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內經濟原本拮据,經需求卻不斷增加,解決困難,定生活,大同心協力在淨苑旁的空地種瓜種菜,又應林楞真居士倡議,由張寬明居士捐贈織機,開辦了織毛巾的小型手工業,自力更生渡過難關。 當時,瑞融法師接手的志蓮淨苑是一間貧窮、老化、難以維持的道場,但經瑞融法師的苦心經營,竟逐步還清了以往欠下的全部債務且略有盈餘,堪稱奇跡。 他又為安老院內院友申領政府補貼的老人金,令安老院的營運漸入正軌。

開山祖師對淨苑的發展有很多計劃,爲了興建大殿,葦庵法師已開始置備佛像,借得款項,並辦理申請土地等手續。 然而1941年遭遇日軍佔領香港,計劃破滅,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瑞融法師畢生致力於弘揚佛門正法,拓展慈善志業幾十年,道心堅固,悲智雙運,克己以約,待人以寬,行事作風低調,積極栽培晚輩。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興

經過全面考慮後,志蓮淨苑將重建佛寺定位為一座仿唐木構建築羣。 與此同時,志蓮對社會上的公益慈善事業也積極參與,不遺餘力。 1958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醞釀在人口稠密、佛教信徒達五十萬眾的香港建立一所佛教醫院,以解除貧苦大眾病疾之苦。

  • 長者也面對上述的苦,包括老病死的苦、與憎恨的同房院友共住、與親人別離、欲回家與兒女共住不得的苦。
  • 志蓮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孤女費用全免,寬慧法師不僅非常關注老人的飲食起居與身體健康,還常請大德法師和有道之士到院舍宣講佛理,以佛法薰陶老人,教育老人認識仁愛、忍讓、慈悲、喜捨,存忠厚養和平,明是非識廉恥,使院民彼此融洽相處,院內氛圍祥和。
  • • 院內其中一個特色是設有戶內休憩花園,每邊為落地長窗,陽光直透各層的客廳及飯廳,使老人家於室內亦可充份享受陽光。
  • 1977-85年慈祥法師住持志蓮期間瑞融法師名義是輔行,但實際管理志蓮淨苑一切事務,並提出了設立佛教志蓮圖書館的創意,獲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積極支持,並由宏勳法師付諸實現。
  • 始於1980年代初,志蓮已不斷蒐集有關中國傳統木構佛寺建築的相關典籍及資料。
  • 他又為安老院內院友申領政府補貼的老人金,令安老院的營運漸入正軌。
  • 1965年11月,志蓮住持寬慧法師圓寂,董事會增加六位董事,瑞融法師為其中之一,從此一直積極參與志蓮淨苑的管理,推動道場發展。

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積累全方位的經驗,成爲日後志蓮重建的實際演練,意義深遠,作用重大。 志蓮董事會一致通過成立了紀念寬慧住持慈善基金會以紀念先德,虛雲老和尚臨終親贈寬慧法師的一襲袈裟作為佛教的歷史性遺物,從此由志蓮住持保管傳遞,成為淨苑的至寶。 1977-85年慈祥法師住持志蓮期間瑞融法師名義是輔行,但實際管理志蓮淨苑一切事務,並提出了設立佛教志蓮圖書館的創意,獲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積極支持,並由宏勳法師付諸實現。 1985瑞融法師年升任志蓮住持,又在因緣具足時志蓮淨苑,將淨苑的發展帶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志蓮淨苑老人院 志蓮淨苑的院址位於香港九龍上元嶺志蓮道五號,大老山隧道入口旁邊。 該院寺堂以仿唐代原木結構建築為特色,與周邊的斧山公園及南蓮園池結合為大型的仿唐建築羣,是香港的特色建築及景點之一。

