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以下的建議並非科玉律,隨著靜觀經驗變得豐富,大部份都會按自己的情況調整這些步驟。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靜觀,不妨參考以下的建議作爲藍本。 這個事例已經成爲我教靜觀班的標準教材,相信不少澍洞的學生也聽過。 每當提起這個例子,就會有一陣充滿喜悅和好奇的笑聲,爲我提供良機闡述靜觀的概念和背後的原理。 上述活動有機會因應疫情及政府防疫措施而改動,主辦機構保留最終決定權,如為參加者帶來不便,敬希見諒。 TREE/ FOREST 會員可無限修讀線上預錄課程,更有一系列線下會員活動,助你持續增值知識,結伴一同成長。

  • 靜觀 (Mindfulness)是一種心理狀態(State of Mind),一種對當下全然覺察的心理狀態。
  • 平常我們甚少意識到念頭浮上腦海,卻會隨念頭而行事;靜觀時我們意識到念頭出現,這不是覺察心緒的第一步嗎?
  • 在上世紀的 70 年代,Jon-Kabat Zinn 等人受到佛學哲理以及修行手法所啟發,逐漸把這些手法融入到科學研究與心理治療的範疇當中。
  • 我們漸漸看清各種自動導航的習慣和生活模式如何令痛苦持續,並學習更有意識地應對人生中無可避免的起跌,從而活得更輕鬆自在。
  • 六星期過去,己能掌握靜觀的基礎,並體會其帶來的好處。
  • 在過程中,我們會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仔細察看呼吸的感覺。

事實上,研究開始初步指出靜觀練習能夠幫助減少成癮的問題。 靜觀活動2025 一些傳統會把靜觀解釋為覺察自己的心智遊移或走神。 在靜觀練習中,我們首先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 靜觀是指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帶回我們原來集中在的事物上。 反之,當我們常做同一件事,或想念同一樣事情,相關神經網絡便會漸漸變粗。

靜觀活動: 練習「一吸一呼心靈樽」時會有分心嗎?當然有試過分心啦!分心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冷靜,冷靜,不要緊張,做完靜觀後即使有何問題,都可以再慢慢想辦法解決。」

歡迎各機構為不同羣眾及活動目的提出報價查詢。 課程針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及生活中所面對的挑戰及困難而設計。 課堂時間及家中練習時間相對於「靜觀減壓課程 MBSR」及「靜觀認知治療 MBCT」為短,更易應用於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中。 課程融合靜觀練習、腦神經科學研究、心理學、自我疼惜的培養等內容,幫助學員重新探索內在的力量,減少因慣性思緒模式及情緒幹擾工作表現,進一步訂立更整全的目標。

  • 如果以神經可塑性角度來看,靜觀可以說是一種不同地使用大腦的方式,以致靜觀夠久、重複夠多,日常就比較能保持靜觀的心態。
  • 據統計,自2003年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越南和斯里蘭卡開展創新教育、兒童健康、可持續發展等公益項目,至今已逾20萬名孩子受惠。
  • 而且,正念和靜觀的課堂內容非常相似,的確很容易會混淆兩者。
  • 陳健欣指,一般人都可在家簡單練習靜觀,他形容只需坐下,挺直腰骨,保持一個精神及舒服的姿勢,令自己更易集中。

根據靜觀減壓課程的創立人Jon Kabat-Zinn所說,靜觀是指有意識地留心當下此時此刻升起的經歷,不加批判及接納。 在練習靜觀時,我們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經驗。 例如,在靜觀進食練習時,我們可以細心留意一下食物的味道、外形、氣味、質感和進食時的聲音。 靜觀 (Mindfulness)是一種心理狀態(State of Mind),一種對當下全然覺察的心理狀態。 許多研究證明, 靜觀 可以引起腦部結構、腦神經活動和功能網路的轉變,帶來情緒調節和行為上的改變。

靜觀活動: 父母

例如你會發現上文我能夠仔細地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與自己感受的轉變。 縱使這個例子容易讓人誤會,但我依然選擇提及它,是因為這個例子展示了幾個靜觀的核心特質:專注(Concentration)、覺察(Awareness)、轉變觀點(Perspective Shift)。 我先借東鐡一事簡介這幾項特質,但在本文中,你會留意到這幾項特質經常出現。 簡而言之:靜觀(英文:Mindfulness)是一套近代獲大量心理學研究支持的心志訓練工具。 靜觀的基本進路是培養個人對想法、情緒的理解(Awareness),藉此讓人思維更清晰、能更好地管理壓力、情緒。 十年來舉辦超過七十屆靜觀課程,亦為超過100間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非牟利機構提供團體培訓服務。

