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與逾20,000多名合資格的專業醫護人員合作,透過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性管理,致力為客人提供全面專業、可靠的醫護人手服務方案。 工作環境惡劣令更多醫護人員不想留在公營醫療體系,公營醫療的工作環境因此變得更差,成為惡性循環。 要解決問題並非要與私營醫療競爭,而是提高整體醫護人員的供應,以大量供應壓低成本,共同改善工作環境。 對於醫管局的政策,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及專職醫療人員及護士協會幹事劉凱文各自都皆指出公營醫院的前線醫護工作環境惡劣,很多醫護要麼轉投私人醫療體系,要麼也不會工作至退休年齡,認為政策的效用不大。
她又提到,政府正多管齊下處理公營醫療系統護理人手短缺問題,包括增加培訓學額、推動護理專科發展、為護士提供額外晉升階梯等,確保有足夠醫護人員服務市民。 文件亦有就人手問題提出短中長期措施,短期措施包括透過特別酬金計劃、積極招聘兼職人員、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等措施助挽留人手。 醫管局指,截至本月4日, 共有112名自選兼職人員, 包括10名專科醫生、10名非專科醫生、51名註冊護士和41名登記護士,透過自選兼職辦公室(LOCUM)獲調派到聯網為公立醫院的病人提供服務。
醫護人手: 醫院增加恐分散資源 看看新加坡怎麼做
這樣的安排,可讓在本港以外接受培訓、但卻熟悉香港環境的港人醫生,多一個迴流到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市民的選項,紓緩本地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 而在受僱期間對他們工作表現的持續評核亦有助確保這批醫生的質素。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 而病人住院(包括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日次由十年前的766萬增加至2020至2021年的820萬。 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和眼科)的例行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均超過兩年。
- 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至06學年到2008至09學年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至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
- 「若公立醫院不斷加薪去挽留人才,醫療開支相應大增。」他反指,若香港整體醫生數目增加,長遠便可減少公立醫生流去私人市場的壓力。
- 百本與逾20,000多名合資格的專業醫護人員合作,透過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性管理,致力為客人提供全面專業、可靠的醫護人手服務方案。
- 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
- 他直言由於政府資源有限,直接限制了醫護人手,但醫院服務不會因人手不足而封頂,所以第一步是確保政府在醫療方面有足夠撥款,不能隨意削減醫療開支。
- A又說,有護士僅5年年資便擔任病房當值主管,惟不懂處理很多問題,若非找到人幫忙,病人無法得到應有治療。
醫管局的目標是於二○○九年年底前,降低醫生每週平均工時至不超過65小時,並逐步調整醫生的連續工時至合理水平,以提升醫生的工作士氣和減少醫生的流失。 護士—— 為長遠增加護士人手的供應,醫管局已於二○○八年重開部分護士學校。 醫護人手2025 同時,該局亦已推行一系列措施,包括減輕護士的工作量(例如增加文書支援及設立24小時藥房)、改善護士的工作環境(例如增加電牀、改善病房保安系統),及增加招聘的彈性(例如設立中央護士人力庫、聘請兼職護士),以助挽留及招聘護士。 專職醫療人員—————— 為進一步加強專職醫療人員的人手支援,醫管局於二○○八/○九年度就放射治療師、診斷放射技師及足病診療師職系進行本地及海外招聘。 此外,由於香港並無足病診療師培訓,醫管局設有一項足病診療師培訓贊助計劃,保送學員到海外接受專業培訓。
醫護人手: 服務助理
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 我們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你也可以選擇我們短期性的上門護理員服務,以最便捷的方式為你安排護理人員,配合即時的上門照顧老人護理需要。
為此,政府在2016年成立護士工作專科化專責小組,研究在本港引進護士專科的適用性和可行性,並在其後邀請護理同業、醫管局、衞生署、大學護理學院及外國專家等就計劃定出未來路向。 及後,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就護士專科發展推出自願註冊計劃,為護士專科法定註冊奠定基礎。 醫護人手 港大推算2040年醫生與普通科護士分別會出現1,949人及5,060人,當中屬於醫管局短缺的有960名醫生和4,480名護士,亦即各自佔去了49.3%及88.5%的醫生與普通科護士人手差距。 考慮到本港公、私營醫療體系已經存在人手及資源向後者傾斜的問題,相關數字足以表明公營醫護短缺要比私營界別更為嚴重。
醫護人手: 醫護監察:
百本的人才配對策略強調專業為本,並以客人的需要為依歸,配對程序細緻入微。 人口老齡化是香港社會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而居家安老也是社會公認對長者無論在身、心方面都是最理想的安老模式,亦能減輕社會以及年青一代長久的經濟負擔。 各位醫護同業︰與COVID-19搏鬥的日子,實在感激沿途有你! 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市民的配合,我有信心,我們能戰勝疫情,令大家生活盡快復常。 事後,臺鐵局強調,該案應為先前坐在該座位的旅客不當遺留注射針頭所致,臺鐵局已報警追查行為人;將持續關懷被針頭扎到的旅客。
兩者的工作範圍、入職要求及起薪點都不同,所以同學要接自己的能力、興趣及職業發展選擇合適的道路。 我們仔細瞭解及評估每位專才的資歷,從而配對他所能勝任的服務崗位。 隨後,我們會向客戶推薦最適當的人才,並提供有關人才的詳細及保密資歷資料以作參考,例如推薦說明、個人履歷、其他資歷證明如證書副本、有效執業牌照、推薦信等。
醫護人手: 【醫生不足】人手短缺未來十年仍嚴重 解決醫生荒有何方法?
