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線小巴的設立主要是為某個社區(例如偏遠地區的鄉村)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港鐵、巴士),惟時至今日運輸署以「引入競爭」為名已多次違反是項原則,行走新田公路的新界區專線小巴44線即為最佳例子。 公共小巴日常運作不受政府監管,造成不少紅色小巴總站容易被黑幫組織控制,司機要向黑幫組織繳付「入線費」、「清潔費」及「保護費」等巧立名目的費用,纔可使用總站上客,亦即「站頭車」;否則只能變成「公海車」,如的士般在街上四處兜客[67]。 除此以外,運輸署不時派員查察公共小巴司機的表現,如發現司機行為不當,例如超速、超載及駕駛行為危及乘客安全,該署會把資料送交警方以便採取跟進及執法行動。 14座小巴 14座小巴2025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疫苗接種「健康車3.0」設有醫療級別負氣壓設計,可以防範感染風險。 車內設有三間負氣壓接種室,使用HEPA濾網及紫外線殺菌燈,每小時換鮮風25次,整架車亦有納米殺菌塗層,有效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保障市民、醫護及工作人員安全。
- 未來,有多輛「健康車3.0」將陸續投入服務,與香港市民共同抗疫。
- 公共小巴營辦商可以因應現有車輛狀況、乘客需求,以及個別路線或路線組合營運及財務情況,購買或改裝19座位小巴;營辦商無須額外向運輸署遞交申請以增加新購置小巴的座位數目,只須根據現行機制,為新車輛向運輸署申領牌照即可。
- 1972年,政府喺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同年5月1號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並喺1974年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去到1975年港島已經有6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
- 歌手尹光的名曲《十四座》一句「受盡多條嚴禁例,兜客難兜多籮籮」,就唱出當時司機心聲。
- 七十年代末期,我在廣播道的TVB 上班,剛巧有一條從尖沙咀到廣播道的豪華小巴專線,我是這條專線的座上常客,比坐的士便宜和舒適。
雖然公共小巴嘅車主可以申請將小巴由紅色轉為綠色(例如618),或者由綠色轉為紅色(只可以同另一架小巴互換牌照,唔可以就噉由綠轉紅;但由紅轉綠就唔使同另一架小巴互換),但從歷年嘅小巴分佈數字睇,綠色小巴嘅數目持續上升。 1972年,政府喺山頂試行私營豪華小巴制度,同年5月1號首條私營豪華小巴1號線(往來山頂至中環)投入服務,結果試驗成功,並喺1974年正式實施專線小巴制度,去到1975年港島已經有6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 由於綠色專線小巴越嚟越受歡迎,政府喺1977年10月26號首次招標幾十條綠色專線小巴路線,畀公共小巴商或有興趣嘅商人競投,首批九龍及新界綠色專線小巴路線分別喺1979年4月及11月投入服務。 隨住時代發展,市民對公共交通需求不斷提升,政府亦批出九龍市區及新市鎮嘅專線小巴路線畀人投。 2017年4月7日,政府就《2017年道路交通(修訂)條例草案》刊登憲報,將小巴的座位上限由16個增至19個;2017年6月28日,立法會下午三讀通過草案,於同年7月7日起生效。 有關上限並非強制,如果需要容納19個座位,小巴長度至少要達到7米。
14座小巴: 營運資訊
而紅色小巴有一個最大問題,就係冇固定路線、班次同埋收費,因此車費波幅可以好大,某啲路線為求搶客,可以收極低車費嚟打「割喉戰」,但一加車費,收費又可以去到「天價」程度。 例如以前香港紅色小巴每逢打風,隨便加車費,曾經有來往香港仔至華富邨由原本嘅港幣3蚊加到港幣30蚊,另外來往新界至佐敦道更曾經加到去80蚊,呢個做法曾經俾市民投訴。 另外,由於大部份紅色小巴司機都係自僱人士,收入同載乘客人次有關,如果車上乘客唔多,一般紅色小巴都會停車等客,拖延唔少時間,例如紅磡-青山道線。 由於綠色小巴受政府監管,政府為加強對公共交通嘅管理,歷年都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經營。 一般嚟講,公共小巴要有車輛登記同埋客運營業證,至可以載客賺錢;紅色小巴嘅車輛登記人同埋客運營業證持有人,往往係同一人,但由於綠色小巴營辦商可以租人哋嘅小巴經營,所以同一架綠色小巴,可以有唔同嘅車輛登記人同埋客運營運證持有人。