志蓮淨苑老人院: (四) 重建時期

然佛寺開光當天,適逢香港淪陷,日軍欲徵淨院為軍營,以刀槍強迫瑞融法師於契約上簽字。 此時恰好大殿傳出誦讀楞嚴咒的聲音, 瑞融法師鎮定回答:「現在誦經,不能停止,否則皇軍會戰敗。」日軍首領震驚,轉而下令保護全港佛寺。 日佔期間,許多內地僧人因戰事阻隔滯留香港,無處安身,瑞融法師又毅然打破傳統慣例,開放女眾道場慈航淨院的講堂收留避難的男眾僧人,在危難時刻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大悲無畏。

  • 法會七晝連宵,設六大壇場,禮請全港高僧大德宏施法事,西藏甘珠活佛也乘過港之便參與勝緣,主持密壇,適值佛舍利經港往日本供奉,由佛教聯合會安排迎至志蓮淨苑法會壇內,供大眾瞻禮一天,因緣殊勝。
  • 為免浪費寶貴用地,2002年瑞融法師將空置的慈航幼稚園校舍捐贈予香港某屋舍傾頹的佛教道場,清拆重建後作佛教慈善事業之用。
  • 戰後,香港全力投入重建,經濟復蘇,人口迅速回升,國內卻又陷入國共內戰,民不聊生,香港再次成為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
  • 1985瑞融法師年升任志蓮住持,又在因緣具足時志蓮淨苑,將淨苑的發展帶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在杳無人煙的大嶼山,南來的僧人種山蔬、置法器,結茅清修,農禪為生,二十世紀十至二十年代,已有七八十間茅蓬、靜室相繼在大嶼山出現。 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國掀起的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各地大小寺院均遭衝擊,又促使不少僧眾由內地南遷,再圖發展。 當時志蓮僅有偏陋殿堂兩間,房舍破舊不堪,寬慧法師接管後,馬上開始全面修葺房屋,大興土木,擴建殿堂,遵照虛雲老和尚指示建設傳統叢林的規範道場。 為此他率先捐款,興辦法會,所得檀施全部撥充建築費用;志蓮同人也四出奔走,向各方善信募捐,後又得到虛雲老和尚弟子張寬明、李寬福伉儷(即張志真、李卓如居士)在經濟上大力支援,令工程順利進行。 虛雲老和尚關心志蓮的建設,親自來信指點建造殿堂的方向位置,寬慧法師先後興建了大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樓、五觀堂、報本堂、普同塔、妙寶塔等,使道場日益完整。

志蓮淨苑老人院: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社區券計劃)

因出家女眾漸多,老和尚囑其往曹溪重修無盡藏肉身比丘尼道場,寬慧法師奉命辦理,奔走各地募化,購辦材料,而正將興工之時,香港佛教聯合會諸位法師敦請其返港接任志蓮淨苑住持之職。 1970—1980年代,香港經濟急速發展,社會安定,生活改善,教育程度提高,民眾對文化的興趣、追求真理的熱誠不斷上升,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動積極地展開。 但佛教義理博大精深,歷史基礎深厚,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當時的條件明顯不足,建立佛教圖書館已是因應時代的需求。 有鑑於此,瑞融法師提出了設立佛教志蓮圖書館的創意,並得到志蓮董事會主席王澤長先生的積極支持。 清末民初,中國大陸戰亂頻仍,與方圓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較、社會較為安定成為大眾心目中的 「天涯淨土」,吸引了大批國民到來,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侶。

面對長者的老、病、死,難免令人消極及心灰,喜就是當我們面對這些痛苦時,心裏仍然意志堅定,對生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仍然認知到生命的最後階段可繼續發出光和熱。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喜悅給予人信心和希望,使我們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地一起生活和工作。 生、老、病、死皆是苦,與怨憎者會面是苦,與所愛者別離亦是苦。

