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處理先人遺體雖以火葬為主,相對較少佔用土地空間,但龕位不足的情況仍然存在,而每年輪候龕位的數字亦達數以萬計。 綠色殯葬在外國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在香港則主要是指在紀念花園撒灰和海上撒灰兩種形式。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數字,2012至2017年間,綠色殯葬的個案總數由2,852宗升至5,932,升幅超過一倍。 市民可以向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申請自行安排船隻把先人的骨灰撒在香港水域內3個指定的範圍,包括塔門以東[1]、東龍洲以東[2] 及 撒灰 西博寮海峽以南[3]。
- 此外,他們亦可在繳交所需的行政費後於紀念花園設置牌匾紀念先人。
- 「海上撤灰」(下稱 「海葬」) 即是將亡者火化之骨灰再處理(研磨)後用「水溶性膠袋」盛裝,當船行駛至香港水域內指定的範圍,由家屬先對先行者告別祈福,再將骨灰伴隨鮮花及花瓣拋灑入海,於眾人默禱下目送沉入海中。
- 不需要哭哭啼啼,只需要走到青草地旁的小石堆,拉起撒灰器的把手,把骨灰輕輕灑到石頭上,看著細粉落入大地。
- 完成「教學」後,再火化撒灰到華永會將軍澳紀念花園,立碑紀念。
- 島內媒體批評,這些都是短期方案,罔顧經濟規律,真正影響臺灣最重要的出口遇到重大問題,卻完全看不到當局拿出有效政策,業者只能自求多福。
- 食環署於2023年清明節期間舉辦的5個免費海上追思活動(分別於3月19日、24日、4月2日、14日及30日)已完滿舉行。
完成「教學」後,再火化撒灰到華永會將軍澳紀念花園,立碑紀念。 在本港土地供應緊張,墓地及龕位不足的情況下,採用撒灰海上或土中兩種綠色殯葬儀式,不佔用實際空間,節省土地資源之餘,也符合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 同時,綠色殯葬着重回歸大自然,不着重燃燒祭品的儀式,亦可保護環境,減少空氣污染。 「海上撤灰」(下稱 「海葬」) 即是將亡者火化之骨灰再處理(研磨)後用「水溶性膠袋」盛裝,當船行駛至香港水域內指定的範圍,由家屬先對先行者告別祈福,再將骨灰伴隨鮮花及花瓣拋灑入海,於眾人默禱下目送沉入海中。 渡輪上有專業禮儀師協助家屬親友進行悼念儀式,亦備有設施方便進行不同宗教儀式。 儀式後,家屬親友可以撒放鮮花瓣,讓花香陪伴先人骨灰回歸自然。
撒灰: 海上撒灰
食環署於2023年清明節期間舉辦的5個免費海上追思活動(分別於3月19日、24日、4月2日、14日及30日)已完滿舉行。 下一次活動將於2023年重陽節期間舉行,有關詳情將於2023年8月公佈。 新和合石紀念花園啟用後,食環署轄下的紀念花園已增至11個,分別位於八個骨灰安置所,包括哥連臣角、鑽石山、和合石、富山、葵涌、長洲、坪洲及南丫島。 Gloria透露小時候未曾到過和合石,今次來到和合石,經過骨灰龕場、墳場、火葬場等,全都予人很現代化的感覺,而在拍攝期間,她還以牙灰當作骨灰,體驗撒灰過程。 臺當局最新公佈二季度GDP增速概估值爲1.45%,較5月預測降0.37個百分點,主因是出口、投資不如預期,顯示臺灣經濟動能更加疲弱。
- 近年處理先人遺體雖以火葬為主,相對較少佔用土地空間,但龕位不足的情況仍然存在,而每年輪候龕位的數字亦達數以萬計。
- 現時大部分家屬使用食環署提供的免費渡輪服務,亦有部分家屬自行安排船隻出海。
- 該紀念花園佔地四千八百平方米,臨海而建,為本署轄下最大的紀念花園,也是第一個紀念花園內部份地方鋪上特色卵石。
- 當下島內選戰再起,民進黨當局爲“拼選舉”,又拋出“大撒錢”政策,包括補貼房租、補貼私立大學學費等,耗費數以千億計新臺幣。
