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字之來由,眾說紛紜,有傳說是百多年前漁民在附近海面回望赤柱一帶,木棉樹在岸線一帶廣開花,形成赤紅色一遍景象,所以漁民稱這地方為「赤樹」,但叫叫下不知什麼原因改叫「赤柱」。 又有一個傳聞,話說赤柱監獄及馬坑監獄是赤柱區重要「地標」,囚友都是赤柱區的住民,所以有區外人稱赤柱為「賊住」。 赤柱英文名字Stanley,相信是英國奪取香港島時,名字取自時任首相Lord Stanley有關。

網上常見有人爬到犀牛石的角上打卡,但那位置其實很危險,爬過去難,離開亦要有技巧,若非身手靈活,千萬勿試。 很多行山人士都會被這個小平臺迷惑,沿平臺的沙路直去。 行山當日,記者亦曾經直行探路,無論是落斜還是走進石堆,也找不到前路,與另外兩班行山客一齊在這個位置茫無頭緒。 原來正確的路並非直去,而是行到小平臺後轉右,續走入林中小路,路口亦有絲帶引路。 卜公碼頭的港灣內隨意停靠的小艇,據說當年所有造訪香港的貴賓,像清朝醇親王、孫中山先生、英國亞打王子、愛德華王子、港督彌敦、盧押、梅利等,都是在卜公碼頭登陸。 週末或者假期想遠離市區、人口密集的地方,淺水灣和赤柱是個熱門推介,時間緊湊的話簡單來個淺水灣一日遊或赤柱一日遊。

赤柱行山犀牛石: 斜炮頂 犀牛石

往斜炮頂及犀牛石的行山徑入口,正正在軍營閘口前的左方山坡。 入口有道小閘,但長期開放,沿石屎樓級起步,開始上山。 犀牛石位於赤柱半島的矮山斜炮頂之上,行山徑入口就在黃麻角道的盡頭、解放軍赤柱軍營的閘口前。

赤柱知清朝時期便有記載居住,直至殖民時期更是英政府初期政治的重心。 走近才發現並非小狗,是一頭巨型的狗頭石,十分有趣喔! 拍照後又開始穿越小叢林,沿樓梯落到山腳,再穿過一個小公園,落到海邊,此處風景十分美麗, 大石滿佈,巨浪滔滔,靠左手邊仲有港島版張保仔洞在峭壁下, 要爬落去的確要一些膽量和技術。 犀牛石約海拔100米,所以要行山路登70米左右,回去斜炮頂山頂。 回程較大挑戰的是,通過石堆旁的窄路,有位置要爬一爬,或者考驗你的身形,太肥就過不到了。 沿住剛才落去犀牛石的路上山,臨近山頂的一段沙路都有點陡峭,最後穿入密林,回到山頂。

赤柱行山犀牛石: 犀牛石下好遮蔭

Vivien指出,由起步點至斜炮頂主要是林路,兩旁有樹蔭,但靚景欠奉。 幸好不用行太久,約15分鐘後便到達斜炮頂的三角網測站(標高柱)。 犀牛石石如其名,唯妙唯肖,是香港最神似的風化石之一。 犀牛石位處赤柱斜炮頂,要到達犀牛石路程其實甚短,來回一轉只需1.5公里。 難度方面,犀牛石路線雖短,但前往犀牛石的道路略為難行,沿路長草叢生,且不時需手腳並用攀爬,路線亦不算十分明顥,需要依靠絲帶引路及一定方向感。 景色方面,犀牛石固然值得一遊,而路線上沿途可盡覽大潭灣及赤柱監獄的開揚景觀,風景一流。

筆者依稀記得80年代幾歲的年幼時間,父母帶着一家在赤柱村上了一輛中巴14號,前往赤柱炮臺方向,車型是Guy Arab LX佳牌阿歷山大車身型號。 當巴士去到赤柱軍營閘口,所有乘客均要落車,只有巴士才準許進入軍營調頭。 筆者記得當時一家人均不知什麼回事,有數名英軍持械登上巴士,英軍用英文告訴我們這裡是軍事禁區,市民不得進入,需要在閘口落車,或搭回頭巴士返回市區。 犀牛石海拔約90多米高,位於赤柱半島的斜炮頂(海拔177米)上。