對很多都市人而言,這種狀態相當陌生,例如在社會盲目鼓吹「正面思維」時,每當感到傷心、悔疚便會如臨大敵,恨不得將這些情緒殺之而後快。 最後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對情緒的反應。 靜觀活動2025 例如右腳被踩這件事件,我可以選擇把專注力放在事件的不同面向:可以社會的角度理解,右腳被踩象徵個人空間被侵犯,故此憤怒。 但也可以單從觸感的角度出發,那就沒有令人困擾的地方。

靜觀活動: 【親子靜觀】為孩子添樂趣加入遊戲元素 小學員:練習對我有好處

其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佛教發展了一套稱爲「正念」(Right Mindfulness)的修心方法,和當代靜觀有不少共通之處。 「正念」一詞,源於佛學中的「八正道」[2],意指八種修行以達致「涅槃」(Nirvana),即脫世間一切苦的境界。 而正念是其中一種,它不是一套獨立的減壓方法,須配合其他七正道以致悟道。 現代心理學界中的「靜觀」或「正念」雖然受佛學中的「正念」所啟發,但因為旨趣不同所以修行手法上也大相逕庭。 由佛教正念發展到心理學界靜觀,就是Jon-Kabat Zinn及其幾位老師的功勞了。

而最重要的是,本書有個六星期的小小靜觀課程,附有相關的修習錄音和生活練習。 我強烈建議讀者一個星期讀一節,並按書中所示練習。 六星期過去,己能掌握靜觀的基礎,並體會其帶來的好處。 透過學習全方位的靜觀練習,讓學員提升對個人身心狀態,以至生活不同層面(包括工作、社交等)的覺察力,意識到生活習慣如何造成個人壓力反應,逐步解除固有的生活模式,從而有效應對壓力。 基金會成立初期,把工作重點放在完善基礎教育設施等項目上,投入資源用於學校改造和重建,並得到地方政府資源配對。

靜觀活動: 學校頻道

以靜觀作心志訓練,數十載以來已得到大量科學認證,對管理焦慮等情緒什有幫助。 我希望本書不會天花亂墜,能有一定學術水準、能反映心理學界對靜觀的研究發現。 當然貼地盞鬼也是很重要的,這亦是讀一本香港出版的靜觀的最大價值,身為香港人,我知道香港人的掙扎,也嘗試在書中探討這些題目。

靜觀活動: 心理輔導入門課程:敘事治療與實踐Counselling Fundamentals – Narrative Therapy and Practice

參加正式的靜觀練習訓練課程能夠在導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鞏固學習。 以八星期的靜觀減壓課程或是靜觀認知治療課程為例,參加者需要每天進行至少四十分鐘的練習,使人們養成每天進行靜觀練習的習慣。 心理學是利用科學化的研究方法去幫助我們理解人的思維,行為與運作模式。 為不同的範疇貢獻,例如教育、心理治療等等,掌握心理學的理論亦非常有利於理解自己、別人、甚或近期的社會事件。 工作坊由「01教育夥伴」Aquatech Asia Limited亞洲水產研究有限公司舉辦,活動會結合水產科技及STEM元素,讓同學在一系列實驗中,學習相關科學、科技等多學科知識,從中瞭解業界最新科技應用。

靜觀活動: 學習與羣體支援

工作坊以「密室逃脫」遊戲形式進行,同學可以親身參與不同探究實驗,從而找出最適合澳洲龍蝦生長的環境及所需設備,過程中需要應用數學、科學、科技、設計知識,並與組員協作解決難題。 靜觀活動 另外,工作坊的多個實驗及關卡就涉及不同科技,例如AI影像分析、3D打印、編程及數據分析等。 這課程讓我更加認識進行靜觀練習的不同技巧,進行了幾星期的練習,最大得着是讓我更容易察覺自己情緒的變化,提醒自己嘗試用不同角度去處理情緒。

靜觀活動: 學生工作坊:

同時感謝導師能兼顧沒有小孩的學員,用的例子也很貼切。 MindfulKids®為學習者和畢業生創建了FaceBook羣組,以達至互相支持、鼓勵、幫助,以及發問。 靜觀活動 透過網上社羣,我們可以分享成功及失敗的經驗,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靜觀的教學。 靜觀活動2025 於教練級別的訓練中,我們將介紹小組輔引技巧,以便學習者不僅能夠促進自己的孩子進行靜觀練習,而且能夠帶領兒童靜觀小組。 在靜觀中,最基本的做法就「看」着這些念頭,就只是去看着它們。 你不去用力捉緊它,也不讓它捉緊,就看着它,再慢慢地,把專注力又引回呼吸上去。

靜觀活動: 瞭解自己,探索自我: 心理學必修課 Know Thyself: Psychology of You

心理學界的從業員當被問及靜觀的來源時,多會回答靜觀是源自美國Jon-Kabat Zinn教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所研發的「非宗教性」減壓技巧。 事實上,類似靜觀的訓練(當時未有「靜觀」或Mindfulness 一詞),過去一直印度宗教甚有淵源。 早在佛教(Buddhism)出現之前,印度教(Hinduhism/ 或作「婆羅門教」)中的經典奧義書(Upanishad)就有記載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身體不同部份的修行方法[1],和今日靜觀頗爲類近。 而佛陀(Buddha)出身的世代以印度教為主流,佛陀本人也曾受印度教思想影響,故此源自佛陀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都非常有印度教的影子。

靜觀活動: 地點 : 香港德輔道中121號遠東發展大廈17樓1701室

​根據過百名畢業學員的反饋,他們都說在練習MindfulKids® 之後,他們的親職壓力減少了,同時也提升了親子關係。 作者評價自己寫的書從來不會客觀,但我可以談談自己的寫作理念:這本是靜觀的入門書。 我認為要立論有根有據,科學研究充分;要系統完備、清晰易明,讓讀者明白靜觀的精粹;而且要確實可行,有指示可循讓讀者親身修練。 在寫作過程中,我非常努力讓《心志訓練——以靜觀學習掌控腦袋的實證訓練法》符合這些條件。 在靜觀時,你可以把專注力集中於一樣事物上面。 對入門者來說,其中一個常見的練習,就是把專注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去,留意自己的呼吸。

靜觀活動: 心理學基礎課程:理論與個人實踐 Fundamentals of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在2000年至2012年期間基金會總共參與改造了22所小學,並向新疆農村地區1000多所學校捐贈圖書館及圖書。 基金會還設立了獎學金計劃,支持2000多名有經濟需要的中小學生繼續接受教育,增加他們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 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饒方莉指,一般來說,靜觀可以幫助小孩改善專注力、情緒管理。 有些小孩在睡覺時有困難,可以在睡前做靜觀練習,幫助他們慢慢與身體作連繫,令整個人都可以平伏下來,容易入睡。 她指:「有個別的小孩上課後,反映晚上睡覺時都會容易入睡,再沒有在半夜中尖叫或大喊、經常醒的情況。 他舉例指,當人聽到不合意的意見,或發生一些突發事情時,容易反應過大,整個人被情緒牽着走,「很多時候,人都不會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靜觀就是要學會留意自己的思想和狀態,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非被情緒控制自己」。

我們的腦袋是由860億個腦細胞建立而成的網絡,從最新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前額腦是不會真正執行多任務處理。 舉個例子,我們打算同一時間進行「A」及「B」兩項不同任務,大腦本來正在處理「A」,但當我們想處理「B」時,前額腦需要先卸載當前「做A」的「應用程序」,跟着纔可到另一個應用程序(「做B」)。 靜觀活動2025 過程中,大腦需要來回切換,消耗大量大腦能量,亦對大腦造成一定的壓力,結果只會拖慢工作效率。 如你懷疑自己患上精神疾病,請求助於相關的專業人士。 課程部份活動可能會引起情緒反應,所以如果你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或受嚴重的情緒問題困擾,請你在報讀課程之前務必徵詢相關專業人士,如精神科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的意見,並於上課前知會導師。

感謝Victor,第一次嘗到專注運用五感,並藉以更清楚食物的味道、身體隱藏的感覺,以致靜觀步行時更細緻認識環境與自己的關係。 到目前為止,這是我至今最難忘的一門關於生命教育/育兒的課程。 靜觀活動 謝謝Victor和他的團隊,因為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並且非常喜歡它。 我們將介紹常見的靜觀練習,並從父母的角度重新認識情況,以便您可以享受靜觀帶給您的好處,並能夠對您的育兒角色有了新的認識。 雖則觀息靜觀的主角是覺察自己的呼吸,可是就如一頓晚宴,有飲品、前菜、甜品爲主菜鋪墊,這些也是晚宴不可或缺的部份。 靜觀也一樣,有一些小提示、程序能讓整個個程變得更加順利。

