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航廈落成後,桃園國際機場年服務總容量將增加至8,200萬人次[63],提供640,000平方公尺的樓地板面積[64]。 我自己這些年參與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計畫、非都市計畫的農地重劃等相關案件的審查經驗告訴我,無論是區域排水、都市計畫區內排水,在系統設計時都是依據該地區當時的土地利用狀況與規劃來考量的,然而發展卻超乎預期。 雖然當時的設計考量已經有一定的未來性(考慮土地利用與人口成長),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的開發計畫可不必然會考慮「外部」的排水能量。 許多開發計畫伴隨的土地變更,根本不在過去的規劃之內,土地過度利用的結果就是雨水入滲面積減少、地表逕流增加,原規劃設計的系統不足以收集和排出原本設計的降雨條件下的地表逕流。
- 而無論災害何時發生、規模多大、狀況多複雜,桃園機場的管理單位則應該以全災害的角度預先做好緊急事件管理擬訂好應變計畫,平時定期訓練並設定不同的情境演練,纔有辦法因應。
- 「泰利」吹襲期間,一直與澳門保持 公里距離,故因受泰利的烈風圈的持續影響,澳門三條大橋在10分鐘平均風速普遍達到疾勁和烈風級,最大陣風達到暴風級[45]。
- 上午5時45分,中國氣象局表示颱風泰利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再次登陸。
- 飛機發動機燒油產生推力飛上天,燃油是飛機飛行的重要資源。
- 市內的第一核能發電廠,一座輸電塔因大雨倒塌,導致二號機組故障,無法供電,但反應堆及發電機組都安全,無異常情況。
我沒有到過這次淹水的「案發」現場,也沒有審查過這個工程的任何計畫;所以無法深入瞭解、更不應該去分析是否這次淹水是和機場本身的擴建工程相關。 我僅能就個人參與過的工程事前的計畫審查和施工中的查覈經驗來討論。 桃園機場水浸 行政院長林全指出,桃園機場問題存在已久,相信是管理上出現盲點。 賀陳旦在水浸發生後14小時纔到機場視察,被批評是反應遲緩。
桃園機場水浸: 漢光演習第三日 桃園機場首次舉行反空機降操演
下午3時,氣象局正式發出藍色風暴潮警告,並預計內港沿岸地區在17日上午5時到下午1時會出現約0.4到0.8米的水浸情況。 並預計發出黃色風暴潮警告為「低」[22][23][24]。 下午5時30分,氣象局正式改發三號風球,當時泰利集結於澳門東南350公里,並預計三號風球會在晚上維持,而發出八號風球的機率維持在「中等」[25]。 晚上10時30分,氣象局預料泰利會在澳門東南約200公里掠過,因此調高八號風球的機率至「較高」[26]。
桃園機場附近,除了大園區的中心屬於「大園都市計畫」(1976年覈定發佈)範圍內以外,都是不屬於都市計畫區內的土地。 本地的區域排水屬於桃園市管的區域排水系統,包括埔心溪排水系統、新街溪排水系統。 交通部和機場公司認為,水浸源於機場旁邊的埔心溪堆積垃圾浮木,導致溪水暴漲倒灌。 惟桃園市政府不同意,指事發時埔心溪水位距離警戒線約一米,沒有潰堤跡象。 當局歸咎於跑道修復和排水工程未完工,排水不良引致水浸。
桃園機場水浸: 澳門
此外,若原本的排水管路受到影響,必須暫時截斷,則必須設法設置適當的臨時排水管溝,讓工程中原有的系統排水功能不受影響。 如果動脈阻塞,可能導致肢體壞死的嚴重後果;排水系統一定要維持暢通。 而臨時滯洪沈砂池如果沒有設置,則泥砂和樹枝、工地的雜物都會一併經過臨時排水溝或地表漫流進入區域排水系統,造成系統過大的負荷甚至於堵塞、失效。
臺北桃園機場今日(6月2日)在其官方網址公佈,因受今年警報時間最長雷雨影響,上午8時45分,臺北市大屯山鞍部雷達站遭雷擊,飛航服務總臺臺北航空氣象中心發佈雷雨當空警報。 為維護地勤作業人員安全,雷雨當空時停止地勤作業,航班、行李提領會受影響,統計至上午10時30分,受影響的航班共計29架。 國道二號是桃園國際機場最主要的聯外道路,全長20.4公里,並設有機場端、大園、大竹、機場系統、南桃園、大湳及鶯歌系統等7座交流道。 然而,由於機場所帶來的龐大車流,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2001年起正式展開了國道二號擴寬的研究,並投入156.688億於2009年3月3日正式動工,2012年5月27日正式拓寬啟用[107][108][109][110][111]。 桃園機場水浸2025 除此之外,桃園國際機場還擁有4座貨運站,每年能夠處理260萬噸進、出、轉口貨運量[79]。
