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做歷史的,很注意事件本身的發展過程,那個過程的先後脈絡關係,會比較清楚及重要。 色只是一個整太平清醮活動的其中一個部分,大家所關注的是一個整體。 你不可以把它獨立出來只看飄色,長洲的飄色現在可以是被租用,你去大澳也有飄色、去元朗天后誕也有飄色,是長洲人幫他們做的。 這些現象很明顯是申遺後纔出現得較多的,因成為非遺後出名了,而長洲也想藉太平清醮去帶動旅遊。

同時透過非遺項目,對本土的歷史風俗文化有更入深認識,建立身份認同。 在飄色巡遊方面,因為長洲發展出跟國內佛山很不一樣的表現型態,是以民間團體和街坊的社區共同構成的宗教慶典(雖則策略上的非遺申報是在「民俗」項目裡),跟佛山的以地方政府主導,去除宗教型態的「民俗」非遺是重要的分別。 由於長洲社區鄰裏的凝聚力高,整個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活動,需要大量的人手參與、協助和合作,由維持秩序、指揮,以至專人拍攝記錄等幕後統籌工作,才能使一個有幾千人參與的巡遊活動,井井有條地呈現大家眼前。 猶如一部電影的製作,除了幕前的主角外,還有服裝、道具、音響、劇本、攝影師、剪接等,導演就指揮上述各分工,最後纔可完成一部出色的電影,是大量幕後互相配合的結果。 同樣地,整個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長達約四小時,大家看到那些充滿熱鬧、歡樂的場景,其實也牽涉大量人力、物力於事前的配合,各團體、社區鄰裏背後的付出,也功不可沒,是一個看不見的幕後團隊。 以廣彩為例,廣彩是廣州出產的「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是在白瓷上加上彩繪燒成的瓷器,原本是實用觀賞兩者兼備,但至70年代發現釉藥含鉛量高而只能作觀賞用途。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DIY工作坊14:銅鑼灣手提袋繪畫工作坊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香港.大城小區」項目,邀請到插畫家Rain Haze,以手作路綫介紹西九龍。 她很喜歡油麻地及佐敦的多元化,老區有一份獨有的人情味,街坊們會與店主互相打招呼及傾談。 她本來很少來這區,只在購買銅板作畫時才會過來,後來因為出書要做訪問,拜訪工藝老店,才慢慢走熟油麻地。

主辦單位匯眾展覽服務有限公司表示,今年展覽規模已回復到2019年疫前的8成水平,預計將吸引6萬人次入場。 現正舉行的「好物有型–香港藝術館藏精品展」,展覽從豐富的4大館藏中精選近100組古今中外具不同藝術風格的藝術品,並歸納出4大氣質類型作展示,讓觀眾以互動而富趣味的角度欣賞藝術,帶來不一樣的個人美感體… 有養毛孩的你,不妨參加這個位於葵涌的玻璃珠飾工作坊。 你可將寵物的毛髮融入玻璃珠飾之中,製成品還能搭配其他首飾,讓你出街時感覺寵物隨時伴你左右。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DIY工作坊4:觀塘小盆栽裝飾掛勾工作坊

年輕的插畫家Rain Haze,走訪這些恐近失傳的工藝店,並自畫自寫成《守藝工匠》一書,盡力保留不知何時消逝的藝術文化。 香港傳統手工藝2025 每逢地方神誕、太平清醮、盂蘭節時,香港各地出現以竹筏、杉及鋅鐵片搭出的巨大空間,進行「神功戲」或宗教祭祀活動。 香港傳統手工藝 搭棚師傅的巧妙構思、靈活身手及迅速效率交織出這門神奇民間手藝。

  • 香港被譽為五光十色的「不夜城」,全靠街上閃閃發光的特色霓虹招牌,近年還吸引世界各地的歌手前往拍 MV。
  • 中國定下了四級的名錄體制,國家級,下面就是省級,接著是市級、最後是地方上的縣級,就是要層層申報。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早在2006年便在香港生效,政府表示重視保護非遺,「致力提升社會對非遺的認知及對保護這種文化資源的重視」,既支持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工作,又鼓勵社會參與。
  • 到了今天,香港廣彩業已經式微,全港只剩下一間手繪瓷器廠 ── 粵東磁廠。
  • 上幾代幾乎人人家裏也會有的平民化生活用品,現在卻「買少見少」。

