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facebook「大圍聯盟」羣組於15日晚載一張照片,一身穿校服的學生,背著一個與她身高相約的古箏,站在港鐵大圍站。 由於大圍站較車公廟站更接近沙田車公廟,因此在農曆新年期間,有不少市民會選擇由大圍站步行前往車公廟參拜,同時警方亦會因應情況而於大圍站實施人流管制[7]。

獅子山隧道乃本港首條行車隧道,沙田出入口毗鄰顯田設於顯徑邨以南的山上,而大圍隧道則是在名城後山掠過的有蓋行車通道,與通往長沙灣的沙田嶺隧道同屬青沙公路一部份。 此外,城門隧道沙田出入口位於香粉寮後山,經過城門隧道公路後,在銅鑼灣山路銅鑼灣村外,從前與大埔公路 - 大圍段交匯;青沙公路落成後,多組行車天橋在半空中交織。 駿景園開經:樂信徑、樂景街、火炭路、源禾路、沙田鄉事會路、沙田市中心巴士總站、沙田正街、白鶴汀街、沙田正街、大埔公路—大圍段、大圍道、美田路、車公廟路、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美田路、紅梅谷路、田心街、富健街、顯徑街及車公廟路。

大圍成運路: 車站結構

直到屯馬綫一期啟用後,乘客可前往鑽石山站轉乘觀塘綫,以助分流大圍站與九龍塘站的轉乘人流及減低擠迫情況。 有網友指,事件發生於傍晚6時許,該名女生被指古箏太大,不獲進入月臺。 該相片在網上瘋傳,隨後網民亦紛紛抨擊港鐵處理乘客攜帶大型物件的條例時「雙重標準」及「執法不公」。 他們以水貨客事件作比較,指港鐵對水貨客寬容,卻嚴禁乘客攜帶大型樂器上車。

其後於2015年9月29日,有網民發現大圍站月臺見到有懷疑視障人士拿著一支杖求助,高呼「都冇人嚟幫我嘅」(都沒有人幫助我),其後先有一名女職員問是否要乘車。 2022年3-5月期間,東鐵綫旺角東站-上水站沿途各站因應過海段通車而進行月臺牆身翻新工程[11][12],而大圍站於2022年3月上旬,更換牆紙及換上由區傑棠書寫的新一代站名書法字[13]。 至於東鐵綫1號月臺南面設有E、G出口;而2號月臺南面則設有F出口。

大圍成運路: 成全工業大廈附近配套設施

九巴先後開辦80K及82K線,並雙向繞經木頭站;專綫小巴63K及64K線於翌年投入服務,初時亦以木頭站對開一段成運路為總站。 1986年4月23日,大圍永久站啟用,木頭站停用,有關路線站位亦遷往新站,大部分路線不再途經成全路,只餘下九巴48A線因途經大埔公路而需繼續途經此段成全路[1]。 有網民亦隨即在facebook上載多張攝於港鐵車廂的相片,相中可見乘客帶著洗衣機甚至關刀、長槍等上車,但未見有職員阻止,有網民質疑港鐵雙重標準,欺善怕惡[19]。 大圍成運路2025 2012年12月16日中午,有市民在大圍站大堂進行「無聲抗議」,反對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即現今的柏傲莊)規劃,自稱站長的男士表示市民阻礙著大堂通道,不可在港鐵範圍內展示標語。

  • 大埔道南端的終點本來位於現時荔枝角道與上海街交界,並與上海街連接,後來該路段南昌街至荔枝角道之間的路段於1930年代東移至現時路線,與彌敦道相接。
  • 1980年代鐵路電氣化,各平交道被取消或改建為橫跨鐵路的行車天橋,自此車輛不再需要駛經鐵路平交道。
  • 為方便新界區的乘客轉乘東鐵綫/屯馬綫往九龍區方向之列車,故屯馬綫烏溪沙站至土瓜灣站的一段則採用靠右行駛的行車方向。
  • 另外,新界區專線小巴803K線投入服務後,本線在大圍火車站上落車的乘客大減,因此在同日起往駿景園方向不再駛入大圍火車站。
  • [13]由於整段粉嶺段亦告消失,林錦公路交匯處就成為了大埔公路的北面終點,而整條大埔公路現時亦至此為止。

