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廟宇由華富商盧亞貴及譚亞財興建,估計於1847年至1862年期間落成[3]。 文武廟還神 1908 年,港英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將荷李活道文武廟的管理權交予東華醫院。 每年東華三院董事局與社會賢仍會齊集於東華三院文武廟內舉行秋祭典禮,禮拜文武二帝,同時又為香港祈福。 作為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的其中一站,文武廟更是本港的熱門旅遊勝地之一。

  • 之後村民在廟前廣場準備自助餐形式的午宴,並趁機閒話家常。
  •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 先點紅燭,稟神時要誠心,向神明報上姓名,還要說些感謝神靈的說話。
  • 1908年香港政府頒佈《文武廟條例》,把文武廟及其所屬廟產撥交東華醫院管理。
  • 傳統上的習俗是年頭作福、年尾還神,有人會選擇於冬至還神,因為冬大過年,宜祭祀,亦有人於尾禡(農曆十二月十六)還神。

向神靈鞠躬三次,然後把香插上香爐,多謝保佑這一年來的護蔭、事業順利、財運亨通等,然後拿著衣紙向神靈感謝,保佑一年護蔭,並祈求來年順利,最後把衣紙化掉。 文武廟還神 文武廟還神 傳統上的習俗是年頭作福、年尾還神,有人會選擇於冬至還神,因為冬大過年,宜祭祀,亦有人於尾禡(農曆十二月十六)還神。 還神須在農曆十二月至新年來臨前完成,最好擇一個吉日進行,而且該吉日與自己的生肖不是相沖。

文武廟還神: 東華三院

初一走春,很多民眾來到財神廟拜拜,但其實財神也有「分文武」,民眾可以把自己的名片放到神桌上的金元寶當中,而不同職業別拜的財神不相同,走春拜廟人潮滿滿。 棚架帳蓬已拆去,可見廟宇新貌,而工人正忙於為下星期的重修開光作最後的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大會還安排了神功戲,慶祝重修開光,也算是較少見的。

據中國傳統習俗認為,每一年都有一位神祇(太歲)掌管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 有的人生肖沖犯了這位太歲,便是所謂「犯太歲」,可能會流年不利或百事不順。 為求心安理得,他們會到供奉太歲的廟宇,作個太歲福來化解,以求平安順遂,這便是香港人說的「攝太歲」。 進入廟後,買一份太歲香包,在太歲符填妥犯太歲者的出生年月,上香祈求後,把太歲符交給廟祝,由廟祝將太歲符「攝」在當值太歲的腳下,即功德圓滿(但年底要回來酬神)。

文武廟還神: 香港十八區景點

除嗇色園黃大仙祠、紅磡觀音廟、大坑蓮花宮、粉嶺蓬瀛仙館外,上環文武廟亦是香港熱門攝太歲地點。 上環文武廟是一座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則置有擋中。 廟內各處均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壁畫,別具傳統工藝特色。 東華三院文武廟(英語:Man Mo Temple)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 由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的法制還未完善,因此成為早期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沿用中國民俗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 攝太歲是在農曆春節至正月十五期間,文武廟會出現「攝太歲」的人潮[7]。

文武廟歷史悠久,香火極為鼎盛,廟內長期燃起巨型的塔香,吸引不少和遊客前往參觀參拜;另廟內有不少文物,如大鼎、銅鐘、鑾輿、白鑞香爐和手工精緻華麗的神像木座等,均是值得一看的。 文武廟還神 由於和水頭村同時進行,因此來到時拜祭已近尾聲,豬肉(村民稱為門頭肉)亦已分好放在廟前,等待各門頭來領取。 原來這兒也有輪甲制,今年由第二甲負責,有十二個門頭,也是一種傳統的組織活動啊。 香港開埠初期,香港的法制還未完善,現在表示所作供詞並無虛言,只須在監誓官之前舉手宣誓就可以,但在開埠之初,中國人宣誓的方法是燒黃紙及斬雞頭[6],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規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開始前先把祭品放在檯上,將衣紙逐層疊成盤形,在寶牒上寫上你的姓名,男士寫為善子,女士則寫為信女,並寫當日的農曆日子。 先點紅燭,稟神時要誠心,向神明報上姓名,還要說些感謝神靈的說話。

文武廟還神: 東華三院文武廟

但不要以為是黑社會儀式,在香港早期,「斬雞頭、燒黃紙」可是香港政俯認可的宣誓儀式。 不過,也不是隨便燒燒斬斬的,必須是在上環文武廟(又稱東華三院文武廟或荷李活道文武廟)舉行,纔有法定效力。 由此可見,這座香港最早期的中式廟宇,在當時多有「江湖地位」。