靜觀活動: 教育工作者 – 基礎靜觀課程

通過Victor給予我們的所有有趣的教學(甚至是理論方面的教學)和有用的分享,我已經學到了靜觀的基本知識,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 Victor還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教養子女的實用建議,這使我找到了應對教養子女日常挑戰的新方法。 它一方面可以有減壓、減輕焦慮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研究顯示擔憂和刻意留意自己相關的病徵,會引致我們較易患上心理病,而靜觀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擔憂和減少留意自己的相關徵狀(引用自本文)。

靜觀活動: 學習心理學,找到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忙於追逐社會加諸的價值觀,身心俱疲亦不自知,有人會選擇做運動、與朋友訴心事、甚至以喫東西來減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途徑能減低精神緊張狀態? 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靜觀」(Mindfulness),原來靜觀除了有助減壓,亦可透過訓練專注力,令自己能覺察當刻的情緒狀況。 有年輕的女中醫師因工作壓力巨大,尋求運動以外的紓壓方式,繼而認識靜觀,她認為靜觀帶給自己不只減壓,更能成為有用的情緒工具,應用於多個生活層面上,有助建立更清晰的目標及價值觀。 我們活動的路向比較着重理性上的探討,所以學習靜觀時也常常談到心理學和哲學,以非宗教的角度學習靜觀。 澍洞會定期舉辦入門工作坊和靜觀課程(MFC),就是為希望學習靜觀的朋友而設。 在香港,還有其他推廣靜觀的派別,例如心理學家會舉辦治療小組,已靜觀治療各種精神病。

靜觀活動: 工作坊流程

舉個例子,做無聊但重要的工作時,總難免被千奇百怪的想法吸引。 「晚上要喫什麼?」「老闆會看中我,給我升職嗎?」透過靜觀,我們能單單觀察著這些想法,再將專注力重新分配在工作上,就如同做靜觀時一樣。 隨着做靜觀一段時間,這個意識到自己分心,再重新專注要務上的能力,會在做其他工作時慢慢出現。 靜觀的關鍵不是什麼也不要想,而是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 為瞭解答這個問題我嘗試做了些網上研究,也和不少人談過,但我始終不是佛學專家,只好當個人意見分享一下,供大家參考。

靜觀活動: 正念是什麼?和靜觀有不同嗎?

工作坊由理大專上學院研究團隊舉辦,向參與學生介紹飛行原理、機身結構設計等STEAM學習元素,並訓練同學解難及協作能力,啟發他們未來進一步在創科方面發展。 我來這個課程的目的是想學習如何教導孩子進行靜觀練習。 我沒想到這個課程會幫助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並使我更加了解自己。 儘管我不是父母,但我認為這門課程確實可以幫助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更緊密、更快樂的關係。 無論是澍洞、心理學家或佛教團體推廣靜觀都有他們獨特的旨趣和教學方法。

靜觀活動: 心理學 LIVE – 同你傾童年:原生家庭種下的印記

神經網絡變粗後,對我們有多方面的好處,如可令頭腦更加集中,自然可增加工作效率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資料顯示,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全球有超過2.64億各個年齡的患者,它是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重大因素。 至於本港呢,根據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曾公佈的調查發現,約15%年輕人出現抑鬱症狀。 作為靜觀教練,學習者可以將靜觀練習融入自己的專業實踐中。 例如,老師可以將靜觀練習融入她的日常教學中;輔導員可以利用靜觀來輔導求助者;社工可以使用靜觀技術為孩子設計社交小組或情緒小組等。

靜觀活動: 心理學課程

卡巴金於七十年代末推介靜觀以來,靜觀在世界各地已被廣泛應用於促進精神健康。 如今靜觀已普及至不同的領域和場所,教育機構、醫院、康復中心、非政府組織及跨國企業亦有提供相關課程。 樹洞香港的大部課程並無涵蓋心理學研究方法等理論,反之我們重視學員之間的連結參與。 靜觀活動 然而,兩類課程都重視求真探究精神,務求傳授準確的心理學知識,故之實質它們是相輔相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