在1976年8月25日颱風艾倫吹襲香港期間,沙田一帶出現豪雨,沖毀了九廣鐵路英段橫跨城門河的11號石拱橋橋躉,路軌下陷,九廣鐵路來往旺角車站至沙田車站的列車服務被迫停運。 九廣鐵路局在現時大圍站的位置設立臨時車站,並開行緊急接駁巴士往返臨時站及沙田站。 大圍成運路 大圍成運路 直至同年10月4日,11號橋重建完成,鐵路亦恢復正常,故臨時站並同樣拆除[8]。 大窩段於大埔太和邨附近相接廣福道,最初北面伸延至九龍坑相接粉嶺段。

大圍成運路: 成全工業大廈的交通站點

此段路以北地方開始是新界的士可經營範圍(但新界的士可經校門進入中大校園)。 無論由此段道路前往大埔公路-沙田嶺段還是青沙公路往九龍方向,均需先利用九號幹線1號出口駛入青沙公路再選擇相應行車線。 此段南端原本連接大圍段,但經常擠塞,自青沙公路通車後,當局為了改善擠塞情況,遂於2014年6月8日將蔚景園旁邊一段大埔公路永久封閉,現時沙田段已不再連接大圍段,只連接城門隧道公路及青沙公路。 上接琵琶山段,經過沙田嶺山腰、徑口路,至沙田下城門道,是連接九龍與新界東的主要道路,全段為不分隔雙程行車。

本身為藝術家的程展緯,同時身兼大圍站清潔工人,因不滿意時薪過低,只有最低工資。 在2022年2月3日於大圍站大堂內默站抗議,希望乘客能關注工友的工作環境及工資問題[28]。 其後他批評港鐵只會向傳媒發放「車站清潔獎勵計劃」詳情,但不會直接同工友或工會溝通[29]。 2001年,馬鞍山鐵路正式動工,而大圍站亦開始進行擴建工程。 1995年,車站進行改善工程,包括新建兩組扶手電梯、更改入閘區域,並且可讓有需要乘客無須職員協助下使用升降機。

大圍成運路: 車站歷史

1983年鐵路電氣化完成,路軌不需橫跨此段公路,車輛亦不需跨越路軌駛往大埔和九龍,此段部份路段亦因此重建。 由郝德傑道起,經過金山郊野公園(馬騮山)至山坳以金山路為界與沙田嶺段相接,是連接九龍與新界東的主要道路,全段為不分隔雙程行車。 大埔道由彌敦道、界限街、長沙灣道交界以北起,經過深水埗市區,有分層交匯處連接呈祥道,全段為雙程行車。 1990年代,大埔公路介乎龍翔道至大圍一段進行大規劃擴闊工程,其中近九龍水塘北岸一段在塘畔的公路被廢棄,改為途經一段由開山建成的公路;該段廢棄路段現為衛奕信徑第六段及咪錶停車場。

大圍成運路: 九龍巴士88K線

另外,現時位於大窩東支路旁、位於塘坑東村附近的加德士油站,於官方網站上的地址為「大埔公路九龍坑段」[16]。 在最初的道路規劃中,本段公路將會擴闊、拉直成高速公路,在中大建校時的校園規劃亦有為此預留空間;後來有中大學生代表提議在校門建造一條橫跨公路的行人天橋,方便師生,尤其是夜間返回學生宿舍的宿生出入,但最後上述工程沒有推行。 由於本段公路夜間較少車輛經過,因此亦成為非法賽車黑點,尤其是舉行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時更常發生,相關噪音遠至中大校園內亦可聽見。