根據國務院文化局下的指引填申請表,於是邀請學者替鄉事委員會填寫。 初時我們也覺得申請非遺是很簡單的事,就去找聯合國網頁,逐條逐點看在教科文組織刋登的公約內容,然後看怎樣做去配合。 那種分類方式是有差別的,就是國家的為什麼由幾類變成十類? 當時有四個申遺項目,有兩個項目是由廖迪生教授跟進,另一申遺項目是由內地學者負責。 人稱深水埗「棚仔」的欽州街小販市場自70至80年代建成,香港碩果僅存的布販市場。 布疋堆積如山的檔販,看似隨意的佈局亂中有序,充滿了歲月痕跡。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DIY工作坊8:佐敦流動畫工作坊

難得地Miru將傳統工藝與時並進,引入新的物料,改良成防滑及厚身的鞋底,亦大膽以紫色、綠色等以往少見的色彩,吸引更多人購買穿着。 她亦有出書,並將以前爺爺口傳的知識整理及開班授徒,令技術得以流傳下去。 Rain 香港傳統手工藝 Haze也認同老師傅樂意去分享傳承,保留舊日的工藝,或融入全新設計及元素,繼續演變下去。 第二站是售賣繡花鞋的先達商店,佐敦寶靈商場這個舊式社區商場,本身也充滿歷史感,內有不少民族小店、舊式商舖等,像時光倒流。 商店主理人是年輕女生Miru,她原來繼承了爺爺創自1958年的品牌,除了堅持香港本地手造,大部分作品更是出自她手,值得敬佩。

  • 飄色只是一個整體太平清醮活動的其中一個部分,大家所關注的是一個整體。
  • 在飄色巡遊的上午,色芯會先上妝,再梳上適合髮型、或配上頭飾,最後才穿上服飾。
  • 其實很多時,還是這是出於街坊的自發,那便要回到社羣認同的核心問題,是宗教祈福的傳統。
  • 為了重現早在本港式微的華服手作技藝,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時裝設計師林春菊(Janko)早在10年前開始推廣傳統華服文化及知識,還注入可持續發展元素於設計之中,開設品牌「新裝如初」(Classics An…
  • 為了有系統地進行普查工作,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一方面從香港現存文字記錄、檔案及錄像資料(如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歷史檔案館、博物館、學術出版刊物等),初步瞭解及整理名錄項目在香港現存的情況。
  • 近日「飄雅活藝」正在舉辦專題展覽「點藝成金」,展出香港和日本的工藝師所創作的金屬工藝品,作品不僅透過金屬工藝述說豐富的歷史背景,其技術也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需求。

在響徹雲霄的鑼鼓聲中,街坊從蓮花宮出發,舞動著由數以萬計的香枝製作而成的巨型火龍,在街道上穿梭漫遊,好不熱鬧壯觀。 舞火龍傳統已有過百年歷史,據說,舞火龍是為了驅除瘟疫。 後來變成慶祝中秋的活動,街坊於中秋迎月﹑賞月和追月三天(農曆8月14至16日)晚上舞動火龍。 每次聚焦刀鋒,雙手來回於磨石,目光如炬,人如其刀,渾身是光芒。 原來華叔九歲已經在廣州當做刀學徒,無論做刀方法還是刀具結構用料,所知甚詳,打下紮實基礎。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最後一位雀籠工匠

相信打麻雀是不少人的新年必備活動,其實麻雀牌製作工藝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期的麻雀以動物骨頭加上木或竹片製成,現在一般以亞加力膠為原料。 香港傳統手工藝2025 學徒要先學習製作「筒子」、「索子」等較簡單的圖案,再學習刻字,技術成熟才會學「萬子」及「花」的雕刻。 香港傳統手工藝 興隆街街坊會的歐來貴師傅,於2012年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飄色製作,這工藝研究的大部詳細內容是歐師傅提供教學的資料。