要維持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本港人口增長和老化帶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除了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外,現屆政府必需提出新措施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逐步紓緩醫生人手不足情況。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推算,至2030年,在最佳情況下醫生仍短缺1,007人,而最壞情況下更或缺少1,575人。 新加坡過往亦曾面對醫生不足問題,及後放寬海外醫生到當地執業,將醫生比例由2007年每1,000人有1.6名,提升至2015年的2.3名醫生。
醫護人手: 醫護控訴人手不足 醫管局擬增聘520醫生、2270護士紓困
發展基層醫療是本屆政府的重要公共衞生政策,我們會探討長遠增加基層醫療服務人手以及加強為各醫療專業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培訓的策略。 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及研究院課程為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提供更多人才。 此外,我們亦有資助一些正從事基層醫療,有興趣或承擔的醫護同業參加由專業團體(例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香港社區及公共健康護理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舉辦的有關基層醫療培訓課程,提高社區醫療護理水平。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出,本港於2040年將欠缺約五百名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表示,近年經常聽聞業界前綫人員反映有很多人離職,故該會於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展開一項人力調查以瞭解實況,調查以會員問卷形式進行,成功訪問六百零七名現職物理治療師,大部分於公立醫院、私營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工作。
醫護人手: 離職纔敢說!前員工曝「星巴克隱藏優惠」
此外,有見公營醫療系統的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日益繁重,為了挽留人才,我在近幾年的預算案中均有預留資源予醫管局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除了增加前線人員的各種津貼外,也優化了退休後重聘計劃,以及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 相關措施預計涉及的額外開支在2021至22年度約為1.6億元,估計到2025至26年度會增加至約12億元,增幅逾六倍。 長遠而言,通過並實施條例草案具一定效益,新途徑(即特別註冊)將吸引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以增加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提升醫療質素和效率,亦可縮短病人輪候服務的時間,紓緩醫生的工作壓力。 【明報專訊】過去一年公立醫院全職護士流失率惡化至10.1%,本報取得醫院管理局內部文件,顯示7個醫院聯網中,5個聯網各至少有一成流失率,九龍中聯網「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有最少5個專科的護士流失率逾一成,腦神經外科、心胸肺外科及婦產科為首三位重災。 伊院內部離職調查首度披露,過去3年報稱因移民離職的全職護士比例持續上升,由兩年前佔7%升至今年的39%,冠絕眾多原因。 不同醫院護士及工會稱近年移民潮加劇資深護士流失,人手趨年輕化,憂慮青黃不接甚至長遠危害病人安全。
醫護人手: 改善晉升機會 增聘行政助理提升護理質素
(ii) 在評估未來數年的流失情況時,醫管局會考慮過往的人手流失情況、現職人員的年齡分佈、宏觀經濟情況、私營醫療機構的市場情況等因素。 醫管局亦會因應其他環境因素作出調整,例如,醫管局經參考最近幾個月的醫生流失數據和初步評估金融海嘯的影響後,估計二○○九/一○年度醫護人員的流失率將較二○○八/○九年度為低。 (iii) 醫管局自二○○七年起推行新的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職系專業架構。 除改善醫護人員的薪酬待遇和聘用條件外,亦增加醫護人員的受訓機會,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藉以挽留人手。 醫護人手 針對個別醫護人員組別的情況,醫管局已實施或將實施一系列的措施以改善流失情況及增加人手。 詳情如下:醫生—— 自二○○七年起,醫管局推行一系列醫生工作改革先導計劃。
醫護人手: 搭火車「被針頭扎到」嚇壞!竟卡座椅縫隙 醫護一看急回:快檢查
九龍東包括人手、撥款,甚至病牀等醫療資源長年不足,雖然「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下,現正增建的啟德急症醫院將分擔觀塘區的部分醫療需求,但預計最早至2025年才建成,即區內病人至少要還要等三年多。 食物及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為推算基準年)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 醫護人手2025 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
醫護人手: 相關新聞
如建議的三項擬議醫院工程計劃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累計覈准承擔額將為逾1,095億元,佔2,000億元的54.8%。 源志敏形容移民屬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唯有盡快加大護士培訓名額及挽留將退休的資深護士,加快培訓年輕護士以填補中層嚴重流失。 A又說,有護士僅5年年資便擔任病房當值主管,惟不懂處理很多問題,若非找到人幫忙,病人無法得到應有治療。 A慨嘆人手不足且資淺問題,有感「愈做愈覺得危險」,「收一個病人,已經要做十幾版文件去令大家不好出錯,已經變了『照顧文件』多於照顧病人」。 另外,梁熙指,以往內地醫護來港工作會擔憂香港的住宿成本高,他建議可以安排專車每日來回香港與深圳,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內地生活,節省住宿成本,「收香港薪金,居住在內地」,吸引大亦會較大,又建議撥一部分牀位用作醫護宿舍。