而中文大學醫學院一眾學生亦感謝「無言老師」無私奉獻身軀,讓他們透徹學習,更學懂尊重生命,他們希望畢業後可學以致用,致力拯救生命,回饋社會。 橋頭路靈灰安置所在西翼及東翼分別設有西式及中式紀念花園,西翼紀念花園採用西式設計,並以動物石雕和主題碑牆營造藝術氛圍。 撒灰2025 而東翼的紀念花園則為中式風格,共分為三層,每層各以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植物作主題,分別為竹、梅及柳。 屯門曾咀紀念花園啟用後,食環署轄下的紀念花園已增至十三個,它們分別位於九個靈灰安置所,包括歌連臣角、鑽石山、和合石、富山、葵涌、曾咀、長洲、坪洲及南丫島。
撒灰: 綠色殯葬
臺“主計總處”承認,若下半年預測未變,臺灣全年經濟增速將無法“保2”。 近期,島內多家研究機構已先後下修臺灣經濟增速預測值至2%以下。 半導體是臺灣經濟支柱,產業龍頭臺積電尚且如此,近期臺灣出口衰退顯而易見。
傳統中國人重視家庭團聚,婚喪節慶大多聚在一起,藉此聯絡彼此感情,以示家族團結。 在清明節及重陽節,後人更例必集體掃墓,拜祭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並不忘本。 至於一般綠色殯葬是在自然環境中撒灰,欠缺固定的墓地及龕位,後人難以拜祭,不利孝親及家族團結。 家族難以拜祭先人,將減少家庭團聚的次數,削弱了凝聚家庭的力量,可能使關係變得疏離。
撒灰: 自行安排船隻 / 免費海上撒灰渡輪服務
紀念牌匾的右下角,按個別場地的規定,需要刻上食環署為每個紀念匾位所訂的編號(例:A028),而每個字須清晰可見。 當下島內選戰再起,民進黨當局爲“拼選舉”,又拋出“大撒錢”政策,包括補貼房租、補貼私立大學學費等,耗費數以千億計新臺幣。 島內媒體批評,這些都是短期方案,罔顧經濟規律,真正影響臺灣最重要的出口遇到重大問題,卻完全看不到當局拿出有效政策,業者只能自求多福。
參觀人士必須於參觀當日上午8時30分前到達北角東渡輪碼頭登記,逾時不候。
撒灰: 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名冊
參觀時,食環署會安排專人作簡介,唯參觀人士必須保持安靜,切勿拍攝先人骨灰撒放過程,以及避免對使用撒灰服務人士造成滋擾。 以缺電爲例,7年多來臺灣出現4次大範圍停電,大小停電事故接連不斷。 臺灣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表示,供電問題要整體檢討,工商界期盼電力多元穩定。 對此,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6月初在股東會上無奈表示“我們只能相信”。 要令綠色殯葬獲公眾接納為處理先人骨灰的首選方式,我們明白過程需時。
撒灰: 綠色殯葬 – 紀念花園撒灰服務
〕及先人香港身分證明文件副本,在擬撒灰的日期前最少十四日親自前往食環署位於紅磡或跑馬地的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辦理申請手續,以及作出聲明,表示願意承擔因撒放骨灰所引起的一切法律責任或相關事宜。 申請人如以電子表格、郵寄或傳真方式遞交申請 ,本署職員在約見申請人時,申請人須提供有關文件正本以供核實。 Kibe爸爸就百無禁忌,「以前佢成日話第時身體要俾人做研究,哈哈。撒落大海都得,老人家都唔介意,我地介意啲咩?」除了陳爸爸,近7至8成的「無言老師」都同樣選擇了火化撒灰,回歸大自然。 單單在將軍澳華永會「無言老師」撒灰區,就有300多位先人安葬在撒灰花園。 在海上和紀念公園撒灰都屬於綠色殯葬,與傳統土葬、買骨灰龕位不同,先人骨灰會回歸大自然,而非封存在某個地點。 食環署目前設有十一個紀念花園,及在指定香港水域為市民提供免費撒灰服務,讓市民好好送別先人。
撒灰: 海上撒灰免費海上追思活動
如申請獲得批准,必須在食環署指定的時間、日期和地點將先人骨灰撒海。 填妥的申請表格須於擬撒灰日期前最少十天送達食環署香港或九龍墳場及火葬場辦事處。 由於市民對免費渡輪撒灰服務反應良好,食環署進一步增加渡輪班次至每週六(公眾假期除外)出發。 渡輪服務於指定日期上午九時由北角東渡輪碼頭出發,前往西博寮海峽以南或東龍洲以東海域,每次可接載二十五名申請人,而每位申請人可攜同十名家人或親友出席儀式。
撒灰: 骨灰安放┃海上撤灰