赤柱行山犀牛石: 香港旅遊優惠

位於赤柱廣場4樓平臺的Waffleman,出名招牌窩夫,設有露天座位,大家可以一邊欣賞觀景臺的景色,一邊品嚐甜點。 舂坎角位於港島最南端,三面環海的半島地形,有利於當時殖民政府設置軍事炮臺,加強香港島的防衛,以及在二戰時期,阻止日軍由南海水路登岸。 3層高的美利樓現今被活化,德國餐廳、西班牙餐廳,都是欣賞淺水灣海景、黃昏日落晚霞很好的地方,還有兩層高的瑞典品牌H&M,內裏保留歐陸設計,小編覺得很特別,有在歐洲逛街的感覺。 不定期有週末或假日市集,而在赤柱廣場對出空地會有市集檔攤,吸引不少人前往。

  • 部份山路狹窄及位於林中,穿長褲可以避免腿部被刮到。
  • 赤柱大街的一處盡頭便是赤柱天后廟,廟宇建於清代乾隆32年,即公元1767年,至今已超過250年的歷史。
  • 是次行犀牛石的旅程途中曾經花時間找路,亦在犀牛石留了不少時間休息及拍照,全程花了兩小時,是一次市區短途行山。
  • 美利樓具濃厚的殖民時代色彩,維多利亞特色、希臘復古建築,重建後有「去殖化」意味,加入了圓拱形瓦頂等。
  • 過了此段後路況較平坦,便依路綫向右橫移,沿途可俯瞰赤柱監獄,有興趣可遠觀其「放風」情況。
  • 下山前,可以先於路旁的開揚位置遠觀香港仔一帶景色,享受港島區高廈依傍山邊的氣勢。
  • 犀牛石面對大海,外形與犀牛頭部十分相似,因而聞名於行山界,吸引不少山友前來,而到訪當日,有大批人在犀牛石附近興奮地影相。

八間屋被分拆評級,其中七間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而唯一一間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位於赤柱大街另一盡頭的The Boathouse,外牆以搶眼的2021 Pantone 代表色「亮麗黃」,吸引不少人前來打卡。 The Boathouse原是以航海為主題的西餐廳,可惜營運20年,終在2020年尾結業。 赤柱大街位於海濱步道旁,這裏可說是充滿歐陸風情,大多異國餐廳、Fusion菜式、露天座位,街頭廣場不是有街頭音樂表演,很熱鬧充滿渡假氣息。 大家可以在餐廳內欣賞到海景、聽live音樂表演,過上悠閒愜意的日子。 赤柱是位於香港島南邊的一個海濱小鎮,地理位置在石澳以西、淺水灣以東。

赤柱行山犀牛石: 【香港行山】熱點 -「斜炮頂 +”犀牛石”」行山路線 打卡位置 航拍 …

通過狹窄的林中小路,出林後景色豁然開朗,俯瞰大潭灣景色,遠眺鶴咀半島。 赤柱行山犀牛石 沿沙石路落斜,這段路有點滑,就算穿行山鞋,都要步步為營。 落完這小徑斜路後,沿路轉右,經過一些大石塊,穿入林中窄路。 赤柱行山犀牛石 赤柱行山犀牛石2025 赤柱有一著名奇石,名為犀牛石,皆因其外形猶如犀牛的頭部,還附帶牛角,活靈活現的程度不由得讓人對大自然的力量嘖嘖稱奇。 赤柱行山犀牛石 此路綫雖短,只約3.2公里,但部分位置陡峭且多細碎沙石,而且全程無甚遮蔭,打算最近走這路綫的朋友記得帶足糧水、防滑鞋及做好防曬措施。

赤柱行山犀牛石: 香港好去處:【香港室內遊樂場通行證48折!低至$450!Melody主題遊樂場+攀爬樂園+抱石場+Lego中心】

Staycation套票另外包以及屋頂天台按摩池,可供大家一邊欣賞日落、一邊浸泡,又是另一種的享受。 舊赤柱警署建於1895年,又一過百年歷史建築,為現在最古老的警署。 最初的時候,舊赤柱警署為南端前哨站,因此駐港英軍經常聯合使用。