大圍成運路: 大埔道

其後於2015年9月29日,有網民發現大圍站月臺見到有懷疑視障人士拿着一支杖求助,高呼「都冇人嚟幫我嘅」(都沒有人幫助我),其後先有一名女職員問是否要乘車。 惟女職員入了月臺室後,一名男職員表示該杖需短於130釐米為最好,之後就拿出軟尺量度。 大埔公路有使用「大埔公路××咪」作為地址標示,當中「咪」是英里的英文「mile」之音譯,代表該處與尖沙咀碼頭(經彌敦道)的距離。 大圍成運路 大埔公路車速限制有每小時50、70及80公里三種,大埔道、琵琶山段南段部分、沙田嶺段北段部分、元洲仔段及大窩段均為50公里;琵琶山段北段部分、沙田嶺段南段部分、大圍段、馬料水段及大埔滘段為70公里;而沙田段則為限速80公里的快速公路。 2007年1月15日起,九鐵巴士K11取消,本線短暫增設火炭火車站往駿景園$3.2分段收費,至同年12月1日兩鐵合併前夕取消該分段。

大圍成運路: 沙田段(屬9號幹線)

2011年5月,大圍站擴建部分進行首次翻新工程,工程包括在車站非付費區增建商店空間,並於2012年6月完成。 2009年,東鐵綫各月臺進行較低成本的翻新工程,以遮掩東鐵綫車站月臺殘舊的觀感。 大圍成運路 工程包括重新為各車站配主題色,並加入花的代表,為月臺橫樑及支柱翻上月臺配色的油漆,貼上印有車站主題花的圖案、車站附近/主題建築物/街道、車站名書法字的牆紙,加設/更新直立站牌、路線圖、指示牌、告示等等。 而大圍站仍沿用車站主體的 深藍色,而車站主題花為鬱金香,街景為沙田車公廟。 1993年,政府發佈《香港鐵路發展研究》報告,當中提及會倡議興建以大圍站為終點站的馬鞍山鐵路。

大圍成運路: 巴士

項目圍繞三大方面,包括微型機械人的細胞運送研究、微型機械人磁力控制驅動系統,以及多部微型機械人的協同控制。 團隊實現了全球首次利用微型機械人在體內精準運送細胞,亦首度在國際上驗證了相關技術可用於動物體內治療疾病,為精準微創醫療奠定了重要科學基礎。 現時獲派5輛富豪B9TL 12米(AVBE)及3輛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 MMC 12米(ATENU),均屬沙田車廠。 本線直至1980年代中期仍然採用亞比安EVK41XL行駛,於1990年代長期使用利蘭奧林比安11米掛帥,1996年6月15日起更一度派出低地臺單層空調巴士行走。 到2000年代初以富豪奧林比安11米(AV),丹尼士三叉戟空調12米(ATR),及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2米(3ASV)行走。

大圍成運路: 路線數目

兩個月臺的非付費區皆設有客務中心,同樣2號月臺亦設有失物/學生乘車優惠辦事處;而1號月臺北面亦設有一部自助櫃員機。 大圍站係東鐵綫同屯馬綫嘅轉車站,附近有多個大型屋苑同大量租單車舖,因此無論平日定假日,都有穩定嘅人流;而喺農曆新年期間,大量市民去車公廟參拜,但由於大圍站去車公廟近過車公廟站,故此乘客都係揀喺大圍站落車行去車公廟,令警方要喺大圍站實施人潮管制。 大圍站(粵拼:daai6 wai4 zaam6;英文:Tai Wai Station)係港鐵東鐵綫同屯馬綫一個架空車站,喺沙田區大圍富嘉花園對開嘅位置,喺1983年8月15號開。 車站有人民幣找換店、各大銀行嘅自動櫃員機、衣履、書籍、食品、公共事業、快餐店、銀行、理財服務及便利店等商店及自助服務。