志蓮淨苑老人院: 香港ドル(約105億円)をかけたアジア最大規模の唐代建築羣。マニアックな観光名所を探しているならおすすめ。

志蓮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孤女費用全免,寬慧法師不僅非常關注老人的飲食起居與身體健康,還常請大德法師和有道之士到院舍宣講佛理,以佛法薰陶老人,教育老人認識仁愛、忍讓、慈悲、喜捨,存忠厚養和平,明是非識廉恥,使院民彼此融洽相處,院內氛圍祥和。 早在1946年,志蓮特別理事會確定把志蓮淨苑設為女眾十方叢林,瑞融法師即籌備成立委員會,領導其他成員,使志蓮淨苑成功過渡為一所女眾十方叢林。 1965年11月,志蓮住持寬慧法師圓寂,董事會增加六位董事,瑞融法師為其中之一,從此一直積極參與志蓮淨苑的管理,推動道場發展。 1970年7月,志蓮安老院設副院長一職,董事會推舉瑞融法師擔任,瑞融法師輔助繼航法師,使安老服務更完善。

志蓮淨苑老人院: 資料來源

圖書館除了在收藏、整理佛學典籍,為修學和研究者提供服務的同時,圖書館又開辦佛樂唱誦班,印製佛經、佛像及佛教書籍,舉辦有關佛教藝術展覽,與香港和國內外的大學、研究所、博物館展開交流活動,成為志蓮對外聯絡交流的重要途徑。 年志蓮陷入債務危機,當時住持繼航法師善於講經說法,處理俗務卻非專長,生命有限二者中取其一,當然選取擅長之處加以發揮,於是繼航法師提出多次請辭,他離任後並沒找到合適人選接任,這使志蓮淨苑再次面臨而無人主持的困局。 無可奈何之下,董事會諸位董事懇請駐錫著名道場大光園、兼作志蓮董事多年的慈祥法師破格出任志蓮淨苑名譽住持。 法師感恩寶蓮禪寺的信任,並委任他作爲藝術總監,讓他親身參與建造大佛的全程,如今天壇大佛已成香港具標誌性大型雕塑,舉世皆知,影響深遠。 透過實踐,法師把多年對中國建築和佛教藝術的研究成果發揮。

志蓮淨苑老人院: 殿堂(本堂)

志蓮淨苑是一座小寺院,四周被大片木屋圍繞,但對環境生態十分重視,寺院內外修整得井井有條,並很早就已開始進行園林綠化。 淨苑大門兩側是王學仁居士撰書的對聯:「志蓮有願諸天護,淨苑無塵大士來」,進院後一路還有兩座門,上方分別書寫遒勁大字:「出菩提路」、「入解脫門」。 這塊鑽石山中心小小的綠化地有樹,有花,有亭,有塔,有小橋流水,有幽幽曲徑,景緻悅目怡人,不僅附近居民常來休憩納涼,連文人雅士也被吸引前來。 直至1960年,蔡德允還有文字記錄志蓮雅集, 1965年三月三的雅集仍在志蓮舉行(《周士心談藝錄》),可見當時志蓮乃文人雅士往來結集之地,深受中國文化氣息的薰圍。 後因與會文友分別移居他國、離港仙遊,或因年老多病、先後去世,活動方纔最終停止(《周士心談藝錄》P217)。 大批難民再度湧入,眾多新移民聚在地近九龍城、相對空曠的鑽石山地區搭建臨時木屋居住,使志蓮淨苑所在地帶成了當時香港主要的寮屋區。

志蓮淨苑老人院: ○ 香港佛教的肇興

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志蓮淨苑老人院 一切不可執著,如果我們能放下一切,捨離一切,苦惱自然止息,世界將呈現它本來的面目,我們也可體驗佛陀的智慧。 作為安老服務工作者,我們必須有捨棄的精神,包括自己的心力、時間及阻礙自己不執著的性格和價值觀等,使自己全情投入,奉獻於安老事業中,令長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中獲得最大的喜樂。