醫護人手: 武漢肺炎肆虐 醫護人員彈盡援絕瀕臨崩潰
政府於2021年1月推出專科護士自願認可計劃,以提升護理專業的知識水平及工作能力,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現時所有16個專科範疇均已接受申請。 護士專科發展是護理行業邁向專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我鼓勵護理同業繼續踴躍參與計劃,為將來的法定註冊建立可行的框架。 另外,比較2017年上一份《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推算結果,醫生、普通科護士與醫務化驗師短缺情況都有所增加。 我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後便立刻去到醫管局各聯網醫院瞭解情況,亦感受到人手短缺為同事帶來的工作壓力及辛勞。
醫護人手: 內地高考與DSE存聯動? 學生須留意制度變化|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
此外,在2022至23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指出,政府自2023至24學年起會增加經常撥款至每年額外四億元,以加強醫護專業人員的培訓,包括資助學生就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自資專上院校或公營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相關研究院修課課程,修畢課程的學生可成為醫療專業人員。 同時,亦會在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下增加500個指定名額,資助學生修讀與醫療相關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 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數字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英美等先進經濟體。 根據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在中長期更會惡化,而目前公營醫療體系人手短缺的情況,更是迫在眉睫。 我們有必要盡快對症下藥,力求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及縮短病人診症的輪候時間。
醫護人手: 醫護人手長期短缺 廿年之後仍未解決
有志投身「白衣天使」的同學仔,一定要清楚護士的工作極繁重,須輪更工作,公眾假期亦須當值,如遇突發或緊急性事故,更要超時工作。 公營醫療醫生人手短缺尤其嚴重,2020年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分別欠缺660名和49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而在2030年及2040年的醫生短缺人數則分別為800名和51名,以及960名和51名。 公營醫療系統的確面臨很多問題,但醫護團體總不能總是以私人醫療待遇更好作為擋箭牌以圖保護行業利益。 香港政府亦應該堅定地深化政策改革,從多方面繼續增加香港的醫護人手,纔是解決問題之道。 醫護人員團體對於醫療改革政策總是習慣性地以私人醫療與公營醫療的待遇作對比,指出公營醫院無法留住人手纔是核心問題。 但是,香港的私營醫療體系主要面對是高收入人羣,自然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聘用醫護人手。
他認為伊院調查反映的護士移民情況與工會前年調查相若,並說移民潮加劇資深人手流失,「不少走(的人)兩公婆都是護士」。 臺灣民眾每年平均看病次數從健保開辦前的12次,上升至近幾年15.9次,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8到9次,幾乎為兩倍。 「難道臺灣人身體比較差?」追根究底,原因是民眾逛醫院心態、缺乏分級診療觀念,導致醫療資源消耗。 新加坡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GDP佔比低於臺灣,但不論平均餘命、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均優於臺灣。 原因是新加坡GDP數值較高,加上他們有「醫療儲蓄制度」,民眾看病是花自己的錢,且分級醫療體系完整,醫療浪費獲得控制。 洪子仁表示,設置醫院雖是民眾期待、首長政績,但已造成資源分散,政府對醫療體系應有完整計畫,管控醫院設置的規格與家數,才能讓醫療資源集中、健保資源用在刀口上。
醫護人手: 醫護人員好辛酸!這三科醫生 最容易遇醫療暴力
申請人須符合的條件包括(1)本身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2)持有獲特區政府認可的醫學資格;(3)須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5至11年並獲機構確認滿意其表現。 具體須在公營機構服務的年期,視乎申請人在加入相關機構前是否已獲專科資格。 醫護人手2025 如果申請人是剛獲得大學本科醫學資格,則須在本港公營機構接受至少六年的專科培訓,並在獲得專科資格後再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五年,才能獲得正式註冊。
在百本,我們每位同工都抱著持續改進的精神,不斷為大眾創造超越預期水準的服務,並肩負企業社會責任,積極關懷社羣。 「新加坡若沒有基層醫師介紹信,到大醫院看病就要全額自費。」洪子仁說,即使民眾持新加坡基層醫師轉診信,到醫院也不能指定醫師,若要指定「名醫看診」就須全額自費。 日本也有類似制度,民眾要持轉診信才能到大醫院看病,否則必須先付一萬日幣。 衞生署方面,其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服務有十個專科醫生空缺(空缺率為四成)。 在2020年,只有約六成的新症可以在六個月內完成兒童體能智力評估,遠遠低於90%的目標。 醫護人手2025 人才與服務崗位要配對得宜,需要用心留意配對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