較高的醫學中心。

長期護理院: 我們能如何幫到您?

孫教授於會上發表以「使用耳穴療法改善睡眠問題的實證為本護理」為題的演講,分享有關耳穴療法的研究成果。 孫教授於2013年獲得香港護理專科學院研究與教育院士(FHKAN) ,2022年獲選為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FAAN),並於過去連續三年被列入美國史丹福大學公佈的全球首 2% 科學家名單。 孫教授屢獲本地及國內外大學邀請,在學術會議上擔當主題演講者、全體演講者、論壇主持人及嘉賓演講者。 長期護理院 孫教授亦曾出任「東亞護理學者論壇」召集人,此論壇由七個國家或地區組成,旨在強化及推廣優質的護理學博士教育。

長期護理院: 綜合心理健康計劃

為支援體弱長者在照顧上的需要,以中心為本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或單位及以家居為本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綜閤家居照顧服務,提供一系列的照顧及支援服務。 所有轉介個案須經由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辦理申請手續。 住宿期間,負責個案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及家人商議進度;並因應情況及需要一同商議離舍計劃。 1997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訂定「照顧長者」為其中一項策略性政策目標,以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為目標,成立安老事務委員會[3]。 長期護理院2025 在安老事務委員會成立初期,即1997年至1999年,該委員會就為護老者提供支援、開辦日間暫託服務、長者健康服務、長者社交服務網絡計劃、老有所為活動計劃、長者咭計劃等政策倡議,向政府提供意見,確立長者護理服務的雛型[4]。

長期護理院: 服務市場化

這促使社福服務逐步推向市場化,以「錢跟人走」的概念放入社福服務。 2013年9月,政府開始推行「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長者券/社區券),將原先由政府直接資助機構提供服務的方式,改變為由政府資助使用者向機構購買服務,並引入經濟審查。 而申請綜閤家居照顧服務(普通個案)的長者則不用通過統一評估,即可申請一般送飯、家居清潔、陪診等服務。 長期護理院 該服務原意為向「輕度缺損」的長者提供服務,所以只需在中心向社工提出需要,便有機會可安排輪候申請。 本會於2018年推出駐機構言語治療服務,為轄下之長期護理院、中度智障人士宿舍及輔助宿舍的老齡化服務使用者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並就個別服務使用者之訓練計劃及治療,向相關服務之職員及服務使用者家屬/照顧者提供訓練示範及諮詢服務。 社會福利署於2003年11月起實施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專為長者而設的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時,會被安排接受統一評估,確定他們的服務需要,並安排切合他們所需的長期護理服務。

長期護理院: 服務範圍

社區照顧:主要包括日間護理中心、家居照顧服務(社康護士、小朋友送餐、陪診、送飯、家居清潔、個人護理等)、住宿暫託服務[1][2]、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等。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旨在為體弱而於日間缺乏家人照顧的長者在熟悉的家居及社區環境內提供照顧、護理、復康訓練和社交活動。 社區照顧服務種類包括綜閤家居照顧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

長期護理院: 服務對象

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原名葵涌綜合復康中心),於2010年12月投入服務, 並於2014年3月25日正式命名,以綜合服務模式,提供住宿、綜合訓練、社區教育及支援服務等。 世界各地的政府或民間已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層面對不斷增長的長期護理需求做出反應。 政府的這些回應部分基於長期護理的公共政策研究議程,其中包括特殊人羣研究、靈活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式護理模式,以控制不斷上漲的成本和高私人支付率。 由於護理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留院多年的慢性精神病康復者,因此我們會協助他們重新建立自我照顧能力、工作習慣、信心和社交技巧等,並鼓勵他們培養興趣和善用餘暇。 孫桂萍教授現為東華學院護理學院院長,並擁有超過20年的香港高等院校教學經驗,加入東華學院前,為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及其轄下的雪肌蘭國際感染控制中心總監。

長期護理院: 長期照護的類型

繼去年獲選為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後,孫教授再次於護理研究領域獲得國際肯定。 校長陳慧慈教授自2013年起獲此殊榮,連同孫桂萍教授,東華學院學者已佔兩席。 國際護理研究員名人堂於2010年成立,旨在表彰在護理研究領域成就卓越、對護理專業及其服務對象影響深遠的國際知名護理界學者。

長期護理院: 服務目標

長期照護通常會提供看護與非技術性照護,例如協助著裝、使用浴室等日常生活活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長期照護案例,屬於多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需要專業人員以專業技術進行處理,因此醫療照護服務漸漸加入長期照護服務當中。 長期照護可以在家庭、社區、支援性居處(英語:Assisted living)、護理之家(英語:Nursing home)及居家呼吸照護所等處提供。 各年齡都有可能視需要長期照護需求,惟老年人的需求最為常見[1]。 長期照護可以在家庭、社區、支援性居處(英語:Assisted 長期護理院2025 living)、護理之家(英語:Nursing home)及居家呼吸照護所等處提供。

長期護理院: 長期護理及安老

亞洲鄰近的地方,如日本、臺灣等亦面對着急速的人口老化,日本、南韓等已先後引入長期護理保險制[20]。 臺灣最近亦進行長期照顧十年計劃(長照2.0),將服務對象的年齡調低,其中服務50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將長者及身心障礙者放在同一體系內共用照顧資源。 長期護理院2025 服務殘疾人士的住宿暫顧服務和服務長者的住宿暫託服務一般可直接向提供服務的院舍查詢空缺及提出申請,而有關院舍名單亦刊於在社署網頁。 各睡房浴室及洗手間均設備齊全,另設助浴間及護理室,方便照顧體弱的院友。 院內更備有物理治療室、職業治療室及戶外花園,提供理想的運動及休憩環境。 長期護理院2025 長期護理院 東華三院楊成紀念長期護理院為東華創辦首間為長者提供精神復康住宿服務之院舍,於一九九五年六月成立啟用,並於2003年開始拓展服務至年齡十五歲或以上之精神病康復者。

長期護理院: 社區照顧服務簡介

改善買位計劃和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服務使用者如認為目前接受的服務已不能滿足其護理需要﹐亦可聯絡上文所列的轉介辦事處﹐要求接受長期護理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設有兩間長期護理院,包括屯門長期護理院及新生會大樓長期護理院。 長期護理院為患有慢性精神病康復者提供長期住宿照顧、生活技能訓練及精神康復服務,並持續發展他們各方面的優勢和能力,讓他們逐漸融入社區生活。 長期護理院 兩間長期護理院分別可容納210及200位康復者,由不同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員、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保健員、舍監等提供廿四小時住宿照顧服務。 在長者券/社區券試驗第一階段(為期兩年)完成後,政府進一步把照顧券的概念推至長者院舍服務上,設立「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院舍券)。 計劃原訂在2015年9月推出,由改善買位計劃下的甲一級私營院舍作服務提供機構,其後社會發生不同院舍的虐老事件[12],政府暫緩推行至2016年第四季或2017年第一季進行[17]。

長期護理院: 社會企業

安老院舍照顧服務旨在為一些未能在家中獲得適當照顧的長者,提供住宿及起居照顧,協助他們保持身體健康,促進社交生活。 其後,安老事務委員會成立工作小組跟進,並委聘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的顧問團隊協助,進行諮詢。 此外,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均可申請長者咭,以方便他們享用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及商號為長者提供的優惠票價、折扣和優先服務。 其中公共福利金計劃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或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