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統一、特點最鮮明、散佈區域最廣泛的獨立結構體系,其基本特徵既適用於非宗教建築,也適用於宗教建築,處處反映着中華民族獨特性格與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在唐朝發展達至巔峯,絲綢之路及交通發達使之能廣泛融攝外來文化,糅合中西文化藝術成為當時一股世界性的文化力量,影響深遠。 唐代的建築藝術已臻完美,被公認為水準最高、最有價值、最能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其恢宏氣度和壯麗景象,唐代建築藝術之美是後世難以超越。 南蓮園池的所在地原為木屋區,因香港政府在1988年5月興建大老山隧道而清拆,並擬作休憩用途。
始於1980年代初,志蓮已不斷蒐集有關中國傳統木構佛寺建築的相關典籍及資料。 同志蓮淨苑對應嘅南蓮園池係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三點五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同建築小品嘅建設同佈局,都係依照大唐嘅風格,南蓮園池以每年一蚊嘅象徵式收費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同保育。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2025 除咗咁,志蓮淨苑亦都負責公園嘅設計、監督建造同埋日常維修工作。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中國木結構建築藝術館
首先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隨着是佛寺、學校、蓮苑等。 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 響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1934 年由葦庵法師同覺一法師,喺藍昌源等居士嘅幫手之下,成立咗一所佛教女眾十方叢林,做僧侶清修嘅場地。 嗰時好多難民因為國共內戰而走難湧入香港,唔少聚居喺黃大仙同鑽石山嗰頭嘅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嘅需求好大,所以志蓮淨苑就喺 1948 年搞義學為啲窮嘅細路仔提供教育。 1957 年重開埋非牟利嘅孤兒院同老人院,收容啲貧苦無依嘅人。
- 從南蓮園池過「平橋」,便會到達香港一個佛教慈善團體 – 志蓮淨苑。
- 志蓮淨苑嘅殿堂係以大唐嘅傳統木構建築做板,採用天然嘅材料,殿堂嘅木構件,都係以榫接嘅方式組合,唔使用釘,比例和諧。
- 至於位處東北面半山上的萬佛塔,外為7層重檐方塔,內為5層,塔頂用攢尖頂,頂上有塔剎,亦是唐代傳統方塔的建築設計。
- 法師感恩寶蓮禪寺的信任,並委任他作為藝術總監,讓他親身參與建造大佛的全程,如今天壇大佛已成香港具標誌性大型雕塑,舉世皆知,影響深遠。
- 志蓮淨苑嘅重建工程喺 1989 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響 2000 年 5 月 18 日搞掂,並正式咁啟用。
天王殿的設計參考了敦煌壁畫以及日本平等院鳳凰堂。 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施鎏金鴟尾,上檐三間,用雙抄雙昂四出跳七鋪作承令拱出耍頭,第三跳計心造,泥道拱承枋隱刻慢拱。 副階用材偏小,出檐短於上檐,心間出單材華拱一跳四鋪作,兩補間均出一跳,補間與柱頭泥道拱連為鴛鴦交首拱。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香港必食】勝香園 特濃蕃茄湯底 + 特色檸蜜脆
位於第二進院落的大雄殿,則參照中國五臺山佛光寺內的唐代(618年 — 907年)木構建築東大殿為藍本設計建造,是信徒禮敬崇拜的宗教活動場地。 至於位處東北面半山上的萬佛塔,外為7層重檐方塔,內為5層,塔頂用攢尖頂,頂上有塔剎,亦是唐代傳統方塔的建築設計。 南蓮園池(英語:Nan Lian Garden)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鑽石山元嶺鳳德道60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公園,以每年1元的象徵式的費用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和保育公園。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為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 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由於大量難民隨着國共內戰影響而湧入香港,不少聚居於黃大仙及鑽石山一帶的木屋區,社會福利服務的需求甚大,志蓮淨苑於1948年開辦義學為貧窮兒童提供教育機會。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四) 重建時期
志蓮淨苑是一座仿照唐代藝術風格設計的木構建築羣,內有天王殿、大雄殿等殿堂和馨香撲鼻的荷花公園; 而南蓮園池是以唐代園林為建築藍本,園內設有素菜餐廳、茗茶小喫供遊客品嚐。 法師感恩寶蓮禪寺的信任,並委任他作為藝術總監,讓他親身參與建造大佛的全程,如今天壇大佛已成香港具標誌性大型雕塑,舉世皆知,影響深遠。 透過實踐,法師把多年對中國建築和佛教藝術的研究成果發揮。 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積累全方位的經驗,成為日後志蓮重建的實際演練,意義深遠,作用重大。
- 「南蓮園池」是以唐代山西省新絳縣隋唐郡府『絳守居園池』為藍本,及學者專家研究後用山石、林木、泉水、亭閣、曲徑等組成一靜態景觀文化園林,展現出中式『小中見大』的造園手法。
- 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 公園同樣採用唐代設計和木結構,並放置大量奇石及遍植古樹。
- 殿堂供奉嘅佛菩薩像依據佛經嘅描述,參照盛唐嘅造像風格,厚重端麗,佢哋嘅造型、手印、執持法器都唔同,彰顯諸佛菩薩特有嘅願力同德行。
1994年,志蓮淨苑展開了重建工程,依照中國傳統佛寺「七堂伽藍」規模佈局,以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壁畫《觀無量壽經變圖》為設計藍圖,採用傳統手工建造技術,建成唐式木構建築羣,於2000年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志蓮淨苑共有20多個單體木構建築,由山門到萬佛塔依山而建,沿中軸線以三進院落的佈局,以及中國建築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形成中軸對稱的格局。 第一進院落以「雙樓加一殿」為背景,四面廻廊連貫東、西門及山門,中間一片廣闊庭院包圍著4個對稱均衡的荷花池,連同主建築天王殿呈現出《觀無量壽經變圖》中的壯觀景象。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 左轉 – 鑽石山巴士總站