桃園機場水浸: ➤ COZZI Blu 和逸飯店 桃園館
因應泰利採取較偏西北路徑,與其相關的烈風區會持續影響珠江口一帶,天文臺在早上8時45分表示,八號信號最少維持至下午4時[64]。 隨著泰利開始遠離香港,天文臺於下午1時45分宣佈會在下午4時20分改發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65]。 天文臺於下午4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當時泰利集結在香港之西南約290公里[66]。 天文臺表示,三號信號將在7月17日餘下時間維持,當泰利進一步遠離香港時,天文臺會考慮改發一號戒備信號,或以強烈季候風信號取代熱帶氣旋警告信號[67]。 另外,受泰利外圍雨帶影響,天文臺於下午5時50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68],至晚上7時30分取消[69]。
然而桃園市的基礎建設卻沒有在事先就做好規劃並完成,桃園市這些年來除了配合高鐵站週邊土地重劃開發的道路橋梁等「看得見工程」以外,在看不見的下水道建設績效上卻是全國倒數。 桃園機場昨早11時許傳出「災情」,多名網民指,前往桃園機場的國道2號嚴重水浸,第二航廈地庫及停車場水深及膝,旅客被迫涉水而過;第二航廈D區更曾停電及有櫃臺天花漏水。 據悉,出入桃園機場航廈的地下道積水情況最嚴重,8米高的地下道幾乎滅頂,車輛無法通行,來往機場道路嚴重塞車。 經緊急清理後,機場聯絡道航站北路出機場方向終在昨傍晚6時恢復通車。 有網民表示,其航班昨午降落近45分鐘仍未能落機,機上廣播指登機橋不能運作,要待地勤人員把飛機往後推,再以人工方式離開機艙。
桃園機場水浸: 桃園機場淹大水,是天災還是人禍?
天文臺於晚上10時45分表示,會在凌晨改發一號信號[70]。 天文臺於7月18日凌晨1時45分表示會考慮在短期內發出一號信號以取代三號信號[71],天文臺於凌晨2時40分改發一號戒備信號[72],當時泰利移至香港之西南偏西約490公里,並表示當泰利對本港的威脅解除時,天文臺會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73]。 天文臺於早上6時45分表示會在短期內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74]。
桃園機場水浸: 「機場小教室」-淺說航管
天文臺於凌晨3時45分表示,八號信號最少維持至中午12時[59]。 隨著香港風向轉為東至東南,香港天文臺於早上6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61],當時泰利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260公里[62]。 泰利在早上8時最接近香港,在天文臺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50公里掠過。 桃園機場水浸2025 適逢天文大潮加上受風暴潮影響,天文臺預計大澳的海水高度會在早上8時至上午11時期間上漲至海圖基準面以上約3米或以上[63]。
桃園機場水浸: 機場地理與管理資料
有滯留的乘客玩撲克牌解悶,有人投訴機場和航空公司完全無理會他們。 同一時間,桃園水務局得到行政院營建署支持,取得三年4000多萬安裝下水道的感測器,這套「全流域智慧治理整合決策系統」才得以完善。 李金靖回想,早在2014年以前的3G時代,無法實現如今系統所需的5G AIoT物聯網。 從2014年鄭文燦上任後,水務局便成功爭取到三年共2700萬元的防範淹水智慧監測計畫,2018年到期後,又每年編列約850萬元精進系統,比如加裝偵測地下水的感測器。 有了這套系統,就可以針對易淹水地區設立抽水站,滯洪池也能提早放水,還有坡地的滯洪池,都需要計算可以容納的水的數量,這是決策整合系統。 英洪朗薩拜酒店是商務和觀光旅客前往羅勇府的理想下榻之處。
桃園機場水浸: ➤ 桃園市區公車
換言之,既有的排水系統,可能早就不符合當初的規劃設計條件了! 而最大的元兇,就是地方政府自己,這個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地目變更的單位。 桃園縣當年拚升格提供遷戶籍獎勵,爭取大臺北地區民眾在桃園購屋,設籍桃園,讓人口衝破直轄市門檻。 在升格之後新任市長鄭文燦端出生育、育兒津貼、老人免繳健保費等社會福利,也因為升格直轄市、福利佳、就業機會多,人口持續流入。 2015年桃園市在1-6月間淨遷入3萬6668人,居全國之冠。
桃園機場水浸: 桃園機場水浸多班航機延誤