赤柱行山犀牛石: 赤柱 犀牛石之旅,香港奇巖怪石-旅遊-高清完整正版視 …

赤柱軍人墳場位於聖士提反書院旁,於殖民時期初期1840年代建設,初期安葬駐港英軍及其家屬,及後二戰期間,則安葬為保衛香港而犧牲的人,於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赤柱市集售賣本土特色產品,例如皮革、古董玩物、畫作、工藝品、衣物布料,還有具香港特色的伴手禮。 這裏不像旺角街頭般充斥叫囂,更添一份恬靜寫意,貨品琳琅滿目,任君選擇,在這裏到處閒逛,發掘本土特色。 卜公碼頭的上蓋是香港第一座採用低碳鋼鐵結構,而桁架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2020年時被傳媒揭發鐵鏽剝落,十分危險,現今仍在進行維修工程。 小編記得小時候經常到這裏的海事博物館,但原來早已在2012年遷移,2013年在新址中環8號碼頭重開。

赤柱行山犀牛石: 香港動漫節2023:【動漫節首賣週邊+6大福袋!咒術迴戰+我推的孩子+鏈鋸人+水星的魔女】

美利樓 (Murray House) 擁有過百年歷史,於1844年建造,以香港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蹟之一。 美利樓最初為駐港英軍軍營;及後,日治時期作為日本皇軍憲兵總部,一部份作囚犯室;二戰後,作為駐港英軍辦公大樓。 據說,赤柱的名字是源於以往此地有很多紅色的木棉樹,遠處看過去像是一條赤紅色的巨柱,因而命名為「赤柱」。 而英文名字「Stanley」則是殖民時期佔領赤柱這的英國將領名字。

赤柱行山犀牛石: 犀牛石

起步點海拔約100米高,而斜炮頂只是高177米,所以上山路程不長。 初段的山路沿鐵絲網而上,有樓級及斜路,但日久失修,路有點爛,亦多雜草。 這段路上得有點急,幸好樹蔭蔽天,感覺陰涼,不算辛苦,之後山路斜度緩和,徐徐登頂。 兩旁的樹木搭起蔭頂,彷為行山人士建了一條林中隧道。 行往犀牛石的路不長,但並非正規山徑,崎嶇路滑,而且沒有指示牌,容易迷路,所以不應輕視犀牛石的難度。 香港著名的沙灘,同時是臨海豪宅林立的高尚住宅區。

赤柱行山犀牛石: 香港「山手線」37A 搭巴士環繞半個港島 欣賞建築之美

小編屬慢活之人,不喜歡「趕頭趕命」,如果你也有同感,就跟著小編來一個慢活週末,到淺水灣一日遊,又或赤柱一日遊,甚至可2個地方也一起探訪,來一個2日1夜的行程。 這裡景觀非常引人入勝,左方能俯瞰赤柱監獄、前方看到一座如綠龜外型的小島為「羅洲」、適逢好天氣海洋呈藍綠色,海天一色令人愛不釋手。 兩個V形排水口體型玲瓏小巧,可見內部已被碎石堵塞了,屈身能容納一個人,然而小編感覺附近應該還有類似的排水口仍未被人發現。 交通資料起點:於中環交易廣場乘城巴6號、6A號或260號,於赤柱峽道下車,起點處有指示牌和石碑。

赤柱行山犀牛石: 淺水灣-外國風情沙灘

1941年12月21日後,當日軍兵分兩路由大潭和淺水灣向赤柱推進,但英軍仍奮力頑抗。 赤柱行山犀牛石 直至同年聖誕節港督楊慕琦爵士向日軍投降後,日軍不理降令,在當時是聖士提反書院的傷兵後勤醫院大開殺戒,令士兵、醫護人員無辜傷亡無數。 而聖士提反灣畔的石排,被附近居民稱為「劏人排」,相信是日軍處決軍民歷史有關。 人類必須銘記歷史慘痛教訓,和平共存才能令人類的福蔭一代一代傳下去。 背後有一個道長約20米的山洞隧道,陰森渿黑一片,可從一邊看到另一邊的洞口,盡頭為倔頭路。