這些環保葬儀方式可持續發展,亦符合圓滿人生和回歸自然的信念。 此外,申請人亦可開啟電子表格eFEHB 219並填寫全部所需資料,然後在網上提交。 申請獲食環署批准後,申請人可安排將有關的先人骨灰撒放在紀念花園內,費用全免。 此外,申請人在繳付所需行政費(港幣90元)後,亦可為合乎資格的先人在其撒放骨灰的紀念花園匾牆上裝置牌匾紀念先人,牌匾上可以展示先人的照片。 為持續推展和優化綠色殯葬設施,食環署新設立的第十二個紀念花園,新葵涌紀念花園,已於1月23日啟用。 為鼓勵市民以電子方式悼念先人,花園旁更設有四部電子屏幕。
撒灰: 【綠色殯儀】死後撒灰歸塵土 家屬:去殯儀館反教人不安
根據現行的做法,龕位甚少循環再用,長久而言對我們有限的土地資源所帶來的累積壓力比陽宅更甚,因為陽宅始終會由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循環使用。 因此,依靠新骨灰龕位的供應來處理骨灰,長遠而言並非可持續的方法。 一班家屬來到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紀念花園撒放骨灰,致上最後的敬意和作出最後道別。
撒灰: 【生死教育】18位「無言老師」完成教學使命 家屬撒灰致敬作最後道別
火化後的骨灰安放在私人或政府墳場的骨灰安置所、或撒放在本署紀念花園等之外,在取得食物環境衞生署的批淮,亦可把骨灰撒放在本港海域內。 為提升市民對海上撒灰服務的認識,食環署現於每月安排一日(星期六)提供有限名額予市民報名參觀海上撒灰渡輪服務,費用全免。 市民除可把火化後的骨灰安放在私人或公眾骨灰安置所外,亦可選擇撒放在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轄下9個骨灰安置所內的13個紀念花園。 如果設置您的語言水平,其他用戶會參照您的語言水平來對您的提問進行回答。 撒灰 為頌揚一眾無私奉獻的「無言老師」,大學定期會為無言老師舉行撒灰儀式,並在專屬紀念牆壁安裝紀念牌匾以表紀念。
撒灰: 申請安裝紀念牌匾
火爐門打開,家屬一個跟著一個,一邊哭著把紙紮品掉進火爐,一邊喊著先人的名字:「收嘢啦」。 撒灰 同樣是一個輪著一個,但他們領的不是紙紮品,而是放著先人骨灰的撒灰器。 不需要哭哭啼啼,只需要走到青草地旁的小石堆,拉起撒灰器的把手,把骨灰輕輕灑到石頭上,看著細粉落入大地。 這是中文大學「無言老師」在撒灰花園舉行的葬禮,讓捐出遺體教學的先人用最簡單的方式回歸大地,但政府前年統計顯示選擇在海上或花園撒灰的先人僅4000人, 佔全港死亡人數不足一成。 市民除可把火化後的人類骨灰安放在私人或政府墳場的骨灰安置所、或撒放在本署紀念花園等之外,在取得食物環境衞生署的批淮,亦可把人類骨灰撒放在本港海域內。 此外,申請人在繳付所需行政費後,亦可為先人在其撒放骨灰的紀念花園匾牆上安裝牌匾紀念先人,牌匾上可以展示先人的照片。
撒灰: 骨灰的處理
如有需要攜同更多親友,申請人可聯絡食環署按情況作適當安排。 撒灰 申請人亦可先傳真或郵寄申請表格到上述任何一個辦事處,或於網上填寫電子表格及遞交申請。 食環署在接獲表格後會聯絡申請人,以遞交「領取骨灰許可證」正本。
由於傳統土葬佔地,骨灰龕位亦甚少循環再用,讓可供土葬用的墓地或骨灰龕場資源越來越少,長久而言對有限的土地資源所帶來的累積壓力比陽宅更甚。 依靠新骨灰龕位的供應來處理骨灰,長遠而言並非可持續的方法。 因此,政府推行綠色殯葬作為一種更環保及可持續處理先人骨灰的方式。 現時,各紀念花園牌匾的指定尺寸為150毫米(闊) X 撒灰2025 55毫米(高)。
撒灰: 照着的照 表示按照
日後,家屬和親友亦可隨時到訪,在這憩靜的環境下追思先人。 食環署一般可於收到已填妥申請表格日期起計的五個工作天內批覈,而申請人或獲其授權人士可選擇由遞交申請表當日起計十個星期內的任何一次指定渡輪服務。 除免費渡輪撒灰服務外,自二○一四年清明節,食環署亦於每年的春秋二祭前後安排免費紀念航程,邀請及接載曾使用免費海上撒灰服務的人士,前往有關的指定海域悼念先人。 隨着城市不斷發展,本港土地供應日趨緊張,墓地及龕位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