大圍成運路: 出入口

沙田段城門隧道公路至沙田路一段是雙程二線分隔行車,而沙田路至吐露港公路一段是雙程三線分隔行車。 大圍成運路 自屯馬綫一期通車後,大圍及顯徑一帶居民可以改乘較直接的港鐵直達沙田市中心及火炭工業區,導致本線客量出現一定程度的流失。 2022年6月24日以及同年8月24日,一名68歲老翁被控在港鐵大圍站外無牌演奏樂器,被票控兩項「沒有許可證而奏玩樂器」。 其後控方申請修改控罪改為「沒有許可證而在公眾地方籌款」[30],而被告則批評控方「浪費政府的資源、浪費大家的資源」[31]。 2015年9月,有港鐵前員工指出,大圍站向來屬執法嚴謹的車站,因負責執行港鐵附例的顧客服務及收益保護隊(查票組)的其辦公室正是位處此站。

大圍成運路: 九龍

到接近晚上7時,有樂手各自在大堂不同地方拿起樂器演奏,吹奏出《龍的傳人》和《鳳凰花鼓》,贏到不少掌聲及喝采,成為全場焦點,直到晚上8時許人羣才陸續散去[21]。 1986年4月23日,位於臨時站以南現時富嘉花園對開位置的大圍站啟用,而臨時站亦因應車站啟用而停用並拆卸,當時車站只設有兩個相對的出入口(現時的D出口及客務中心所在位置)。 而目前屯馬綫月臺已裝設月臺閘門;反之東鐵綫月臺仍尚未裝設站臺門。 大圍成運路 當中2號同3號月臺設有4條斜道連接,令屯馬綫南行轉東鐵綫南行(同埋掉轉)嘅搭客唔使上落樓,斜道設計更方便傷殘人士用。 要注意嘅係,為方便乘客轉東鐵綫,屯馬綫唔同香港其他嘅鐵路系統,係右上左落嘅。

此路線主要方便火炭及大圍居民往來新城市廣場,或轉乘港鐵東鐵綫,同時亦途經學校林立的瀝源邨、禾輋邨,繁忙時間有不少乘客乘搭,假日亦有很多市民到新城市廣場逛街購物。 本線由大圍至禾輋之間的路段與80K線相同,但由於80K線本身客量也很高,加上沙田馬場又鄰近銀禧花園,而馬場特別路線收費高昂,也是離沙田馬場以及彭福公園最接近的常規巴士路線,不少馬迷寧改搭此路線,因此客量相當不俗。 大圍成運路2025 另外,新界區專線小巴803K線投入服務後,本線在大圍火車站上落車的乘客大減,因此在同日起往駿景園方向不再駛入大圍火車站。 來往顯徑及駿景園,途經隆亨邨、新翠邨、大圍站、美林邨、沙田市中心、源禾路(瀝源邨、禾輋邨)、火炭站及銀禧花園。 1983年8月15日,港鐵大圍站前身的木頭臨時站啟用,位於村南道、成全路與成運路交界處之東南,即文禮閣對出,與今大圍站隔河相望。

大圍成運路: 方向

2016年7月,政府提出擴建大埔公路沙田段,將近沙田鄉事會路至禾輋邨一段長約1.1公里道路,從雙程雙線分隔行車道擴闊至雙程三線分隔行車道,安裝隔音屏障,並改建其與沙田鄉事會路的交匯處,以應付日益增長的車流量,工程造價約27.4億元[17]。 2018年1月政府擬向立法會申請撥款8.5億元,為兩段大埔公路沙田段,包括蔚景園至連城廣場,以及禾輋邨至火炭路加建隔音屏障和隔音罩,指出工程完成後可減少噪音1至5分貝,有2147多戶居民受惠。 時至今日,大部分新界東來往九龍的路面交通仍需途經沙田段,縱使該段已擴建為近代快速公路,但經常出現嚴重交通擠塞。 而其他路段隨着沿途各區的新快速公路及行車隧道(包括獅子山隧道、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吐露港公路等)相繼落成,其作為區域幹道的重要性才大大減低。 踏入2010年代,政府亦有計劃繼續改善大埔公路沙田段以應付增長的車流。 大圍成運路2025 另外在來往九龍和新界東的第一、二、五類危險品車輛不得行經行車隧道而必須使用大埔公路往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