志蓮淨苑老人院: (四) 重建時期

在快節奏的香港,位於鑽石山的志蓮淨苑儼如一片淨土,守護一花一樹、一草一木。 南蓮園池香海軒殿內寧靜,陶瓷不語,「茶山窯之妙–高峯師徒陶瓷作品展」在此地展出。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香港由小漁港急速發展爲國際化大都會,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樓大廈臨立。 1997年,香港將回歸祖國,成爲中國的一部分,志蓮決定在這重大時刻,適逢天時、地利、人和,衆緣和合下,建設一座按中國傳統古建築方式的佛寺,使之屹立於迴歸祖國的土地上,一方面慶祝香港迴歸祖國,另一方面讓人在現代化的環境下體會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 經過全面考慮後,志蓮淨苑將重建佛寺定位爲一座仿唐木構建築羣。

志蓮淨苑老人院: 服務質素

瑞融法師熱心佛教事業,1946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式註冊成立時,瑞融法師是創會發起人之一,於第一屆至第八屆理事會歷任理事,第九屆至第十屆、第十九屆至第三十九屆董事會董事。 來志蓮淨苑遊覽,不但可以見識到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還可以假扮去了日本旅行,挑好角度影相打卡,幾乎能以假亂真,稱得上是一舉兩得。 與志蓮淨苑相對應的位於下元嶺的南蓮園池是一座古式園林,面積達3.5萬平方米,山、水、林木和建築小品的建設和佈局,均依照唐代園林設計。 南蓮園池以每年1元的象徵式的費用委託志蓮淨苑管理、營運和保育公園。 此外,志蓮淨苑亦負責公園的設計、監督建造及日常維修工作。 1946年10月,有四眾到志蓮,發起將志蓮淨苑擴組為「女眾十方叢林」。

志蓮淨苑老人院: 殿堂

1963年提議並令慈航淨院註冊為有限公司,成為非牟利慈善機構。 志蓮淨苑以盛唐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觀無量壽經變」圖作為佛寺設計規劃藍本,以中軸線為主體佈局,呈現對稱、均衡的唐代建築風格。 全棟建築物完全以檜木打造,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手造木構建築羣。 志蓮淨苑老人院 「西方淨土變」又稱「阿彌陀經變」,估計是敦煌石窟最早出現的經變之一,所謂「經變」,即是把佛經的內容「變」成圖畫,甚至雕塑的尊像,「西方淨土變」就是以圖畫來描述西方極樂世界。 志蓮淨苑是香港的一個佛教非牟利慈善團體,屬下設有安老園、佛教志蓮中學、佛教志蓮小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志蓮淨苑夜書院、志蓮淨苑圖書館。

志蓮淨苑老人院: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社區券計劃)

在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瑞融法師對淨苑的老舊房屋不斷進行修葺,並多年來第一次對全苑建築做了一次大規模的外牆維修,重新鋪磚全面換色,志蓮淨苑外觀有明顯改變,也使人們看到瑞融法師富於建設性的性格。 1952年,慈航淨院於新界沙田新田村開辦慈航義學,為失學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造福社區民眾。 後來把義學改為佛教慈航幼稚園,直至 2000年停辦慈航幼稚園。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為免浪費寶貴用地,2002年瑞融法師將空置的慈航幼稚園校舍捐贈予香港某屋舍傾頹的佛教道場,清拆重建後作佛教慈善事業之用。

志蓮淨苑老人院: 殿堂

1946年虛老和尚應邀到廣州弘法,香港佛教會即委派寬慧法師往六榕寺禮請其蒞港弘化,一別十年之後再得老和尚慈悲訓導,寬慧法師深受感動,萌出家念。 1947年虛雲老和尚重興曹溪南華寺,傳授三壇大戒,寬慧法師因緣成熟,遂依止老和尚出家受戒,法號寬慧。 寬慧法師(1897—1965),中年皈依太虛大師,法名慧炬。 歷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五至八屆理事,第九至十二屆董事及常務董事等。 1986年,由於志蓮安老院的房屋已非常破舊且不敷使用,瑞融法師要求宏勳法師在原有分別在兩處安老院院舍之外,再為志蓮籌建第三座安老院院舍。 瑞融法師採納了宏勳法師的合理建議,於是宏勳法師精心做出了一個志蓮淨苑的全面建築規劃,期待機緣成熟時付諸實施。