香港傳統手工藝: 中國單身未婚媽媽的處境是否正在改善

香港傳統手工藝|粵東磁廠有近百年歷史,是香港第一家瓷器廠,也是現時碩果僅存的手繪廣彩瓷器廠。 近日,粵東磁廠最後一位全手繪廣彩師傅譚志雄去世,讓人慨嘆絢麗的彩瓷快要變成歷史遺物。 近年老店、舊建築逐漸消失,日漸式微的香港製造工業也顯得特別珍貴。 其實仍有一班老師傅,正在默默地耕耘,為守着本地傳統工藝而努力。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文匯網

Rex分享到,Sarah的想法帶給了自己很多始料未及的啟發,發現除了可在海上居住和做生意,還能參與很多保育工作,其中就包括分享漁網編織技能。 能夠親眼見證它應用於生活上,並獲得人們的認同,Rex開始覺得自己能為漁民文化以及當中的手藝付出更多,「我們未必能百分百做好,但還是盡量希望將保育、承傳的信息帶給不同的人。」Rex說。 為了重現早在香港式微的華服手作技藝,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時裝設計師林春菊(Janko)早在十年前開始推廣傳統華服文化及知識,還注入可持續發展元素於設計中,開設品牌新裝如初(Classics Anew)。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特色屋邨球場

皇都戲院以獨特的拋物線屋頂享負盛名,輝煌一時,但如今人去樓空,地面的商場所剩無幾,京華招牌是其中留守最後的店舖。 老闆歐陽昌是香港最後的文字師之一,獨門書法「真體字」雄渾有力,有筆峯,充滿氣勢。 歐陽昌多年來寫過大大小小的真體字招牌,更自創宛如玉石的發光彩燈牌。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傳統手工藝廣彩大師譚志雄辭世|細數香港隨時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也嘗試落場,卻發現殊不簡單,由手勢、力度、下刀角度都大有學問,景叔看似輕輕鬆鬆的刀法,原來全是經驗之累積,新手如我連直綫也難以掌握。 因為只是從外表去看一件物品或事情,不會有任何感覺,要親身參與其中,知道當中的技巧及困難,才會懂得去珍惜及欣賞。 由於長洲的街道狹窄,飄色以安全為上,因上層只有一個色芯,這跟內地佛山的飄色不同,他們可以在橫排鐵枝上,同時「站」有多個色芯。 據說在內地,扮演飄色的小演員分為兩類,即扮演「屏」和「飄」。 根據所扮演角色和造型的不同,在年齡和體重上的要求也有不同。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DIY工作坊6:深水埗DIY水泥工作坊

關於『變不變』,其實從來這個遊戲也不是告訴你不變,聯合國也提及,要變是正常的,他們想要怎樣變,但仍繼續做,就讓它變,這才叫作「生命力」。 長洲飄色巡遊有多元的主題,除古裝外,會加進年度的流行文化,尤其是諷刺時幣的議題,這是香港的政治的言論自由社會氛圍下的「創作自由」,也因而成為每年傳媒的「吸睛」報導,間接為活動作了推廣。 有時候,社會熱門議題,很容易成為社區街坊會的飄色創作時,出現飄色「撞題」的情況,而發生幾個類同色芯造型和題材。 香港傳統手工藝2025 長洲的飄色師傅都年過六十、七十歲,大多已經退休,每個團體都遇到青黃不接的問題,也是香港傳統工藝的老問題。 這樣的話,飄色就不是資源中心其中一項針對性地去做保育的工作,例如他會舉辦一些活動,希望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推廣和支持,其中介紹和訪問了飄色打鐵黃成就師傅。 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是中國始創,日本人在1950年已經有文化遺產法,所以現在全世界保護非遺的方式,也是仿效日本的。