文武廟旁的列聖宮,顧名思義,擺放了諸位聖人及先人牌位的地方,主要神祇是觀音娘娘,也有供奉財神及其他大小神祇。 公所,從前是鄉民聚會場所,現時則設精品店及中英對照的解簽服務,為方便外國朋友。 即使時至今天,舉凡校內終期試或公開試前仍會有學生來祈求學業進步。 至於武帝,則是「關聖帝君」,也就是關公關二哥,不需多介紹了吧! 武帝則主祀事業運勢,上班族如要祈求事業順利、升職加薪,便會帶備祭品向關二哥祈福求簽! 荷李活道文武廟內還擺放了城隍、包公、福德神祇及十殿閻王,都是傳統上保祐官運亨通、事業順暢的神祇。

文武廟還神: 上環荷李活道文武廟 (Man Mo Temple, Hong Kong)

位於香港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約於1847年至1862年期間落成,由坊眾管理。 當時文武廟不僅是供奉文、武二帝的地方,也是華人議事及仲裁的場所。 1908年香港政府頒佈《文武廟條例》,把文武廟及其所屬廟產撥交東華醫院管理。 在尖沙咀繁華鬧市中,於海防道街市旁,卻保留著一間過百年歷史的福德古廟(內有光緒庚子年的匾額)。

文武廟還神: 文武全材.金榜題名

2015年,東華三院計劃把文武廟旁空置10年的東華三院李西疇紀念小學校舍重建為21層青年宿舍。 顧名思義,廟內供奉了“文曲星”和“武曲星”;文曲星即為文昌帝君,掌管的是莘莘學子們最關注的考試、編寫文章和掌握學問的能力,也負責功名和職位升遷事宜;“武曲星”則是關帝,他是忠義和武略的代表。 除文武二帝,廟內亦同時供奉包公、城隍、十殿閻王和福德等神祇。 在喃嘸師傅帶領下,天后廟總理會到廟前進行「大眾酬神」,並唸出酬神緣部內的各善信名字,然後分燒肉。

文武廟還神: 上環一日遊第23站

1958年,政府修訂有關條例,訂明文武廟廟宇及嘗產收益,除用於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廟宇及擴建嘗產外,亦將用以開辦學校教育華人子弟、資助香港華人慈善事業及擴充東華三院發展醫療服務。 文武廟還神2025 多年來,文武廟經多次重修,於1994年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更於201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5],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臺,前進置有擋中。 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

文武廟還神: 上環總覽

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4],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 文武廟還神 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 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 文武廟還神 位處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Man Mo Temple)約始建於 1847 年前後,擁有逾百年歷史,整個廟宇建築羣由文武廟、列聖宮、公所組成,只是一般人已習慣籠統稱為「文武廟」。

文武廟還神: 香港最有名的廟宇打卡點

之後村民在廟前廣場準備自助餐形式的午宴,並趁機閒話家常。 到接近中午,午宴開始,在好客村民的邀請下,我們也得享這歡樂活動。 整個活動的宗教氣氛並不濃烈,反而村民團聚的味道更強,特別是大夥兒齊齊擠在廚房忙碌,很有節日氣氛呢。 此外,一些新界村落也有酬神活動,可惜未能參與,只能附上有關村通告(新田文氏惇裕堂和粉嶺圍彭氏大德堂),以作參考。

文武廟還神: 東華三院廟宇及文化推廣服務網站

廟內空間不多,但供品卻十分豐裕,除燒豬、雞鵝魚、生果外,還有不少洋酒。 大會是以問杯來決定還神時間,雖未能一看過程,但倒欣賞到廟前的潮曲表演,為神衹及信眾帶點娛樂,也算是特色。 俗語有云,「年頭作福,年尾還神」,踏入農曆十二月,便是酬謝神恩保佑的日子。 除了個人的還神外,亦有一些是團體組織的還神活動,儀式雖簡單,但也是傳統的一部份呢。 今年到了好幾處地方看還神,有新市鎮、漁村、市區廟宇等,各有特色。 文武廟為廟宇組羣,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2]。

文武廟還神: 上環文武廟

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 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 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 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文武廟還神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向財神爺擲杯,信眾們大年初一就擠滿財神廟,廟方採取實名制,做好防疫措施,民眾要討個吉利怎麼拜也有眉角。

文武廟還神: 農曆新年攝太歲熱點

於《通勝》看到有「歲德 」、「月德」、「天德」、「天月」、「德合」、「三合」及「六合」的日子則適宜還神。 年卅晚,錦田鄧氏的水頭村及水尾村,分別在村內的洪聖宮及天后宮進行酬神,並兼分豬肉。 水頭村並請來喃嘸師傅進行約十五分鐘的儀式,然後才將預先包好的豬肉,分發及各門頭。 大會酬神在十一時舉行,大家齊集廟內,由總值理問杯,確保洪聖爺滿意安排,並祈求繼續庇佑村民,然後各人輪流上香,整個儀式約十分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