2019年度的總旅客吞吐量超過4,868萬人次[7],無論面積或運量上,均是臺灣最大的民航機場。 以上討論的目的和結果,並不是為了、也不能夠釐清這次桃園機場周邊淹水的原因。 但是,看到機場主管、中央政府官員、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名嘴們,還沒有找到原因時,就說是因為沒有做好「流域治理」或「總合治水」,或直接就要交通部或機場官員負責,或許都操之過及。 因為在缺乏調查證據的情況下,如果連最基本的病因,都不瞭解,就找不到解藥。
桃園機場水浸: 熱帶氣旋警告使用記錄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在以臺北近郊為考量的狀況下,於1969年正式選定中華民國空軍桃園基地[a]西側埤塘區域空地,以興建新的大型國際機場,並成為十大建設之一,此即桃園機場興建之起源[10][11]。 也因如此,桃園機場的機場代碼(包含IATA及ICAO代碼)使用代表臺北的「TPE」及「RCTP」,原本使用的臺北松山機場則另分配新代碼。 在許多案例中,排水系統中的管溝、箱涵也常常因為維護不良或其他工程施工導致阻塞降低排水量,甚至於是臨時截斷、改道後未加以復原而讓水路被截斷。
桃園機場水浸: 航空科學館
由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的第二航廈,以傳統木造的斗拱結構為主要設計構想轉化為現代化的造型,不同於第一航廈的設計,第二航廈採用大量玻璃帷幕及金屬桁架作為建材,在空間輕盈明亮的同時具有強烈科技感,同時也有著些許東亞建築的特色。 [10][52] 不過,第二航廈的建築設計上並未考量玻璃吸熱的缺點,導致後續使用上高度耗能的狀況發生,也因內外缺乏鮮明形象、大量使用四方型的幾何線條,引來「看起來十分笨重」的批評。 若考量開發整地對於排水的影響,以機場周邊來看,最近一年之內的機場外航空城計畫中產業專用區預定地的大規模整地,或許和這次的機場周邊大園區的道路淹水有關;但是和機場內部的淹水沒有直接關係。 較值得民眾關切的是大部分的水利工程機關是以工程建設為主要業務,無論系統完工後是自己管理或移交下級政府單位維護、管理,經費與人力都不夠。 因為建設是政績、建設費用有油水,維護、管理是苦差事,民眾看不見。
桃園機場水浸: 航廈電車
問題可能小到只是出在單一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程沒做好,也可能是大到要把土地開發利用及管制和環境保育、治山防洪,同時考量。 但無論問題是大、是小,都是需要仔細檢視問題、仔細思考才會有答案的。 但放眼臺灣各地,除了莫拉克風災、梅姬颱風等幾次大範圍淹水之外,近幾年來無論是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縣)、臺南市、高雄市的淹水,都不是颱風豪雨造成的;多半都是短延時、強降雨。
桃園機場水浸: 營運成績
[33]氣象局在中午12時改發八號東南風球,當時泰利集結在澳門之西南偏南220公里處。 [34] 下午1時,氣象局取消所有風暴潮警告[35]。 下午3時,泰利集結在澳門西南約230公里,逐漸遠離澳門。 桃園機場水浸2025 氣象局表示受泰利雨帶影響,天氣會持續不穩定,當泰利登陸後開始遠離澳門地區,將視乎實際的風力情況,於晚上8時到10時考慮改發三號風球[36]。
桃園機場水浸: 桃園機場水浸
八號風球生效14.5小時期間,民防行動中心共錄得30宗事故報告,分別為清除有墜下風險的物件、樹木及棚架倒塌、外牆石屎、瓦片剝落等,期間接獲1宗因颱風而引致受傷的個案。 另外,民防行動中心查詢求助熱線共接獲53宗個案,分別涉及物件有墜下風險、道路阻塞、查詢颱風情況和口岸運作等;治安警察局亦執行打擊違規的士行動,共截查到4宗的士違規議價事件,以及檢控了11宗白牌車。 社會工作局啟動避險中心第1級開放機制,開放4間避風中心,期間共有12人使用[41]。 7月9日,一個熱帶擾動在菲律賓東方海域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5W,上午6時30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提升為「低」[注 1]。 桃園機場水浸2025 【Now新聞臺】臺灣廣泛地區下暴雨,其中新北市降雨量超過600毫米,導致多處嚴重水浸,最少一名女子死亡和一人失蹤。 機場是飛機的家,停機坪(Apron)是飛機的起居室或工作間,飛機停放機坪讓旅客及貨物上下,維修機坪執行飛機保養維修,完成整備迎接下一趟旅程。