香港傳統手工藝: 道具

7 飄色巡遊並沒有獨立成為非遺,僅是整個太平清醮其中的項目,即飄色並不是主體項目,申請中國非物質遺產的項目的機制必以主題目來申請的。 以展品《純銅壺式蒸餾器》為例,傳統工藝師陸樹才、陸強才夥拍煉酒師色阮澔、張曉明,以製作銅製葫蘆涼茶鼎技術為基礎,改良純銅壺式蒸餾器,將其變成提煉手工釀氈的器具。 這種重新演繹的方式,給香港傳統手藝賦予當代的靈魂,觀賞者不僅從工藝和藝術的角度欣賞展品,還可以走進更深一層的歷史背景,瞭解更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銅製品在香港最輝煌時期的生活形態,解構昔日「前舖後工場」的涼茶經營模式。 「透過瞭解、認識與對話,作品成了兩代互動出來的副產品。」Penelope提到,過去的工藝師能夠一輩子都只聚焦在一個工序,他們對自己的崗位或者手藝都有一種情結,因此策展的切入點往往是他們的故事。 Penelope相信,這樣不僅能幫助工藝師梳理情感,還可以連結當代需要的文化、設計和藝術,讓大眾一同感受他們的歷程。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飄色製作是男主外女主內,女街坊去張羅小孩的服裝,負責服飾、頭飾、裝飾及配襯,上網找資料,配搭、比併顏色,讓師傅們決定。 但師傅們一般會認同女性的審美眼光,採納她們的意見。 以前曾用過的道具,有些未用,便一直留存下來,希望有機會重用。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DIY手工藝工作坊 15+陶瓷、皮革、玻璃、土耳其燈等手作班推介,居家DIY/親子情侶工作坊大集合

保留古老竈頭,人手柴燒,費時費勁,為的是保留一份古早味。 在急景殘年的香港,這餅家不但保留了好味道,也保留了好時光。 但近年來政策並非固如磐石,有配合非遺保育政策而改動。 2008年,有關方曾有就坊間對本土特色保護的訴求而檢討,後簽發約200個新的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及61個流動小販(冰凍甜點)牌照。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文化博物館

時裝設計師林春菊(Janko)未來還計劃推出collection(系列服裝),期望以此作為品牌新裝如初(Classics Anew)在「設計思維上的成績表」。 對於90後的年輕人來說,現時應是事業拼搏期,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便是人生贏家。 不過,也有香港年輕人選擇不一樣的道路,跳出舒適圈,由室內設計師轉戰到即將式微的竹藝行業。 香港傳統手工藝2025 香港國際旅遊展2023即將於6月15至18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香港藝術中心和嶺南大學合辦為的知識轉移項目《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項目受賽馬會資助。 研究配合工作坊到大專和中學傳授,並提高香港學生及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兩項核心計劃包括「中學技藝傳承」及「大學技藝傳承」,整體運作由嶺大歷史系劉智鵬教授負責監督。 香港傳統手工藝 這個知識轉移項目的骨幹支柱包括傳統工匠、非遺項目的師父、當代藝術從業者和受訓員(雖然此計劃未有包括飄色)。 現在進行香港陶瓷業研究的,也是單靠一個民間組織香港陶瓷研究會和幾名學者,為這方面的歷史救亡和補遺。 如今的手工業,就和藝術一樣,缺乏政府的支持,恐怕難以發展下去。

香港傳統手工藝: 香港科技大學

取自話當年,「識」今天:香港華人生活變遷計劃–傳統工藝師生作品展。 飄色的主要結構有色櫃和色梗,裝上去就是固定和接駁技術,要留意傾斜度及平衡力,因為接駁了就很高,會影響將色櫃搬出露天地方上色時的困難。 香港傳統手工藝2025 巡遊當天中午前,便正式上色梗參與巡遊約四小時,整個飄色製作纔算完成。 隱藏在北角皇都戲院大廈裏,京華招牌屹立北角數十年。

由於每個參與飄色巡遊的團體,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因此都保存有不少服裝、配飾,有古有今,特別是古裝,因今天已找不到人縫製,故此異常珍貴。 當主題確定後,找到色芯,就開始在存放間,嘗試尋找適合的服飾和飾物,若然適合但需要修改尺寸的,便找來熟悉針線細活的女街坊幫忙,否則要便找專業裁縫師解決了。 而在挑選服裝顏色時,也會留意上下色芯不要撞色,一般會揀選顔色鮮艷的,以達到「搶眼」的效果。 衣服和鞋子都必需要預大一些,預留尺寸以便能夠穿過色梗。 至於粵東磁廠,則是始建於1928年,是香港廣彩瓷發展的開端。

相關文章