每年清明節及重陽節均有大量孝子賢孫上山拜祭先人,為配合運輸署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實施的封路安排,14S線在清明、重陽正日及人潮高峯的日子暫停服務,讓前往墳場的市民可以行走墳場通道路面,紓緩擠迫人潮。 租旅遊巴可以有多種用途,而且每位司機都有多年的駕駛經驗,車輛定期接受專業機構檢驗,確保客戶安全。 客戶下訂單並支付訂金後,旅遊車公司就會安排預留車輛和司機,出發當天到預約的上車地點等候,這樣就完成租車流程。 旅遊巴座位數目影響車的大小,一般租車公司都有提供18座、20座、40座的van仔,不同承載人數會影響旅遊巴車價。 乘客要知道小巴的目的地是哪裏,當然得看目的地牌,紅色小巴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除了車頂的布幕牌以外,還有一排貼在車頭的塑料牌,顯示途徑區域和分段收費。
14座小巴: 巴士起火
公司還提供多種旅遊巴接送服務,包含時租、長租、商務接送、校巴接送、屋苑穿梭等,客戶根據個人需要選擇合適的服務。 本文將會分享旅遊車服務範圍、價錢計法、租車流程等等,讓大家節省更多時間就能租到平價巴士。 我自小喜歡汽車,接觸的最多的除了雙層巴士就是小巴,香港交通方便,對我來說就是體現在深夜還有小巴這種價格相宜又比巴士快的交通工具送你回家。 至於爲什麼小巴會那麼有賽車感,我想除了速度之外,引擎聲給人的亢奮感也不可小看,你看馬自達roadster其實不快,但引擎聲像極了超級跑車,給人一種青菜價喫魚翅的快感。 Coaster和其他的日本小巴一樣,引擎放在車廂裏司機位左側,而且是凸起來的,聲音特別明顯。 在柴油增壓的年代,小巴在路上飛馳,伴隨着的除了柴油引擎的強勁扭力,還有增壓器工作的吱吱嘯聲,那種感覺和開Supra確實有幾分相似。
- 傳統出門儀式其中一項是會在新娘出門到花車時撒米或綠豆,祝福新娘大富大貴; 有些會撒水或喜果,象徵甜甜蜜蜜,順風順水。
- 在全城抗疫之時,生產力局轄下的汽車科技研發中心(APAS)亦透過科研協助抗疫。
- 六十年代,政府為紓緩新界公共車輛不足的情況,推出了一種「新界九人的士」。
- 在早上花車同旅遊巴到達時放上車上,金額方面可以隨意的意頭數目就可以,一般會是二十紙幣。
- 90 後小朋友是個富二代,家中有司機開車接送,平時也多以的士代步,很少坐小巴,這晚他想坐小巴回家,重溫這種交通工具的往事,坐上去,可能又是另一番滋味。
有評論指政府此舉乃偏幫長期壟斷的士與小巴新車市場的皇冠汽車,其代理的豐田Coaster未有在前軸位置安裝第20個座位而通過運輸署的車輛檢驗;其主要競爭對手三菱Rosa則可輕易在車廂加裝這兩個座位[32]。 至於長度6.99米的豐田Coaster 14座小巴2025 B50及車門較接近前軸的6.97米金旅XML6701J18,加裝座位亦輕而易舉。 運輸署解釋,雖然公共小巴營辦商通常採用市場上其中一款型號的車輛,可容納20個座位,但有一個座位須增設在司機位旁邊。 由於要遷就車輛引擎位置,這個座位會裝設在升高了的位置,乘客進入/離開上述座位時便會構成安全問題。 政府因此認為,在公共小巴常用型號增設座位數目至20個,並非可行方案。 不過,署方承認其時在市場上有一款數量有限的型號,可改裝成容納20個座位,而不會產生上述安全問題。
14座小巴: 旅遊服務
現在因爲政府採取措施降低空氣污染,鼓勵小巴改用石油氣,並提供氣價封頂保證,每公升不過3元多一點,相對柴油加上折扣也要6-7元來說,柴油一點競爭力都沒有,所以現在99%的公共小巴都是石油氣,增壓器沒了,氣勢和動力也柔和了不少。 不過石油氣和柴油引擎一樣,還是4.1公升排氣量,還是能體驗到速度感的,只是斯文安靜得多。 由「九座位」到今天的「十九座」,由紅Van到綠Van,甚至近年推出接載輪椅人士的低地臺小巴,半世紀以來,公共小巴在香港交通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儘管近年隨着鐵路網發展,小巴載客量漸減,但目前全港每日約1,200萬的公共交通乘客,仍有14%、即約170萬人次由小巴接載。 1960年代,香港人口膨脹,巴士、火車等專利交通發展追不上社會需求,非法白牌車應運而生。