依據交通部的瞭解,防水閘門沒有即時啟動,也沒有事先佈置好足量的抽水機待命。 對於機場與進出道路淹水後班機起降延誤和道路通阻資訊,也沒有及時對外公佈讓旅客有所因應。 顯然,顯見其緊急應變計畫中淹水情境的應變作業程序和人員編組無法符合這次事件的需要。
南側5樓擴建區「臺灣玩藝大街」於2019年12月14日試營運,北側5擴建區「天空之城」於2019年12月28日試營運,兩側5樓擴建區均於2020年1月25日正式啟用。 兩個擴建區除具備商場的功能之外,還設置了桃園國際機場首見的戶外觀景臺,可觀賞機場南北兩側的不同風情[53][54][55][56]。 天文臺於下午4時45分表示隨著泰利逐漸靠近,會在翌日早上6時前考慮發出三號信號[50];至16日凌晨3時45分宣佈會在凌晨5時40分發出三號信號[51]。 隨著泰利進一步增強,香港晚上普遍受強風影響,離岸及高地吹烈風,並有狂風驟雨。 天文臺在晚上8時45分表示,香港風勢會在早上進一步增強,會考慮在午夜12時至翌日凌晨2時之間發出八號信號[55];隨後在晚上10時40分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宣佈在翌日凌晨12時40分或之前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56]。 7月17日凌晨2時半,氣象局宣佈將在5時半發出八號東北風球,澳門風力會逐漸增強[28]。
泰利吹襲期間,天文臺測風網絡8個參考自動氣象站有5個錄得強風,其中1個錄得烈風,三號信號達標,但八號信號不達標。 ]風暴期間,長洲、機場、西貢、啟德及流浮山錄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為每小時87、57、51、43及42公里。 風暴期間錄得55宗塌樹報告,一名女子在南灣泳灘被樹壓中受傷,風暴期間共造成9人受傷[79]。 「泰利」吹襲期間,一直與澳門保持 桃園機場水浸2025 公里距離,故因受泰利的烈風圈的持續影響,澳門三條大橋在10分鐘平均風速普遍達到疾勁和烈風級,最大陣風達到暴風級[45]。
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和香港天文臺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桃園機場水浸 泰利影響菲律賓呂宋後,逐漸移向華南沿岸,為該區的2023年風季揭開序幕。 泰利在7月17日以颱風強度逼近廣東沿岸,是繼上年颱風暹芭後,香港天文臺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再次針對年內首個吹襲的熱帶氣旋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當中香港更是37年以來首次連續2年為年內首個襲港的風暴發出八號信號。
桃園機場水浸: 影響
機場的電力逐步回復,航班資料的電子顯示屏恢復運作,但幾乎「一片紅」。 鄭文燦說,智慧城市其實有許多的手段,像是AI、5G大數據等,重點是要達成「永續城市」這個願景。 對這套系統,鄭文燦強調,除了桃園好用,更重要的是模式「可複製」。 「可複製就是代表可輸出,像是馬祖要做市民卡要怎麼做?可以跟我們合作啊,」鄭文燦表示,只要用的城市愈多,系統還會不斷進化。 因為這套智慧化的水情繫統,並無前例可循,經過逐年架構、升級系統,到現在,雖不敢說100分,但李金靖有自信,認為是臺灣城市當中相當領先的。
氣象局在凌晨5時半正式發出八號東北風球,當時泰利位於澳門以南約250公里,氣象局預計八號風球將在上午維持[29],並預計澳門風向轉為偏東風後,風力將會繼續增強[30]。 桃園機場水浸 民防行動中心宣佈由發出八號風球起宣佈澳門進入「即時預防狀態」[注 6][31]。 隨後在早上8時表示,隨著泰利逐漸增強及移近,預料中午時段影響澳門的風力最大,風向逐漸轉為東至東南風,屆時將轉發八號東南風球。 [32]因應泰利採取較西北路徑,氣象局在上午10時表示,泰利日間將與澳門保持約200公里距離,其烈風圈將持續影響珠江口附近,故此八號風球將於下午維持生效。
我們在進行水土保持計畫施工查覈時,也常發現這樣的狀況。 因此,即使在水保計畫中或一般的施工計畫中有說明排水系統在施工過程中的臨時改道措施,但現場經常「忘了做」或「還沒做」或「沒做好」。 至於現場找不到設計圖上的臨時滯洪沈砂池和排水溝,或者位置、尺寸不一樣,更是家常便飯。 現場人員的回答一樣是:「忘了做」或「還沒做」或因為工程的需要換位置而「尚未完成」或整個接近完工所以已經提早「復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