• 院內其中一個特色是設有戶內休憩花園,每邊為落地長窗,陽光直透各層的客廳及飯廳,使老人家於室內亦可充份享受陽光。 •本院秉成「慈悲喜捨」的精神,因應長者持續轉變的身心需要,提供適切的服務,讓長者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和高峯老師的聊天似乎會讓人忘卻時間,不知不覺已過多時,但我深知記錄和感悟只是「冰山一角」,和他的學生們聊天才得知,這樣的聊天模式每天都在他們身上發生,而「聊天」也是重要的一課,正是每日每夜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學生們才真正做到師承一派。 「我教學生,沒有固定的體系,正如孔子所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資質,他們也練就了屬於自己的硬功夫。」高峯老師這樣說。 1941年12月8日開始,香港進入爲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經歷了一場大劫難,一切宗教活動都停頓下來,志蓮淨苑的佛學班也於1941年無奈停辦。 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率幾位徒弟留守淨苑,沒有離開,他們既須顧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護志蓮,在亂世中艱難度日,苦苦堅守難得建起的道場。

志蓮淨苑老人院: 資料來源

隨著學校逐年發展,學生逐年增多,校務蒸蒸日上,在佛法薰陶中,地清人和、校風淳樸成為該校的顯著特色,學生參加歷屆升中試皆成績優異,完成大學教育而成為專業人士者大不乏人,學生們對學校感情深厚,畢業後感念不忘母校,本區居民多以子女在志蓮小學讀書為榮。 1949年7月,志蓮第三屆住持弘智法師任滿,因參學志切,力辭住持職務。 志蓮董事會議定聘請當時尚在虛雲老和尚身邊的寬慧尼師接替之,為志蓮淨苑第四任住持。 全面修葺房屋,大興土木擴建殿堂,得張寬明居士伉儷慷慨資助,虛雲老和尚親自來信指點,先後建成大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樓、五觀堂、報本堂、普同塔、妙寶塔等,令道場日益完整。 八十五歲的瑞融法師看到多年的心願都一一實現,遂放心將志蓮淨苑的一切苑務交付宏勳法師全權管理。 在此之後,瑞融法師還於2004年邀請專程由美國回港的文珠法師為結夏安居的志蓮尼眾開講《楞嚴經》,並開設「大佛頂首楞嚴經專科班」,兩年共計七十五講,冀望續佛慧命,薪火相傳。

志蓮淨苑老人院: 服務質素

慈航淨院是宏願法師於1914年創立的尼眾道場,持續擴建多年。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1932年宏願法師圓寂,弟子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徒孫瑞融奉師命從大嶼山蓮華臺前來協辦。 志蓮淨苑老人院2025 由於經費不足,工程難以繼續,瑞融法師參與策劃設計,親自購買建材,率眾開山劈土,擔沙搥石,十年來師徒胼手抵足,歷盡艱辛,以整整十年,最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 1960年代,在東蓮覺苑發起舉辦七永日的的楞嚴七法會,這是香港市區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楞嚴七法會,緣起是為患重病的林楞真居士日夜頌楞嚴咒,祈求佛菩薩加持令其病癒;之後每年舉辦七永日的楞嚴七法會帶到志蓮淨苑,延續至今。 把殊勝難得的楞嚴七法會從大嶼山傳入市區並延續下來,是瑞融法師的重要功績之一。 慈航淨院是在香港其中一個尼眾道場,1932年其開山祖宏願法師圓寂,徒孫瑞融法師協助師父智林法師繼承其遺志繼續擴建佛寺,歷盡艱辛整整十年,終完成慈航淨院的擴建;又以過人的勇氣和機智,在日軍的威脅下保存道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