後來政府將美利樓3,000多件花崗巖全編上號碼,在1998年於赤柱重新建造。 赤柱行山犀牛石 這座揉合了東西方建築特色的仿希臘復古式建築,已成為赤柱地標。 內有兩間西餐廳,不妨訂座在此品嚐晚餐,一邊欣賞赤柱的美麗落霞,一邊喫著美食。 而美利樓一樓的長廊富有濃濃的歐風,不少新人或者私影都會在話在這條長廊拍照。

一路上路況良好,樓梯級和石屎小徑,不消一會即達斜炮頂177米的山頂,這兒亦是香港電臺發射站的所在地。 小牛牛一直在找尋,遇上山友打招呼外,還有互相問及有沒有新發現呢! 經過標高柱向犀牛石進發,穿過一大段叢林之後,先找到小豬背影和海狗石,之後再找到犀牛石, 小牛牛走訪過多塊怪石,相信最神極都是此塊巨石呢! 巴士總站位於赤柱黃麻角道的盡頭,旁邊就是解放軍的軍營,常有解放軍在門後駐守,不建議大家在軍營門前拍照。

赤柱行山犀牛石: 香港赤柱東方酒店(Stanley Oriental Hotel)

繼續向前走至看到「赤柱廣場」木牌,旁邊便是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橋遺址 – 獅子坑,同樣需要經斜坡走下才能目睹它的廬山真面目。 推算與老虎坑同屬一個時期興建,羅馬式的石拱橋設計,但體型較為細小約闊8米、深3米。 回到傾斜的大水管左方是前往獅子坑,途中會遇上兩個隱蔽的V形排水口,均建於步行的路徑下而不起眼,因此需要留意掛在樹上的絲帶記號。 從這裏可遠眺左面的鶴咀山和蒲臺羣島,還有右面的南丫島景色。 經過孖崗山兩個山峯(南峯高386米,北峯高363米),一口氣下行千多級,是時候鍛鍊四頭肌和腳力了。 舂坎角公園設有三個BBQ爐,大家可以在這裏享受着海景BBQ,但要注意的是這裏沒有洗手間及補給站,比較不方便。

今次她推介的赤柱路線,路程雖短,約2公里長,但景觀非常開揚,可以飽覽大潭灣的無敵海景,更可走到熱門打卡地點「犀牛石」,親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但此並非路況良好的山徑,部份路段有巨石擋路,行走姿勢要因應路況遷就,所以參觀犀牛石只適合行山經驗豐富的家長及小朋友前往,新手或膽識較小者不宜。 犀牛石附近風景優美,可飽覽對岸鶴咀半島、蒲臺羣島、雙四門一帶恬靜的海岸線風貌。

甫開始便要走上陡斜連綿的石級,直登約380米高的孖崗山。 赤柱行山犀牛石2025 在石屎路與時間競賽的同時,不妨留步欣賞赤柱正、後灘的風光;觀賞修築後的美利樓,感謝望海觀音百年來守護這漁村海港。 在這裏用餐一定要坐露臺座位,景色一流,食物質素對得起價錢,挺不錯的一間餐廳。 食物方面素質可以,但小編覺得大致上都差不多,沒有說得上很出色的,所以要享受美景、過一個優哉遊哉的下午也可以在這裏用餐。

終點:沿大潭水塘道下走至黃泥涌峽道,乘搭城巴6號、41A號或新巴63號、66號回市區。 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的景緻漸漸映入眼簾,再走遠一點,還可以看到遊艇停泊於大潭灣內。 赤柱大街的一處盡頭便是赤柱天后廟,廟宇建於清代乾隆32年,即公元1767年,至今已超過250年的歷史。 美利樓具濃厚的殖民時代色彩,維多利亞特色、希臘復古建築,重建後有「去殖化」意味,加入了圓拱形瓦頂等。 獨特的外觀是他的橙色或金黃色總狀果序,懸掛梢頭,如串串金粒;紫色或白色小花很也很美麗,有觀賞價值。

是次行犀牛石的旅程途中曾經花時間找路,亦在犀牛石留了不少時間休息及拍照,全程花了兩小時,是一次市區短途行山。 不過,需要再三強調的是,路雖短但不是簡單,千萬別要輕視。 最後,花多10分鐘,由斜炮頂山頂回到黃麻角道,搭新巴14號回市區。 赤柱行山犀牛石2025 巴士班次較疏,通常隔20分鐘纔有一班車,所以大家可以留意巴士時間表,預計時間回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