這部電動車設有三間房,其中一間連接低地臺,方便長者及有需要人士使用輪椅上落。 14座小巴 每個房間亦設有小型播放機,既可播放音樂紓緩接種疫苗的緊張情緒,亦可放映卡通片分散小朋友注意力,從而減輕壓力。 截至2011年,此路線仍有兩輛非空調巴士掛牌車(為丹尼士巨龍11米S3N324/FZ7937、S3N335/FZ7458,前者只在平日繁忙時間行走)。 14線開辦初期使用丹拿E型行走,1973年延長走線至高超道後增派AEC Regent五型。
14座小巴: 交通意外
乘客上車前,可留意車頭擋風玻璃的路線編號紙牌:「不入谷柏道」班次為綠底黑字;「入谷柏道」班次為橙底黑字。 在BeeBus App 輸入你所需旅遊巴款式,日期和時間,如有特別要求可於問價時提出。 14座小巴 傳統出門儀式其中一項是會在新娘出門到花車時撒米或綠豆,祝福新娘大富大貴; 有些會撒水或喜果,象徵甜甜蜜蜜,順風順水。 新人緊記要事前準備好清潔用具清理好儀式用品,避免酒店或旅遊巴花車收取額外的清潔費用。 如果不到離行程不足三日才開始租車,大部分租車公司是無法臨時調度出來,能夠臨時調度出來,可能價錢、設備、服務等等方面不能提前有所準備。 目前香港如馬灣公園、海下灣、大嶼山、黃石碼頭、萬宜水庫等地都需要申請禁區證才能進入。
14座小巴: 旅遊巴租車流程
每一間房附設獨立系統監察,監控負壓度、溫度和濕度,換氣速度達到醫院級別,杜絕交叉感染風險。 而且設有醫療級別的疫苗冷藏雪櫃,防止疫苗在運輸過程中因溫度變化而失效或變質,確保接種安全。 本公司可提供7座、28座及65座位之車輛,為各大企業、機構及廠房等提供員工接載服務以配合營運需要。 鯉魚門以海鮮聞名遐邇,服務該區的專營巴士卻一直只得14C線來往觀塘裕民坊。 14座小巴 受油塘邨重建、地鐵油塘站啟用、公共小巴競爭等因素影響,14C線客量持續低迷,2009年7月起更是市區班次最疏落的巴士路線。
14座小巴: 新傳系 . 我們的作品
更謂當時小巴原先設計是最高可載21名乘客,只要政府願意修倒,便隨時斥資改裝車廂;在費用方面,將舊車改裝只需1至2萬元,新車則需27萬元,並希望能夠在兩年內所有小巴均改裝為20個座位。 領有牌照的公共小巴在1969年有3,458輛,《道路交通(修正)條例》生效後小巴數目持續增長[7]。 由於公共小巴在繁忙街道行走時容易引致交通管理問題,加上公共交通服務有相當改善,政府遂於1976年決定,應盡量鼓勵小巴提供固定路線服務,以輔助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如鐵路和巴士)服務。 專線小巴嘅服務目的,主要係同社區接駁去大型運輸系統服務,好似鐵路、巴士咁。 全部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同埋收費,大部份路線設有固定車站,兼且要接受政府監管,唔可以隨便改。
14座小巴: 公共小型巴士由十四座位改為十六座位
時至今日,豐田Coaster已經成為全部紅色小巴同埋大部分綠色專線小巴嘅車款,但亦有少量三菱Rosa、金旅XML6701J18、GMI Gemini(混能)、Optare Solo SR(低地臺)同埋平治Sprinter(低地臺)小巴行駛。 2010年代,因應社會對無障礙公共交通嘅需求,小巴公司開始研究引入低地臺公共小巴嘅可行性。 同紅色小巴類似,綠色小巴車身中間髹條綠帶(所以行內俗稱綠色小巴為綠帶),以及喺1990年代改喺車頂髹上綠色。
14座小巴: 公司介紹
原為客貨車的非法「白牌車」[5]應運而生,愈來愈受市民歡迎,政府為減低市民出行影響,故此容許營運。 據1968年一項調查,當時約有2,150輛白牌車,每天載客52.8萬人[6]。 而後來由於1967年巴士司機罷工嘅關係,令到一種非法嘅「白牌車」應運而成,當時就估計全港有成2100幾架白牌車,呢類車亦都係公共小巴嘅前身。 為咗填補公共交通服務空缺,政府就終於響1969年畀白牌車合法化變成公共小巴,但就唔可以載客超過14個,於是呢類小巴又叫做「十四座」。 叫咗差唔多二十年嘅「十四座」,當年今日就正式改做「十六座」,而去到上年,仲變埋「十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