志蓮淨苑的佛像均參照著盛唐的造像風格,每個佛像的造型和法器都不一樣,從而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德行和願力。 與志蓮淨苑相對應的位於下元嶺的南蓮園池是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3.5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和建築小品的建設和佈局,均依照唐代園林設計。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南蓮園池以每年1元的象徵式的費用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和保育公園。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香港旅遊票券
所謂的『經變』就是把佛經中的內容實體化為圖畫甚至雕塑出尊像。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2025 始建於1936年,除了是佛教寺院外,院方多年來也致力在安老、教育、社福及宗教文化等事業。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香港│南蓮園池‧志蓮淨苑~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2]「西方淨土變」又會嗌做「阿彌陀經變」,估計係敦煌石窟最早出現嘅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係將佛經嘅內容「變」做圖畫,甚至係雕塑嘅尊像,「西方淨土變」就係用圖畫嚟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志蓮淨苑嘅院址係喺香港九龍鑽石山嘅志蓮道五號。 嗰棟院寺堂以仿唐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同周圍嘅斧山公園同南蓮園池結合做大型嘅仿唐建築羣,係香港嘅特色建築同景點之一。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2025 志蓮淨苑亦係香港唯一嘅「女眾十方叢林」,為咗由各地而嚟嘅女性高僧提供修道場所。 志蓮淨苑的殿堂是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天然建材,殿堂的木構件,均以榫接方式結合,不須使用釘子,比例和諧優美。 殿堂供奉的佛菩薩像依據佛經描述,參照盛唐造像風格,厚重端麗,其造型、手印、執持法器各異,彰顯諸佛菩薩特有的願力和德行。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香港最大的寺廟區域?
首先重建護理安老院、志蓮中心,隨著是佛寺、學校、蓮苑等。 經過蓮園、天王殿後便是大雄殿,為佛寺中的主體建築,坐北向南,雄偉莊嚴,與天王殿的北門相峙,是二進二院主題建築。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佈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特色商店
市政局計劃將該地闢為斧山公園,並配合鄰近的志蓮淨苑作仿唐公園的設計,然而原先由建築署提出的園林設計與志蓮淨苑格格不入,工程的設計、建造及監督其後交由志蓮淨苑負責,並在落成後營運公園,但擁有權歸政府全權所有。 斧山公園第一期-「東蓮園」和「西蓮園」於2000年落成,但第二期的南蓮園池工程則由於市政局及市政總署於1999年一併解散,加上香港特區政府當時面臨龐大財政赤字而受到延誤,預定地一直被空置。 同時,志蓮淨苑兩次提交的設計方案,造價均遠高於政府預算,建造方案被多次修改。 南蓮園池最終於2003年動工,總造價為2.45億元,政府承包其中1.77億元,餘下由志蓮淨苑捐建。 「志蓮淨苑」是以敦煌壁畫上『阿彌陀淨土經變』及『觀無量壽經變』為藍本所設計成的全木構造寺院建築羣,呈現出左右均衡對稱的唐代建築風格。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鑽石山志蓮淨苑南蓮園池|「港版小京都」5大打卡位!圓滿閤/水車磨坊/南蓮園池/唐風小築/志蓮淨苑殿堂 (附交通+開放時間)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香港由小漁港急速發展為國際化大都會,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樓大廈臨立。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2025 經過全面考慮後,志蓮淨苑將重建佛寺定位為一座仿唐木構建築羣。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鑽石山
象徵著跳出三界之外(欲界、色界、無色界),因而有進入清淨之境的寓意。 志蓮淨苑殿堂以中國唐代傳統木構建築為藍本,採用四合院的形式,以「三進三重門一院」形式佈局,是本地特色建築之一。 另外淨苑內天王殿寺院設計更是採用與京都的金閣寺同樣的設計藍本,因此這裏亦難怪被稱為「小京都」。 志蓮淨苑的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大老山隧道入口旁邊。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該院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羣,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 志蓮淨苑亦是香港唯一的「女眾十方叢林」,為從各地而來的各方女高僧提供修道場所。
“偷得浮生半日閒”,位於南蓮園池內的 松茶榭,遊客不但在此安坐品茗中國名茶,並有多款精美點心以供選擇。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戰敗投降告終。 德高望重的靄亭法師辭去志蓮淨苑住持職務,弘智法師繼任。 1941年12月8日開始,香港進入為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經歷了一場大劫難,一切宗教活動都停頓下來,志蓮淨苑的佛學班也於1941年無奈停辦。 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志蓮淨苑(粵拼:Zi3 nin4 zing6 南蓮園池志蓮淨苑2025 jyun2;英文:Chi Lin Nunnery)係香港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嘅佛廟。
繼續深入地走進去,便會看到汩汩流淌的人造瀑布從龍門樓高掛而下,猶如一層薄紗。 水車磨坊對中國農家非常重要,屋頂由細草鋪成,樸實而細緻。 水車以水力為動力,幫助石磨的工作,是古時磨碎食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